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祥奎/文
A·A·斯托利亞爾曾說:“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1]這句話雖然不能直接套用于音樂教學(必定各學科有其學科特征),但是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若想要師生溝通取得良好效果,表述音樂所使用的語言同樣應該受到應有的重視。老師若要對學生傳達音樂的相關信息,包括感性體驗特征、音樂表現對象、音樂的結構與發展等,都將關涉到語言表述的科學性與嚴謹性。當然,授課過程中其他環節的語言使用(例如連接上課各個環節的過度性語言等),同樣不能忽視。這些在語言的使用上都牽涉到一系列的技巧與方法。作為師范生,這種語言表達能力是必備的基本素質。如果語言表達的能力存在缺陷,則往往會導致上課的趣味性不足、某些知識點講解不夠清晰等問題,從而使得上課質量打折扣。語言表達能力欠缺問題可能出現在任何專業的學生群體中,但由于筆者是音樂師范專業的教師,就根據親身經歷(指導學生模擬授課等),來談談音樂師范專業的學生在此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對應策略,以期拋磚引玉。
此問題中,首先要解決的是純語言技能的基本素質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由于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方,使得他們的普通話有時會夾雜著其家鄉的地方方言,這往往會造成語言接受者的理解困難。平翹舌不分、前鼻音后鼻音不分等等,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具體的表現既是z-zh、c-ch、s-sh、n-l、r-l、f-h,an-ang、en-eng、in-ing等各種易混淆語音發不清。在聲調方面,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調值不分明,吐字歸音不到位等。這些問題都為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師生溝通設置了障礙。往往使得接受方產生歧義、產生誤解。
筆者發現,在學生模擬授課的環節中有些學生速太快,而有些學生語速則太慢。此二者均有其弊端。語速太快,往往使得某些詞語發音不夠清晰,造成溝通上的障礙。同時,語速過快往往使得單位時間內傳輸的信息量較大,給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造成接受、理解方面的困難。而語速太慢,則往往使得語言表達缺乏一定的感染力,給人感覺情緒不夠飽滿,缺少激情。而且語速過慢使得單位時間內傳輸的信息量太少,而接受能力較好的學生得不到應有的知識量,有種“吃不飽”的感覺。
造成語言流暢性的原因有多種,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1)普通話不夠標準。這在前面已有陳述,但這里再強調一點,即,在學生模擬授課中,當他們意識到某個詞語發音不夠準確時,則往往會下意識地停下來,重復這個詞,以企糾正其發音,這就不可避免地使得語言流暢性打了折扣。(2)備課不充分。備課不夠充分,往往使得學生在模擬授課過程中對自己所講的內容不夠熟練,這樣使得其在講課時大腦所思維的內容出現脫節,這樣就嚴重影響了語言表達的流暢性。(3)心理素質問題。有些同學課前備課很充分,但是一旦上了講臺,由于心理素質的欠缺,使得其開始緊張,重復說相同的語言、撓頭等現象便開始出現。本可以流暢表達的環節,變得時斷時續,從而使上課效果與預期有較大差距。當然,致使語言不夠流暢的原因還有很多,在此主要陳述以上幾點,其余的不再贅述。
適當的語調是語言生動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可以為語言表達的效果增色。有的學生在模擬授課時語調平平,該抑不抑,該揚不揚,使得語言表達平淡無奇,也使得接受者在接受信息時感覺枯燥乏味。所以在語言表達中,學生應該準確把握要表達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對語言的語調進行加工設計,做到張弛有度、頓挫得款、緩急適中,從而使語言表達生動、富有感染力。
在課堂的語言表達中,語言往往要結合恰當的體態,才能使得表達更生動,更富有效果。尤其是對一些情景的描述,配合以體態,會使得內容的傳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會使得敘事栩栩如生,讓聽者猶如身臨其境。例如,教唱歌曲《小紅帽》,導入部分大家往往都采取講故事的方法。有的學生在模擬授課時不光講故事,還加入了肢體動作。在故事講到小紅帽挎著籃子給外婆送糕點時,就做出了挎籃子的動作,在講到大灰狼吃外婆的時候,就做了個餓狼捕食的動作。惟妙惟肖,讓接受者全身心沉浸于故事情節之中。這樣的導入與單單講故事而不帶有任何肢體語言相比,明顯會收到更好的導入效果,提高了教學質量。
當然,面部表情也很重要。尤其對情感、情態的描述方面,適當加以面部表情,會使得語言表達更具有感染力。例如,在《蝸牛與黃鸝鳥》這首歌的教唱過程中,當老師表現黃鸝鳥嘲笑蝸牛時,面部表情可以表現為嘲諷的微笑,以此便可以更有效地使接受者體會歌詞意思。
