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思平,蔣琪霞,劉曉晴
(1. 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口腔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 護理部,四川 成都 610041;2.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金陵醫院 燒傷整形科,江蘇 南京 210002)
壓力性損傷是一種皮膚和深部組織的局限性損傷,由于較長時間壓力或者壓力聯合剪切力綜合作用的結果[1]。而術中獲得性壓力性損傷(intraoperative acquired pressure injury, IAPI)尚無明確的定義,多數文獻報道,是“一種術后3 d內發生的組織損傷,也可能發生于術后6 d內[2-3]”,發生率高,研究報道其發生率為4.7%~66%[4],是手術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壓力性損傷的發生加重患者病情,延長住院時間,增加經濟負擔,消耗大量的醫療資源,甚至引起死亡。因此,識別高危因素是預測和預防IAPI的關鍵。目前有較多關于IAPI危險因素的研究,筆者檢索到3篇meta分析[5-7],但納入文獻均為或多為國內研究,諸多結果存在不確定性且存在爭議。因此,本研究旨通過對國內外公開發表關于IAPI危險因素的研究進行系統評價,以明確發生IAPI的危險因素,為早期預防提供依據。
1.1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研究對象,外科手術患者;②研究內容,IAPI危險因素或預測因素;③研究類型,隨機對照試驗(RCT)、隊列研究、病例對照研究;④結局指標,壓力性損傷評定采用歐洲壓瘡顧問小組(European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 EPUAP)和美國壓瘡顧問小組(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 NPUAP)推薦的壓瘡分期標準或其他標準。排除標準:①研究類型為橫斷面研究、質性研究、病例報道等;②原始文獻未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或未提供危險因素的OR值及其95%CI,原始文獻數據無法轉換和應用;③只有摘要發表或無法獲取全文;④非中英文文獻。
1.2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中英文數據庫: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OVID、EMBASE、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庫。英文檢索策略為“pressure ulcer*/pressure injur*/pressure sore*” “risk/risk factors/factor*, risk/risk-factor*/hazard factor*/adverse effect*/adverse reaction*” “surg*/intraoperative”。中文檢索詞為“壓瘡/壓力性損傷/壓力性潰瘍/褥瘡”“手術/外科/術中”“風險/危險因素/影響因素/相關因素/預測因素”。檢索時間為2000年1月-2019年7月,檢索詞為主題詞和自由詞結合,為避免遺漏,研究者對檢索文獻的參考文獻進行二次擴大檢索(“滾雪球”)。
1.3文獻篩選和資料提取 所有文獻均導入NoteExpress軟件,由2名研究人員獨立對標題和摘要進行篩選,所有初篩納入文章均閱讀全文再次篩查,對納入文獻有異議時通過討論或者尋求第三方達成共識。對確定的納入文獻提取研究資料,主要包括納入研究發表年份、地區、研究對象、研究類型、樣本量等,資料提取完成后,2名研究者交叉核對提取結果。
1.4文獻質量評價 2名研究者獨立地根據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8](Newcastle-Ottawa Scale, NOS)對納入文獻進行質量評價。該量表包括3個類別8個條目,從研究對象選擇、組間可比性、結果或暴露因素測量3個方面評價文獻質量。0~4分為低質量研究,5~9分為高質量研究[8]。評價完成后,2名研究者交叉核對評價結果,結果不一致者通過討論或咨詢第三方協助判斷。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RevMan 5.3對納入文獻的數據進行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計算合并OR值及95%CI。首先進行異質性檢驗P>0.1,I2<50%時,可認為多個同類研究具有同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若P<0.1,I2≥50%時,但臨床上判斷各組間具有異質性需要合并時,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根據研究設計、樣本量大小等進行亞組分析,計算排除導致異質性研究后的綜合效應。通過改變效應模型和逐一剔除研究的方式進行敏感性分析,判斷結果的穩定性。最后采用軟件Stata 15進行Begg檢驗以評估納入文獻的發表偏倚。
2.1文獻檢索結果 通過文獻數據庫初檢獲得1 468篇文獻,剔除重復文獻312篇,閱讀題目、摘要和全文后,排除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最終納入22篇文獻[9-30]。文獻檢索流程見圖1。
2.2納入文獻特征 納入的22篇文獻[9-30]中,10項隊列研究[12-13, 15, 20-23, 26-28],12項病例對照研究[9-11, 14, 16-19, 24-25, 29-30],共計樣本量267 152例,其中壓瘡組9 120例,非壓瘡組258 072例。納入研究質量評分為4~8分,且15項研究得分為6~8分[9-10, 13-14, 16-19, 21-23, 25-26, 28, 30],提示納入研究大多質量較高。納入研究基本特征及質量評價見表1。
2.3IAPI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結果 共納入22項研究,共涉及90余項危險因素,年齡等14項危險因素在2個以上的研究被提及,故做進一步合并分析。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年齡、術前Braden量表評分、糖尿病史、手術時間存在異質性(P<0.05,I2>50%),故選擇隨機效應模型。BMI<23 kg/m2、性別(女性)、性別(男性)、高血壓、體位等8項危險因素不存在統計學異質性(P>0.05,I2<50%),故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年齡、BMI<23 kg/m2、手術時間等13項因素的合并OR值及95%CI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是IAPI發生的危險因素,見圖2~15。其中年齡和手術時間的合并結果異質性較大。對年齡≥60歲和<60歲兩個亞組進行異質性檢驗,I2分別為98%和91%。對手術時間按照研究類型分為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2個亞組進行分析,異質性檢驗結果I2分為68%和84%,合并結果分別為1.24(1.15~1.33)和1.09(1.05~1.13)。當存在某一因素的效應量無法合并時,對該危險因素做描述性分析。陳沅等[25]報道了術前血紅蛋白水平低是IAPI發生的危險因素,Aloweni等[9]通過多元回歸分析發現貧血患者發生IAPI的風險會增加5.17倍,此外,李鳳玲等[29]研究顯示,肥胖和營養不良的患者發生IAPI風險分別會增加2.25倍和3.91倍,見表2。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表1 納入研究基本特征

