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林

摘 要:文章通過探究主導產業與不同合作伙伴間的合作渠道創新,挖掘基于銷售企業為主導的糧食供應鏈信息整合和渠道協同的過程,創新性地提出糧食企業在疫情背景下的全渠道供應鏈機制,對糧食供應鏈的全渠道演變路徑進行初步探究和分析,建立相關模型,對糧食企業線上線下的信息融合、行業間的資源共享、上下游企業間的渠道協同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指導,為全渠道策略下糧食供應鏈的新發展提供戰略啟示和建議。
關鍵詞:全渠道;糧食供應鏈;渠道協同
中圖分類號:F5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2)12-0139-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2.139
1 引言
糧食供應鏈安全是國家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定力,糧食安全問題作為判斷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標準,涉及了從糧食生產、流通到消費的各個環節,從供應鏈的角度看,則是生產、商流、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等環節的相關聯系,因而可以認為,糧食問題其實質是糧食的供應鏈問題。從新零售的全渠道化在物聯網下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得到啟示,2011 年,瑞格比(Rigby)[1]提出了全渠道(Omnichannel)的基本概念。而全渠道化的產業生態鏈[2]是指為實現商品與物流的結合,將線上線下與物流結合并推進商品與物流渠道整合,將供應鏈上松散的節點企業緊密結合起來,進而實現整個供應鏈運作效率大幅提升的目標,[3]最終實現糧食供應鏈的良性發展以及合作伙伴的互利共贏,主導企業以及其他上下游企業,都能在這個平臺中進行信息交流和渠道的共享,形成一種更加深入而全面的合作,在大數據的支持下,也能夠通過訂單信息、流水數據及用戶輪廓更加精準地定位顧客需求,形成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產業生態鏈,糧食供應鏈的全渠道創新轉型面臨著上下游企業間資源要素重新配置、多個渠道的數據整合和信息化管理、跨渠道的訂單履行不同渠道利益分配等挑戰。[4]在激烈的市場競爭背景下,企業可能同時是多個供應鏈的主體,這同樣增強了糧食供應的不確定性,而通過全渠道產業鏈策略,能夠實現主體間的數據整合和信息共享,使商品與物流渠道相結合,增強供應鏈穩定性的同時實現企業間的高效協同,為糧食企業間的互聯互通和創新共贏帶來了機遇。
2 文獻綜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成為大流行疫情,全球糧食供應緊張,從供應鏈整合角度,探討供應鏈的信息共享與渠道協同具有重要意義,[5]外部環境復雜而多樣,產業內部發生著激烈的碰撞與變化,擴張重組、合并兼購供應鏈的整合能夠幫助企業在行業內占據一席之地,例如,國外的邦吉、安德森等糧食企業先由改變糧食供應模式,通過收購、重組和合作聯盟不斷整合供應鏈,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糧食巨頭。[6]國外學者Kelepouris T[7]建立了用戶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實現供應鏈上的信息交換與整合,有效地增加了消費者的信任。在供應鏈的協同方面,李鳳延[8]在文章中提到物流載體利用、資源共享等協同策略,是促進糧食物流通道高效運行的充分條件。賀金霞[9]等學者在全渠道供應鏈的研究中發現,協同收益與供應鏈協同呈正相關,有助于全渠道供應鏈一體化的實現。范賢麗[10]在現有的技術框架下,設計了一個可定制智能合約的糧食供應鏈信息系統,實現了供應鏈上各企業、部門間的信息整合與協同創新,提高了企業上通下達的效率。供應鏈渠道的協同要求高度的信息共享為基礎,企業對供應鏈的協同管理隨著渠道模式的變化而變化。[11]結合國內外有關信息化管理在糧食供應鏈上運用的文獻來看,無論是研究糧食供應鏈信息整合的集成化管理,還是探討信息共享與供應鏈協同運營模式,抑或是糧食安全預警、監測、溯源的風險防范機制都離不開信息共享與流通渠道協同。