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清太 尹祖榮
學校德育,一般來說,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教導下,以學習活動、社會實踐、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為基礎,同經過選擇的人類文化,特別是一定的道德觀念、政治意識、處世準則、行為規范相互作用,經過自己的感受、判斷、體驗,從而生成道德品質、人生觀和社會理想的教育。[1]新時代學校的德育實踐應堅持以理想信念、家國情懷、紅色文化等內容為重點,以行為規范、文明禮儀、安全法制、心理健康等常規教育為基礎,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體落實在學生成長過程的各個階段。
一、課程育人
課堂教學是育人的主陣地,課程內容是育人的載體,德育素材蘊含在各科教學之中。因此,落實好課程育人,一是在學科課程中,充分發揮學科課程的育人功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適時實施德育;二是在品德課程中,如思政課、主題班會、國旗下講話等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三是在活動課程中,開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專題活動,形成高度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
二、文化育人
道德品質的培養需要特定的環境,環境以其特有的育人氛圍,潛移默化的感染人、熏陶人、影響人。良好的校園環境,潛移默化地滋養著學生的道德素養。
校園環境是學校文化的載體,營造著學校文化的濃厚氛圍。學校可對校園環境進行整體規劃、精心設計,創設學校文化主題的教育環境。一是命名“路”和“樓”,賦予每條路與每棟樓以文化意蘊;二是裝飾“廊”與“道”,選用名言警句與名人畫像,讓校園處處充滿著文化氣息;三是裝點“苑”與“像”,設置校園雕像,改建生態苑,形成了寧靜雅致的文化環境;四是建設班級文化,讓學生集體制定班級奮斗目標、自主設計班牌、歸納班訓等,形成特色班級文化;五是做好校園文化宣傳,利用校園媒體、宣傳櫥窗、校報校刊等途徑及時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校園新聞、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等,營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圍,讓校園成為文化育人的重要場所。
三、活動與實踐育人
活動是育人的載體。學校積極開展各類校園活動,一是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社會責任與個人品質等;二是開展學生社團活動,給學生以展示特長的平臺;三是舉辦科技展示活動,普及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養;四是舉辦體藝活動,培養審美情趣、發展個性特長、提升綜合素養;五是加強榜樣教育,詮釋責任,引導學生追求卓越。
同樣,學校不能忽視實踐的育人效能。一是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各類活動,增強集體榮譽感;二是參加志愿者活動,讓學生明確自己的社會擔當;三是參加勞動實踐,體會到收獲之不易;四是通過“觀世界”來澄清自己的世界觀,如外出研學活動等。學生通過參與、體驗、實踐,豐富知識、發展能力、完善人格、涵育責任。
四、管理與協同育人
中學生的道德發展處于不斷的建構與完善之中,可利用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因時制宜地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做好管理育人。一是要構建德育管理體系,組成“學校—處室—年級—班級”的管理網絡,形成德育合力;二是要制定學校德育工作序列,根據不同年級、不同時間有計劃開展德育活動。三是要制定各階段的德育任務和德育目標,促進德育實效。
另外,做好新時代德育工作,還需要做好協同育人,尤其需要家長和社會的參與。一是開門辦學,定期請社會各界賢達走進學校,為學校的發展建言獻策;二是成立學校、年級、班級等家長委員會,集合家長智慧,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出謀劃策;三是開設家長學校,引導家長更新教育理念,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四是建設家校交流平臺,分享教育智慧,交流教育心得,共擔育人責任。
參考文獻:
[1]王道俊、郭文安主編.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30.33EBD304-C2FC-45FB-AA12-29B91118CA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