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霏 楊傳明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大量電子產品被淘汰,不合理的處理方式會導致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為解決上述問題,文章建立以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為局中人的電子產品逆向物流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并采用逆向歸納法分析。以博弈模型參數和結論為依據設計調查問卷,采用SPSS23.0工具有效問卷進行量化分析,探究影響電子產品逆向物流的具體因素,為其提供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電子產品;逆向物流;完全信息動態博弈
中圖分類號:F511.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2)12-0148-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2.148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文章旨在通過建立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并采用逆向歸納法分析市場三大主體在不同參數條件下的最優策略;結合調查問卷并對樣本進行分析,探究影響電子產品逆向物流實施的具體因素,為電子產品逆向物流提出針對性的建議,以促進電子產品逆向物流的實施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 電子產品逆向物流博弈模型
2.1 模型假設
(1)局中人為理性的政府、企業和消費者。
(2)參與人的策略如下:
政府的策略={管理回收,不管理回收}
企業的策略={實施回收,不實施回收}
消費者的策略={配合回收,不配合回收}
(3)局中人對自己的收益情況都非常了解,此模型是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并且是完美的。
(4)決策順序依次為: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后者對前者的決策非常了解。
2.2 模型參數說明
C1:政府管理支持電子產品逆向物流的費用(C1為固定值)0<C1<L2×Q<L1×Q;C1<T×Q。
C2:企業實施逆向物流的固定成本0<C2<L2。
P1:企業回收電子產品再利用并售賣給消費者可獲得的收益。
P2:消費者不選擇官方渠道,而選擇私自處理電子產品可獲得的收入(例如:在二手論壇群組私人售賣)。
P3:消費者配合企業回收,從企業那里獲得的收益0<P3<P1。
T:電子廢棄物沒有被回收并對環境造成傷害,政府治理環境所需要的費用(損失),此費用的來源是政府向企業征收環境保護稅0<T<P1-P3。
L2:企業用原材料進行生產對政府造成的損失。
F:當企業未實施逆向物流時,消費者配合回收所需要支付的成本。
K:消費者不配合政府和企業回收,企業堅持電子產品逆向物流需要付出的維護成本。
Q:表示廢棄物的回收數量。
2.3 博弈模型的建立
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在電子產品逆向物流中的博弈應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第一階段參與人就電子產品逆向物流進行單次博弈,逆向物流體系初步建立后,第二階段的參與者了解第一階段結果,并且企業在第二階段實施該逆向物流時就不再需要投入固定成本C2,但是如果消費者不配合企業回收,企業需要額外付出維護成本K。本章節假設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具有相同的貼現因子δ(0<δ<1)。由于上述模型是完全信息動態博弈且參與人都是理性的,所以本節通過逆向歸納法分析可知:
(1)當(P1-P3)×Q-C2>0,即Q>C2P1-P3時,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在初期(第一輪)的納什均衡為博弈a中的(0, 1, 1),在第二輪(后期)是以博弈b為原博弈的重復博弈,重復(0, 1, 1)這一策略。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最終收益現值為(0,-C2+(P1-P3)×Q1-δ,P3×Q1-δ)。
(2)當C2P1-P3+T<Q<C2P1-P2時,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在初期的納什均衡為(1,1,1),在第二輪以博弈b為原博弈的重復中堅持(0, 1, 1)策略,三方最終收益的現值為(-C1,-C2+(P1-P3)×Q1-δ,P3×Q1-δ)。
(3)當Q<C2P1-P3+T時,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在初期博弈a的納什均衡為(1, 0, 0),在第二輪以博弈b為原博弈的重復中堅持(0, 1, 1)這一決策,三方最終收益的現值為(T-L2)×Q-C1,-T×Q+(P1-P3)×Q×δ1-δ,P2×Q+P3×Q×δ1-δ)。
當P3<P2時,局中人在初期博弈的納什均衡為(1, 0, 0),在第二輪以博弈b為原博弈的重復博弈中堅持(1, 0, 0)這一策略,三方最終收益的現值為((T-L2)×Q-C11-δ,-T×Q1-δ,P2×Q1-δ)。
3 實證研究
本節采用問卷調查法,在蘇州大市共收集146份有效問卷,并利用SPSS23.0依次進行描述性統計,如因子分析、回歸分析、相關分析和差異分析,探究影響電子產品逆向物流的具體因素。問卷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性別、年齡、文化水平和收入水平等角度將被調查者進行細化分類;第二部分主要致力于了解電子產品的更換頻率和處理方式,了解電子產品逆向物流的現狀;第三部分是針對回收意愿進行的調查。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將回答分為 5 級: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非常同意,用戶根據筆者的觀點進行評分。具體如下。