表2 IAPI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

圖2 年齡與IAPI發生的meta分析森林圖

圖3 BMI<23 kg/m2與IAPI發生的meta分析森林圖

圖4 性別(女性)與IAPI發生的meta分析森林圖

圖5 性別(男性)與IAPI發生的meta分析森林圖

圖6 術前Braden量表評分與IAPI發生的meta分析森林圖

圖7 糖尿病與IAPI發生的meta分析森林圖

圖8 高血壓與IAPI發生的meta分析森林圖

圖9 手術時間與IAPI發生的meta分析森林圖

圖10 體位(側臥位)與IAPI發生的meta分析森林圖

圖11 體位(俯臥位)與IAPI發生的meta分析森林圖

圖12 特殊用藥與IAPI發生的meta分析森林圖

圖13 體外循環與IAPI發生的meta分析森林圖

圖14 術中出血與IAPI發生的meta分析森林圖

圖15 術中低血壓與IAPI發生的meta分析森林圖
2.4敏感性分析 通過對每個危險因素納入的文獻進行逐一剔除,結果顯示各項危險因素的OR值變化不大,合并結果與未剔除危險因素時基本一致。將納入的文獻分成兩個亞組(國外和國內的研究)進行分析,分別采用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兩種模型計算納入的國外文獻(10篇)和國內文獻(12篇)的IAPI危險因素的合并OR值及其95%CI。各項危險因素在兩種模型下合并結果均未見明顯差異,結果基本穩定,但年齡仍呈現較高的異質性,從研究類型、文獻發表年份、樣本量大小、研究地區方面考慮,對年齡(納入研究數量≥10)進行meta回歸分析,P>0.05,說明研究類型、文獻發表年份、樣本量大小、研究地區與研究間異質性無關,見表3~4。

