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培啟
摘要:大豆是主要的糧油作物之一,是我國普遍種植的農作物之一,擁有悠久的種植歷史。但是傳統的種植方法產量低,質量不佳,影響了大豆產業的發展。在推廣大豆種植的進程中,我國加大了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發力度,通過先進技術和種植管理的應用,提高大豆的產量,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這一技術需要進行有效推廣,在各地區得到高效實施,才能改變傳統的種植效果,提高大豆的總產量。基于此開展本文的研究工作,研究大豆高產栽培技術及推廣策略,落實技術,改善種植現狀,提高大豆總產量。
關鍵詞:大豆;高產栽培技術;推廣
大豆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但由于技術方面不夠成熟,一些高產大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影響了大豆的質量和產量,并不利于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因此需要做好對高產栽培技術的分析工作,了解具體內容,加大研究力度,從選種整地播種,施肥管理,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多個角度做好落實和監管工作,制定有效的推廣措施,積極的宣傳提高農民的重視程度,并開展培訓工作,指導農民進行科學種植和有效管理。落實高產栽培技術,提高大豆的產量和質量。
1 大豆高產栽培技術分析
1.1 科學選種
在開展大豆高產栽培工作中,大豆種子的質量是決定生產質量的基礎,因此需要科學選種。根據當地的氣候溫度降雨等條件,選擇一個適合種植的品種。選擇好品種時,還需要篩選種子。種子不能出現病斑殘缺的情況,選擇顆粒飽滿的種子進行測試。對比試驗結果選擇最優品種。
1.2 整地
在正式播種前,需要做好整的工作,科學分成土地熟化土壤,提高土壤水分,消除其中的雜草。根據前茬種植種類的不同,選擇恰當的種植方式。最好選擇中性且具有良好保水性能和排水性能的土壤。種植者在秋季進行整地,如果扦插農作物種植的是大麥,那么需要運用淺翻深耕的方法。翻地的深度控制在20cm左右,使得土壤環境適合大豆的生長需求。翻地后需要平整地面,確保土壤中沒有大土塊。要采用輪作倒茬的方式,能夠提高大豆的產量。
1.3 適時播種
整地結束后,需要適時播種,控制好播種的時期,提高出芽率。首先對選擇的品種種子進行處理,在無風晴朗的天氣環境下,晾曬種子一段時間后收集種子進行消毒。將種子放入消毒溶液中,消除種子表層的細菌。兩小時后放入清水中清洗。最后是拌種和催芽,使用乙基硫環磷攪拌種子,將其放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下催芽,溫度控制在27℃左右。其次開展大豆的播種工作。大豆很容易受到晝夜溫差的影響,太早播種溫度低出芽率低。因此需要在平均溫度10℃時進行播種確保溫度適宜。最后需要做好合理密植的工作,確保大豆根莖之間透風,每一顆植株都擁有良好的生長環境。如果土壤肥力好,植株高大,那么需要將行距控制在40cm左右,如果土壤肥力差,生長周期短,植入矮小,那么行距控制在30cm左右。如果種子比較飽滿,發芽率高,播種6.2kg/667m2,如果種子粒小,需要播種7.1kg/667m2左右。通過合理密植,為大豆提供一個合理的生長環境,提高大豆產量。播種后用細土覆蓋,輕輕壓實澆足水分。
播種方法有窄行密植播種法、60cm雙條播、原壟播種、麥地套種等。窄行密植播種法是從原有的60~70cm行距改為40~50cm行距,采用機械化作業均勻種植,能夠很好的抑制雜草生長增產10%~20%。60cm雙條播法的優點是能夠搶時間播種種子,落在濕土里,分布均勻,出苗整齊。土壤疏松,而且田間管理比較精細,因此雜草比較少。原壟播種是在圓籠茶上播種,這種方法能夠起到抗旱保苗的作用,也能夠有效消除雜草,合理利用前茬肥。麥地套種指的是在小麥成熟收割前在麥行種植大豆。經量點撥法是在秋翻祁隆的基礎上,使用精量點播機或雙亮平波等機械設備進行播種,下子十分均勻,播種的深度也適宜也可以集中施肥。這樣的種植方法能夠保證種苗十分均勻,不需要間苗。
播種過程中合理控制播種密度。研究表明,大豆品質不僅受基因影響,還與栽培措施、環境條件有關,與栽培密度密切相關。研究與實踐證明,在一定密度范圍內,栽培密度增加,籽粒重增加,脂肪含量也隨之增加。在12.25萬株/hm2時,蛋白質含量最高,在栽培密度超過12.25萬株/hm2后,大豆栽培密度增加,蛋白質含量反而降低。大豆栽培密度對大豆栽培產量的影響同樣如此。因此在栽培過程中,需根據大豆品種、栽培地的土壤、氣候等科學設計、合理控制栽培密度,以保證最終的產量與質量。
1.4 施肥管理
