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潔 李貴萍 孫建紅








[摘要]在考慮保鮮技術投入的基礎上,研究了供應商主導的雙渠道供應鏈的協調問題,同時討論了分散模式下供應商不同的決策方式,比較了集中模式和分散模式下的最優解,并設計成本共擔-固定補償的混合契約對供應鏈進行優化協調,最后通過數值分析探討了交叉價格彈性系數和新鮮度敏感系數等參數對于供應鏈的影響程度,并進一步驗證了協調契約的有效性。
[關鍵詞]生鮮產品;雙渠道供應鏈;協調契約;保鮮努力投入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52X(2022)01-0088-08
[收稿日期]2021-09-06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2172069);浙江省省屬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SJWY2021001)
[作者簡介]丁潔,女,寧波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電子商務;李貴萍,女,寧波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庫存和供應鏈管理;孫建紅,通信作者,女,寧波大學教授,研究方向:電子商務。
0引言
生鮮產品是民生消費的基礎性食品,是剛性需求,雙渠道供應鏈模式的出現加劇了渠道沖突問題,由于生命周期短、對新鮮度要求高等特點,供應鏈成員需要付出保鮮努力以提高生鮮產品的新鮮度。因此,本文考慮保鮮技術的投入,同時考慮供應商在分散模式下的不同決策方式,研究不同決策模式下的供應鏈協調問題,并設計成本共擔-固定補償的契約,以實現供應鏈成員的雙贏。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生鮮產品雙渠道供應鏈協調的研究給予了高度關注,包括單渠道供應鏈決策和雙渠道供應鏈協調等。
在單渠道供應鏈決策中,Cai,etal[1]研究了考慮第三方物流在內的三個供應鏈成員的最優決策,并提出激勵方案來協調優化。周繼祥,等[2]考慮企業物流外包的現實,對比分析了部分需求信息下3PL采購和零售商采購對最優決策的影響。樸惠淑,等[3]發現引導消費者綠色和保鮮消費是提升供應鏈績效的關鍵。聞卉,等[4]研究了零售商主導下的銷售模式選擇問題和定價策略。楊懷珍,等[5]引入價格補貼機制構建三級供應鏈模型。上述文獻沒有考慮雙渠道銷售模式,并不貼合生鮮供應鏈大多數都是雙渠道模式的事實。
在雙渠道供應鏈模式下,岳柳青,等[6]利用微分博弈方法,分析比較雙渠道供應鏈中批發價契約和收益共享契約下的最優決策。曾麗華,等[7]構建包含消費者渠道偏好、風險規避度的效用函數,對比分析最優渠道選擇并進行供應鏈協調。基于不同因素的考慮,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協調契約。Bai,etal[8]提出了修正的收入分享契約來協調供應鏈。Amy,etal[9]提出線性數量折扣契約來優化雙渠道供應鏈的低效問題。劉墨林,等[10]考慮保鮮努力與服務水平,設計了“收益共享-雙向成本分擔”契約。張旭,等[11]構建了零售商的公平關切參照框架,設計了基于“保鮮成本分擔+風險補償+收益共享”的組合式契約。王磊,等[12]構建了消費者時變效用函數,給出了能夠實現供應鏈協調的“保鮮成本分擔+收益共享”契約。
上述研究為生鮮品供應鏈協調問題提供了較好的思路與依據,但關于保鮮技術投入的研究還很少,并且很少考慮供應商的決策方式,不同于大多數文獻采用的單一契約,本文將運用成本共擔-固定補償的混合契約對供應鏈進行協調優化。
1問題描述與基本模型假設
本文研究由一個供應商和一個零售商構成的雙渠道供應鏈結構。由供應商實施一次性保鮮技術投入,通過兩種方式銷售生鮮產品:一種是經過零售商向消費者銷售(傳統渠道r),供應商以w將生鮮產品批發給零售商,零售商再以p2銷售給消費者,且p2≥w;另一種是通過線上以價格p1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產品(線上渠道s)。假定零售商只能從供應商處訂購產品,并且不能轉銷。該生鮮產品單位生產成本為c,并且線上和線下的銷售價格對渠道需求會產生影響。如圖1所示,S代表供應商,R代表零售商。結合已有學者的研究,本文做出以下假設:假設1:供應商為提高企業市場份額并滿足消費
者的新鮮度偏好,將實施生鮮產品保鮮技術研發投入。生鮮產品的新鮮度在銷售周期內不斷衰減,假設不經保鮮到達消費者手中時新鮮度為θ0,若經過保鮮技術的投入,新鮮度為:
θ(τ)=θ0+k1τ(1)其中k1>0為保鮮水平對新鮮度的影響水平,τ為保鮮水平。
假設2:生鮮供應鏈中生產保鮮和終端運輸需要付出更多的保鮮成本,假設供應商承擔生產到銷售全流程的保鮮成本。保鮮成本為:
C(τ)=12k2τ2(2)
其中τ為保鮮水平,k2>0表示保鮮努力水平對保鮮成本的影響系數。
假設3:在生鮮產品的雙渠道供應鏈模式中,供應商和零售商面向同一需求市場銷售同一生鮮產品,需求主要由產品價格和新鮮度決定。基本需求量和新鮮度沒有差異,構建線上和線下的銷售渠道需求函數:
線上渠道需求函數:d1=a-p1+βp2+ηθ(τ)(3)
線下渠道需求函數:d2=a-p2+βp1+ηθ(τ)(4)
其中,a為市場基本需求量,η>0表示消費者對生鮮品新鮮度的敏感系數。0<β<1表示渠道間交叉價格彈性系數。變量前正號(負號)表示對渠道需求量起促進(降低)的作用。
假設4:線上線下渠道處于完全信息環境,且供應商和零售商絕對理性,最終目的是實現利潤最大化。
主要變量及其含義見表1。
4算例分析
上文研究了協調前后雙渠道供應鏈的最優決策問題,為了更加直觀地呈現研究結果,并且驗證契約的有效性,本節將通過算例進一步分析。在討論某因素的影響時,將該因素設為變量,其他因素為定量。各參數值設置見表2。
4.1β變化對于雙渠道供應鏈的影響
