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小麗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結構逐步進入老齡化,部分高職高專院校也逐步開設了老年護理專科方向,但尚缺乏全國統一的老年護理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能力要求標準,無課程體系設置大綱與關鍵課程內容設計,同時也缺乏相關師資與教材[1],老年護理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緊缺,急需固本強基,聚焦薄弱環節,重點補短板,系統促進老年護理教育教學與評估體系創新,用新動力來促進老年護理職業教育發展。教學創新涵蓋諸多方面,然而作為教學的主陣地,課堂尚未成為創新的核心,教學效果未獲得實質性的提升[2]。2020 年,在提質培優趨勢下,職業教育的基礎任務是立德樹人[3],營造職業教育“三全育人”新框架,推動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并重,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改革,健全職業教育標準體系,提倡全民終身學習,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4]。因此,要求教師于老年護理課程教學環節,健全以學習對象為中心,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從“知識核心”目標向“學生素養核心”目標的轉變,將教學重點切實放在科學目標定位上,即“立德樹人、全人發展”。此外,還要轉變教育理念,及時進行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創新,推進1+X 證書制度,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師生共同創新,構建高職老年護理有效課堂,培養大批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在教學環節,在思想認識上,專業教師未能準確掌握知識傳授同價值引領間的聯系,僅關注課程知識的傳授,覺得僅需將課本知識傳輸給學生,學生考出好成績就可以,忽視在思想政治上對學生進行教育,學生缺乏“尊老愛老”的職業情感和素養,認為自己將來不會從事老年護理事業,在職業生涯規劃中排除老年護理事業,在課程學習過程中也應付了事,存在60 分萬歲的觀念,課堂質量明顯下降。
對于老年護理課程而言,課時設置教少,在課時比例分配方面,理論和實踐缺乏合理性,還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加上學生本身對老年護理專業不熱愛,動手操作機會少,學生學習興趣進一步降低,不利于有效課堂構建。
老年護理教學創新應主要參照人才培養方案實施,課堂并為成為創新的核心,切實走進課堂的創新較少,教學效果未獲得實質性提升[5]。老年護理教學方面,有效教學方式為將教師作為中心,滿堂灌“填鴨式”,課堂教學被老師窄化通過書本傳輸知識的單向行為,學生僅可程序化的被動接受,能力發展和職業素養被局限,師生互動少,缺少了解,難以相互走近心靈,開展情感和心靈對話。教學環境多數局限于課堂的物理空間,如教室、試驗室等固定地點,學生感到壓抑,不利于學生自由發揮、靈活機動的學習。
傳統的老年護理課程學習評價通常是由期末考試加平時成績確定,前者是試卷加實訓技能考核,后者大多數是考勤加平時作業完成情況的量化評分,雖然包含了過程性評價的成分,但主觀因素較多,力度不夠[6]。考核機制不完善,忽視學生綜合能力,文化素養、學習過程等方面的評價,無法真正做到全方位考核評價,與國家構建職業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的理念不相符。
將新時代思想融入至課堂融入至思想,提升職業行為習慣、職業素養與職業道德培養,實施工匠精神、職業精神專題教育[7]。將現代課堂理念傳遞給教師,轉變教師教學思想觀念,推進新時代職業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對于課堂教學,引導專業課老師提升課程思政建設,在人才培養方案與老年護理專業課程方面系統引入思政教育(見表1),注重老年護理中的倫理道德教育和價值觀培養,宣揚正向的老年觀[8],弘揚孝文化,培養學生“尊老、愛老、養老”的傳統美德[9],提高學生職業認同感,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與主動性,培養目標由知識能力增高至精神信仰與人格素養。

表1 老年護理課程思政對標設計
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推動學校與企業共建開放型、共享型、智慧型高水平專業化實訓基地[10],提升實踐性教學,建立課堂與企業間的有效聯系,提倡學生主動融入至老年教育與社區教育中,學生可以到智能化養老院及其他優質養老服務機構跟崗實習或進行志愿服務,增加老年護理實踐技能訓練機會,實現教學“理實一體化”,學生做、學同時進行,除了增強實訓技能,還應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尊老愛老的職業精神,達到塑造價值觀,培養技能和學習知識相結合的目的。
