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師越來越重視運用互聯網信息平臺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利用信息技術賦能教育的可能性和持續性。在教育信息化時代,數智化課堂要以大數據驅動課堂教學改革,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全程圍繞教與學的全過程。在英語教學課堂上,教師要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全面發展。
構建師生合作的英語課堂
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以教師講課、學生聽講、做筆記為主,課外復習筆記、寫作業為輔。這種模式關注語言知識的教學,不重視啟發想象力;關注做題能力的訓練,不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既費時,又沉悶,難以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中的單詞、課文,學生學到的知識十分有限,很難進一步培養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應用到英語日常教學和學習反饋中,讓英語教學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的交互性、豐富性、智能性等特點,開展創造性的教學活動。一方面,可以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大數據分析,提前布置課前導學任務,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通過信息技術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真實、準確的語言情境,增強學生學習的實踐性和自主性,優化教與學的過程。另一方面,教師引導學生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掌握英語學習的策略,實現從作業設計、學生作答、學情數據分析等作業全流程的數智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以及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傳輸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認知和學習的工具。
以Join In版四年級Unit4“Feelings”一課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為: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happy、sad、scared、tired、angry等各種有關感覺的詞匯,并能會聽、說、寫相關單詞和句型。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在課前導學環節布置課前任務——了解自己有哪些“感覺”,明確預習的相關英文單詞和句型,上傳自己關于各種“感覺”的有趣視頻。這樣一來,學生學習Feelings的文本感受就會轉移到具體的感官感受。
眾所周知,在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時,只有習得最新鮮、最真實的語言材料才能理解并融入該文化,才能更好地與他人交流和溝通。大數據下的語境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構建數智化教學的英語課堂
利用大數據精準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英語學習內驅力。教師可根據課前導學的數據分析,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任務,制作學生更感興趣的多媒體課件。用動畫、影片等營造、創設精準的語言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更貼合實際。這種教學方式具有形象性、直觀性和趣味性,極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能有效促使學生在優化的課堂環境中主動地參與學習。
利用信息技術呈現復雜過程,促進語言知識建構。在英語教學中,涉及語法內容或抽象事物描述的過程,通常相對比較復雜、難以理解。學生學起來會產生疲勞與乏味的感覺,這種學習狀態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對于這些知識,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計劃,運用信息技術拆分難度,把高度抽象的知識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將復雜的內容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的信息,加深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促進其知識體系的建構。
以Join In版五年級Unit2“Life in the Arctic”教學為例,本單元以展現北極生活為主,分篇章依次介紹北極的地理特點、特有動物、文化知識。其中Part4、5、6部分是一個連續性的故事——Nicolas holiday,介紹了Nicola在北極的假期活動,探究北極的生活和文化特點。對于常年生活在都市的小學生來說,不太能理解“There are no shopping malls, no playground and theres no TV”這樣的北極生活,而且文中涉及大量的一般將來時的語法知識。為突破這一學習難點,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北極地圖、圖片或相關影視材料,在盡可能真實的情境下,有針對性地將圖片、音像等資料與教材緊密結合,從而把抽象的語言知識轉化為生動的畫面和場景,讓學生對文本中展現的語言情境有更深刻的認識。在課文導入階段,教師分句展示幻燈片,并將課本中相應的句型與畫面同步播放,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感知,接著通過世界地圖,介紹北極的地理位置,然后播放與課文相關的特有動物、地理特征、人文景觀等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北極生活。
利用信息數據構建多種場景,豐富教學資源,活躍學生思維。數智化為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拓寬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渠道和空間,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活躍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情境構建優勢,有意識地設計課堂教學的情境體驗,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代入感,并根據教師提供的內容進行相關的學習調整,不斷提高英語口語表達能力。
在教授Join In版六年級Unit2“Big Cities” Part1前,教師讓學生借助大數據,收集最想去的大城市的相關資料。課堂教學伊始,教師將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用所準備的信息進行討論、交流,根據課文內容,突出城市特點,從大城市的共性特征入手,逐步推進學習每個大城市的個性特征,最后回歸課本篇章學習。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教師恰當地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自然引入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最后,教師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提供相關的基本信息,讓學生獲取更多的課外知識。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語言知識的鞏固與提高,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達到用語言進行交際的目的,注重語言活學活用的功能,同時在收集、分析、處理信息的過程中,進一步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利用信息數據提升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互聯網給教學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利用信息收集、信息刪選、信息推送等技術手段給學生提供由淺入深的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讓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在信息化的教學環境中,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學生的指導者、學習的促進者,因此,教師必須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所需的軟件與多媒體技術,并積極自覺地運用互聯網獲取最新信息,學習英語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前沿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豐富自己的教學資源,并將這些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覺運用信息技術學習英語,又可以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為學生學習知識和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創造條件。
構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英語課堂
教師和學生可以借助網絡收集整理相關的課題資料作為教材的拓展學習資源,可以通過文本閱讀討論,或以視頻討論的形式學習,也可以在班級空間上建立鏈接開展網絡學習,還可以由教師把經過認真篩選的相關網址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這種方式的學習使教學資源得到極大地擴充,知識范圍廣泛拓展,課堂結構更趨開放。同時,學生的視野得以開闊,思路更加廣闊,有利于創造力的培養。在傳統教學中,課本就是“世界”,而今世界成為“課本”,學習資源可以隨時隨地獲取。
互聯網的大數據信息可以為學生創設生動的語言情境,為學生提供了便捷的途徑,為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供了最為廣闊的空間。互聯網也為家校互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拓寬了交流渠道,節省了大量時間。互聯網也搭建了師師互動的橋梁,打破地域的界限,可以讓教師在線相互交流學習。互聯網豐富了教育資源,共享了優質資源,可以讓教師更好地講解教學中的重點,化解教學中的難點,扎實上好每一堂課,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助力。
作為教師,我們應把數智化時代下的大數據運用自然地融合在英語課堂教學之中,突破時空、內容、方式等方面的局限,努力將學生的接受式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探究式學習、項目化學習和合作學習;以大數據為依托,為每一個學生量體裁衣、因材施教,發揮英語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責任編輯/曹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