做好施肥管理工作給予土壤足夠的養分,為大豆提供一個良好的生產環境,滿足大豆的生長需求。種植者需要根據大豆的養分需求合理施肥,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如果種植的田地為高產田,那么需要多施磷鉀肥,如果肥力比較弱多施氮磷肥。在苗期大豆的固氮能力比較弱,因此需要追加氮肥。也可以使用秸稈做堆積肥。根際追肥能夠確保大豆達到良好的增產效果。如果土壤的肥力很低,那么在大豆的分支期或開花期需要進行一次追肥。如果土壤比較肥沃,底肥和種肥比較多,可以不進行追肥,以免出現倒伏的情況。在大豆盛花期和結莢期需要進行葉面追肥。初花期最好噴一次,在終花期至初莢期,噴第2次。主要的肥料有尿素、硝酸銨、鉬酸銨,或者是磷酸二氫鉀和過磷酸鈣。
1.5 田間管理
種植后需要做好田間管理工作,保障大豆生長的品質和產量。田間管理最重要的工作是除草,根據大豆不同的生長階段,使用不同的除草方法。在幼苗期,雜草生長速度比較快,擠占幼苗養分。除草可使用人工除草,減少對幼苗的傷害。也可以使用除草劑,但是會對幼苗造成影響,因此減少化學農藥等的使用。合理鋤草,保障幼苗生長的養分,提高產量和質量。
1.6 病蟲害防治
在大豆種植生長期間,可能會出現灰斑病,細菌病等病害,也可能會出現地老虎大豆紅蜘蛛等蟲害,因此需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減少病蟲害對大豆生長的影響提高產量和質量。在拌種時可以使用多菌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也可以從育種階段進行防治,提高種子的抗病性能。在蟲害防治工作中,盡可能使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引進蜘蛛瓢蟲等,作為蟲害的天敵,不僅能夠快速消除蟲害,還能避免對大豆植株造成進一步影響。另外,要想減少大豆病害蟲害,可適當調整種植結構,通過調整大豆種植區域的蔬菜、作物種類來減少或避免病蟲害滋生與傳播,以此保證大豆的良好長勢。在進行種植規劃時,可先對大豆品種進行調查研究,確定容易攜帶病菌的品種然后適當調整種植布局,將病害侵染的途徑切斷,從而保證兩種栽培種類間無病害相互傳染或滲透,確保不會發生交叉感染。種植時,先對大豆的品種進行了解,從各品種的大豆中挑選抗病、抗蟲性強的品種進行種植。在選擇種植品種時,還需要對種植地的土壤、水源等條件進行考慮,盡可能選擇對種植地區土壤環境、氣候環境、水源條件等有較強適應性的品種。研究與實踐證明,選育良種是降低病蟲害爆發幾率、保障大豆產量與質量的根本措施。在選擇良種的基礎上還需要對種子以及種植地塊進行處理。經調查發現土壤中有可能滋生有大量病菌,因此在栽培前首先要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具體的處理措施是:使用甲霜靈可濕性粉劑25%拌土撒施,讓苗床的種植條件得到改善,將苗床內潛伏的蟲害提前滅殺,確保大豆栽植下去后能夠健康茁壯成長。
2 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策略
2.1 構建四元一體推廣模式
按照選育、繁育、試驗、集成、示范、推廣一體化的思路,建設“科研單位+技術推廣+基地+公司”的四元一體推廣模式,切實推動大豆高產種植技術普及。在進行技術推廣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基地與公司的核心作用、發揮農技中心紐帶作用、科研院校技術支撐作用,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多方資源共同推進技術推廣工作開展。為提高技術推廣速度與質量,可聘請專業人員、專家團隊,由他們組織開展技術試驗、示范以及推廣工作,切實提高大豆高產栽培技術推廣的規范化水平,提高技術推廣成效。采用多種推廣形式,如借助網絡、媒體推廣,拓寬技術推廣信息的覆蓋面,提高技術推廣工作的時效性。當前越來越多的農民有了自己的微信號、快手號,習慣在網上獲取農業資訊。技術推廣小組可抓住這一特征,設立微信公眾號、微博公眾號等,吸引群眾關注公眾號,然后定期在公眾號上給用戶推送大豆高產栽培技術,讓農戶能利用碎片化時間持續學習。可圍繞大豆栽培技術制作小視頻,然后通過快手、抖音發布,吸引廣大農戶瀏覽、了解、學習。將線上推廣與線下推廣有機結合,利用網絡向農戶普及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知識的同時,多點次大面積建設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示范基地,在縣、鎮、鄉、村各級建設示范基地。將示范基地做實做好,發揮示范基地的吸引、帶動作用,讓越來越多地的農戶相信并接受、實踐運用大豆高產栽培技術,將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真正推廣開來。技術推廣期間,工作部門要通過建設典型樣板鄉、村,組織現場觀摩實地演示,影響和帶動群眾學習科學技術、運用科學技術的自覺性,提高群眾對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認識度,加深群眾對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了解,改變群眾舊有觀念,最終取得以點帶面、全面輻射的推廣效果。
