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彬 李衛華
2020年初,全國各地進行了一場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線上教學實驗,真實而緊迫的環境充分激發了師生們的積極性的和創造性,這是任何人為的實驗所無法比擬的。在此期間,微課作為一種先進技術所帶來的優質高效的教學資源自然而然地受到師生們的重視,不同教師使用的微課資源不一樣,運用微課的方法也不盡相同,適合課堂實際的微課是大家共同的心聲,校本微課順勢而生。
在“互聯網+教育”環境下的微課,以其短小精悍的特點,聚焦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突破關鍵教學環節以及對教學空間的延伸,成為助教助學的重要資源和方式。然而,當今各種平臺上的微課資源并沒有與具體的學校實際、學科特點、教學模式相結合,缺乏良好的針對性,這使校本微課成為新的需求。初中數學校本微課是學校根據自身辦學理念、育人目標,以學生的數學能力水平和綜合素質為依據,以特定數學教學模式需求為導向,以教師為主體進行開發,以教材內容為主要依托,時長在十分鐘以內,兼備學校標簽和學科鮮明特征,有著明確的課程目標,內容短小精悍,多集中于知識要點或各個教學環節,適合本校師生進行多種教學活動的數學微課程。
一、微課的設計和制作需有明確的功能指向
如今普遍的觀點認為初中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容易受外界事物干擾,如果在課堂的某個教學階段引入微課,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這種觀點似乎把微課的角色局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調節劑”或者“提神劑”,而并沒有與學科教學深度結合,使得教學的重要環節都可以借助微課來實現高效教學的目的。在微課的初期定義中,強調這是“碎片化學習”的東西,這樣容易抹殺作為課堂教學輔助資源的微課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筆者在多年的微課制作和應用實踐中,結合多種傳統教學模式,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嘗試著全程借力于微課來實現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微課要求是系統的、與教材相配套的、在多個教學環節中全程發揮作用的資源。微課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扮演主角,起到靈魂作用,所以說校本微課的開發是這一教學模式的關鍵和前提。校本微課必須服務于特定的教學模式,這就是它的功能指向。
二、微課的頂層設計需要體現系統化
不同的學者往往站在自己專業的立場給微課下定義,造成微課的定義種類繁多,即使同一位學者在不同的時期對微課所下的定義也有所不同,而普遍的觀點認為: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八槠背蔀槲⒄n的一張名片,它滿足移動通信時代人們在泛學習、碎片化學習的習慣需要。然而,在學習資源上,如果過于碎片化,意味著缺乏系統,這樣的學習資源存在諸多不便:難成系列、難以檢索、風格不一、良莠不齊等等。對于這些問題的認識,不少學者也曾提出過,并給出一些建議,概括起來有:微課設計需要進行頂層設計,需要搭建資源框架,遴選優質微課,形成系列資源;分析初中階段數學學習的具體內容,形成知識地圖,根據具體的知識點設計系統的微課;把系統設計的微課放在個性化學習平臺上以滿足個性化學習的需要。筆者經多年努力,利用錄屏軟件錄制“初中數學同步輔助微課程”,每節課分“要點精講”“練習點撥”“達標演練”三個環節,每個環節講授時間約為8分鐘,教學內容與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保持一致,同時參考其他版本教材內容,覆蓋初中幾乎全部知識點,總共155節。其特征為:PPT畫面,畫外有音,動靜結合,圖文并茂;主干先立,要點精講,啟發引導,講練結合。
三、微課的制作和使用需具備交互特性
微課在播放過程中如果沒有適當的停頓,容易陷入接受學習模式,而這種模式正是新課程標準所要變革的對象,沒有思考和交流的學習就沒有效率,沒有帶著問題進行的學習缺乏深度。為了避免這種現象,微課在設計過程中必須具備交互性,怎樣實現交互性,常用的方法有:
1.技術干預