“課堂革命”并非僅理念要求,更是處理國內高等教育品質問題的現實行動[11]。由諸多方面(含教學手段、教學組織與教育理念等)入手,充分彌補先前老年護理教學實踐方面的不足,提升課堂效率,從而有效創新應用性人才的培養,提升人才培養品質。
2.3.1 教學的中心由教師轉向學生,轉變師生關系 一定要消除“教師中心”與“教材中心”的舊觀念,最終實現“以學生為本位”式教學。教師指導學生探究乃至師生合作探究學習過程,幫助學生構建新知,進而啟發學生探究未知,改變“老鼠見到貓”般的師生關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師生雙方心情愉悅,可以激發教與學的內在動力。建立時代所需要的基于師生地位平等的共創型師生關系,讓課堂成為充滿生機活力,學生喜聞樂見的學堂。
2.3.2 加強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 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 等信息化技術手段,構建實習實訓環境,虛擬仿真平臺,學生通過虛擬實訓平臺進行深度學習。此外,同時能夠依托科技力量,自物理空間中有效釋放學習環境,借助相關軟件平臺,諸如學習管理系統、在線精品課程等,將含宿舍、圖書館、咖啡廳、樹蔭下與運動場等在內的非學習空間延伸出學習用途,構建可實施多種教學方式的條件與環境,新的教學環境對學生自主學習更有利,有利于師生互動交流,學生可以利用更多的碎片化時間來學習,從而打造更加有效的課堂教學。
2.3.3 人才培養的核心轉向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應有效喚醒與激發老師的教學創新觀念,對于“課堂革命”而言,教師創新為其內驅力,若無教師的教學創新,則無從談起學生的創新能力養成。先前的教法已不能應對信息時代社會所需,龐大的網絡資源,能夠為創新能力的養成給予豐富的營養。提倡師生多參與各類教學、創新創業大賽與技能比賽,通過比賽增強教學、促進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與開拓思維的養成。
2.3.4 教學方式由傳授法轉向翻轉互動 依靠網絡平臺,讓學生“動”起來,收集并制作老年護理多媒體素材,積累或設計滿足教學目標的項目案例,創建老年狀態模擬實訓室,通過項目驅動、模擬情景創設、角色扮演等教學手段,突破知識傳授式教學的枷鎖,真正落實基于問題、基于項目、參與型的“3P”教學,讓學生帶上裝備,通過更為直觀的形式體驗老齡群體的生活狀態,突出知識獲得“過程”的價值和魅力,根本在于構建過程,存在現代職業教育表現的老齡護理課堂新教學。
構建“態度+廣度+深度+學習習慣”的“四維一體”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即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態度、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廣度、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深度、學生自主學習習慣養成等方面,完善“文化素養+職業技能”評價方式。由教育實踐整個過程出發,緊盯應對現今教育困境的“牛鼻子”,在老年護理課堂教學評價中,不僅僅將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績作為學生優劣的評定,也要注重學生文化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技能的提升,積極推進1+X 證書制度,服務學生成長和高質量就業,探討出最適宜的課堂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健全德技,同時修育人機制,健全多元共治的質量保障制度,增強職業教育高品質發展[12]。
基于國內當前人口老齡化對老齡護理人才的需求,扭轉教育理念,樹立現代教育觀,加強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融入思政教育,增強育訓聯合、產教互哺,提升知行合一、工學聯合,完善德技,同時健全育人制度,建立師生共創新型關系,推動老年護理“課堂革命”,構建“四維一體”老年護理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彰顯“育人為本、質量為先”此原則,方可切實實現提質培優,增值賦能,構建高職老年護理有效課堂,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教學水平,培養多層次高質量的老年護理專業技術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