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瑕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下,通過學習《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和對比幾版教材,發現教學內容越來越貼近生活。如果照本宣科,學生動手能力的差異會直接影響課堂實驗的成敗,特別是線上線下教學的轉換,學生無法獲得實驗室的實驗材料,尋求更易獲得且效果更好的實驗材料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工欲善其事必先循其章?!读x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較2017年頒布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做出了很多修訂。通過對比不同版的課標與教材,發現一些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生活,2017 課標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光》第 5 課《認識棱鏡》是一節新增的課程。光這一內容作為課標當中一個重點板塊,無論課程怎么修改,都是沒有被刪除的。而且光的實驗不同于地震、火山這類只能做模擬實驗,光學實驗是學生能在?;蚣彝瓿傻?。
工欲變其事必先知其然。其實,每節課的科學知識概念并不是很難,但作為一節科學課,40分鐘的課堂教學,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探究并通過實驗體驗自己發現得出科學結論,提升其學科核心素養,才是我們作為老師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怎么讓學生在短短的二十分鐘內,成功地完成實驗,是我們一直追求的。教學中,我們就發現由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差異,課堂實驗成功率不是很高,特別是線上線下教學的轉換,學生會存在無法使用實驗室實驗材料的情況。
2021教科版五年級教材上《認識棱鏡》一課中設計的是用硬紙板、彩筆、火柴來完成制作彩色輪的實驗,旨在讓學生體驗光的三原色——紅、綠、藍在快速旋轉時會混合成白光。如果按照書本設計的材料,很少有家庭會有火柴這一材料,并且用火柴做轉軸的轉速不夠快,很難出現明顯的白光。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對實驗材料進行了優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過前期研究,筆者選擇了一些常見的材料與書本上的材料進行對比。
在涂色材料方面,原本書上的材料是水彩筆,筆者選擇了油畫棒和彩鉛做對比試驗。三者的共同點為均有光的三原色紅、綠、藍,都能起到上色作用。水彩筆和油畫棒都常見易得,涂上后,在未旋轉前顏色對比明顯;而彩鉛較常見易得,涂上后,未旋轉前顏色對比沒有前兩者對比明顯。水彩筆顏色過深,旋轉混色變白效果不明顯,另外一般水彩筆易透紙,涂完后,紙盤易變形,丙烯水彩筆會好一點。油畫棒顏色過深,旋轉混色變白效果不明顯,同時容易厚涂,使紙盤變重,易臟手。彩鉛不臟手,不會影響紙盤變形,旋轉后混色變白效果明顯。
在轉軸方面,原本書上的材料是火柴,筆者選擇了陀螺和小馬達做對比試驗。三者的共同點在于均有較細的中軸,方便固定色盤。不同在于火柴材料便宜,且旋轉起來轉速不快,變白效果不明顯;陀螺常見易得,價格便宜,易旋轉,操作簡單,效果明顯,其中塑料玩具陀螺比繩抽式的木質陀螺效果更好;小馬達效果明顯,但沒陀螺常見易得,且需通電,材料較貴。建議大家用彩鉛對色盤進行涂色、用玩具塑料陀螺作為轉軸開展彩色輪實驗。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深刻地體會到,隨著新課程新課標帶來的新變化,科學課在課堂實踐的過程中,材料上需要更加貼合學生實際。像這種觀察類實驗課,更要做好詳盡的課程準備,選擇更易獲得且效果更好的實驗材料才能讓學生的實驗成功率提高,進而有更好的學習效果。
責任編輯/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