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歆悅/文
文旅融合是新時代下提高經濟增長水平和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措施。現如今,山西省根據自身文化旅游行業發展現狀,提出將文化嵌入到旅游產業中,順應時代消費升級的發展趨勢,深入挖掘優秀的文化內涵,真正滿足社會居民對精神生活的長遠需求。本文在了解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現實意義后,以山西地區文化旅游與傳統劇場演藝融合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深層探討新時代下文旅融合發展的主要思路和有效對策。
不管是從理論角度上看,還是從實踐角度上看,文化旅游都屬于相得益彰的兩個行業。在政府成立文化和旅游部門后,我國更加注重研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渠道,文旅融合開始圍繞社會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提升人們的精神消費水平。由于文旅融合不是直接疊加在一起,而是要明確融合發展的主要模式和具體途徑,真正明確文化旅游發展的現實意義,所以有學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多種融合模式,比如說創造型、再現型、體驗型、開發型等,也有學者從產業融合角度提出了重組型、延伸型、滲透型等多種模式。于刃剛作為我國最早研究產業融合現象的專家學者,在實踐研究中主要從三次產業分類角度入手進行了深層研究,并從實踐發展角度確定了文旅融合發展的主要思路和有效措施,為新時代產業融合創新提供了有效依據。
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址、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在2018年10月,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正式掛牌成立,其目的在于緊密關注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創新,建設推廣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旅游產業,既要保障當地文化資源得到充分運用,又要與旅游發展得到深度融合。根據我國提出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分析可知,新時代經濟建設必須要關注山西地區的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滿足政府部門提出的政策要求[1]。與此同時,山西省各級政府針對文旅融合發展的主要思路,在改善當地產業布局的同時,完善了現代文化旅游產業體系,以此滿足當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在現代社會建設發展中,我國社會發展矛盾逐漸轉變成人民日益增加的美好生活需求和發展不平衡問題。其中,美好生活代表人們擁有豐富資源,而發展不平衡是指城市建設和物質資源之間的供需關系出現問題。尤其是在進入大數據時代后,社會居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行業經濟的建設水平不斷上升,人們對文化產品的形式、質量等提出了較高要求[2]。從社會發展的供需角度來看,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多,但社會可以提供的內容卻很少,這必然會影響文旅產業融合步伐,因此有學者在研究中提出要讓兩者在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一方面要基于文化產業獲取豐富文化,另一方面要基于旅游產業獲取宣傳載體,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實現供需平衡。現如今,山西地區的文化資源開發力度較低,直接限制了山西文旅產業的發展步伐,而將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到一起,能充分調動周邊產業的發展步伐,由此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真正滿足人們對精神生活和自我實現的基本需求。
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是增強我國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徑,既可以提供多樣化的文化傳播載體,又能給予旅游行業發展的生命力。根據現代社會建設發展提出的要求來看,如何讓旅游項目成為人們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是各級政府研究探討的主要問題。因此當地政府部門越發重視文旅融合發展途徑,將其看作是提高山西省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為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提高當地文化軟實力創建了有利條件。比如,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山西文旅進校園活動,不僅運用豐富唯美的宣傳片、剪紙表演、特色民歌、詩歌朗誦等形式,向中華學子呈現了黃河風情、宗教古建、世界遺產等豐富文化,還帶來了獨具韻味的旅游資源和風俗民情,讓更多參與活動的學生真正走進山西體會華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自然風光。
首先,民宿經濟。這種業態形式是鄉村旅游的重要產物,也是新時代下鄉村經濟研究探討的核心內容。通過提出具有市場化、信息化、規范化、標準化的發展目標,明確行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從建設標準到服務標準再到技能要求,制定全方位和全流程的規范管理體系,能更好滿足新時代下消費者的各項需求,提高當地經濟建設發展水平[3]。同時,合理運用社會資源擴大經濟市場,引入專業管理團隊和民宿品牌,組建專業協會監管行業創新,能為山西文旅融合發展創建有利條件。
