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毅
教師有效提問不僅能幫助學生學習,還可以促進其從中練習語言。因此,下面從提問對學生進行語言產出的重要性,問題的認知要求,及教學目的等方面,對小學高年級英語課的教師提問進行了分析,從中發現問題。在此研究結果的基礎上,討論了不同類型問題的本質區別,同時也提出了提問必須與特定的教學目的相符等建議。
一、課堂提問的重要性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而課堂提問正是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和重要途徑。通過提問不僅能夠表達教師的教學要求,了解學生的認知狀態,而且可以使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情感,實現師生間包括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交流,在交流中實現相互溝通、相互影響,進而達到情感的交流和融合,有利于形成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二、提什么樣的問題
(一)設計情境式問題
這種問題是對課堂的任何情況,學生的個人經驗、感受進行真實的提問。例如:“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If you have a cold, what should you do? How is the weather?”等等。由于問題更接近學生的個人生活,所以學生更容易進行語言輸出,師生間更真實地進行語言交流。它可分兩類:限答性問題和非限答性問題。
1.限答性問題往往設定一種答案。例如:“Where were you born?” “Do you like sports?”“When do you often get up?”盡管這些問題貼近學生生活,但是這種問題畢竟存在著限制性,因為只有一個特定的答案才適合。
2.非限答性問題的答案是無限制的。例如:T: What do you think the bank clerk at the bank would do?S1: I think they help people save their money。T: Yes, very good. Now anybody else has any other ideas?S2: I think they help people get their money.T: Any more ideas?
很明顯,非限答性問題答案的可取性范圍很大,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設計一堂課,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合理地設問更能讓40分鐘的課堂變得有效率 。
(二)設計程序性問題
程序性問題是根據課堂固定程序,課堂管理進行設問,而不是針對課文內容。例如:Question1: Did everyone get ready for your new lesson? Question2: Do you all understand?Question3: Please talk in your group.Question 4: Any question?Question5: Who can answer this question?
問題一是課前詢問學生對新課的預習情況而設問。問題二是教師為了確認所有學生是否明確所講的內容而設問。問題三、問題四、問題五是老師為了組織課堂而設問。
(三)課文理解性問題
這種問題可分三類:展示型問題、參考型問題、評估型問題。
1.展示型問題是知識查核問題,教師知道答案,其目的是讓學生展示已知的語言信息。這種問題足以減少記憶信息的困難,但難以引導學生產生思維碰撞和形成課堂交流。盡管如此,這種展示型問題對于提高中下層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課題是非常必要的。例如:T: In the conversation can we know what’s Tom’s favorite food?S: Potato chips.T: Potato chips? Not exactly ... .S: Hamburgers.T: That’s right.從學生的回答和教師對答案的評估來看,我們可以知道問題只有一個答案適合,而且這個答案是教師根據對話預先設置好的。
2.參考型問題是教師在不知道問題答案的情況下進行設問,目的是向學生尋求更多的信息,這個問答的過程是激發學生運用語言的過程。因此這種問題較能增進師生間的有意義交流。例如:T: What’s the advantage of shopping online? S1: It’s very convenient.S2: It’s popular.T: Good. Shopping online is convenient and popular. What’s the disadvantage?S3: People can’t see the real things before buying them.S4: 不能講價。T: Excellent. We don’t know the quality and we can’t bargain. All right. Does anybody else have any other ideas?在這個例子中,學生回答問題是為了回應教師,根本不在意回答得好與壞。盡管如此,學生開口了,積極參與了課堂,實際上真正達到了英語教學的目的。在英語課堂上,展示型問題和參考型問題都發揮著他們不同的教學功能,但是,我們要意識到由于它們之間的不同教學功能,問題的設問將決定課堂信息交流的量度和效度。這就意味著我們要避免把展示型問題當作參考型問題來使用。
3.評估型問題要求學生根據一定的準則,對事物作出好與壞、對與錯的判斷。這種問題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和知識的基礎上更深一層地思考,因此它能啟發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訓練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例如:T: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good things or bad things of surfing the Internet?根據問題的特點和難度,教師可以設計合作學習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找出問題的答案,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合作能力、總結能力,而且激勵了學生與學生間的相互交流。
(四)交互性問題
由教師對學生經過了知識的輸入后,再由學生對知識整理輸出,最后由教師給予反饋,這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有時學生對教師的問題存在著不理解,或者教師要學生印證自己的說法,又或者教師要求獲得更多的信息。因此,在這種問題中,常常會使用到“Do you understand?”“Right?”“OK?”或用升調重復說話者所說的話。例如:T: Can you tell me? Do you do well in playing basketball?S: (Silence)T: Do you understand my question?S: (muttering)T: Sorry? Sorry?S: Ask the question once again.T: Are you good at playing basketball? S: Yes.
除此之外,在互動的過程中要獲取更多的信息,最常用來澄清問題的方式是使用“What?”“What do you mean?”“I beg your pardon?”等等。
三、當前課堂提問的弊病及對提問有效缺失的反思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表面熱鬧,華而不實,一問一答,頻繁問答。盲目追求活躍的課堂氣氛,對教材和學生研究不深,頻頻提問展示性問題,不能啟迪學生的思維,毫無意義。如:Do you like singing? Do you like this song? 教師希望學生回答的答案是Yes。
2.提問只關注結果,忽視對規律的揭示。缺少交互性提問,如“Yes or No?” “Right or Wrong?”等,很少引導學生探究過程,很少問“Why?”“How?”
3.提問面向少數學生,多數學生“冷場”。提問只面向少數尖子生,多數學生成了陪襯,被冷落一旁,他們學習中的問題難以暴露,也缺乏體驗成功的機會,進而使他們逐漸對提問失去興趣。
反思一:課堂提問要注重質量,而不是關注形式、數量。
反思二:提問要目的明確,表述清楚
反思三:課堂提問要講究新穎性、靈活性及調控性。
四、英語課堂提問的建議
首先,教師要意識到學會提問這一教學法的價值。作為英語教師,我們提問的動機就是使學生通過發言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從長遠看,學會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思考,而且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也很有幫助。值得注意的是,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希望精心設計的問題不僅要起到學習語言的效果,而且要達到語言交流的效果。因此,老師要合理謹慎地設計展示性問題,避免這種問題過多妨礙學生使用語言交流的量度和效度。與此相反,老師應多設計參考性問題、評價性問題、交互性問題和非限制性問題,以最大量度來訓練學生的解決問題和語言運用的能力,以最大的效度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其次,英語教師要改變在課堂上的角色定位。中國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者,他們希望知道的語言知識和真實世界的事物都要比學生多,他們多利用灌輸的方式教學生。因此,教師的提問往往都是程序性問題,他們希望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以便他們更容易地控制課堂,從而盡量避免能發散學生思維的問題,因為他們會擔心對課堂失去控制。然而,教師并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做法已經剝奪了學生真正運用語言的機會。因此,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提問不是教師的專利,它更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必不可少的途徑。
最后,教師的問題應該符合課堂教學法的原則。也就是說,教師要意識到一堂課的目標就是要使教學目的與問題目的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