由于存在均衡解需要滿足一定條件的限制,為保證最終結果的合理性,將β的取值范圍設定為0<β<0.8。圖1表明隨著β的增大,供應商和零售商的價格皆有所增加,增長速率不斷提高;當β取值接近于0.8時,集中決策下的價格大幅度增加,說明集中決策下,供應商和零售商聯合,掌握市場信息的速度更快,應對市場變化的反應更敏捷;圖2說明在集中決策的保鮮努力水平大于分散決策下的保鮮努力水平,可能是由于在分散決策下,供應商以自身的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沒有把精力放在保鮮技術投入上面。圖3說明β增大時,顯著提高供應鏈的總利潤,集中決策大于分散決策下的利潤,體現渠道競爭帶來了利潤損失。
4.2η變化對于雙渠道供應鏈的影響
圖4-圖6說明η越大,價格、保鮮水平和總利潤都有所提升,并且增長速率逐漸增加,相對于分散模式下新鮮度敏感系數對于集中決策的影響程度更大。因此,企業可以加強對消費者綠色生活理念的宣傳,進一步提高消費者對高新鮮度生鮮產品的接受度,以提高供應鏈收益。
4.3協調機制驗證
在協調機制下,供應商按照wm的價格批發給零售商,其總利潤能達到集中決策下的最優利潤,ε的大小取決于零售商和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只要同時滿足πm≥πd,πm≥πd,契約就能被雙方接受。當其rrss他參數確定時,零售商承擔的保鮮成本比例ε的大小決定了F的取值范圍。為了進一步分析,其他參數取表2的數值,計算不同ε下F的取值范圍。
由圖7可知供應商獲得的固定費用補償存在最優區間,隨著ε增大,供應商的利潤降低,得到的固定補償增多。雙重協調策略可同時提高供應鏈成員的利潤。混合協調機制的成本分擔比例具有更大的調節幅度,制造商與零售商的選擇彈性更寬,在效率上具有一定的優勢。
5結語
本文以雙渠道供應鏈為背景,考慮保鮮技術投入和供應商不同的決策模式,構建了供應商主導的雙渠道供應鏈定價決策模型,分析比較分散決策和集中決策下供應鏈成員的最優決策,并利用成本共擔+固定補償契約對供應鏈進行協調。
根據分析得出以下幾點結論:(1)在集中決策下,供應鏈線上價格等于線下價格,保鮮努力和供應鏈整體利潤最高;在分散決策下,批發價格等于線上價格,供應鏈利潤有所損失。(2)基于成本共擔+固定補償契約設計,能使供應鏈的整體利潤達到最優,供應商須制定一個相對低的批發價格,之后和零售商進行協商,對增加的利潤進行重新分配。(3)在分析相關參數的靈敏度時發現,無論是集中模式還是分散模式,隨著交叉價格彈性系數、新鮮度敏感系數和新鮮度對保鮮努力敏感系數的增加,供應鏈的價格、利潤及保鮮努力均會提高,但集中模式下增長幅度更加明顯,這進一步體現了契約協調的有效性。
本文將供應商的保鮮努力納入到雙渠道供應鏈中,并且考慮供應商不同的決策方式,探討雙渠道供應鏈協調契約問題,這是對雙方制定協調契約的新嘗試。未來對于一對多和多對多的雙渠道供應鏈協調決策問題將是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CAI Xiaoqiang,CHEN Jian,XIAO Yongbo,etc.Fresh-prod- uc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ith logistics outsourcing[J]. Omega,2013,41(4):752-765.
[2]周繼祥,王勇,邱晗光.部分信息下生鮮農產品采購外包問題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20,28(7):122-131.
[3]樸惠淑,扈秀靜.綠色和保鮮消費導向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協調[J].工業工程,2020,23(4):1-10.
[4]聞卉,許明輝,陶建平.考慮綠色度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銷售模式與定價策略[J].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2020,66(5):495-504.
[5]楊懷珍,盧高達.電子商務模式下生鮮農產品三級供應鏈協調[J].系統科學學報,2018,26(1):126-130.
[6]岳柳青,劉詠梅,朱桂菊.零售商主導的生鮮雙渠道供應鏈協調契約研究[J].軟科學,2016,30(8):123-128,144.
[7]曾麗華,王健.考慮消費者風險規避行為的零售商渠道最優決策[J].統計與決策,2020,36(4):163-167.
[8]BAI Qingguo,XU Xianhao,XU Jianteng,etc.Coordinating a supply chain for deteriorating items with multi-factor-de- pendent demand over a finite planning horizon[J].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2016,40(21-22):9 342-9 361.
[9]DAVID A,ADIDA E.Competi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a Two Channel Supply Chain[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5,24(8):1 358-1 370.
[10]劉墨林,但斌,馬崧萱.考慮保鮮努力與增值服務的生鮮電商供應鏈最優決策與協調[J].中國管理科學,2020,28(8):76-88.
[11]張旭,張慶.保鮮控制損耗下考慮公平關切的生鮮品供應鏈協調[J].系統科學學報,2017,25(3):112-116.
[12]王磊,但斌.考慮零售商保鮮和消費者效用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協調[J].運籌與管理,2015,24(5):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