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什么是班本課程?班本課程是以班級為單位,以育人為目的,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開發的富有班級特色的課程,它是班級文化建設中極為重要的內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目前語文課程教學大多停留在理解上,應用較弱,雖然新教材中增加了語言應用的板塊,例如:口語交際、快樂讀書吧等,但是在常規教學中無法與文本的理解相配合。過度強化語言理解能力,忽視實踐能力,導致學生的廣泛閱讀無法對語言理解有所幫助,學生的愛好興趣也無法展現,長此以往,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也無法得到培養和良好的發展。針對這一問題,可以依托校本課程,將班本教育理念輻射到課程開發、學生管理之中,構建具有開放性、多元性的班本教育,努力尋找適合每一個孩子成長的教育模式。
全面分析,尋求班本課程文化主題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認為,學校科目相互關系的真正中心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他提出在活動中學習。基于語文學科的特性和課程理論,我們將班本課程的主體定為語言實踐活動課程,旨在通過語言實踐活動來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奠基。
然而課程的開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一定要對班級的學生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尋找出適合他們的教育方式以及去了解的主題,對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班本課程教育。之后,要積極了解家長。家長有怎么樣的教育理念?家長對孩子有怎么樣的期望?家長又能為班本教育提供一些怎樣的幫助呢?這樣,我們才能為班級文化制定主題,圍繞該主題更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安排適合的班本課程,也更準確地讓家長能夠圍繞文化主題參與到班本課程中,讓班本課程能夠行之有效。
比如,在班本課程正式推行之前,我與全班學生進行交流,了解班級學生對于語文核心素養的需求,同時與學生代表進行座談,共同商議班本課程的形式,了解學生需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此同時,通過家委會征求全體家長的意見,明確家長班本課程的主題,讓家長的課程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從而確定了以“語言實踐活動”為中心的班本課程主題。
示范引領,探索班本課程實踐方向
家長的示范引領是班本課程得以推行的堅強后盾。學生家長服務于社會的各行各業,班級家長隊伍里有來自不同崗位的精英,他們有扎實的學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讓家長走進課堂,既能提升學生的課程興趣,又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更好地服務于學生自主課程活動的開展,是班本課程一種亮眼的形式。
一堂精彩的課需要在前期做充分的準備,家長的課程也是如此。每一次上課前,教師要協助家長做好準備,并且提醒家長根據所講課程的主題制作PPT、準備講義,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取更多的信息。適當信息技術手段的輔助、教學環節的設置、輔助道具的使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我班的班本課程教學中,家長結合自身的興趣和工作為學生帶來了多版本的課堂。徐同學的爸爸研究多肉植物,通過現場對植物的介紹和生長習性的講解激發了學生探索的興趣;李同學的媽媽以《心懷感恩》為題,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幫助小學高年段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衍生出一節精彩的學生課堂——《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吳同學的爸爸以動畫為切入口,與學生深入探究動畫形成的過程,為學生尋找全新的興趣點……
家長走進課堂,并不表示教師將課堂完全交出去,在家長授課的時間里,教師也應該和學生一樣,在教室靜靜聆聽家長的講解。第一,這是對家長辛苦付出的尊重;第二,教師在聽課后可以針對性地與學生進行討論,將話題回歸到班級文化主題。每個班的班本課程內容都非常豐富,包含了與學生相關的方方面面,真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同時,教師在與學生進行交流時適時引導,讓學生能通過家長的課堂真正領會班級文化主題的含義,讓班本課程真正發揮作用。
自主合作,尋求班本課堂最佳展現
學生通過語言實踐活動,勇于表達、樂于表達、善于表達,才能讓班本課程煥發生機。在家長的影響下,在教師的鼓勵和支持下,根據學生的需要、興趣和個性,鼓勵學生走上講臺展示自我,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課程,使學生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和方法,讓他們的語言實踐能力真正得到提高,進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學生每天都在接受各種不同的知識,他們可以傳遞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也是每一個學生都感同身受想要去了解的,這可以更好地調動每一個學生語言表達的積極性。學生都是靈動的個體,他們可以自主設計他們感興趣的語言實踐活動的主題和形式,激發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活動的興趣。
小學高年段的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語言實踐能力,但是真正自主完成一次語言實踐的班本課程還是有難度的,這就需要他去尋求家長的幫助。家長也期待能給孩子一個展示的機會,所以他們會鼓勵孩子,積極與孩子溝通,幫助孩子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在這種溝通中,讓家長和孩子的關系更親密,讓家長看到孩子在鼓勵中能夠有更加良性的變化。這也是班本課程的最終目的所在,無論是哪一種形式,都可以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丁同學的《路上的暑假——行走香港》是一節精彩生動班本課程活動。他以自己游歷香港的經歷為藍本,和家長一起篩選照片、補充資料、制作課件,用腳印延展串起了游歷地點的變化,也用神奇經歷豐富了課堂中的每一個瞬間。與家長的合作,既讓他理清課堂呈現的思路,又幫他提升了篩選信息、制作課件的能力。而對于這個害羞的孩子來說,班本課堂是他自主展示的平臺,他清晰地講解讓我們眼前一亮,也提升了他自己的語言表達的能力,豐富了自己和同學對祖國各地的了解。一舉多得,這正是班本課堂自主合作的最佳體現。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以“語言實踐活動”為主題的班本課程是教師針對班級情況所做出的嘗試,它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激勵學生能夠進行多元整合,并且通過活動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展示的平臺。班本課程的展示讓學生獲得快樂和自信,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的積極性,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方法之一。
責任編輯/李慕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