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善雯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要求,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更名為信息科技,強調的是“科”與“技”并重,其主要任務是深化原理認識,探索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解決未來信息社會的復雜問題,亟須探索有效的教學設計方法,促進學生對學科本質的理解,形成學科大概念,提升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學科思維水平。格蘭特·威金斯和杰伊·麥克泰格提出好的教學設計應該是“以終為始”,從學習結果開始進行逆向思考,并稱之為逆向教學設計。而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是逆向教學設計的目標,即達到學生的理解。對于以培養學生問題解決和實踐創新能力為主的信息科技學科來說,基于UbD的逆向設計能夠幫助教師提升教學實效。
基于UbD的“智能家居體驗官”單元逆向設計
“智能家居體驗官”單元屬于信息科技課程標準“物聯網實踐與探索”模塊第一部分“從互聯網到物聯網”。根據逆向教學設計思維邏輯所構建的UbD框架三個階段(預期學習結果、確定評估依據、設計學習體驗),筆者以“智能家居體驗館”單元為例重構教學設計流程。
解構課標,預期學習結果。預期學習結果階段是以課程標準中提取的宏觀目標為導向,確立單元大概念、單元內容的基本問題和學生預期達到的“理解”。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筆者確定了物聯網這一核心概念,其能夠促進學習遷移、具有啟發性和探究性,并從學生角度分析了對于大概念的理解,其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結果導向,確定評估證據。在逆向教學設計中,教學評價緊跟目標分析之后,能促進師生對教學活動的深刻思考,避免出現重活動輕評價的弊端。為了達成學生理解的目標,確定了評估證據,如表2所示。在此階段中,表現性任務呈現出開放性、綜合性的特點,這與“理解”的核心相互呼應,能有效檢測學生對知識的遷移應用。
活動促學,設計學習計劃。逆向設計的第三階段是設計能夠促進學生理解、提升學習參與度和有效性的教學活動。運用UbD框架中的WHERETO元素能夠幫助教師思考什么樣的學習活動能夠調動學生參與學習任務的積極性,其內涵如表3所示。
筆者依據WHERETO元素構建了本單元的學習體驗活動,如表4所示。本階段重點關注合理運用教學策略,落實表現性任務驅動學生達成教學目標,促進本單元關鍵能力的培養。
初中信息科技課程逆向教學設計建議
初中生的思維方式逐漸由具象發展為抽象,信息科技課教師應該深入挖掘課程內容中所體現的學科思維,通過優化教學設計過程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筆者根據逆向教學設計經驗總結出基于UbD的信息科技課程逆向教學設計流程,如圖1所示,并提出三點建議。
課標為向,以終為始轉變教學思路。教師在進行逆向設計的時候,要深入學習其理論內涵,即從學習結果驅動達成教學目標。通過對課標、教學指導用書、教材和學情分析,提取出學科大概念,思考能夠促進學生遷移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找準探究問題,將零散的知識點高度整合化。“以終為始”的逆向思維有助于教師在常態教學中重新審視對學習的關注度和落實教學目標的精準度。
評價為據,一體設計提升學習實效。預設評價方案是逆向設計的關鍵,教師需要做到心中始終有桿秤“像評估員一樣思考”,在“做什么”之前思考“怎么證明”,避免使教學目標成為難以企及的“空中樓閣”。通過設計以表現性任務為主的評價方式,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開展測試或自我評估,從而檢驗學生的理解是否達標,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
理解為本,發展核心素養落實深度學習。真正有效的課堂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實的任務情境或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提高學生探究實踐、批判質疑的能力。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幫助學生自主建構學科整體的知識結構系統,歷經“真探究”過程,喚醒學生的“自知”潛能,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學科育人價值。
責任編輯/楊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