2.2 加大技術宣傳力度
為了實現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有效推廣,獲得大豆種植戶的大力支持,就需要加大技術的宣傳力度。當地的農業部門需要加強和各種植戶的溝通聯系,發放知識手冊,幫助他們了解高產栽培技術的優點以及具體內容。各村鎮可以用廣播進行宣傳,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一個快速的宣傳效果。地方政府也需要建立相關的網站,在網站中發布關于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視頻和相關文章,實現有效推廣,能夠使更多的種植戶觀看視頻,獲得信息,積極支持高產栽培技術。此外國家還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加入其中,減輕種植者的經濟負擔,積極的推廣高產栽培技術,形成一條穩定的產業鏈,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
2.3 加強技術培訓工作
一些種植戶雖然具有了先進的思想意識,但是在技術應用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導致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效果并不理想。針對這一情況,農業部門還需要派遣專家技術人員為種植戶進行1對1的指導工作,加強他們的技術培訓,確保高產栽培技術的有效落實。定期舉辦相關的交流會,由專家組織帶頭講解分析農戶分享自己的種植經驗和種植問題,通過交流分析,1對1指導解決問題,提高種植效率。此外也需要積極引進一些先進的機械設備代替人工進行工作,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也能確保高產栽培技術的有效落實,達到良好的效果,提高大豆的產量和質量。
2.4 建設示范基地
當地政府可以選擇一些合適的區域作為大豆種植示范基地,建立專門的項目,做好技術實施的記錄工作。可以邀請當地的種植戶,參與項目建設過程中了解高產栽培技術的實施過程。大豆收獲后,也可以向當地種植戶積極宣傳大豆收獲的結果。實現種植基地的透明化,能夠使種植戶更加直觀的了解到高產栽培技術應用效果。從而積極參與其中學習相關技術,加強自身學習,并做好高產栽培技術的落實工作。大豆種植示范基地的相關專家,也提供一定的指導進行有效培訓。改良傳統的種植方法和管理方法,積極推進先進技術,提高大豆的總產量和生產質量。將大豆打造為當地的特色產業,增加農民的收入。
2.5 引商助農
利用社會資本市場,通過各種渠道的融資、籌資,鼓勵外商、社會企業單位進入,形成有關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多層次的拓展投資市場。政府可鼓勵、吸引社會企業進入農村,與示范基地及有關種植戶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建設“訂單農業項目”。企業運用自身資金優勢推動技術示范基地擴大、發展,給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與發展提供支持。
3 結語
綜上所述,做好對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分析工作,了解該技術的具體內容和要點。在推廣工作中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的重視程度。獲得農民的支持后,完善培訓體系,引進專業人才,對種植戶進行1對1的指導培訓,確保高產栽培技術的有效落實。國家也需要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加入其中,完善種植產業鏈,增加農民的收入。當然當地政府也需要建立示范基地,利用項目吸引更多的種植戶參與其中,也能有效保障高產栽培技術的落實,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鄧小波.大豆的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及應用推廣策略[J].農民致富之友,2021(31):3-4.
[2] 呂克峰.淺析大豆高產栽培的實效措施[J].農家致富顧問,2020(18):11.
[3] 劉秀玉.大豆高產栽培要點[J].農民致富之友,2016(23):30.
[4] 顧元達.基于大豆高產栽培技術分析與相關技術推廣的研究[J].電腦愛好者(普及版),2020(11):52.
[5] 朱云玲,賀海敏.河南扶溝縣大豆高產栽培要點與技術推廣[J].農業工程技術,2021,41(14):71,73.
[6] 宋娜.大豆高產栽培技術分析及其農業技術推廣建議[J].種子科技,2021,39(1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