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祥海
生態道德教育作為一種新德育觀和新的德育范型,是在橫向比較、縱向揚棄的基礎上提出的。它使人們懂得,人對人的社會行為、人對環境的自然行為均要受到倫理評價;不僅要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利益關系,還要恰當地對待人與自然的交往行為、利益關系、短期與長期關系,擺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生態道德之所以能教育和引導人們學會熱愛自然、熱愛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是因為這種教育將培養一種更為寬闊的道德視野。心智教育在培養人的心理成長和思維成長的基礎上與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相契合。
德育是育人靈魂,修身立德是人生之基,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經過多年的發展,我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德育理念指導下的心智教育,并構建了具有地域性、時空性、實踐性的“體驗—認知—踐行”的“心智教育”生態模式。我校用富有特色的體驗活動、獨有嶺南文化氣質的文化節認知活動,踐行德育生態理念,整體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一、對生態德育理念指導下的心智教育的認識
我校以番禺區“上品教化”教育理念為指導,以“育人先育德,育德品為本”作為德育工作的思路,以“心智教育”品牌建設為引擎,深入推進嶺南校園文化建設,深化德育工作,提升德育效能,充分發揮人的主體能動性。我校以“心智教育”作為開展德育活動的指導思想,開展“心智教育”所達到的“六心教育” (融入心、責任心、欣賞心、謙卑心、感恩心、寬容心)德育系列活動,運用“三學教學”(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學校依托番禺嶺南文化深厚的文化積淀,傳承傳統文化,創新校本文化,在教育教學管理中建設行為文化,讓學生悟道、成長、成才,通過生態德育理念的指導,在心智教育實踐中,實現人與人和諧、人與物和諧、人與校園景觀和諧,以及德智體美勞多育的和諧。
二、用心體驗——德育文化潤物無聲
我校在德育實踐中,尋找到了體驗這一德育工作的真正富有成效的起始點、突破口,創新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德育課作為德育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并構成了系列的德育體驗文化,形成了如下有效的做法:
(一)環境體驗文化:彰顯人與物的和諧相處
作為城鄉結合的學校,我校始終把建設健康、優美、和諧的校園環境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我校精心打造溫馨而富有育人功能的校園環境,如由我校學生充當模特制成的拔河雕塑群,栩栩如生的拔河神態,就是北城小學全體師生團結、拼搏、自強的寫照,寓意著學生們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和諧發展,是一種相融共生、共同進步的精神體現,它充分彰顯了我校人文、活力、和諧的辦學宗旨。校道上極具嶺南特色的藝術雕塑宣傳欄、蠔殼墻、趟櫳門等,更顯出我校的嶺南文化風格。校門口極具氣勢的線雕藝術,由“幸福北城”和“華夏文明”兩大主題構成,“幸福北城”雕塑生動展示了我校各項主題教育活動,體現師生在校園里多姿多彩的生活。“華夏文明”線雕展示了從古至今我國的偉大發明、光輝成就。人文氛圍濃厚的校園環境,讓學生走進校園就在接受教育;讓家長走進校園就領略到學校濃厚的文化底蘊。
(二)活動體驗文化:凸顯人與人的真情交融
學校以傳統文化為根基,以“愛·伴我成長”為教育主線,以活動為德育載體,在活動中實現德育的體驗和育人功能,在德育工作方式上,實現了德育從課堂走向社會,從理論走向實踐,從遙遠走向身邊,擴展了德育空間,因此突破了課堂灌輸的單一形式。我校融合各方之力,持之以恒地開展“六心”教育系列活動,具體是通過與之相適應的“愛國教育、感恩教育、禮儀教育、養成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人文體驗文化:實現人與文化的相融共生
我校在開展德育活動中,不僅注重活動的育人功效,還十分注重活動的人文性,讓學生在人文性的活動中體驗人與文化的相融共生。
1.閱讀活動——體驗五彩繽紛的人文世界
我校積極打造“書香校園”,倡議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書香校園的創建是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我校把讀書活動的目標確定為“以讀啟智、以讀導思、以讀帶說、以讀促寫”,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班級閱讀創意卡設計大賽、講(演)歷史故事大賽、“閱讀歷史故事傳承中華文化”手抄報大賽、學生讀后感征文比賽等活動,激發了學生的讀書興趣,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此外,我們還開展“書香家庭”“書香少年”的評選活動。
2.科技活動——感受永無止境的科技創新精神
為了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造能力,學校舉辦了一系列的科技活動。我們舉辦“暢游科技世界給力幸福北城”的親子科技節活動,各年級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開展如“飛”越夢想——紙飛機比賽、幸福七巧板巧拼比賽、葉脈相承——葉脈拼畫比賽、祖國風光大比“拼”——拼圖比賽、撲克牌搭高塔比賽、科幻小畫家——科幻繪畫比賽等。豐富多彩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動激發了廣大學生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培養了學生“敢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我校學生設計的方案獲廣州市殼牌美景設計方案一等獎,多名學生的科幻繪畫作品獲省、市、區級多個獎項。
3.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根據學校文化特色、課程資源、學生的生活背景和興趣,社會或自然問題等因素,我校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圍繞“人與文化”這一線索,以深化學校特色建設為關注點,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主題探究活動中重點構建了“嶺南文化伴我成長”實踐活動領域。如:“尋找奧運冠軍——陳燮霞的成長足跡”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尋找奧運冠軍陳燮霞的成長故事,并在全國第八屆綜合實踐現場會上展示了同學們的探究成果,課例獲全國一等獎。學校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和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以智潤心——實踐生態德育
學校以品牌項目和活動作為實踐“生態德育”的實踐載體,通過特色、富有成效的活動來踐行學校這一德育理念。
(一)“珠心算”品牌項目——踐行學生的“心智和諧”
自1997年起,我校便開始珠心算實驗。至今,超過半數的老師都是珠心算的教練員,利用自主開發的教材,我們引領著全校1000多個學生,一次又一次地讓北城小學珠心算品牌熠熠生輝。一路走來,我們發現,原本注意力很難集中的孩子,在經過珠心算的訓練之后,會發生神奇的變化,他們也能靜下心來學習了。
(二)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學校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設了心理咨詢室,由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證的老師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組織心理健康輔導教師定期參加心理輔導相關培訓。我校在課程建設中專門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每學期8節,并定期開展教研活動,主要抓好4個環節:集體備課—專人主講—聽課會診—研討提高。
我們開展個別咨詢和團體輔導,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日常生活經歷,選擇適合學生實際需要的主題進行團體心理輔導,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識;舉辦家長心理教育講座,向家長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和教育技巧,優化家庭教育方式,做好心理指導。
(三)多維互動——拓展多樣德育生態環境
幾年的探索與實踐,目前學校與家庭,與社會相配合的多維教育網絡已見成效。這一成效有利于探求學校教育的延伸,拓寬了德育的內容,發揮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充分利用了社區教育的資源。
我校每學期都通過召開家長座談會、家長學校授課,邀請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等方式,提高家長素質。借助網上校長信箱、便利的“校訊通”短信系統,家校之間可以通過手機短信進行溝通。我校還邀請了家庭教育專家劉良華教授到我校,為全校的學生家長做了主題為“習慣決定命運”的家庭教育講座。我校還創設了《家庭教育飄流日記》,讓家長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心得。此經驗曾在2011年11月1日廣州市家長學校經驗交流會中作介紹。2011年,我校被評為廣州市優秀家長學校。
學校還與周邊社區開展共建活動,通過教師進社區、帶領學生參與社區教育活動等形式,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41372784-3064-4BCD-B34E-287221EC7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