李倩
摘? 要: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大學語文課程在應用型本科高校中的教學地位進一步得到明確。近幾年,應用型本科高校利用信息技術改進教學形態在大學語文學科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本文以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大學語文》為文本研究基礎,利用教學互動平臺雨課堂和課堂同步動態為綜合研究對象。通過哈爾濱劍橋學院(以下簡稱本校)學生問卷調查中發現的問題,采用案例分析,針對在教學對話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探索教學模式新路徑,以期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的整合,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寫作應用技能和精神文化素養。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語文;雨課堂;教學模式;新文科
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2)04-00-03
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在山東大學(威海)召開。會議研究了新時代中國高等文科教育創新發展舉措,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揭開了新文科發展的序幕[1]。文科教學模式不斷創新、融合,混合式教學已經成為一種創新性、開放性的教學模式。大學語文在本科階段要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人文價值觀,為學生人生發展和終身學習做好鋪墊。目前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學語文作為公共基礎課,在注重傳統課堂功能性的同時想要提高學生興趣關注度尤其是工科領域還存在一定難度,所以本校大學語文教研室利用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提出了解決方案。
一、基于雨課堂模式的混合式課堂
近幾年,智慧教學工具及平臺大量涌現。超星學習通、中國大學慕課、智慧樹、藍墨云班課、雨課堂等都極大提高了教學效能,這些平臺及工具的應用已經成為促進高校教學改革和模式的利器。為了更好地運用這些工具,本校購買了智慧樹與引進雨課堂兩種智慧教學平臺,從2020年1月開始至今,共舉辦五輪在線教學培訓,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線上教學操作技能。截至2021年11月,全校一線授課教師中,超過80%在上課過程中使用過雨課堂。通過實踐,進一步有針對性地深化了教學改革,同時為大學語文課程提供了新型智慧教學的解決方案,為教學過程提供數據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支持。作為智能終端,將“課前—課上—課后”的環節都賦予了全新的體驗,最大限度地釋放教與學的能量,推動了文科教學探索式發展[2]。傳統課堂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投入熱情不高,跟技術操作復雜有一定關系,雨課堂將復雜的信息技術手段融入Power Point和微信,在課外預習與課堂教學活動間建立了溝通橋梁,即時互動、問解同步[2],更強調了個性化的建設。通過兩個學期在大一新生中的實踐應用,基于雨課堂模式的混合式課堂教學提高了課堂效能,使師生互動對話更為活躍,提升了教學效果,期末課程評價反饋達到預期目標。
二、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語文教學對話存在的問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了解課程中存在哪些問題,要以問題為導向,數據為支撐。通過問卷星進行學情調查,共發放714份問卷,問卷有效率98%,專業分布電子、電氣、工商等本科專業。大學語文學情調查問卷分別從學生、教師、教學方式等方面,調查了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整體認知與學習策略的思考,這種思考以數據方式展現,使得調查客體需求更為精準的表現。其中有52.32%的學生有預習習慣,38.82%的學生偶爾預習,合計共有90%的學生是能夠預習的;65%的學生希望大學語文課堂充滿趣味,樂在其中;有27%的學生希望在更輕松的氛圍中完成作業。這就向我們提出了新的問題:怎樣把學生興趣熱點關照到“課前—課堂—課后”的三位一體的教學全過程,使“預習—自主探究—習得”不同階段構成完整的閉環,實現預期學習目標。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雖有一定教學經驗,但在與同行、學生交流中發現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有如下問題。
(一)學習興趣不高,主動性不夠
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和中學階段的語文已提出明確要求。小學階段以基礎和技術為主,比較突出語音學、文字學、詞匯學、聽知學、觀察學的學習等;而中學階段在進一步鞏固和充實語文基礎的同時,以技術和工程訓練為主,側重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而大學語文將不再是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它的綜合性更強,技能性更高,重在對學生進行就業前的語文適應能力教育和實用技能教育,側重在文章學、寫作學、閱讀學、演講學、思維學等方面的學習及訓練[3]。所以,首先要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對這一階段學習內容認知度不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興趣,充分發揮作為青年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中心,重視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心理。