在網絡平臺上可以通過技術把問題以選擇題的形式嵌入到微課的某個環節當中,當播放到一定位置的時候彈出問題框,讓學生選擇答案后再繼續播放,以此來促使學生思考,實現交流互動。
2.分解錄制
在微課錄制過程中,根據問題的需要把微課進一步細分,每段微課拋出問題后播放結束,等待下一個微課的播放來回答本微課問題,在兩段微課之間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其好處是不必借用網絡平臺的力量,在錄制過程就可以實現,其不足之處是微課變成支離破碎的“微微課”,有點一問一微課的感覺。
3.學案引導
常用的學習資源包括課本、導學案、微課等,把三者巧妙結合,以導學案為主線,在哪個環節閱讀課本哪一頁或觀看微課哪一段清晰地標注出來,以此引導學生進行自學。由于有了微課的參與,把靜態的課本和動態的微課視頻巧妙地融進導學案當中,借助動態視覺化的表征,提升自學效果。
4.自主互動
以上三種方法都能實現互動,但也有不足之處:微課本來就是幾分鐘的視頻,在播放過程中經常跳出問題框,或者把本來就很短的微課按問題細分成更細的微課,或者在導學案中插入微課播放的環節,等等,這些做法都把自學過程安排得過于細碎、過于煩瑣,人為地設置這些互動環節,真的是學生本身需要的嗎?像保姆一般呵護著的學習有利于學生獨立發揮嗎?筆者認為,只要在微課的使用上給予學生適當的提示,即可實現其個人所需的互動。例如,提示他們在問題、例題、習題出現時立即點擊停頓,讓自己先思考,并嘗試解答,然后點擊繼續播放,最好比對結果。這種方法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學習進度由學生自己把握,更靈活、更有利于自學能力的培養。
四、微課的畫面與旁白設計需同步良好
數學微課經常涉及幾何圖形和思路分析的問題,如果旁白與畫面不能很好地同步的話,勢必影響學生的理解,如何做到二者同步,這是微課錄制的關鍵,也符合學生信息表征共時性的要求。利用手寫板來錄制的微課跟現實中教師借助黑板講課的本質是一致的,但利用“錄屏軟件+PPT”的方式來進行錄制,則要在PPT的制作上下點功夫。例如,在錄制以下講解證明題的微課的時候,可以按照這樣的步驟來進行:首先呈現整道題目,然后用中速全題朗讀一遍,讓學生對整道題目的“已知”和“求證”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然后對已知內容逐條分析,在旁白過程中可以選擇用鼠標指圖,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鼠標晃動,影響畫面的美感,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筆者比較喜歡隱藏鼠標,偏好于在旁白的同時在圖上用容易辨識的符號作標記;在分析解題思路過程中,設計好執果導因的思維圖,自上而下,每講一步就呈現一行,切忌全部呈現后再分析,這樣學生往往不知所云,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要能做到畫面與旁白同步良好,就要懂得換位思考,經常從學生的角度去感受問題,力求每一句旁白指示明確,精準到位,方便學生理解。
五、微課作品的分享需選擇適當的媒介
在“互聯網+教育”時代,網絡微課平臺多為云平臺模式,并朝著社會化、大規模化、自組織化的方向發展,這為實施基于網絡微課的教學模式奠定了技術基礎。教師們可以將制作好的微課資源部署到相應的網絡平臺上,為學生提供不受時空限制的學習資源與服務。從2020年1月份開始,筆者重新編錄該微課程,并上傳到“白云區三個課堂應用平臺”“學科網”“粵教翔云數字教材應用平臺”等,供廣大師生免費使用,超過5萬師生獲得了免費優質系統微課資源。在可預見的將來,筆者的微課作品將會更加充分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互聯網+教育”環境下的校本微課,是微課在國內十年發展后的新需求,也是智慧教育環境下對教學資源提出的更高要求。校本微課的“草根性”使得普通教師都能成為資源的開發者,因此,越來越多以實用為目的的校本微課作品將不斷涌現,并與教學模式相結合,在教學中發揮更大作用。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項目“智慧教育環境下初中數學校本微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模式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YQJK03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