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邱素萍/文
地方紅色文化蘊含著厚重的地域歷史文化和偉大的共產黨精神,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和感天動地的豐功偉績的偉大見證,是激勵一代代中華兒女奮勇前進的動力與源泉。衢州作為一片紅色熱土,要打造四省邊際共同富裕的精神高地,就必須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本文從優化設計,提升衢州紅色文化的引領力;強化實踐,提升衢州紅色文化的感召力兩個方面探索其融入思政教學的實踐路徑。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改革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進入新時代,在擁有豐裕物質生活的同時,一些人卻在精神和文化生活上愈發“空虛”,轉而開始羨慕那些有理想、有信仰和富有獻身精神的人,渴望從那些物質貧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前輩身上探尋生命的意義。紅色電影,紅色文旅,紅歌傳唱,都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歡迎,“紅色文化熱”的襲來是大眾對紅色文化情感期盼和靈魂托付與日俱增的必然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如何辦好思政理論課發表了多次重要講話,鼓舞著廣大思政教師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提升教學實效性。探索地方紅色文化全面融入思政教學,既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理論課殷殷囑托的必然要求,更是促進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實現精神富有的必然要求。
作為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紅色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的先進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共同創造的先進文化,蘊含著厚重的地域歷史文化和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和感天動地的豐功偉績的見證與詮釋,是激勵一代代中華兒女奮勇前進的動力與源泉。
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錢塘江上游,近代以來,涌現出諸多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進行艱苦卓絕英勇斗爭的優秀兒女。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支持北伐軍取得了“龍游戰役”的重大勝利;土地革命時期,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和挺進師馳騁三衢大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斗爭風起云涌,土地革命運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建立了衢西北和衢南兩塊游擊根據地和游擊區;抗日戰爭時期,陳毅、粟裕分別帶領的紅軍游擊隊在衢州進行抗日宣傳、集結組編,各地黨組織領導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斗爭;解放戰爭時期,革命斗爭在城鄉開展地如火如荼,衢州“六烈士”等一批共產黨員血灑黎明。
作為革命先輩22年浴血奮戰之地,衢州這片熱土的紅色文化底蘊相當深厚。在全市范圍共有衢州革命烈士陵園、西源革命紅色紀念館、中共閩浙贛省委舊址、千里崗紅色景區、大陳村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等100多處紅色革命遺址和紅色旅游景點。衢州紅色文化除了體現為物化的革命歷史遺存與紀念場所,還體現在中國革命戰爭時期,衢州廣大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實踐中締造、凝結而成“始終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奉獻的革命品格、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等浙西革命精神。總之,衢州紅色文化是英雄們不朽豐碑的歷史見證,歷久彌新地折射著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追求、樸實的為民情懷、積極的人生態度、優良的工作作風等,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革命性和創造性,是新時代衢州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賡續紅色血脈,做好傳承和創新發展,才能在新征程上匯聚起衢州強大的奮進力量。
立德,就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特別強調:“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1]”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抓住了教育的本質,明確了高校教育的使命和人才培養的方向。紅色文化蘊藏著我們“從何處來”的精神密碼,標注著“我們是誰”的精神坐標,樹立起我們“向何方去”的精神燈塔。對中國道路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紅色文化的“靈魂”,也是我們當前應對意識形態領域復雜形勢的“法寶”。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將衢州紅色文化融入作為立德樹人主陣地的高校思政課中,發揮衢州紅色文化引領力、感染力、向心力、凝聚力,用地方紅色文化的“鹽”,講出思政理論課的“味”,進而講深、講透、講活思政大道理,為青年大學生打好精神底色,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可以促進地方高校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創新,豐富地方高校立德樹人理論。
一方面,西方各種反華意識形態不斷利用網絡、人工智能等媒介悄無聲息地影響或控制著00后大學生的思想與話語體系,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意識產生嚴重沖擊;另一方面,高職思政教學理論層面講解的多,深層次剖析和學理性、接地氣的案例詮釋少,學生獲得感不強。部分大學生受不良意識形態影響,甚至認為某些紅色人物并非真實存在,在學習和生活中隨意地加以消遣甚至否定。衢州紅色文化折射著先進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的崇高理想、堅定信念、愛國情操等的光芒,見證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歷史,面對思政課時效性不強的種種挑戰,我們最為有效的反擊方法就是把紅色文化中客觀真實的歷史人物、歷史遺跡、紅色故事等融入高校思政教學,既能點亮思政教育的導航燈,又能將思政教學的內容豐富化、本土化、生活化,推動大學生在切實感知、超時空對話和現實觸碰中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來之不易,助力學生站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分析和思考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必然性,從而抵制各種錯誤的非馬克思主義思潮,提升思政教學實效性。隨著學生思政教育獲得感的不斷增強,紅色文化、革命精神等將在其思想深處生根發芽,不斷匯聚起強大精神力量,引領學生進一步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最終實現傳承創新衢州紅色文化和提升思政教學實效性的互促并進。
如果單純的把衢州紅色文化作為教學案例零散、孤立地嵌入到思政教學中,就無法實現二者全面即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融合共契,必須在深耕思政教材體系的基礎上,做好課程整體設計,把準衢州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學的切入口和整體度,才能實現二者的互融互通共契。