表3 兩種模型對于國外研究提及的危險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表4 兩種模型對于國內研究提及的危險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2.5發表偏倚 采用Begg秩相關法對納入文獻數量≥5的危險因素進行發表偏倚分析,結果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納入文獻的發表偏倚不明顯,如表5。

表5 Begg檢驗結果
3.1增加IAPI發生風險的自身因素 Meta分析結果顯示,年齡、BMI<23 kg/m2、性別(女性)、術前Braden量表評分低、合并糖尿病、高血壓是IAPI的危險因素,患者每增加1歲,IAPI發生風險增加12%;與BMI≥23 kg/m2相比,BMI<23 kg/m2患者發生IAPI風險增加1.85倍;相較于男性,女性發生IAPI風險增加87%;術前Braden量表評分每增加1分,IAPI的發生風險降低21%;合并糖尿病患者發生IAPI風險增加57%;合并高血壓患者發生IAPI風險增加1.14倍。由于老年患者感覺功能降低,皮膚干燥、脆弱且缺乏彈性,末梢循環較差,容易發生IAPI[9, 15, 19],但也有研究報道低年齡段患者也容易發生IAPI[23]。由此可見,IAPI的發生是多種危險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年齡可能不是IAPI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今后可細化年齡分層,以此明確各年齡段與IAPI風險的關系。營養不良極易增加IAPI的發生風險,并且也是直接影響傷口愈合的因素,極度消瘦患者的基礎情況較差,難以耐受手術造成的創傷,大大削弱皮膚的屏障功能[9, 13-14, 19-20, 24]。本研究僅對BMI<23 kg/m2的數據進行合并分析,而肥胖患者采取強迫體位時,骨突部位局部組織承受壓力過大,且術中體位變換時極易產生剪切力和摩擦力,也會增加IAPI的發生風險[22]。但各研究中提供肥胖標準的相關數據不統一,無法進行合并分析,未來尚需各BMI分層與IAPI關系的研究。圍手術期常用Braden量表評估IAPI發生的風險,分值越低,風險程度越高[9, 21-22]。但與Braden量表相比,Munro量表的預測性能更優,適合IAPI風險的預測[31]。因此引發思考,Braden量表是否適用于圍手術期患者,其預測IAPI的風險是否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研究。糖尿病患者多存在周圍神經病變,感覺功能降低,機體的高血糖狀態產生微血管病變,極易引起受壓部位組織水腫而造成皮膚損傷,利于病菌繁殖而難以愈合[30]。本研究與一項共納入16項研究的meta分析[32]結果一致,糖尿病患者術后發生IAPI的風險更高。本研究僅分析了糖尿病史對IAPI的影響,還需明確其病程長短與IAPI的相關性。對于伴隨有糖尿病、高血壓、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病的患者,這些合并癥會導致組織血流灌注不足,增加IAPI的發生風險[33]。本研究對糖尿病、高血壓兩項危險因素進行了合并分析,有一致的結果,但是缺乏對心臟病等影響血流灌注因素的研究,未來還需要進一步驗證。性別與IAPI發生風險的關系存在爭議,Shafipour等[34]系統評價報道女性會增加IAPI的發生風險,但Primiano等[21]報道男性更易發生IAPI,可能與男性皮下脂肪薄,致使對骨隆突出部位對壓力、摩擦力和剪切力的耐受性差有關。性別差異是否是IAPI的危險因素還有待明確。
