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倩男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讓幼兒學會發現和感受自然界與生活中美的事物,讓幼兒欣賞多種藝術形式和作品,萌發對美的感受和體驗;鼓勵和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培養初步的藝術表現能力與創造能力。”幼兒園美術活動能極大地提升幼兒感知美、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但幼兒園在開展具體的美術活動時,還存在內容選擇上忽視幼兒已有經驗,忽視幼兒的情感需要,重結果、輕過程,重視集體教學,忽視美術核心素養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滲透等問題,這就要求幼兒教師要善于利用多種形式,講究活動實施策略,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提高美術素養。
靈活運用多種素材
投放多樣化的材料。美術活動的材料選擇要以幼兒興趣為主,盡可能地使用生活中、大自然中的材料和廢舊物品,在師幼的共同創意下,發揮出它們的最大價值。生活中的材料如杯子、衣架、凳子、牙刷、湯匙、碗、碟等,大自然中的材料如各類谷物或種子、各類植物、石頭等,廢舊物品如舊書報、舊紙盒等。教師可引導幼兒用這些熟悉、常見的材料進行藝術創作,一方面可以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幼兒從小就養成保護環境的意識,讓美術活動變得豐富多彩。
發掘生活中美的事物。教師應盡可能地引導幼兒發現美的事物,如節日文化,周圍的人、事、物等。節日文化不僅可以加深幼兒對節日的理解,也能提升幼兒對美的情感表達。幼兒感到印象深刻的人、事、物都可作為美術創作的素材,在原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
欣賞不同形式和表現方法的藝術作品。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教師合理運用不同形式和表現方法的藝術作品,引導幼兒進行賞析,這也是一種素材積累。大師的作品、同齡人的作品,或是建筑物、手工、剪紙、雕塑、陶藝等各種藝術品,甚至是半成品,通過欣賞促進幼兒審美能力的提升。
巧用組織方式和環節
創設輕松有趣的情境。在美術活動中,教師巧用生動的故事情節創設情境,或結合主題內容進行情境創設,不僅可以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還能鼓勵幼兒主動參與活動。一個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幼兒審美情趣的藝術環境布置也可以觸發幼兒的創作靈感。如:畫樹葉時,教師帶幼兒到戶外觀察樹葉的外形特征、顏色,通過真實情境的體驗,引起幼兒情緒上的共鳴;學習影子畫時,帶領幼兒在陽光明媚的一天到戶外,在地面上進行繪畫創作。當然,還可舉辦“創意美術展”“親子美術活動”、參觀美術館等,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讓幼兒得到一定的審美啟迪,促進幼兒美術核心素養的發展。
活動過程游戲化。游戲化的幼兒美術活動以幼兒的實際生活為基礎,以游戲為依托,讓幼兒在游戲中不斷發掘自己的興趣愛好,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教師可將幼兒平時喜愛的游戲與美術結合起來,用繪畫、做手工的方式,引導幼兒在游戲中進行創作。如:在美術活動《秋天的樹葉》中,教師啟發幼兒進行想象,再用“樹葉大變身”的方式將樹葉進行拼貼、組合,最終變成一幅富有創造力的美術作品。幼兒在獲得愉悅和滿足感的同時,也有了美的感受與體驗。同時,我們還可以把美育融入一日生活中,比如針對亂扔畫筆的現象,教師可以和幼兒玩“讓畫筆回家”的游戲,引導幼兒逐漸養成整理、收納的好習慣。
大膽的藝術表達。雖然美術活動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是必須的,但也要關注幼兒的情感表達和創作需要,教師要鼓勵幼兒大膽想象,敢于、樂于表達。同時,教師還應允許幼兒有不同的創作表達方式,可利用各種媒介進行藝術表達與創作。
教師適時參與引導
引導有互動性。幼兒園美術活動強調幼兒與環境的交往、與同伴的交往、與教師的交往、與家長的交往,由此產生經驗、認知、情感和能力。教師應支持幼兒在互動過程中的多種表達方式,尊重幼兒的個性化差異,突出幼兒的主體性地位,培養幼兒的能動性。
語言有藝術性。在美術活動中,巧用“設問”“追問”。通過設問幫助幼兒回憶已有的生活經驗,形成對畫面的想象和構建,創作多樣化的作品。發揮語言在幼兒空間聯想中的優勢,比如,活動中可自編兒歌,“云朵、云朵,像什么?”引導幼兒大膽想象,增強幼兒的空間立體感。當然,教師的聲音也要抑揚頓挫,吸引幼兒。
評價有及時性。在評價幼兒作品時,一方面,教師既要關注幼兒的內心需求,也要給予具體的建議和指導,幫助幼兒更好地認識自己。另一方面,教師要組織幼兒相互評價,通過互評,延續創作熱情,激發創作潛能,發揮想象力,讓藝術活動變得更加精彩紛呈、妙趣橫生。
教師要真正站在幼兒的立場上,尊重、關注幼兒,激發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興趣,鼓勵幼兒自主大膽地表達,這也是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幼兒美術活動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責任編輯/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