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以經過特別設計的環境和教學方法來適應不同特質小孩的學習,讓大多數殘障兒童進入普通班,并增進在普通班學習的一種教育方式。融合教育是國際教育共同的發展趨勢,它不僅強調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同時也強調教育應該主動滿足“所有人的學習需求”。雙流區融合教育集團是為了促進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各融合教育學校現有特教資源的整合及優化配置,以區級特教資源中心為龍頭,以5個二級資源教室、3個三級資源教室為核心,以集團協議為紐帶,相互聯合、共建的融合教育聯合體。
一、建章立制,保長效聯動研修機制
(一)研制集團章程,明確集團發展
為適應現代教育發展需要,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深化教育改革,促進融合教育優質開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殘疾人教育條例》等法律法規,融合教育集團組織各成員單位擬定集團章程。
章程明確了集團成員單位,確定了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集團屬領辦指導型的集團性質;以普特融合共攜手,慢教慢育真成長為集團集團辦學理念;以尊重差異,適切教育為集團精神;集團辦學宗旨是為每一名孩子提供適切的教育,為每一名孩子搭建成功的舞臺;集團辦學目標是培養融合理念教師,培育融合視野學生,打造融合文化學校;集團辦學策略為各展所長,優勢互補。
(二)建立融合教育集團管理制度
為了確保區域融合教育集團能高效運行,扎實開展研討活動,切實提升集團學校融合教育質量,雙流區融合教育集團執行理事會管理制度,優化組織機構,建立健全各項制度。
一是確定雙流區融合教育集團管理委員會成員,并簽訂雙邊協議、目標責任書;建立健全管理者沙龍制度、集團“一室八中心”管理制度、巡回輔導工作制度等制度,保障集團的正常運行。明確集團辦公室、融合教育診斷評估安置中心、學生適應性行為支持中心、融合課程支持中心、融合教師發展中心、融合教育改革與研究中心、融合環境無障礙與安全支持中心、融合教育資源組織與建設中心工作職責,建立聯系人制度,保證集團工作的順利開展。二是研制了《雙流區融合教育集團理事會會議制度》、《雙流區融合教育集團特殊教育研討制度》等制度,進一步規范集團各項工作。三是結合新時代融合教育發展要求,立足區域和集團學校實際,研討制定《雙流區融合教育集團五年發展規劃(2018-2023)》,以5年為時間節點對集團的發展提出明確目前和具體實施策略。四是集團牽頭單位與各成員學校分別簽訂融合教育發展協議,進一步厘清集團各學校職責、義務與權力。
(三)協商制定集團聯動研修機制
集團聯動研修機制主要有:一是通過集體工作例會和定期研討交流活動,對成員學校進行融合教育理念、環境、課程、資源等進行優化調整;二是通過普特行政干部、教師間跨專業多層次的教學互動交流、個案問題現場指導、考核評估體系研究、機制體制改革探索等形式,促進各成員單位融合教育支持體系深化構建,進而消除區域學校間融合教育質量兩極分化嚴重的問題,實現共同發展。
(四)增強集團成員學校責權意識
為確保融合教育集團內各學校各司其職,各項工作高效運作,龍頭單位根據各校融合教育特色與不足,分別與成員學校簽訂《融合教育推進協議書》。協議書緊緊圍繞“融合教育支持保障體系— 融合教育課程調整—資源教室特需課程”這一主線,對融合教育制度建設和隊伍建設、融合教育科研教研、融合教育巡回輔導等方面明確了龍頭學校和成員學校的責權。見表一
二、聚焦主題研修,助力集團融合教育高品質發展
集團依托聯動研修機制,定期聚焦區域融合教育工作熱點、難點問題,如;融合教育師資考核評價、融合教育學生考核評價機制、融合教育集體課通用教學設計與實施、資源教室特需課程設置與實施等,組織開展主題研修活動。
(一)依托區域“1+5+N”層級管理模式,提升集團學校的片區專業引領力
融合教育集團在組建時立足雙流區“1+5+N”融合教育層級管理模式,本著進一步強化區域融合教育層級管理功能,提升5個二級資源教室的片區引領力,選拔了1個區級資源中心,5個二級資源教室,3個三級資源教室組建融合教育集團;其次,明確集團成員二級資源教室的職責,既要扎實開展學校融合教育工作,還要引領片區融合教育工作;三是在開展融合教育集團研修活動時,集團理事會要求二級資源教室必須邀請其片區內的三級資源教室參加,如二級黃龍溪學校承擔的集團研討活動-“融合教育學生考核評價機制建立”時,邀請了片區內所有三級資源教室積極參加研討,既為集團成員學校和三級資源教室提供了可復制、可操作的融合教育學生考核評價機制,同時對片區的融合教育工作也給予指導;四是二級資源教室對片區三級資源教室的融合教育疑難和突出問題提出申請,以獲得集團相應專業支持。
(二)多維合作聯動發展,打造區域融合教育高級研修平臺
區域融合教育集團通過集團工作例會、主題研修活動、個案研究、課題研究、教師交流、成果展示等積極搭建集團成員學校交流互動平臺,構建了多維合作聯動發展機制。