3.2增加IAPI發生風險的術中因素 Meta分析結果顯示,手術時間、側臥位、俯臥位、特殊用藥(皮質類固醇/血管活性藥物)、體外循環、術中出血、術中低血壓是IAPI發生的危險因素,患者手術時間每延長1 h,發生IAPI風險增加41%;側臥位、俯臥位、術中有特殊用藥、體外循環、術中出血、術中低血壓患者發生IAPI風險分別增加78%、1.48倍、42%、2.24倍、77%、3.91倍。其中手術時間是公認的危險因素之一,手術時間超過3 h,IAPI發生率高達8.5%,且手術開始4 h后,IAPI發生風險每0.5 h增加33%[21, 35]。可見手術時間越長,IAPI發生風險越高[36]。Meta分析結果顯示手術體位和體外循環與IAPI發生相關,與馬紅利等[6]研究結果一致。特別是神經外科和心胸外科手術患者,術中采取特殊體位,比如側臥位,患者的肩部、髖部等受壓部位皮下脂肪薄,接觸面積小,增加了單位接觸面積的壓力。此類患者又由于長時間保持相同的姿勢導致皮膚持續受壓,組織易缺血缺氧,加之體外循環或者術中出血,術中血壓和體溫波動較大,容易引起組織灌注不足,發生IAPI風險升高[37],但體外循環、術中出血、術中低血壓僅合并了國內研究,未來還需要開展不同國家的相關研究,以獲得更全面的數據支持。Kim等[16]報道了術前低蛋白血癥和高乳酸癥是IAPI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低白蛋白提示患者營養狀況差,同時手術中機體組織在缺血、缺氧時,血乳酸水平升高,較易發生IAPI。此外,血紅蛋白水平、ASA分級、變溫毯的使用等均與IAPI發生相關,但由于納入文獻數量不足或數據類型不同無法合并分析。關于IAPI危險因素的研究有許多,研究結果尚未形成統一共識,在無法準確判斷危險因素的情況下,對IAPI的精準評估和預防較困難,因此未來對各類危險因素與IAPI發生的相互作用還有待研究。
3.3局限性及啟示 本研究共納入的22篇文獻包括10項隊列研究、12項病例對照研究,這2種研究類型對于因果關系的論證強度均較好。根據NOS評分標準,15項研究評分為6~8分[9-10, 13-14, 16-19, 21-23, 25-26, 28, 30],納入文獻大多為高質量文獻,研究結果可靠。但僅有2篇文獻[12, 15]報道了術后隨訪及失訪情況,3篇文獻[14, 17, 19]報道了數據缺失情況。將敏感性分析結果與國內已發表的3篇meta分析[5-7]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國內外研究對于“高齡和手術時間長均會增加IAPI的發生風險”有一致的結論。年齡因素對IAPI影響的合并分析結果異質性較大,經過meta回歸分析,考慮國家的文化背景、人種差異可能是引起異質性的原因。敏感性分析結果認為術前Braden量表評分低,IAPI發生風險高,但李玉等[7]在報道中顯示該量表評分與IAPI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之處是國內更關注手術體位(側臥位和俯臥位)、體外循環和術中出血量對IAPI的影響,但缺乏性別差異與IAPI發生關系的研究。國內外對BMI、糖尿病史、高血壓史、吸煙史等與IAPI的研究較多,但尚無統一定論。雖然本研究盡可能全面檢索國內外關于IAPI危險因素的研究,Begg檢驗提示發表偏倚不顯著,但是此次只納入公開發表的文獻,未檢索灰色文獻或無法獲取全文的文獻,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偏倚。檢索文獻的語種僅局限于中英文,存在遺漏其他語種文獻的可能。國內外關于IAPI危險因素的研究證據不足,本研究有5項危險因素合并分析的文獻僅有2篇,尚需開展大量高質量的前瞻性研究進一步驗證和完善,以獲得各種危險因素與IAPI關系的確切數據,從而獲取科學的研究結論指導臨床實踐。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性別(女性)、BMI<23 kg/m2、術前Braden量表評分低、合并糖尿病、高血壓、手術時間、手術體位(側臥位/俯臥位)、特殊用藥、體外循環、術中出血、術中低血壓是IAPI發生的危險因素。因此,醫護人員需要全面掌握患者病情,整體評估和預測IAPI風險,篩選高危人群,制定個體化管理方案,規范IAPI預防策略,提高預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