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淑彥
摘要: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中,教師要想讓學生接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知識,真正生成學科素養,就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覺到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親切,而這離不開情感的滲透。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情感的力量,以情感體驗與生發為突破口,強化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育人功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文章簡要就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實施情感教育的策略進行研究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情感教育
引言:
正所謂感人心者莫過于情,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若始終停留于空泛的說教,其作為德育主陣地的功能也就得不到充分發揮。教師應該把握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培根鑄魂、哺育心靈”的課程目標,實現在課堂教學中的情感突圍,真正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煥發生機,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1]。
一、情感教育的意義
眾所周知,情感屬于非智力因素,其作為一種復雜的生理現象,在實際認識的過程中,往往是需要有效把握的。站在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的角度來看,要想讓學生通過本學科的學習去擁有健全的人格,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向情感借力,讓情感教育充分發揮相應的作用??梢哉f,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是學生人格及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得以健全的土壤,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學的必然要求[2]。
教師如果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中能夠有效滲透情感教育,那么學生在建構學科知識的時候,這些知識之間的聯系就不僅體現在知識本身,同時也體現在情感元素上。與此同時,本學科知識在建構過程中,原本就有豐富的滲透情感教育的必要與契機,當前的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材,在編寫的時候就特別注意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所選擇的素材與學生的生活關系密切,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的體現。教師基于教材并超越教材,同時將課程資源開發與教學方式優化的方向指向學生的生活體驗,指向學生的認知發展,那情感教育就可以在本學科的教學中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
二、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創設情境,強化學生道德意識與道德行為
筆者以五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開天辟地的大事》一課教學為例,作如下具體闡述。
其一,及景觸情,推出生活化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開展道德認知反思。在開展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出發,重構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基于學生真實生活情景的細微之處,通過引導學生將德道德認知置于周邊環境和日常生活中,觸動學生的情感記憶,進而反思自身的道德認知[3]。
《開天辟地的大事》一課,筆者聚焦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生活感悟,設計了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聯的教學內容,并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展開自主總結與反思。筆者在課堂上創設了與實際生活相貼合的“大元帥府博物館之李大釗生平文物史料展”參觀活動,給每個小組補充了關于此次展覽活動涉及內容的知識資源包,并引導學生依次參觀四個場館:“傳播馬克思主義”“創建中國共產黨”“領導北方革命”“為革命獻身”,一張張真實的歷史圖片及一件件塵封的歷史物件,為學生創造了較為真實的學習情境,使得學生對李大釗為中國的共產主義偉大事業不懈奮斗的人生軌跡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隨后,筆者還引導學生挖掘自身生活經驗與歷史材料相勾連的緊密點,從個人成長的角度描繪革命者的奮斗故事,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通過多方面、多角度、多種形式的參觀與學習,了解了相關史實以及共產黨人奮斗不懈的光輝事跡,并就參觀與學習中的收獲進行了總結與分享,反思了自身對于“革命主義”“奮斗精神”“紅色教育”等的認知與理解,以及自身成長過程中的理想信念與自覺行動,引發了更深層次的情感思考。
其二,見景觸情,挖掘生動化的教學資源中,培育學生對道德行為的判斷力。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與運用生動化的教學資源,以此豐富教學手段,通過視覺化效應觸動學生的情感世界,讓學生在情感撞擊中實現對道德行為的正確判斷。筆者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主張從生活中挖掘教學資源,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多樣的教學資源中體悟情感生發,學會合理的道德判斷。
(二)可視化教學,激發學生情感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中“戰勝困難更快樂”這一內容為例。站在學生的角度,他們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接受到的此類教育是比較多的,但往往并沒有真正形成深刻的印象,真正的印象只可能來自其有效的學習。教師可結合教材中的設計,讓學生在“每個人在學習過程中都會遇到一些困難,這些困難就像我們學習中的‘攔路虎’”的引導下,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難題時是怎么做的,記憶單詞或背誦課文總是記不住時的心情,等等。事實證明,這個時候學生會有明顯的角色替代感,因為這些情形就是學在學習中遇到過的、體驗過的情形。學生對自己曾經的努力、收獲等都有切身體會。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借助于可視化教學的思路,去描述出學生的心路歷程。
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發現,在解難題時,都會遇到挑戰;遇到這種情形之后,人的選擇必然是“努力”,而努力的結果也必然面對著“成功”或“失敗”兩種可能。這個時候,出現“成就感”與“挫敗感”也是正常的反應,最關鍵的就是看自己的心態,是“堅持”還是“放棄”,因為其結果完全相反。通過這樣的一個思維導圖,學生會將自己遇到困難時可能發生的情形與心理看得一清二楚。這意味著學生會知道自己的學習與挑戰實際上有相對明確的脈絡可循,意味著自己的態度與毅力才是讓自己進步的關鍵。這樣的認識會使得學生對學習的認識更加清晰,可以讓他們對學習有恍然大悟之感,學習的積極性會更強,情感體驗也會更豐富。
結束語
總之,情感的力量是道德意識與道德行為養成的促進劑。道德與法治課堂作為德育實施的主陣地,學生心靈成長的冶煉場,需要教師更好地調動自身的情感力量,以情育心,并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發展學生正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使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功能得到強有力的發揮。
參考文獻:
[1]黃玲.情感教育: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彰顯精彩[J].小學生(中旬刊),2020(05):68.
[2]陳書詩.淺析小學道德與法治中的情感教育[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0(02):230-231.
[3]茍雪梅.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教育[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10):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