利用大數據傳播速度快、信息多樣化、容量大覆蓋廣等特點,將信息化管理和全渠道策略滲透到糧食供應鏈的管理之中,已經成為必然。[12]從整個供應鏈看,全渠道的整合與協同能夠降低庫存成本、提高響應速度,給企業帶來更多利潤的空間和共贏的可能。文章以主導企業與不同合作企業間的信息共享與渠道協同為切入點,將全渠道的運營模式移植到糧食供應鏈的信息化管理中,實現主導企業與合作企業在運營和物流的渠道整合與協同合作。構建與時代接軌、更加完備的全渠道糧食供應鏈產業和新型糧食體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疫情、自然災害帶來的沖擊,確保我國糧食供給機制快速、高效運行,為提高我國糧食企業競爭優勢打下基礎,是應對世界糧食巨頭滲透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必由之路[13],更是有限的資源下促進糧食供需平衡、提高糧食流通效率、增加農民收入、滿足消費升級、擴大消費的必要途徑。
3 研究框架與分析
全渠道糧食供應鏈模型采用倉庫、門店一體化的集中倉儲模式,既包括傳統的門店購買渠道,又包括線上購買渠道,打通渠道間的壁壘,隨消費者需求變化而自由轉變“買、退、換”渠道,如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線上購買線下自提(Buy Online and Pickup in Store, BOPS) 模式。[14]BOPS是在歷史數據和銷售數據的基礎上,通過消費者的行為數據打通線上、線下的全部渠道,實現了消費者網上購買、線下提貨或退換等多種模式的新型購買方式,對供應和物流配送進行一定的整合和更新,有效地減少糧食在運輸過程中的交易成本,最終實現供應端、銷售企業和用戶的全渠道式糧食供應鏈系統。
3.1 全渠道糧食供應鏈特點分析
(1)農業生產向消費導向型轉變。傳統的糧食企業生產、供應到銷售的過程以產定銷,計劃性較強,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向全渠道供應鏈轉變的過程中,供應鏈從單一向多元轉變,由網絡銷售渠道、實體渠道到實體電商相結合,為消費者提供購買渠道的多元化選擇,更加注重滿足顧客的消費需求,要想實現全渠道化的轉型就要適應以顧客體驗和滿意度為重心的消費導向。例如,提供“線上訂單、線下提貨”等物流服務,增加消費者進店體驗的流量,獲得顧客的體驗好感,支持顧客實現場景化購物體驗。總之,消費者需求拉動成為供應鏈物流、產品服務流、資金流運作的驅動源。
(2)糧食供應與運輸向全渠道發展。隨著人們對糧食要求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糧食品牌向全國各地擴張,門店分布、線上運輸的范圍也越來越廣,產品更加分散,與傳統渠道的現貨交易相比,全渠道模式下糧食物流需要更加高效靈活的運作系統和協同水平,滿足消費者迅速變化的需求。全渠道下各產品從生產到配送的流轉過程用時更短,效率更高,其退換所涉及的物流服務和訂單服務也越加煩瑣,對企業來說,要快速響應訂單、精確高效的完成物流作業,同步生產數據并便于企業端和用戶端查詢相關信息。
(3)智能協作與流程化管理。全渠道的物流配送模式強調配送次數少、數量大、少而精,各渠道、各節點間不僅要做到信息共享、渠道協同,還要保證各渠道的利益不互相沖突、互惠互利,為實現共同的戰略目標努力,新階段下與新技術和新模式接軌,采取全渠道的營銷模式的同時,要加強全過程糧食質量安全監管,健全溯源體系,實現生產、加工、流通到售后流程化管理,實現整個供應鏈的高效運轉,對市場變化做出快速反應,打造以大數據支撐、網絡共享、智能協作的智慧供應鏈體系,支持糧食供應鏈全渠道發展。
3.2 全渠道糧食供應鏈的難點分析
(1)農業生產環節物流整合能力較弱。農業生產環節其基礎設施不足,生產環節管理粗放,信息技術水平較低,農戶信息意識弱,農業生產經營分散,我國多數農產品是以粗加工的形式流入市場,附加值低且標準難以量化,運輸規模小,致使農產品運輸成本偏高,糧食產業鏈的供應端,從農戶到供應商這個階段應作為全渠道的重點。銷售企業作為主導企業,不僅要加強糧食生產建設,與合作企業建立更為全面的產品標準和現代化經營方式,同時要加強對物流管理、全渠道網絡的布局,提高糧食供應效率,增加產銷對接的緊密性。