其次,特色小鎮。這項業態形式屬于產業融合的基礎內容,能引導當地經濟建設快速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在建設發展特色小鎮時,要將文化看作核心內容,將旅游看作主要載體,積極推廣具有鮮明特色的產業形態,開發挖掘多樣化的旅游產品,配備適宜的文化主題和服務設施,能使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現如今,要優化布局一批突顯山西區域特色和發揮當地自然資源優勢的特色小鎮,注重在實踐發展中繼續挖掘其中蘊含的自然資源和技術資金,優化當地公共基礎設施和交通運輸的內容,以此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再次,智慧旅游。在科技技術革新發展的背景下,山西文旅融合發展逐漸進入到5G時代和“互聯網+”環境中,掌握了豐富的技術理論和實踐經驗,為新時代文旅融合提供了全新思路。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大數據、云計算、社交網絡、虛擬現實等為代表的新興科技,在文化旅游產業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實踐推廣范圍越來越大,為景觀管控、旅游住宿、旅游安全、文化宣傳等行業領域帶來了全新變革。既可以提高旅游管理的綜合水平,又能進一步豐富文化服務的認知水平,對傳承傳統文化和文理融合發展具有重要作用[4]。
最后,研學旅游。這種業態形式屬于歷史文化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建優質文旅融合發展背景的重要途徑,能促進文化旅游與傳統劇目演繹融合創新發展。在深層發掘研學旅游的精品路線時,創建以紅色文化、晉商文化、黃河文化為主題的旅游產品,設計多樣化的研學旅游示范工程基地,為中外學者和各地旅游提供豐富學習平臺,能引領更多游客學者認識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背景[2]。
第一,在明確本地經濟建設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京津冀等省外需求,注重構建完善健全的文旅融合發展市場。一方面,利用文旅消費券、網紅打卡、紀錄片等多種方式,增強山西文旅融合發展的品牌影響力,組織參與多樣化的文旅品牌實踐活動,能進一步促進本地需求;另一方面,制定適宜的優惠政策,降低產業發展的準入門檻,吸引京津冀等省外游客旅游消費,鼓勵 大中小型企業參與文旅融合市場創新,以此獲取更多市場主體投資建設,進一步擴大省外文化旅游服務體系。
第二,鼓勵支持政府部門、課堂企業、銀行等多主體參與融合發展,注重建立完善的投入機制和創新機制。首先,政府部門要針對山西文旅融合發展的主要途徑,組建專項資金管理方案,增加行業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勵文旅企業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制定規范完善的經費管理使用機制,充分調動當地企業創新發展意識。同時,要鼓勵企業在重組并購中組建文化旅游類投資企業,將具體項目看作主要載體,全面控制企業融資的技術難度,加快企業革新發展步伐。另外,要支持銀行機構改善和調整貸款利率和具體政策,增加企業融合創新的投資力度,優化新型融資擔保機構的管理模式,以此提高融資擔保服務的質量水平。
第三,注重創建優質的人才培養體系,優化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機制,培養創意型、技能型、綜合型的優秀人才,全面落實技術創新和工匠精神。根據近年來山西地區文化旅游和傳統劇場演藝融合發展累積經驗來看,要從文旅融合發展角度入手,積極培養高級導游、文化創意、旅游策劃、市場運營等多方面專業人才,注重為不同區域的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更多動力,真正實現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創新融合目標。與此同時,當地高校、社會機構、企業行業等要構建良好的合作關系,組織推廣多樣化的培訓活動,更好滿足市場和產業的人才需求,增強民間藝術傳人、非遺文化傳承者的幫扶力度,鼓勵支持年輕群體傳承宣揚優秀文化,科學解決傳統文化和工藝技術面臨的傳承問題,提高我國文旅產業發展的綜合水平。
第四,積極培養企業革新的市場理念,注重提高企業發展的創新能力,是山西文旅融合發展的主要思路。通過完善市場運營環境,持續擴大文旅產業占據的市場份額,加大文化產品開發研究力度,與文化館、博物館、旅游景區等構建良好的合作關系,創建具有山西文化特色的企業品牌,能將文化資源優勢轉變成文旅融合的基礎力量。
第五,明確各部門員工的權利和職責,優化內部員工的管理機制,逐步提升實踐工作效率。在社會經濟革新發展中,面對融合創新帶來的機遇挑戰,學習借鑒國外文旅融合發展思路,持續優化我國文旅產業運營環境,科學控制創業轉入的制度成本,充分調動社會主體的參與興趣,以此激發市場發展的主要活力[5]。因此,在明確山西地區文化行業和旅游行業的發展優勢后,要整合以往研究探討累積經驗,明確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全面整合分散的市場資源后,將原本優勢轉變成發展優勢,以此積極弘揚太行精神,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全面落實,促進當地經濟協調發展,使兩者在融合創新的基礎上,提高山西省在全國和全球市場環境中的競爭水平,進而加快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步伐。
綜上所述,在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下,面對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大背景,山西省要根據自身掌握的豐富資源,創建具有區域特色的文旅品牌,以此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縱深發展。雖然在山西文旅融合發展中面臨諸多問題,但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提升,專業人才培養體系越發晚上,企業產品類型越來越多,市場運營融合途徑越發豐富,產業深度融合步伐越來越快,有助于當地文旅經濟穩步發展。■
引用
[1] 趙瑾.紅色旅游資源助力太行山鄉村振興的思路探索[J].安徽農學通報,2022,28(6):159-161.
[2] 劉昂.意義生產與文化認同——旅游演藝要講好中國故事[J].齊魯藝苑,2021(6):90-94.
[3] 林剛.文旅融合新業態實景演藝商業模式剖析[J].經營與管理,2020(8):13-18.
[4] 江金波.論客家文化旅游及其產品開發創新——劇場化、園區化與產品的整合升級[J].熱帶地理,2009,29(2):167-171+204.
[5] 喬小云.文化產業視域下的山西演藝文化空間的建構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0(1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