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量森 劉思敏


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處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讓學生在相處的過程中做到講文明、懂禮貌,在展現個人素質的基礎上增進友誼,為未來走出社會奠定基礎,是學校文明禮儀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珠三角農村地區的初中學生而言,由于地域和人文的特殊性,其在同伴相處過程中表現出的禮儀現狀與城市學生相比,會有不同程度的差異,這對學校文明禮儀教育策略的適用性提出了挑戰。如何因地制宜,制定出能有效改變珠三角農村初中學生同伴相處禮儀現狀的策略,切實提高這一群體的文明禮儀水平,是本文研究的重點。下面,筆者將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珠三角農村初中學生同伴相處禮儀現狀
筆者以本校學生作為珠三角農村初中學生的代表,對他們開展問卷調查和訪談,了解同伴相處禮儀的現狀。結果發現:在接受調查和訪談的100名學生當中,有78%的學生意識到在同伴相處過程中禮儀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的同伴相處當中,能真正做到講文明守禮儀的學生,初一級僅有34%,初二級僅有42%,初三級僅有51%。有67%的學生在與同伴相處的過程中喜歡互起綽號;58%的學生在與同伴交談的過程中習慣講粗言穢語;在“你會在同學講話的過程中打斷他嗎?”這一問題中,54%的學生選擇“有時會”這一選項;在“你會悄無聲息地拿別人的東西嗎?”這個問題中,72%的學生選擇“如果急用的時候,會”這一選項;在與同伴發生矛盾時,能主動道歉的學生僅有45%,有8%的學生選擇“惡語相向”,而很大一部分學生選擇“一笑置之”;在得到別人幫助后,能主動道謝的學生有59%,37%的學生選擇“一笑置之”;放學離開課室前,能主動跟同桌說“再見”的學生僅有43%,很大一部分學生選擇“默默離開”。縱觀以上結果,珠三角農村初中學生在同伴相處過程中表現出較為強烈的隨意性和隨心性,大部分學生沒有表現出很明顯的敵對現象,但能主動使用禮貌用語和做出文明行為的現象也不算多,更多學生還處在模棱兩可的“無所謂”狀態。隨著年齡的增長,能在同伴相處中真正注重禮儀的學生人數越來越多,但總體情況令人堪憂。
二、造成珠三角農村初中學生同伴相處禮儀現狀的原因分析
針對整理出來的現狀,對造成珠三角農村初中學生同伴相處禮儀現狀的成因進行分析,得出以下三方面結論:
1.學生。由于心智尚不成熟,很多學生對在同伴相處過程中禮儀重要性的認識只停留在表面,有些學生是因為聽到周圍的人說這很重要,所以他們也覺得這很重要,但具體重要在哪里,學生并不明確。有些學生對同伴相處禮儀的認知程度較低,即使在同伴交往中做了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也未可知。有些學生玩心較重,對自身的行為不加以約束,覺得偶爾做些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能增強同伴之間的感情,無傷大雅。而有些學生受農村落后的保守思想影響,覺得有些情感心里知道就行,總是把“道謝”“道歉”等話放在心里。
2.家庭。我校地處珠三角農村地區,經濟相對落后,文化普及程度相對薄弱,學生家長的文明素質相對較低。長輩們在家庭中、在鄰里間的溝通總離不開粗言穢語,不少長輩甚至把不文明語言當成了口頭禪。學生在父母長輩耳濡目染的熏陶下,自然也就沾染了不少低俗的習慣,以至于他們在與同學相處的過程中“有樣學樣”,大大降低了珠三角農村初中學生在同伴相處過程中表現出的禮儀的整體水平。加之,我校外來人口偏多,很多外來工父母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學生品德和習慣的培養,致使學生養成了很多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習慣。
3.學校。學校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但受珠三角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學校的師資水平還不夠高,教育觀念還不夠先進,教學設備還不夠完善,對于學生在同伴相處中出現的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缺乏系統的、可行的教育措施,“見一個管一個”的零散的被動的處理方式,無法從根本上規范學生的言行。
三、改變珠三角農村初中學生同伴相處禮儀現狀的策略研究
受珠三角農村地區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的制約,我校學生在同伴相處中所表現出的禮儀現狀不容樂觀,尋找行之有效的策略改善學生的現狀,提高學生的文明禮儀素質刻不容緩。為此,筆者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1.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目前,珠三角農村初中學生對文明禮儀的認識較薄弱,要改變這種現象,要從普及文明禮儀知識入手。科爾伯格則主張,要充分利用環境氛圍和伙伴之間相互影響等教育資源,促進兒童思想道德健康發展。為此,筆者特別注重學生在同伴相處過程中的禮儀教育與主題教育活動的有機結合,在我校開展了以下活動:
2.發揮榜樣作用
(1)發揮老師的榜樣作用。例如,筆者要求學生使用文明用語,于是,筆者會帶頭在請求別人幫助時說聲“麻煩您”,在得到別人幫助的時候道聲“謝謝,您辛苦了”,在不小心給別人添麻煩后主動說聲“對不起”,在別人不小心碰掉筆者東西的時候說句“沒關系,原諒你”,在離開辦公室時主動說聲“再見”,在與別人交談時不說粗言穢語……這種教育方法不帶有任何強制壓力,學生易于接受,是其它教育方法無法比擬的。
(2)發揮優秀學生的榜樣作用。筆者注重挖掘并尋找文明禮儀榜樣學生,把他們平均分配到各個小組當中擔任小組長,讓他們帶領同組同學學習并踐行同伴相處的禮儀精髓。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這些小組長會手把手地教育同組的成員在與人相處過程中的禮儀細則,并在各種場合進行演示和示范,對于小組成員在與同伴相處中出現的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小組長會及時指出,并幫助他們改正。
(3)發揮家長的榜樣作用。筆者定期召開家長會,開展家長學校活動,推送優秀的同伴相處禮儀讀本等等,向家長宣傳文明禮儀的重要性,同時,就“家長如何在與人相處中做孩子的榜樣”“如何教育孩子做一個懂文明、講禮儀的好孩子”等問題與家長進行交流,使家長掌握科學的同伴相處過程中的禮儀知識,在與朋友、鄰居、家人相處時真正做到講文明,懂禮貌,做孩子的榜樣。
3.開展學科滲透
在學科教學上,老師們會把同伴相處禮儀的內容納入學科教育的重要范疇。例如,語文教學中,在學習《弟子規》一課時,老師會適時給學生介紹同伴相處禮儀的具體要求;思想品德教學中,在“文明禮貌”“友誼相伴”等課程講授中,老師會詳細講解在同伴相處中講究禮儀的重要性,并引導學生學會與人相處的技巧……在課堂管理上,老師們會根據學生出現的實際情況,把同伴相處應講究的禮儀滲透在教學的不同環節。如發現學生回答問題響亮,語言文明,老師會帶領學生們及時給予表揚;當發現有學生竊竊私語、開小差的時候,老師會引導旁邊的學生委婉提醒,并讓旁邊的學生及時幫助該學生糾正不禮貌的行為……
4.營造良好的禮儀育人環境
為了營造良好的同伴相處禮儀學習氛圍,筆者努力克服珠三角農村地區經濟不發達的現狀,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專門在校園顯眼的位置粘貼“禮貌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謙恭有禮,人人歡迎”等名言警句;定期用粉筆出版同伴相處禮儀主題黑板報;指導學生用紙張設計屬于自己的同伴相處禮儀座右銘,并粘貼在桌面右上角;在校園廣播站中專門成立“同伴相處禮儀專欄”,定期播放名人學者或身邊同學在同伴相處方面的先進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