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超
所謂“語言建構與運用”,筆者認為是指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積累、梳理、整合、再建的方式掌握語言文字規律,懂得用詞匯構成句子,用句子組成段落和篇章,并形成自己的語言經驗,在具體情境中正確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表達。
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且貼近社會實際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真實地解決問題。只有在語文實踐中習得語言運用的能力,形成學習成果,建構學習經驗,才能讓學生建構語言和運用語言的核心素養在不知不覺中形成。
在閱讀中理解情境,通過積累建構語言體系。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小說、散文、詩歌還是戲劇,都應該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在文學作品中創設的情境,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在不同情境下語言的運用,建構自己的語言體系。例如,在朱自清的《春》一文中,作者通過不同的圖畫給讀者展現了春天的美好景色,我們在作者創設的情境中感受著春天的具體事物和情境,感悟到春天萬物的生機和活力。學生通過記憶,就可以把作者描述這種情境的語言積累下來,當自己身處這種情境或向他人描述這種情境時就有了基礎,再加上自己的理解,無形之中屬于自己的語言體系就建構起來了。此外,當學生處于類似情境時,他們也會結合之前對情境語言的理解,聯系實際情境的特點,主動建構自己的語言體系。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思維發展與提升,促進其建構性思維、質疑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有效發展。教師要引導學生海量閱讀和創新式閱讀,鼓勵學生閱讀時做點摘抄,在閱讀中多理解不同情境,積累不同情境下的語言,為建構自己的語言體系奠定基礎。
在生活中關注情境,通過實踐建構語言體系。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掘學生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等資源,創設生活情境,將課堂教學生活化,提高教學質量。例如,一個學生想讓路人幫自己拍一張照片。如果他在生活中關注過這類情境的語言表達,那么他可能會非常有禮貌地說:“叔叔,能麻煩您幫我拍一張照片嗎?謝謝您。”這樣的表達一般人都不會拒絕,那么他就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有效的語言表達。生活里有著最真實且豐富的情境,學生學會關注生活中的各類情境,懂得成功借鑒和大膽實踐,才能建立起有效的語言體系,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地應對各種問題。
營造語言運用的真實情境,就是要組織學生參與語言實踐活動。通過精心設計的實踐活動,把課堂學習和生活實踐關聯起來,讓學生動口動手,在豐富多彩的語言運用、訓練實踐中積累語言經驗,把握語言文字運用特點和運用規律,形成語言習慣,追求富有情感的內心表達,感受表達成功的喜悅,產生樂于表達的欲望。
學生主動嘗試參與具體的生活情境,進行語言實踐,通過一次次的嘗試,形成自己的語言經驗,進而建構起自己的語言體系。真實的情境化作業會給予學生語言建構和運用的實踐機會,如讓家里開餐館的學生寫一則溫馨的就餐廣告,讓學生為當社區干部的家長寫一寫群眾活動策劃書或倡議書等。寫作也是培養語言建構和運用的途徑之一,可以促進學生對語言運用規律的掌握,甚至能讓學生創造語言表達的藝術。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挖掘學生生活資源(具體生活情境),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要將學生置身于一個個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去感知語言,幫助他們習得恰當的語言,建構自己的語言體系,以利于核心素養的達成。
責任編輯/曹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