4 問題
通過實證研究可知,僅有26.7%的被調查者選擇將電子產品交給專業規范的電子產品處理處,這說明正規的電子產品逆向物流尚沒有在社會普及。通過相關分析可知,“個人因素(消費者)”和“整體意愿”的相關系數為0.371;“外部因素(政府與企業支持)”和“整體意愿”的相關系數為0.452。“個人因素”和“外部因素”涉及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又為第2節博弈模型中的局中人。因此,本節從三大市場主體的角度,指出電子產品逆向物流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4.1 政府角度
第一,由2.3可知,當企業前期不能獲得足夠收益選擇不配合逆向物流,且消費者也跟企業進行同向選擇時,如果政府不通過預先的管理來建立逆向物流體系,那么局中人無法得到納什均衡。第二,據樣本分析可知,有77.5%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在促進電子產品逆向物流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表示如果政府監管并且實施相關措施,他們愿意配合。有73.3%的被調查者擔心隱私泄露問題而不配合電子產品逆向物流。第三,據實證研究可知,有75%的被調查者因為不清楚政府是否相關措施而沒有配合電子產品逆向物流,這說明政府在該問題的宣傳上不夠充分。第四,通過對被調查者的年齡與“個人因素”“外部因素”和“整體意愿”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可知,消費者大多不了解逆向物流的政策,初中及以下學歷的被調查者和高中/中專文化水平的調查者在外部因素(政府與企業)的認知上有顯著性差異,后者更愿意配合外部因素促成電子產品逆向物流,這說明對初中及以下學歷的被調查者關于電子產品逆向物流方面的教育還不完善。第五,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8.9%的被調查者因為配合回收收入過低而不愿意配合電子產品的回收,然而有76.72%的被調查者表示如果電子產品回收價格合理,他們愿意配合。
4.2 企業角度
第一,根據第2節可知,當企業實施逆向物流可以獲得正向收益時,無論政府進行管理與否,企業就會選擇實施電子產品的逆向物流;而當企業不能獲得正向收益時,企業不一定投資電子產品的逆向物流。結合實證分析中有72%的被調查者因為企業不回收電子產品而無法配合逆向物流。因此,企業在以營利為目的的同時還應當增加社會責任感,積極響應政府配合電子產品逆向物流的具體落實,幫助消費者處理電子產品,提高其社會形象。第二,根據第2章節可知,消費者往往會和企業做相同的決策,結合第3章問卷描述統計結果可知,有55.48%的被調查者認為回收不便利、浪費時間和精力導致他們無法配合逆向物流,這說明企業還沒有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回收渠道。企業應當投資構建線下回收網絡和增加回收渠道,主動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回收服務,為消費者節約時間與精力。第三,通過實證研究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可知,有58.9%的被調查者因為官方渠道的回收價格不如私人售賣高而不配合企業實施逆向物流。企業應當給予配合其電子產品逆向物流的消費者合理的報酬,刺激消費者配合回收。第四,通過對樣本進行差異分析可知,初中及以下學歷的被調查者和高中/中專學歷的被調查者在電子產品逆向物流方面對外部因素的認知有顯著性差異,前者配合政府和企業回收電子產品意愿不如后者強烈。企業應當積極了解初中及以下學歷的消費者的偏好和狀況,有針對性地為這一群體提供合適的電子產品逆向物流服務。第五,根據實證研究可知,有高達73.3%的被調查者因為擔心隱私泄露而選擇不配合電子產品逆向物流。因此,企業作為電子產品的回收方和最終處理方時,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和企業道德規范,制定嚴格的消費者隱私保護政策,防止通過廢舊手機處理不當而造成的隱私泄露,促進消費者配合逆向物流的實施。
4.3 消費者角度
首先,根據描述統計結果可知,在影響電子產品逆向物流的因素中:有78.8%的被調查者認為沒有社會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會導致逆向物流不能正常進行;70.5%的人不了解電子產品的回收流程;45.9%的消費者不了解政府是否有相關措施。因此,消費者應當積極主動地了解電子產品處理現狀及相關政策,樹立回收再利用意識、社會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其次,根據描述統計結果可知,有高達65.1%的被調查者選擇將電子產品閑置家中,有38.4%的被調查者選擇直接丟棄。這表明大部分消費者還沒有找到正確的處理電子產品的方法。消費者應當自發了解電子產品的處理渠道、處理方式及相關福利政策,接受政府和企業的引導。最后,根據第2節的納什均衡結果可知,消費者在實施電子產品逆向物流方面常常和企業有同向選擇,根據描述性統計結果可知,78.8%的消費者會因為企業不回收電子產品而放棄配合逆向物流。這說明消費者在電子產品回收再利用的問題上過于依賴企業的決策與行為。消費者也可以向政府尋求相關幫助,例如:向政府提建議,由政府約束企業。
參考文獻:
[1]宋晉. 電子廢舊產品回收物流若干問題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 2007.
[2]楊傳明.基于蘇南地區的電子廢舊品回收物流管理對策研究[J]. 江蘇商論, 2009(8): 56-58.
[作者簡介]王躍霏(1997—),女,漢族,江蘇徐州人,蘇州科技大學本科,研究方向:物流管理;楊傳明(1979—),男,漢族,山東萊陽人,教授,管理學博士,就職于蘇州科技大學商學院,研究方向:科技管理與技術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