思政理論課承擔著幫助青年大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重要使命。以高職院校為例,高職教育中有《思想道德與法治》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三門思政課。比如,《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圍繞人生觀、理想信念、中國精神、價值理念和道德法治幾個方面,以當代大學生堅定理想,增強本領,勇于擔當,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立志為新時代貢獻青春力量為課程目標。課程整體教學設計須以衢州紅色文化凝聚的核心價值,即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追求、樸實的為民情懷、積極的人生態度、優良的工作作風為主線系統全面地融入課程中的人生觀、理想信念、中國精神、價值理念和道德法治教學專題。在各專題教學中,通過講深講透到過衢州并有重大影響力的革命家方志敏、陳毅、粟裕,衢州本土走出去的忠于黨,忠于人民,對工作兢兢業業,對人民無限熱愛,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貢獻的哲學家、史學家、教育學家華崗,用鮮血詮釋了共產黨人為信仰獻身、為使命赴死的大無畏精神,新中國成立前夕犧牲的革命烈士江文煥、林維雁、李子珍、高壽華、王多祥、鄭南軒等人物故事和“始終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奉獻的革命品格、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的浙西革命精神,將枯燥的理論變為鮮活的紅色歷史細節,增強學生對理論的直觀感性認識,讓同學們更加深刻理解什么是正確的人生觀,什么是崇高的理想信念,怎么樣弘揚中國精神、怎么樣踐行核心價值觀,怎么樣提升道德與法治素養,厚植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可以以衢州紅色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為主線,通過系統闡述衢州紅色文化發展興盛背后的時代背景、思想基礎、科學規律和必然趨勢引導學生了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中華民族復興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深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創新成果學習和認同。
此外,還要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的知識點,結合相關的衢州紅色文化素材制作既“接地氣”又聚人氣的“微課”“微電影”視頻,豐富學生的課余或閑暇時間段的碎片化學習,達到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的目的。還可以通過結合國慶節、抗戰勝利紀念日、衢州解放日等重要時間點開設專題教學和講座,開展“衢州革命英雄人物紀念展”等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在衢州歷史發展的“重大時間”“重大事件”的震撼和熏陶中深刻認識衢州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精神特質,實現紅色文化涵養學生、引領教育的目標。課程整體設計還要改以考試為主的單一考核為多元考核,強化紅色文化的平常學習,加大過程考核,注重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動態化評價和綜合性評價,引導學生真正將紅色文化的學思與踐悟有機融合。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里指出:“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2]”他認為,實踐在認識運動中起著能動性的革命性的作用。地方紅色文化融入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鍵課程的思政理論課,不僅要加強課堂教學“知”的輸入,同時還要在“行”的方面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會開展調查研究,獲取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再引導學生運用理論思維和科學抽象,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處理,檢驗和解惑、吸收和轉化思政教學中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真理性的認識,鍛煉、培育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和理性精神能力,最終引導青年大學生帶著情感意識和責任意識,運用所學思政理論分析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對象化,激發青年大學生把個人夢融入中國夢,外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堅實行動。
(1)在課堂項目化實踐中融入衢州紅色文化。圍繞思政課程中的理想信念、中國精神、價值觀、新民主主義革命、改革發展等知識點,沿著衢州紅色文化發展歷史脈絡,精心設計既接地氣,又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的項目化實踐任務,如“衢州紅色名人我來說”“最感動我的衢州紅色故事”“衢州改革發展成就展”PPT主題演講,或者衢州紅色故事會、革命紅歌會等。學生劃分為若干實踐小組,根據各自小組的興趣和特長,自選項目化實踐主題后,在團隊協作的基礎上,圍繞項目化實踐主題開展自我探究、展示交流和總結提升等子任務。課堂項目化實踐任務驅動學生在思政課堂上動手、動腦和踐行,既能讓學生個性得到充分展現,思辨能力得到提高,也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懂弄通衢州紅色文化的來龍去脈、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
(2)開展紅色文化校外現場實踐教學。結合思政課程知識內容和衢州紅色文化特色,組織優秀學生代表赴衢州革命烈士陵園、西源革命紅色紀念館、中共閩浙贛省委舊址、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大陳紀念館等地開展現場實踐教學。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集體向革命先輩默哀、敬獻花籃和參觀紀念館實物、雕塑等可觸可感的實踐體驗活動,引領學生深切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深刻認識衢州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及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感悟革命思想偉力,激發豪情壯志和奮斗激情,強化使命與擔當。
(3)組織指導學生個人或團隊開展紅色文化系列主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并撰寫社會實踐報告。比如組織指導學生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走長征路”,讓學生模擬負重尋哨所、參觀革命舊址、聽前輩講革命故事等,深切感受老一輩革命家的崇高信仰。用直觀感知代替傳統課堂說教,用“潤物無聲”代替“滿堂漫灌”,讓學生在紅色文化實踐中身臨其境感受思政課堂教學的魅力。還可以以學生社會實踐團隊的形式組建“紅色故事尋訪”實踐團,通過走訪“光榮在黨50年以上”的老同志,將他們的紅色事跡梳理、記錄,并編寫成故事、文藝作品等,深入挖掘衢州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發揮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積極作用。學生提交實踐報告后,教師評選優秀社會實踐報告并匯編成冊,表彰學生優秀社會實踐報告獲得者,激勵青年學生在紅色文化熏陶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堅定信念聽黨話、跟黨走。■
引用
[1]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J].中國電力教育,2019(3):6.
[2] 魯克儉.關于《關于費爾巴哈提綱》的寫作原因及其再評價[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5):5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