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香 戴悅


摘 要:伴隨著城鎮化,有相當部分農民進城,而在西北地區,有一部分特殊的人群是通過勞務移民而進入到城鎮,在移民搬遷中無土安置,稱之為勞務移民。這部分移民和有土安置的生態移民不同,失去了土地的保障,只能異地打工,因此對生計有一定的影響,其福利水平也有比較大的差異。本研究選擇山區和川區的縣城進行聚類分析,將各自的經濟條件、自然環境條件進行聚類分析;分析不同地域經濟條件導致的福利的差異,提出因地制宜、發展產業、調整福利政策的建議。
關鍵詞:勞務移民;福利效應;聚類分析
中圖分類號:F01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2)12-0041-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2.041
1 進城農民的生計和福利問題
在西部大開發中,對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化、資源貧乏、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移民搬遷,異地安置;在移民遷出區,將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恢復林草植被,減少水土流失,保護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對于移民,開始是有土安置,后來由于沒有更多適合有土安置的地方,部分遷出戶也自愿到工礦企業就業,實行無土安置,稱之為勞務移民。這部分移民和有土安置的生態移民不同,失去了土地的保障,只能異地打工,因此對生計有一定的影響。離開農村,失去或放棄或流轉長期賴以生存的土地,原有的以種地養殖為主的生計方式已經發生根本改變。而城鎮生活的較高成本需要農民從事農業以外的工作才能獲取收入。進城后多數還是靠打散工維持生計,收入并不穩定,部分家庭出現了困難。自謀出路,缺乏發展的基礎。城市居民享有的福利待遇以及社會保障勞務移民享受不到,就業仍然處于較低層次,子女教育福利、住房福利等也與城市居民有一定差距。從貧困山區來的移民都安置到不同經濟水平的地區,而各地區經濟條件有差異,進城后,農民的整體福利水平由于地域的差異,出現了不同的結果。本研究選擇山區和川區的縣城進行聚類分析,將各自的經濟條件、自然環境條件進行聚類分析,然后分析不同地域經濟條件導致的福利的差異。
2 研究設計及過程
2.1 不同經濟條件的縣市的聚類
2.1.1 聚類的對象
由于所研究的福利水平與勞務移民進城農民所在的地域有直接關系,經濟條件好的地區,相應的福利水平就高,經濟條件差的地區,相應的福利水平也較差。本研究選取了寧夏的黃河流域(一般稱之為川區)的銀川、永寧、賀蘭、靈武、大武口、惠農、平羅、吳忠市的利通區,以及稱之為山區的紅寺堡、鹽池、同心、原州區、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沙坡頭區、西吉縣、中寧縣、海原縣等過去列為貧困地區的縣及區,選取陜西的延安市和榆林市,甘肅的白銀、天水、武威、張掖、平涼等市。這里都有勞務移民進城的農民。之所以選擇這些地方,是這些縣市可以代表西北地區勞務移民進城的農民的生計和福利狀況。
2.1.2 指標的選取
文章選取各個縣的經濟狀況的指標:城鎮化率(%)、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率(%)、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元)、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以這些指標對各個不同縣市進行聚類,劃分類型。
2.1.3 聚類分析法的概念和方法
聚類分析法是多變量統計技術,有分層聚類法和迭代聚類法。這個方法的思想是:所研究的樣品(網點)或指標(變量)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也就是親疏關系——以樣品間距離衡量。根據一批樣品的多個觀測指標,找出一些能夠度量樣品或指標之間相似程度的統計量,以這些統計量為劃分類型的依據。把一些相似程度較大的樣品(或指標)聚合為一類,把另外一些彼此之間相似程度較大的樣品(或指標)又聚合為另一類,直到把所有的樣品(或指標)聚合完畢,這就是分類的基本思想。本研究采用K均值聚類法(K-Means),其算法步驟如下:
(1) 選擇一些類/組,并隨機初始化各自的中心點。中心點是與每個數據點向量長度相同的位置。
(2) 計算每個數據點到中心點的距離,距離哪個中心點最近就劃分到哪一類中。
(3) 計算每一類中中心點作為新的中心點。
(4) 重復以上步驟,直到每一類中心在每次迭代后變化不大為止。
2.1.4 聚類結果
上述各縣市的指標數據來源于統計年鑒。聚類結果如表1所示。
基本上,上述縣市以經濟條件可以分為三類:以銀川市、賀蘭縣為一類,表示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二類為永寧、大武口、平羅、惠農區、利通區、中寧、延安、榆林、白銀市、天水、武威、天水等地。三類為經濟較差的寧夏山區縣市,同心、原州區、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等。考慮到銀川是特殊的省會城市,賀蘭也屬于銀川的郊縣,有特殊性,地理位置也屬于黃河灌溉區,因此可以歸并到一類。這樣,聚類最終分為兩類,稱為川區經濟較發達縣市一類18個縣市和山區經濟欠發達一類7個縣市。
2.2 基于經濟條件不同的進城移民的福利差異
2.2.1 樣本的選擇
對于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進城農民的福利,是通過對各個住戶進行調查獲取的。按照類型抽樣,川區的抽取了650戶,山區的抽取了450戶,進行了入戶問卷調查,有效回收率為95%。同時,為了與未進城的農民進行匹配對比,分別又選了對照組,即未進城農民家庭進行對比,以此來反映進城后的福利變化,川區的調查了244戶,山區的調查了180戶。
