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佑清 胡金玲
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過程變革的核心是以學生能動、獨立的學習活動為中心(以下簡稱“以學習為中心”)。它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使學生學習的狀態成為能動、獨立的學習,并讓這種狀態的學習占據主要的教學時間和內容空間。
為何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過程要以學習為中心?這根源于素養學習的特殊機制及其對教學過程變革的要求。在以知識掌握為本的教學中,“教師傳遞—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是最為常見的,也基本是有效的。這是因為,學生所學知識主要是符號化的知識,即以語言文字、數理邏輯及圖形圖像等符號形式呈現和存儲的知識。對于這種知識,教師可以使用言傳口授的方式進行傳遞,與此相對應,學生可以使用聽講、記筆記的方式進行接受。
因此,以知識掌握為本的教學很容易成為以教師及其講授為中心的教學。但是,“傳遞—接受”的教學方式基本上不適用于素養的教與學,因為素養是存在于人身上的一種生命化的東西,它不能脫離活的人體而以語言文字、數理邏輯及圖形圖像等符號形式單獨存在,所以,教師也就不能將自身或他人的素養直接傳遞給學生,學生也就不能以直接接受的方式從他人或書本那里獲取某種素養。學生素養學習的基本機制是,通過能動參與和獨立完成學習活動的過程而形成自身素養。因此,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過程要特別突出學生能動、獨立的學習。
基于學生素養學習的機制,教師的教導促進學生素養學習的機制只能是:教導作用→學生活動→學生發展。也就是說,教導作用的直接對象是學生的學習活動而非學生發展;教師作用并不能直接決定學生發展,它只能通過影響學生活動而間接地影響學生素養發展。按照教導的這種機制,指向學生素養發展的教師教導的功能是,引起學生能動參與學習活動,并促進學生獨立完成學習過程,即為學生能動、獨立的學習提供所需的幫助、支持和服務。為發揮上述功能,教師教導的方式主要有為學生能動、獨立的學習提供學習活動設計、學習過程組織、學習動機激發、學習方法指導、學習活動示范、學習過程反饋、學習效果評價等,但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完成學習活動的過程,也不應占用學生能動、獨立學習所需的時間和內容空間。
因此,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過程的總體特征是:以學為目的或本體,以教為手段或條件。或者說,以學為中心,教為學服務。其對教師的教提出的變革要求是,教師要改變單向傳遞(講授)或過多地講授的習慣,而要更多地為學生能動、獨立學習提供所需的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空間,并著力鼓動、引導學生能動參與學習活動并獨立完成學習過程,同時為學生能動、獨立學習提供幫助、支持和服務。
當然,素養導向的教學強調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并不意味著教師的教導不重要。因為,學生能動、獨立學習的狀態以及能動、獨立學習占據教學過程的中心地位,并不是由學生自然自發表現和形成的,而是由教師激發、調動、促成的結果。
在學習中心教學中,不是說教不重要,更不是說不需要教,而是說,教師發揮的教導作用要基于素養發展的機制,在教導作用的機制、功能及方式等方面進行比較大的調整。我們在多年的學習中心教學的學校行動研究中發現,學習中心教學中的教師的教變得更復雜、更重要,也更難操作,它要求教師的教學觀念和習慣要進行大的調整。比如,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獨立、主動學習;教師要將講授控制在必要的范圍內,并為學生能動、獨立學習提供所需的時間和內容空間;等等。
(作者簡介:陳佑清,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師范大學中小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胡金玲,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節選自《課程·教材·教法》202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