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倩,翟付順
(聊城大學 農學與農業工程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歷代古都名城大多“得水而興,廢水而衰”,河流作為城市發展的源頭對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空間形態與文化環境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設與既有水系的矛盾日益突顯,很多城市水系正在淪為城市生活的“失落空間”,一度被人遺忘和漠視[1]。作為城市內水體與陸地相接的帶狀狹長空間,城市線性濱水空間的建設在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河流活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
而豎向設計是處理空間關系最重要的一環,通過對場地地形、道路及局部節點的豎向標高調整,能夠將線性濱水空間各要素組成協調統一的整體,決定了城市線性濱水空間的功能、美學、使用體驗、空間營造的成敗[3]。因此,為提升濱水空間品質,重塑城市河流活力,本文聚焦于城市線性濱水空間的豎向設計,以京杭大運河聊城城區段為例,分析總結其兩岸線性濱水空間豎向設計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國內外設計經驗提出相應豎向設計策略,促進運河兩岸線性濱水空間與周圍城市環境融合發展。
研究范圍為京杭大運河聊城城區段兩岸(圖1),南起東關街,北至利民路,東臨北河莊街,西至清孝街,設計范圍內河道長度約1.1 km,設計范圍(包括水面)約為13 hm2。場地位于山東省聊城市中心城區,西臨東昌湖風景區,東臨鐵塔商場,四周用地性質主要以綠地、居住用地、文物古跡用地、商業服務設施用地為主(圖2),地理位置優越。

圖1 設計范圍

圖2 用地功能分析
通過對運河兩岸現狀斷面(圖3)的調查和分析發現,聊城城區段運河河道普遍較窄,河道水位控制在31.5 m,駁岸類型為垂直駁岸(圖4、圖5)。線性濱水空間與城市內部被寬7 m的車行道隔開,河道與車行道之間的高差較大且濱水活動空間狹窄,由此產生了大量臺階,運河兩岸的綠化、車行道、商鋪、居住區分布較為緊湊。運河兩岸的綠化多為喬灌草緊密結合的植物配置形式,加上長時間的植被生長和缺乏管理,使得游人的視線被遮擋,景觀體驗差、活動空間缺乏親水性的問題尤為突出。因此,本文針對運河兩岸線性濱水空間提出豎向設計策略,解決運河兩岸高差問題,通過豎向設計改善線性濱水空間使用體驗,提升濱水空間活力。

圖3 運河典型斷面

圖4 運河河道現狀

圖5 運河駁岸現狀
現階段,城市與河流割裂,人的視線被阻隔,濱水不見水的狀況大量存在,位于中心城區的運河并沒有充分發揮其作為一條城市河流的作用,運河兩岸線性濱水空間體驗差(圖6)。一方面,運河河道與城市車行道之間的高差變化較大,坡度較大的地方很難進行景觀建設,同時河堤硬質化,導致河流被限制在狹窄的空間中,使得濱水空間透景性差,景觀觀賞性不足,對人的吸引力不足[4];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城市的擠壓和規劃的限制,可開發建設的濱水綠地較為狹窄,缺乏連續的線性濱水開敞空間,可供人活動的場地較少,親水性不足,無法與周圍城市環境融合,導致水-城相隔。

圖6 視線阻隔示意
豎向設計應與防洪排澇相校核,全面落實海綿城市指導思想,完善雨洪管理系統,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5]。運河兩岸線性濱水空間的豎向存在很多不合理的設計,經現場調查發現,由于運河兩岸濱水步道與城市車行道高差較大,綠地空間較窄,護坡坡度較大,每逢降雨,運河沿岸的濱水步道常常會出現積水現象,既影響通行,又存在較大的排水隱患。
在建設線性濱水空間時,由于政府希望環境便于管理,開發商追求經濟效益,使得濱水空間功能單一,空間單調乏味缺少趣味性[6],豎向空間變化單一,無法滿足人們日常游憩、休閑娛樂的需求。運河兩岸現狀除硬質鋪裝和植物綠化外,基本沒有雕塑小品、樹池、坐凳、廣場、停留空間等其他景觀元素,很難產生垂直空間上的變化,使人的視覺感受平淡。另一方面,狹窄的河道空間和較大的高差使運河兩岸線性濱水空間的園林綠化和植物造景未能合理地進行,景觀布局缺乏合理性,植物種植缺乏多樣性和豎向層次變化,景觀品質較低,單調乏味,導致景觀品質低下、吸引力不足,面向城市方向的景觀滲透不足[7](圖7)。