(二)內化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應用能力不足
學生對于理論知識普遍能夠理解,但一到具體案例分析當中又似懂非懂。這就說明內化理論并沒有真正轉化成為應用能力,而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的人才首先就要求要把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學生的學習習慣、獨立思辨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通過量化的數據觀察,以學生能力為中心,以解決職業技能中的問題為導向,通過科學設置學習環節,提升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師過程性評價方式單一,過度依賴結果性評價
大學語文傳統的考核方式為“平時成績+期末成績”,其中平時成績包括出勤記錄、課堂表現、三次作業成績、期末考試以百分制計算。注重期末考核,忽視過程性評價,而且量化標準也不明確,課程考核方式的合理性有待完善。
三、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語文問題化解決路徑
(一)“人·交往·閱讀”文本素材的應用
“人·交往·閱讀”是本學期的第一單元,理論部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包括閱讀期待、閱讀接受、閱讀主體等內容,純理論內容較為枯燥難懂,而第一節課恰是大一學生接觸大學語文的初印象,影響后續的學習興趣,既要讓學生認識學科重要性又要理解理論的內涵和外延,這就需要借助學生過去的學習經驗。例如,講解語言意義傳遞與理解的不確定性這一內容,引入了曹禺的經典作品《雷雨》,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過其中節選部分,比較熟悉,容易產生沉浸式理解。教師課前發送雨課堂預習課件,學生通過手機端觀看原著電子書,喚起高中語文學習經驗,感知復雜的人物關系。課上播放經過剪輯的《雷雨》電影片段,PPT以劇本格式展示視頻中人物對話,動靜態學習材料兩相對照,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語言意義傳遞的微妙性。問題導向理解:電影臺詞中反復出現的“他”究竟指代誰?這種指向的變化說明了什么?人物對話語意的理解引出全書周樸園、周繁漪、周萍、魯四鳳四個主要人物錯綜復雜的關系,理論融入感性認知,文本與視頻影像互為映照,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立體動態化學習模式強化學習效果。課后進行思維提升訓練,“走臺階”使得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到上一個臺階,產生探究欲望的同時產生學習獲得感。閱讀與討論環節可以加深理論層次,啟發思維,選取郁達夫的《人與書》、孫福熙的《讀書并非為黃金》、蔡元培的《我的讀書經驗》三篇文章作為拓展比較閱讀。線上分小組進行研討匯報:如何理解郁達夫的“書即是人,人亦即是書”的觀念?《人與書》《我的讀書經驗》兩篇文章關于讀書觀點貌似對立,如何理解?孫福熙的文章與蔡元培的文章進行比較,談談為什么語文交往是一門很有講究的藝術?在雨課堂提交研討報告作為小組成員平時成績,同時進行小組互評,給予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線下到線上混合式課程模式促進了評價的科學性。同時,把本單元的所要學習的語文是人類交往的基本工具,閱讀期待是接受主體進行閱讀的必備條件、閱讀接受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三部分的內容融合在一起,閱讀思維的訓練尤其是文學作品宜于進行形象思維的訓練,實踐提升了理論邏輯認知。
(二)愛國文選《橘頌》微課的導入
屈原的《橘頌》是一篇文言文,對于僅開設一學期的大學語文課程來說,文言文所占比例極其有限,傳統課堂側重機械記憶。通過課前雨課堂學情調查得知學生普遍對古文興趣不高,授課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制作了動畫與自己配音結合的微課,短小精悍,形象生動。古人屈原動畫版仿佛穿越而來,自我介紹生平及歷史時代,通過雨課堂預習功能提前推送,學生線上預習,同時附有教師對篇目的文言文小知識點講解,這樣課前學生就對作者及文章難點有了初步的了解。線下授課時教師播放范讀錄音,學生跟讀培養語感,以線上雨課堂內容為起點,翻轉教學,提出問題,學生解讀,串講。這樣重點字詞、語法難點就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完成。《橘頌》作為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詠物之作對后世影響深遠,重點讓學生理解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崇高的政治理想,不與小人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自然融合課程思政要素。課后用雨課堂發送習題,學生用手機端參與測試,即時檢驗學習效果,后臺數據同步導出,便于教師掌握,最后做到教學過程有步驟,教學評價有依據,最終班級百分之90%以上學生夠熟讀成誦。
(三)人本文選《原鄉人》中鄉土文學情懷感知構建