2.2.2 福利效應的功能性測度指標
進城農民的福利,不是一般的社會福利。文章根據諾貝爾獎得主阿馬蒂亞森的可行能力理論,借鑒其提出的福利的功能性活動的測量要素,如政治自由、經濟狀況、社會機會、透明性保證、防護性保障五種衡量福利的工具(Sen. 2002)的研究,也依據國內學者高進云(2007)選取的家庭經濟收入、社會保障、居住條件、社區生活、居住環境、心理因素等衡量福利水平的方法,最終確定選取經濟狀況、社會保障、居住條件及發展機遇四個要素反映勞務移民福利水平。
(1)經濟指標:人均家庭年收入(X1)、與城鎮居民人均家庭年收入差距(X2)、非農年收入變化(X3)。
(2)社會保障指標:養老保險繳納等級(X4)、醫療保險繳納等級(X5)、工傷保險繳費等級(X6)、失業保險(X7)。
(3)居住情況:人均居住面積(X8)、住房狀況(X9)、居住環境(X10)。
(4)發展機遇指標:就業種類(X11)、就業穩定性(X12)、就業機會(X13)、子女上學條件(X14)、教育水平(X15)、進取心(X16)、技術能力(X17)。
2.2.3 進城后不同地區的福利差異
按照各變量的賦值,對于選中的調查戶進行調查,得到如下結果。
調查中按照各變量對應的序數值(見表2),計算得出川區各縣市的各項指標,表示經濟狀況的X1和X3,人均家庭年收入(X1)、非農年收入變化(X3),川區分別是2.9、2.28,均高于山區。反映社會保障的指標也高于山區,養老保險繳納等級(X4)、醫療保險繳納等級(X5)、工傷保險繳費等級(X6)、失業保險(X7)分別是2.72、2.04、2.01、0.2,高于山區的2.58、1.94、1.91、0.19。其他的指標如住房狀況(X9)、居住環境(X10)也體現出川區高于山區的特點。發展機遇指標方面,就業種類(X11)、就業機會(X13)、子女上學條件(X14)、教育水平(X15)、進取心(X16)、技術能力(X17)等均體現出川區高于山區的特點。
2.2.4 不同區域進城農民福利的變化
勞務移民進城前后,福利都發生了變化,不同區域的變化也不相同。在有些指標上,山區縣市高于川區,如人均家庭年收入(X1)、非農年收入變化(X3)、醫療保險繳納等級(X5)等指標比川區縣市的提高幅度大。但養老保險等級、就業機會、教育水平等指標的增長率低于川區水平。
2.2.5 對川區各福利指標高于山區的進一步分析
(1)從上述分析看出,經濟條件決定了福利的高低,川區整體上各項福利指標均高于山區各縣。城鎮化水平高,川區平均值為59.24%,山區為36.68%,越是城鎮化水平高的地方,經濟越發達。
(2)各地對于移民不同安置地的選擇,決定了其福利待遇的差異。雖然遷出地一般都是山區,但安置時有的安置在就近的山區縣,效果反而不如安置在距離中心城市的川區縣市的工礦企業。不愿意離開家鄉就近安置的,長遠看享受到的福利沒有遷移到遠離家鄉的地方的福利好。
(3)個人的受教育水平、技能、進取心等構成發展機遇,代表著獲得福利的能力,同時也影響經濟條件,可以看出,進入川區的平均各項指標略高于山區,說明川區的移民在發展機遇方面的能力比較好一點。
3 建議
(1)對于西北地區,人口的遷移應該向經濟基礎、自然條件、交通便捷的城鎮集中,對于脫貧后進入城鎮的,引導其流向機會較多的城市。進一步采取措施,提高中心城市的城鎮化水平。
(2)作為個人或有關政府部門,打破總是發展地方經濟的固有思維而進行脫貧扶貧。從觀念上突破,走出去,到大城市、中心城市、經濟基礎雄厚的地方,越是發達的地方,所得到的福利越好,得到更多共享經濟帶來的實惠。
(3)人力資本的提高是獲得更好福利的根本,提高自身受教育水平和技能、增強進取心,方能獲得更好的經濟收入和社會保障。對于進城的農民工福利,從增智、増渠、增權、增收四個方面來實現西北地區農民工的可持續就業(李華紅2013)。
參考文獻:
[1]諾曼·巴里.福利[M].儲建國,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 MATSUSAKA C. Pigou,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J].Tokyo: Seijo University Economic Papers, 1954.
[3]REVIEW, BY, PAUL, et al. Amartya Sen. Rationality and Freedom[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2004, 52(4):889-891.
[4]高進云,喬榮鋒,張安錄.農地城市流轉前后農戶福利變化的模糊評價——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論[J].管理世界,2007(6):45-55
[5]賈燕,李鋼,朱新華,等.農民集中居住前后福利狀況變化研究——基于森的“可行能力”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2009(2):30-36.
[6] 王珊,張安錄.農地城市流轉的農戶福利效應測度 [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3):108-112
[7]李華紅. 西部地區農民工可持續就業的困與變——基于貴州樣本的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 2013(1):64-68.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貧困地區進城農民生計轉型的福利保障研究——以西北貧困地區為例”(項目編號:71864029):;理論經濟學西部一流學科建設資金支持(項目編號:NXYLXK2017B0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李金香(1967—),女,寧夏平羅人,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農民生計、福利及農村經濟;戴悅,寧夏大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