圖7 運河濱水景觀現狀
道路交通會影響整個線性濱水空間的連貫性。濱水車行道成為劃分運河濱水空間與城市內部空間的界線,道路兩側區域被人為隔離[8],濱水車行道與濱水空間內部道路連接不暢,導致濱水空間可達性降低,人們對濱水空間的使用頻率降低,不能更好地服務于城市居民。運河濱水步道與游步道之間通過大量臺階連接,高差處理生硬,使人產生抗拒心理,影響線性濱水空間連續性(圖8、圖9)。同時與臺階相鄰的區域沒有進行無障礙處理,沒有無障礙通道,對于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等特殊人群來說,通行受到嚴重的阻礙[9],因此,對于線性濱水空間道路的豎向設計也尤為重要。

圖8 運河濱水區“斷頭路”

圖9 大量臺階處理高差
結合運河現狀斷面以及未來的城市發展需求,針對運河兩岸線性濱水空間豎向設計存在的問題,在尊重現狀地形特征的基礎上,對現狀運河兩岸線性濱水空間進行豎向改造提升。
將各種高差處理手法與生態修復相結合,通過高差地形進行雨洪管理,實現城市河道生態與濱水空間景觀的融合,讓運河恢復自然活力[10]。設計范圍內的運河西鄰清真寺小區,東臨鐵塔商場。因此,運河西岸以自然為主題,構建自然地形,對運河進行生態修復,東岸以現代為主題,建設硬質廣場,配合植物進行生態補償(圖10)。

圖10 總平面
4.1.1 臺地式高差設計
臺地是處理場地高差的一種常用手法。運用天然石材等硬質材料組成硬質臺地,穿插由凈水植物與臺地結合組成的梯田,在狹窄的濱水區創造不同高度的線性濱水活動空間。設計范圍內運河東岸北部空間毗鄰鐵塔商場,通過設置階梯廣場、階梯生態護坡等臺地式景觀(圖11),將濱水空間與外部城市空間聯系在一起,既創造了開敞的濱水景觀空間,又可以減緩地表徑流、減少水土流失,也將雨水進一步凈化,形成雨洪緩沖帶,調節河流水質、控制水量。濱水木棧道架空形成挑臺式駁岸,既能滿足人們的親水需求,又可以保證觀景視線,同時挑臺下方的水生植物群落種植也增強了河流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充分發揮了植物的固土、凈水等作用。

圖11 臺地式景觀意向
4.1.2 微地形設計
通過下凹地形、凸起地形等與平地配合營造微地形,處理場地高程變化、豎向高差、坡度。在濱水空間中結合雨洪管理設計線性下凹式空間,與凸起地形配合,引導雨水走向,控制雨水徑流,營造局部小氣候。設計范圍內運河西岸濱水空間豎向處理保留及改善場地原有斜坡地形,將3~5 m的地形高差處理為順應地形變化的自然緩坡,并根據地形鋪設連續的慢行道,設置小型下凹綠地、雨水花園、植被淺溝等對雨水進行初步的收集、滯留下滲和凈化,以自然地形控制雨水徑流,削弱運河與城市割裂的視覺感受,形成豐富的豎向空間變化的同時,為生物提供多種生境空間,改善植被生長環境及濱水空間生態環境,為城市居民提供舒適的活動空間。同時將原本直立式單一硬化的駁岸進行了生態軟化,營造生態駁岸,實現城市河道生態功能修復(圖12)。

圖12 生態護坡斷面
4.1.3 垂壁式高差設計
垂直護岸、豎向景墻等垂直向要素也是常用的高差處理方式。在城市建成區對硬質垂直護岸進行大規模改造存在困難,拓展生態駁岸也有一定局限性,可以結合河流水位,通過與植物的配合對硬質垂直護岸進行生態補償。設計范圍內運河東岸南部空間采用硬質材料鋪設親水廣場、親水臺階(圖13),并結合藤本植物、水生植物和耐水濕的灌木,以及石材和跌水景觀設計直立式護岸、景墻,為居民提供開敞的線性濱水空間,同時也起到曝氣的生態效益。

圖13 親水廣場意向
對于城市線性濱水空間豎向設計來說,僅注重河道生態功能修復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增加豎向空間的變化,構建變化豐富的線性濱水空間。將設計范圍內運河兩岸線性濱水空間自北向南分為歷史文化區、運河商業街、休閑生活區三段進行設計,豐富豎向空間,優化各節點斷面,縱向構建有親水區、近水區和觀水區的多層次線性濱水空間。
4.2.1 縱向分層
城市濱水空間為市民提供多樣化的濱水體驗,結合地形、植物配置、構筑物等對線性濱水空間進行縱向分層設計。
將濱水空間縱向劃分為親水區、近水區和觀水區三層空間,并結合雨洪管理設置臺地、坡地等多種斷面形式[11]。生態駁岸、防護綠坡與綠道濱水改造相結合,串聯濱水廣場和小型集散廣場,設計多種慢行體驗方式,形成親水、近水、觀水三重豎向空間(圖14)。

