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發
內容提要:在北宋黨爭的痛苦體驗當中,歐陽修將失意寄予山水換取歡愉慰藉。歐陽修“以文為賦”,在政治的挫敗與人生的苦痛中于山水間尋找歡樂,《醉翁亭記》和《豐樂亭記》富有特點的體貌特點和強有力的情感張力,使其成為了中國文學花園中的兩朵奇葩。
關鍵詞:歐陽修;樂;《醉翁亭記》;《豐樂亭記》
閱讀文章時,要想更加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章主旨,就得和古代文論所要求的一樣,運用“體道”、“自得”的運思方式,將文學作品視作有待進入的境界或狀態,讀者就要走進作者、進入文本,也必須知人論世、緣景明情,做好文本細讀,成為文章的“參與者”,才有可能進一步還原作者寫作意圖,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主旨。
歐陽修四歲時,父親逝世,隨后跟隨母親投靠叔叔歐陽曄,雖然跟隨母親投奔叔叔,歐陽修年幼時還是獲得了基本的教育,出自《宋史·歐陽修傳》的“畫荻教子”講述的便是鄭母教歐陽修的故事。《歐陽修年譜》中寫歐陽修十歲時“家益貧,借書抄送。”這勤奮刻苦的學習態度奠定了他“千古文章”的基礎,《歐陽修年譜》說“于古書中得唐韓昌黎文六卷,乞而歸,讀而愛之。”他對韓愈作品以及理論的喜愛可見一斑,正是受韓愈作品和理論的影響,讓歐陽修成了今后詩文改革的倡導者,便在自己的理論和作品中加以實踐。在時間跨度近300年的“詩文革新”運動中,韓愈是最早自覺矯正散文往駢文發展的人,屬于理論提出者。到了歐陽修,他成了實踐的完成者,將理論運用到了具體的文章創作中,并獲得了巨大成就,歐陽修居‘唐宋八大家’中‘宋六家之首’當仁不讓。1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和《豐樂亭記》于慶歷六年(1046年)在滁州完成,當時的他因為替范仲上書辯解被貶謫到滁州地區,根據劉尚榮先生對歐陽修在滁州時期所有創作的調查發現,除了《醉翁亭記》和《豐樂亭記》這兩篇總體上帶有“樂”的氛圍,其余的基本是悲情之作,認為“歐公居滁無樂”2。
《醉翁亭記》和《豐樂亭記》兩篇文章在中國文學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前者根據朱弁在《曲洧舊聞》中的記載“《醉翁亭記》初成,天下莫不傳誦,家至戶到,當時為之紙貴。”可知 ,《醉翁亭記》在當時大受追捧。洪本健先生的文章《歐陽修的主盟歷程》統計了南宋以來各種古文選本中入選頻率最高的歐陽修的18篇散文,其中《豐樂亭記》名列第二,其重要性也可見一斑。3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中,作者通過敘述自己與眾賓客在醉翁亭中“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的宴飲之事,用圓融輕快的筆觸描繪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山的秀美壯麗,還有野花芬芳,樹木繁茂,風霜高潔,水落石出的四季變化,以及“日出而云霏開,云歸而巖穴暝”的美景。寫出了太守與往來不絕的眾人游玩滁州山水的歡樂,鳴聲上下的禽鳥之樂,以及太守同人民同樂的快樂,描繪出了一副官民融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
在此文中,歐陽修獲得的是滁州美麗山水可以放松自己緊張情緒和壓抑的情感而短暫表面的快樂,是一種對于優美自然風光獲得的悠然愜意暫時遮住了官場失意、人生不順的失落悲傷的樂,也是對于自然山水魅力風光喜愛而產生的快樂。不過作為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歐陽修即使失意,也沒有忘記為百姓干實事,在滁州期間,他實行寬約簡政,發展生產,百姓過上了平定安樂的生活,年豐物阜,這種民樂也使得歐陽修獲得了快樂 。
在《豐樂亭記》一文中,他寫到了暢游山水的怡然快樂,他被貶之后,實行簡政,滁州域內風俗大化,百姓安居樂業,歐陽修便也有了在游歷醉翁亭后再次游歷豐樂亭的興致,縱情山水之間,在“州南百步之近”,見到了景色優美的豐山。豐山高聳入云而險峻突兀,山上蓊蓊郁郁,樹木挺拔繁茂,野花幽香四溢;山中谷澗幽靜深邈,隱然而藏;澗中汩汩清泉噴涌而出,水勢盛大。歐陽公仰望雄峻之豐山,神思飛越,俯視汩汩之清泉,心地澄明。 春天,東風拂面,陽光和煦而溫暖,百花盛開在遍地,歐陽公徜徉于百花叢中,摘花而笑;夏日,驕陽當照,樹木枝繁葉茂,郁郁蔥蔥,坐樹下陰涼處的歐陽公在微風的輕撫中渾身清爽;秋天,云淡風輕,北雁南飛,一片祥和豐收金色景象;冬日,六出飛花的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山壑一片銀裝素裹,遍地亂瓊碎玉,白凈如洗,蕩人心脾,滌洗靈魂。四時之景,美不勝收,要么翠綠欲滴,碧綠一片,沁人心脾,要么百花齊放姹紫嫣紅。令人眼花繚亂,要么素凈如洗。讓人了無雜念。這樣一番美景,將歐陽修引入了一個恬靜優美的境界。 “在這境界中,歐陽修暫時擺脫宦海浮沉,人世紛擾,內心舒適安閑,胸襟曠達自放。在這山水之間,歐陽公將心靈沉浸到閑適、恬淡的情境之中,內心重又平衡和諧。”4
《醉翁亭記》中,在寫美麗景色之時,突出了“樂”和“醉”兩個字,“樂”與“醉”可以說是相互融合,文中出現了很多次“樂”字,比如“山水之樂”、“而樂亦無窮”、“宴酣之樂”、“眾賓歡也”等字句、語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最后一段更是從“禽鳥樂也”、寫到“人之樂”點出“太守之樂其樂也”,可以說“樂”字像一條線,串聯起了整篇文章,貫穿了全文。《豐樂亭記》一樣,寫當地景色之美,自己與當地人民游于山水之樂、寫自己過這樣平靜生活之樂、寫自己的政績之樂、寫與民同樂,不過將“樂”著筆在清泉和商賈不至的絕域仙境般的生活,贊頌了皇恩的浩蕩使這里民生所樂。
《豐樂亭記》從時間維度溯古究今,提出和平、和諧的重要性,表達了“治國、平天下”的孟子政治理念。《醉翁亭記》則從空間上橫向一層一層剖析,為我們揭示出瑯琊山的空間美,“醉翁”是儒家建功立業情懷的另一種高超境界,通過對兩篇游記“樂”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對歐陽修為人及其作品的理解,也為兩篇游記提供了不同的理解角度,提供了多元闡釋的可能。
參考文獻:
[1]吳懷東.《醉翁亭記》文風“滑稽”論——兼論歐陽修的“太守之樂”[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2):52-62.
[2]劉尚榮.歐公居滁無樂考——《豐樂亭記》、《醉翁亭記》別解[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4(01):83-87.
[3]劉文源:《廬陵文章耀千古———全國首屆歐陽修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4]梁兵.太平之樂,其樂融融——《豐樂亭記》之思想情感初探[J].考試周刊,2013(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