(2)糧食銷售環節缺乏全渠道協作運營客戶的能力。全渠道運營[15]系統中包括PC電商、移動電商、零售實體、第三方平臺等渠道的運營,多個渠道運營會產生不同的渠道訂單和服務數據,糧食企業由于缺乏跨渠道管理的經驗,產品定價、倉儲庫存訂單同步問題、售后服務數據難以解決,還需要將不同渠道的同一消費者作為不同的客戶分別進行管理,企業會難以刻畫顧客輪廓并判斷其消費行為和信息在不同渠道的一致性,從而難以進行大數據下的偏好分析,無法精準定位開展營銷工作。
(3)糧食供應鏈的節點企業缺乏協作和標準化意識。在供應鏈鏈內整合的過程中,各節點企業由于價格競爭差異、多供應商選擇存在一定程度的資源和渠道競爭,短期合作供應商忠誠度低,合作替代性大,而全渠道策略下強調直接的、長期的合作,通過共同努力實現計劃、解決問題的合作關系。企業轉向全渠道模式運營后渠道繁多,不同渠道下產品可能存在品質、標準不一,不同渠道的目標客戶存在差異化的問題,導致不同渠道定價和服務的差異產生利益沖突。要實現全渠道供應鏈的轉型,要求糧食企業對產品有明確的標準和統一的要求,當商品出現短缺時,能及時完成調貨和分配,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
4 未來展望
近年來,我國一些零售企業在直接面對消費者的營銷上有著資金、渠道、技術和經驗的優勢,與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的農業生產企業相比,從供應鏈不同層次中探究全渠道策略下主導企業與合作企業間的供應鏈整合的新途徑,加強糧食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的協作力度,提高產品在資源配置中的效率,不斷優化供應鏈的信息共享和渠道協同,通過全渠道融合來賦能糧食、農產品品牌或將成為未來最優策略。
參考文獻:
[1]RIGBY D.The future of shopping[J].Harvard Business Re view,2011(12):65-76.
[2]狄蓉,焦玥,趙袁軍,等.新零售背景下零售企業供應鏈整合創新機制[J].企業經濟,2019(8):60-67.
[3] Currie A . YIELDING TO INNOVATION[J]. Estates Gazette, 2006(9).
[4]彭嵐.“新零售”下企業信息服務與訂單履行全渠道整合策略研究述評與展望[J].中國流通經濟,2020,34(10):17-27.
[5]杜鵬,周語嫣,徐津.新零售背景下全渠道供應鏈整合實現路徑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9(11).
[6]李鳳廷,侯云先.糧食供應鏈整合研究——基于鏈內、鏈間交互整合的概念框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4(1):5-12.
[7]Dorp, C.A. Tracking and Tracing: Contemporary Practices and a Structure for Development[J].Journal of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2(1).
[8]李鳳廷,侯云先.軸輻式糧食物流網絡的橫向協同:一個整合的概念框架[J].農業經濟問題,2014,35(3):75-83,112.
[9]賀金霞.全渠道供應鏈協同要素關系模型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2020,39(9):44-50,81.
[10]范賢麗. 基于區塊鏈和可定制智能合約的糧食供應鏈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 2019.
[11]邵開麗,邱紅麗.數據融合在糧食供應鏈信息系統中的應用[J].物流技術,2015,34(6) : 264-266.
[12]王輝,沈潔,石英琳.基于物聯網的供應鏈管理發展新趨勢[J].商業經濟研究,2010(26) : 21-22.
[13]趙亞蕊.國外供應鏈整合的研究述評與展望[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12(11) : 24-32.
[14]江玉慶,劉利平,劉帆.BOPS模式下基于成本共擔契約的供應鏈協調策略[J].控制與決策,2021:1-10.
[15]常明哲.全渠道營銷模式下高端農產品營銷策略[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3(4):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