圖14 豎向空間分層示意
植物配置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為樹冠及分枝點較高的喬木,中層為枝葉繁茂的灌木,下層為低矮的地被植物,為調節植物空間的透水性和透景范圍,濱水空間植物配置可以以上下層植物為主,適當增加中下層植物組團豐富植物層次,部分景觀較差的區域通過植物遮擋或形成空間變化。
將外圍建筑立體化,通過挑臺、景觀橋等在建筑
與濱水區之間建立縱向聯系,拓展縱向景觀空間;盡量保證前低后高的建筑高度,前排建筑不遮擋后排建筑的觀景視線。以鐵塔商場部分濱水空間為例,商鋪建筑與玻璃挑臺結合,形成玻璃挑臺高架系統,既增添了游覽樂趣,拓展縱向空間,又在各商鋪間建立“高空聯系”,形成立體化的橫穿。主要豎向模式有三種:第一,由建筑一層經多層次階梯廣場到達濱水步道,直接親水近水(圖15);第二,建筑二層挑出玻璃平臺,游客可在平臺休憩觀景(圖16);第三,利用建筑二層和原有地形高差,設置雙重平臺,達到不同的觀水、近水體驗(圖17)。

圖15 建筑剖面①

圖16 建筑剖面②

圖17 建筑剖面③
4.2.2 橫向分段
根據用地性質及功能定位橫向分段,打造特色空間節點,增加豎向變化。根據設計范圍內運河兩岸線性濱水空間用地性質及城市功能的不同,自北向南分為歷史文化區、運河商業街、休閑生活區三段進行豎向空間設計(圖18),結合沿岸重要的歷史遺跡重點打造景觀節點(圖19、圖20),以文化為主題構建層次分明、獨具特色又富有韻律的線性濱水景觀,優化各節點典型斷面,營造多層次的濱水活動空間。

圖18 分段示意

圖19 景觀節點視線分析

圖20 鐵塔公園斷面
針對運河兩岸線性濱水空間道路交通不成體系、連續性差的問題,提出建立網絡化、立體化交通系統,從地面層面、空中層面、下沉層面三個方面進行豎向高程設計,結合地形設計多級別、多層次的連續慢行綠道,有效解決了濱水空間快、慢行系統之間的矛盾[12],保證線性濱水空間內、外部交通與城市之間的暢通性。
地面層面交通系統規劃應結合濱水區內外部交通系統優化綜合考慮,優化外部公共交通網絡體系,重新定位濱水道路等級,改善過境交通,構建多層次的慢行綠道。由于運河兩岸線性濱水空間高差較大,故利用地形高差形成特色雙層濱水慢行系統,下層為連續的親水木棧道,上層為依地勢而建的慢行步道,坡度較大的部分設計階梯平臺相互連接,達到空間互通。在交通節點上通過臺階、廣場、平臺等形式將與周邊城市道路銜接,同時設置無障礙通道,保證濱水空間的可達性,做到了與周邊空間有機相連卻不相互打擾,與運河上的兩座橋梁有效融合。優化了橋上交通、橋下步行的空間,保證穿行的通暢性[13]。
空中層面交通系統規劃可結合過街天橋、立體化停車塔、人行過街平臺、建筑二層通廊等構建空中交通網絡,有效引導機動車與行人通行,減緩地面交通壓力,提高通行效率。提出“慢行高架系統”的概念,充分利用運河兩岸上層縱向空間,在主要商鋪、半坡道路之上搭建玻璃挑臺,整片商鋪與挑臺相匹配,形成一套玻璃挑臺高架系統,既增添了游覽樂趣,拓展縱向空間,又在各商鋪間建立“高空聯系”,形成立體化的橫穿,與跨河景觀橋形成呼應,臨近橋梁的挑臺可以與橋梁進行聯通,達到豎向交通的便捷性,并最終連通整片區域,形成多層次立體化交通系統。
下沉層面交通系統規劃與地面層面、空中層面協調配合,形成立體化交通網絡,主要采取下沉式道路、下沉廣場等方式,構建可以連續通行的濱水道路,挖掘地下空間的價值作用,拓展濱水活動空間,實現道路交通系統與城市功能的完美結合。
豎向設計作為景觀規劃重要的專項設計之一,對城市線性濱水空間品質的改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線性城市濱水空間的豎向設計應結合城市功能統籌協調濱水空間與城市之間的關系,不僅應注重生態環境的修復與保護,也應為城市創造自然和諧、景觀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激發城市河流活力,為居民休閑出行提供新路徑。由此,本文針對聊城城區段運河兩岸線性濱水空間豎向設計存在的問題,以豎向設計一般思想及方法為基礎,充分考慮城市與運河之間的關系,綜合線性濱水空間中各種景觀元素,提出了從生態策略出發分層分段進行高差處理的豎向設計方法,進而打造高品質的線性濱水空間,為運河注入新的活力。希望能對其他城市線性濱水空間的豎向設計提供參考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