1.集團工作例會
融合教育集團工作例會每月依據集團年度工作計劃,針對月集團工作重點、工作進程、工作實施途徑等由理事會組織開展。
2.主題研修活動
主題研修活動聚焦“學校融合教育支持體系建設”、“資源教室課程設置與實施”、“融合教育通用教學設計”、“融合教育資源整合與鏈接”等融合教育發展核心及重難點問題,定期深入相應成員學校開展主題研修活動。在研討中相互碰撞,即看到各校自身在融合教育發展中的不足,又找到可在各校實踐的具體操作策略,有效促進了集體學校同步發展,縮小集體內學校開展融合教育工作的差距。如針對各融合教育學校關心的融合教育師資隊伍考核、融合教育學生考核評估機制等問題,分別在彭鎮小學、黃龍溪學校召開現場研討活動,既督促兩所學校進一步完善相關考核評價機制,又為其他學校構建融合教育支持保障體系提供了立足區域現實的、可操作的實踐經驗。
3.個案研究
一是區資源中心重點追蹤轉介個案,助力集團成員學校解決新入學融合教育學生快速適應學校環境、融入班級;二是集團學校層級上報融合教育學生疑難問題,二級資源教室跟進輔導,對于二級資源教室不能有效解決的再上報龍頭單位區特教資源中心;三層級集團學校通過訪談、觀察、評估、分析和診斷等全面收集資料,找出融合教育學生問題的原因,繼而采取有效策略,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指導或教育訓練,進而解決融合教育學生出現的問題,幫助其融入班級,有效參與學校學習生活。
4.課題研究
聚焦融合教育核心問題,區融合教育集團龍頭單位牽頭,其他融合教育集團成員學校參與,成功申報了省級課題《小學段融合教育課程建構與實施的實踐研究》,聚焦融合教育質量提升核心-融合教育課程開展實踐探索。本課題基于身心障礙學生的個別學習需求和普通課程標準,通過制定面向全體學生的目標評估體系,在評估基礎上確定動態的課程進入模式,探究融合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為融合教育課程的實施提供一套全流程行動指南,通過集團學校先行先試,逐步規范區域融合教育課程建設,進而提升融合教育品質。
同時,通過集團課題實踐研究,集團龍頭資源中心中心與成員學校教師的特教科研技能獲得顯著提升,融合教育質量也穩步提升。
5.教師交流
一是中心教師定期深入集團成員學校通過聽集體課、跟進資源教室工作、參與教研組活動、上資源教室示范課等深入了解各成員學校開展融合教育的現況、特色與不足,指導集團學校立足實際,優質開展融合教育工作。二是集團成員學校行政主管、資源教師、隨讀教師定期深入區特教資源中心觀摩特需學生個訓課、集體課、聽專題報告、與區特校教師開展“同課異構”等形式,深入了解特殊教育教學活動,不斷更新融合理念,提升融合教育教學技能。
6.成果展示
在重大節日或重大活動,集團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成果展示活動,為集團內的師生積極創造展示交流的機會,搭建起交流展示的評估,以促進集團內各成員學校交流互鑒,實現共同發展。如“六·一”兒童節時組織開展融合教育文藝匯演;暑期組織開展集團學校師生共同參加“融合教育夏令營活動”等。
三、集團學校融合教育發展特色化,創生融合教育集團品牌
(一)特殊教育服務力提升
學校營造了良好的融合教育氛圍,教師對特殊需要學生的接納度顯著提升,資源教師團隊穩定,服務范圍由原來的持證學生擴大到有醫學鑒定、教育評估報告的學生;資源教室提供的支持性課程由單一的學科補救,拓展到豐富的特需課程如語言訓練、感覺統合訓練、興趣特長培養、社交溝通等。
(二)集團學校融合教育發展特色化
經過3年的實踐研究,融合教育集團學校結合學校實際,總結提煉形成了融合教育發展特色。具體見表二。
(三)融合教育品牌成果
各地融合教育考察團蒞臨集團學校考察學習,融合教育典型經驗在區、市級交流推廣,其中彭鎮小學等6所集團學校被成都市評為市級示范性特殊教育資源教室(中心)。
區域融合教育集團的成立是雙流區教育的又一改革創新舉措,集團研修聯動體,有效地促進了成員學校的良性互動,最大化地發揮了集團學校的融合教育價值,實現了融合教育資源共享,推動了集團內薄弱學校融合教育質量顯著提升,促進了融合教育優秀學校在融合教育工作上改革創新,最終推進區域融合教育深入開展,高品質發展。
參考文獻:
〔1〕程琳. 集團化辦學模式下的學校發展規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 2015年碩士論文,38-43.
〔2〕李 秀.論特殊教育學校對隨班就讀的支持[J],綏化學院學報,2016 年(10)13-15.
〔3〕梁 江,蔡學庸.搭建融合平臺 提升融合品質[J].現代特殊教育,2017 年第 3 期,47-49.
〔4〕馮雅靜.我國縣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建設和運作:政策演進、現實困境與對策[J]. 中國特殊教育.2020(07),19-23.
〔5〕陳曉瑩;;集團化辦學:學校文化品牌構建的有效路徑[J];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