《原鄉人》是臺灣鄉土文學奠基人鐘理和先生代表作,在臺灣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l人》是鐘理和先生表達對祖國深情眷戀的一部半自傳體小說。在作品中作者敘述了“我”如何從少年時代起一步步加深對祖國的認識和熱愛,從對“原鄉人”的朦朧認識到對“中國”的認識,從而堅定了“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的信念,進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認同感,逃離臺灣,奔赴大陸。這篇小說并不是以故事感人,最大的特色是真!素材的真,情感的真,敘述的真,從而傳達了生命的感動。小說中看起來十分平凡的“故事”,卻都是一顆崇仰生活、敬重生命的靈魂散發出來的生活體驗?!拔摇睂υl人和祖國有較全面而立體的認識,其深厚的情感往往是通過敘述來表現??紤]到本篇作品的體裁特殊性,雨課堂隨堂小測選擇題考查了小說和散文文體特征及鑒賞方法。尤其是對主題“我不是愛國主義者,但是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的理解,在雨課堂選項設置上細化區分情感層次,選項A.表達作者雖然不是愛國主義者,但是作為臺灣人一定要回到祖國大陸;B.表面說不是愛國主義者,作者實際有愛國情懷;C.只有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才安心;D.作家渴望回歸祖國,迸泄出作家的原鄉人意識,作家尋根意識的核心就是回歸祖國。本題正確率87%,說明大部分學生通過教師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體會到作品的精神內核。課后雨課堂推送現當代文學史臺灣部分,讓學生了解鄉土文學流派及發展史,開闊視野,討論區思考鄉土文學的不同特色,學生留言互動熱情高漲,拓展提升了知識結構層次。
(四)修身文選《哈姆雷特》的影視戲劇視頻表演拍攝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也代表其悲劇的最高成就。作為經典作品原著的容量比較大,要引導全校各專業大一學生精讀厚重的原文客觀上存在一定難度。所以雨課堂預習課件中推送了《王子復仇記》的電影,學生在手機端隨時隨地可以觀看,同時課件中會提示學生課上會分角色進行朗讀,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有的學生甚至提前在課下對自己想扮演的人物進行預演。線下課堂打亂班級分角色表演朗讀趣味橫生,課堂氛圍輕松愉悅,導入對人物的深入理解。課后雨課堂推送鑒賞戲劇的模塊,留給學有余力的學生,同時也是分層次教學的探索。如思考:西方戲劇與中國戲?。ň﹦。┯心男┎煌??雨課堂資源庫中上傳國粹京劇片段,采用連播的形式如《霸王別姬》《盜御馬》《空城計》《貴妃醉酒》等,讓學生有直觀的視覺感受,推送探索閱讀《京劇知識與欣賞》《圖解京劇藝術》《西方戲劇文化藝術論》等,布置小論文,在線提交,教師線上批閱,優秀作業群內分享。最后學生以學習小組形式提交視頻作業,刻錄光盤同時進行上傳,小組背對背評分。在拍攝視頻實踐環節中,學習小組分別選取《哈姆雷特》原著的不同片段,分角色表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很多小組不僅設計了創意十足的片頭,還配上了字幕,導演、劇務、道具、扮演者等。各司其職,分工明確,視頻片尾還有致謝詞,有的甚至超乎預期達到了拍攝微電影的程度。寢室、操場、體育館、公園、文體活動中心都留下了他們青春飛舞的身影,大學語文真正從課內走向課外,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這種影響作為終身學習的意義也許更為深遠。
(五)表達模塊辯論口語實戰及課堂彈幕互動
在口頭表達能力培養模塊中,辯論口語的特點首先就要求表達。關于辯論賽的定義、模式、特點、功用,以及如何進行辯論,表達觀點這些理論知識提前通過雨課堂預習課件推送PPT,同時插入播放辯論史上最經典案例——首屆國際大專辯論賽決賽(錢是/不是萬惡之源)。課上教師選取片段,雨課堂同步發送思維觀點彈幕互動,進行模擬辯論賽前的預熱。課上教師提供模擬辯論賽選題,一是融媒體時代需/不需要練字;二是學生會干部輪流好/競選好;三是不可以說謊/可以講善意的謊言。論題簡單但辯證性強,更適合應用型本科院校各個專業學生實踐,課堂上確定選題后,給予準備辯詞的時間,打亂班級劃分進行正反方分組,教師作為裁判,進行自由式辯論。辯詞是辯論賽的決勝之本,學生都要認真準備,查閱資料,課堂上氣氛激烈活躍,同時突顯優秀辯手的論辯技巧,其他未發言的學生可以通過雨課堂在線發射彈幕交流互動,從大數據可以看出課堂組織進展情況。
四、結語
通過借助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大學語文課如虎添翼,極大促進了新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有利于構建民主和諧、教學相長、互相促進的新型師生關系,使得大學課堂真正成為共享交流的平臺。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人文素養的提升,樹立了終身學習的觀念。大學語文應乘著新文科建設的東風,切實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通過教師和學校的共同努力,探索符合時代特征的新文科教學,讓大學語文真正成為當代大學生的精神素養基石。
參考文獻:
[1]劉國利.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內蒙古高校法學人才培養改革思路[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9(4):18-23.
[2]曾瑞鑫.學堂在線召開發布會宣布推出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J].亞太教育,2016(24):3.
[3]魏飴.“大學語文”的學科性質與教材編寫[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94-97.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