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利

結合物理學科核心素養,教師應根據學生當前的需求與社會的動態發展創新教學方式,多安排一些小組學習活動或者物理實驗活動,利用好身邊的物理教學資源,即“師本資源”、網絡資源、情境資源,使學生對物理學科更加感興趣,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引導學生善于從物理現象發現物理規律、利用物理規律解釋物理現象,對物理學習和運用實現跨越性發展。“師本資源”提高了物理課堂的親切感,網絡資源拉近了物理學習的獲得感,情境資源增強了物理教學的真實感,從而有效提升了物理課堂的教學質量。
“師本資源”提高了物理課堂的親切感
“師本資源”包含課本內容、教學PPT課件、自制教具、微視頻課、重難點、學生易錯點等,是教師教學經驗積累,對本學科知識點逐步積累的供學生學習的資源。課本內容、教學PPT課件、重難點、學生易錯點這些資源在教學中相對容易使用,而自制教具、微視頻課是當前突破物理教學瓶頸的關鍵所在。
自制教具,解決實驗儀器不充分的問題。初中物理有很多抽象性的知識,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在解釋理論知識時,可以結合比較具體的物理實驗進行教學。當實驗儀器或學校實驗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利用身邊的器材制作教具,在課堂教學中定會事半功倍,學生在具體的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中,通過操作強化知識記憶,方便與理論有效結合,完成知識的深度學習。因而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開展多樣的實驗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學習能量守恒定律時,利用自制“能量轉化儀”教具,在講授人教版九年級物理“內能”一課時,內能的改變是比較抽象的知識,此時通過“能量轉化儀”教具很快讓學生理解了做功和熱傳遞改變物體的內能這一知識;在講授“能量的轉化和守恒”時,讓學生明白了各種形式的能量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在講授“電能 電功”時,讓學生弄清電流做功的多少跟電流的大小、電壓的高低、通電時間的長短有關系;在講授“太陽能”的教學時,更加直觀地讓學生掌握目前人類直接利用太陽能的兩種方式,筆者自制了“慣性演示儀”“壓力作用效果演示儀”“浮力演示儀”“火箭演示器”“家庭電路及故障分析演示儀”等教具,豐富了教學的實驗器材,讓學生在體驗中通過實驗具體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同時也調動學生學物理知識、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開發微課,破解物理知識難理解的問題。初中物理有很多的知識,需要直觀化和具象化學習,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在解釋知識理論時,可以展示微視頻課。教師講解重難點知識相關的習題時,學生在課堂上聽一遍通常理解不透徹,但是通過錄制微視頻課,學生可以多次觀看,直到理解,效果好。如講解《比較不同物質吸熱的情況》實驗時,提前錄制學生做實驗操作過程的小視頻并制作成微課,學生通過觀看,身臨其境,容易掌握。講解《水果電池》和《鹽水電池》時將其整個過程錄制成微課,將電路、電流形成、電流方向等知識較好嵌入微課中,學生就會很容易理解這些知識。
網絡資源提升了物理學習的獲得感
網絡資源包含虛擬實驗室、學習論壇、微視頻解答、聊天軟件等,可以將教學變靜為動,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充分利用微視頻解答、線上答疑解惑,學生解決問題后,在第二天的課堂上也可以就解題思路與教師和同學們一起再次探討。
操作虛擬實驗室,彌補空間和時間的不足。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虛擬實驗室突破空間約束,隨時隨地使用,具有經濟性和高安全性。虛擬實驗為教學終端設備,如電子白板等提供互動教學軟件,彌補了因實驗器材不足導致無法實驗的缺失,同時,有些實驗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才能得出結論,會花費較長的時間,而課堂內容較多,實驗時間不夠充足,虛擬實驗也可以彌補不足;學生操作時難免會發生意外,有可能損壞貴重的實驗儀器,虛擬實驗不用擔心儀器問題;部分實驗具有危險性,教師采用虛擬實驗教學,讓學生對實驗知識有直觀的感受,學生安全仿真地操作實驗,也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
建立學習論壇,搭建探討和交流的平臺。師生在學校的時間有限,教師不能時時刻刻地陪在學生左右督促學習,為此,可以建立物理階段性學習論壇。如學習電路基本知識時,可以建立“電路圖與實物圖”學習論壇;學習電路故障,可以建立“故障分析”學習論壇,讓全體學生參與進來一起討論,學生通過“身邊發展區”掌握電路故障原因分析,突破了學習難點,讓每一位學生有獲得感。學生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在自主學習中解決重難點問題,減少問題的過多堆積,后續的學習可以順利進行。學生通過關注和參與班級的學習論壇,在網絡上答疑解惑,解決問題后,找到學習的樂趣。
情境資源增強了物理教學的真實感
情境性資源包括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作業設計、考試命題、實驗現象等,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恰當地創設教學情境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一項有效教學策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認真深入地分析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潛心研究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好奇心,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學習能力的目的。
重構作業設計,鞏固課堂知識學習。作業設計是評價和反饋課堂教學的重要體現,作業題目完完全全貼合課堂上學習的知識,貼合班級學生實際情況,以便于對課堂教學的及時反饋。教師在挑選練習題時,應符合“雙減”要求,挑選題量適中、難度適當、能力適當拓展的練習題,限時提交,及時批改,并提供參考答案,其參考答案也盡量能夠將問題講解清楚,學生自己就可以根據答案掌握做題方法。同時,教師通過師生互動平臺及時掌握班級學生高頻錯題,在課上對高頻錯題進行重點講解,再以微專題的形式,及時進行個性化的輔導,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重塑考試命題,掌握實用物理規律。以學生做家務“燒水”為例,如圖甲所示,該裝置是“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的實驗裝置。在實驗過程中,判斷水是否發生沸騰的根據是:_______(填“觀察到的現象”或“溫度計的示數”),如圖乙所示,反映沸騰時的情景是_______(填“A”或“B”)。這道題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實現從現象到規律的認識跨越。物理涉及的知識就是我們生活中的現象,學習的過程大致為:生活現象(認識)→總結規律和原理(歸納)→解釋推理生活現象(應用)。
教師還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帶到課堂中來,如常見的筷子放在水中像被折斷了的現象,學生對于這個小實驗是有印象的,教師借此引出新的課堂內容“光的折射”,讓學生熟知的物理現象在課堂中被印證,也能很好地吸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總之,教師需要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挖掘“師本資源”、網絡資源、情境資源,做到因材施教,有效培養學生物理學習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讓學生迅速成長為可以融入社會的綜合型人才,這也是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
責任編輯/楊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