筆者在指導學生模擬授課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學生在一些知識點的講解上存在語言表述不當等問題。當然,出現這種情況不一定是語言組織能力的問題而導致,也有可能是學生對某些知識點的掌握不夠透徹而造成的。亦或是沒能掌握特定的教學方法,從而不能夠深入淺出地對某些知識點進行清晰有效地語言闡述。但在實際的模擬授課過程中的確存在這么一種情況,即,完全掌握了某些知識點,而講解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基本是由于語言組織與表達上不夠嚴謹而造成最后的結論出了問題。例如,筆者曾遇到過這么一個案例:一個學生講到和弦轉位,三和弦的第一轉位是“六和弦”,為了說明此術語的來歷,他以C大調的主和弦作為例子進行講解。最后他得出結論是,低音到冠音的音程是小六度,所以“六和弦”。于是他對“六和弦”做最后的總結,并告訴學生:三和弦的第一轉位之所以叫“六和弦”,是由于轉位后低音到冠音的音程是“小六度”。很明顯這個結論是不夠嚴謹的,甚至說它是錯誤的也不為過。小三和弦和減三和弦的第一轉位低音到冠音是大六度,并非都是小六度。這個學生前半部分的講解很好,之所以最后的結論除了問題,主要是他的語言表達出了問題,不夠嚴謹。課后筆者就其他性質的三和弦的第一轉位對他進行口頭測試,他的知識掌握方面根本沒問題,就是在講解中出現了語言表述不當的問題,而導致其知識點的講解瑕疵。
首先,在學生的模擬授課中,存在著諸多環節過渡與銜接的語言組織問題。這些銜接問題有的是前期的備課環節做了詳細語言設計的,而有些是臨場即興加的幾句過渡語言。筆者在指導學生的模擬授課時,經常會出現各環節銜接的語言組織問題。以下就幾個常見的此類問題做一定闡述。
首先是導入環節。有些同學導入環節設計的非常精彩,但是往往就在導入環節的最后幾句話,即,與新課的銜接部分出了問題,使得過渡部分生硬、導入效果大打折扣。例如,有模擬授課者以“蝴蝶”作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導入引線,前面的問答環節設計的很精彩,也能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但是當同學們回答在春天的田野里看到“蝴蝶”時,此時的“教師”應該抓住“蝴蝶”二字做文章,加一句銜接的話語,例如“同學們回答的很好,現在我們就來共同欣賞一首和蝴蝶有關的樂曲——《梁祝》。”這樣,基本算是成功導入到了新課。但是,往往參與模擬授課的這些新“老師”,很容易漏掉這句看似無關緊要的話,也就少了這個過渡的橋梁。所以,當學生回答春天的田野里有蝴蝶的時候,老師直接就來了句“同學們回答得很好,請大家把書翻到48頁,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這種導入,最后往往會使得學生一頭霧水,不知前面那些問答環節究竟有何意義。表面上看,老師只是少了一句話而已,但實際上,少了這句話則往往會導致導入的效果幾近全無。
其次,在故事導入環節中,語言即興表達的能力較弱,導致講故事非“講”,而是在“背”故事。當背誦的過程中,偶爾發現故事某些片段和原稿(教案)不同,往往又會否定當下,然后再將教案上“正確”的部分講述出來,對當下進行糾正。其實這些和教案有“出入”的地方,并不會對實際的授課造成任何影響,也就是說完全沒必要按照教案上去更改。因為一旦更改會使得授課的流暢性大打折扣,而且也使得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性受到一定影響(必定對于學生而言,他們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老師經常自我否定)。例如,有學生如此講小紅帽的故事:“從前在一座大山里……”,這時老師忽然發現講的不對,教案上寫的是大森林里,于是老師急忙改口道:“不對,是在大森林里……”其實,在大山里和大森林里,對故事的效果有什么影響嗎?絲毫沒有。老師完全沒有必要去畫蛇添足地更改,沒必要否定當下。當然,如果老師將故事發生的地點說成大沙漠,那就違背了故事發展的基本邏輯,屬于另外一個話題了,需要另當別論。
其實,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它包括講課時對方言的屏蔽、語言思維能力的提高等等。但是,就筆者的親身經歷而言,給學生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訓練,是大有裨益的。對于消除學生試教時,普通話中夾雜方言的問題,其實并沒有特別有效的解決方法,主要還是要學生自身時時注意,盡量避免此問題。但是如果要在短時間內杜絕此問題,則比較困難,必定方言的運用習慣對學生而言是件根深蒂固的事情,很難在短期內消除方言對其普通話交流的影響。但是平時多用普通話與人溝通、上課多用普通話發言,也不失為一個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對于語言思維能力的培養,更需要長期的和更有針對性的訓練。根據筆者的經驗,學生模擬授課時,在即興的語言表達(事先并沒有在教案中設計好)方面,能力比較欠缺。例如,上下環節的過渡與銜接上,一些導入環節需要即興發揮的地方,語言的表達明顯比較生澀、枯竭,卡頓嚴重。這種現象的根源主要是語言思維能力的不足。針對此問題的訓練方法不一而足,而筆者在實踐中發現一種方法頗具效果,即,看圖編故事。這是筆者小時候語文課上練習寫作能力的一種常用方法,但是把它拿來用作訓練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同樣有效。具體操作如下:拿出幾幅在邏輯上有一定聯系的圖片,讓學生觀看三分鐘,然后讓他們根據圖片即興編一個故事。當然這個故事雖有圖片作為限定,但是在一定范圍內,故事又具有開放的性質,也就是摒棄所謂的標準答案。根據筆者的經驗,這種方法在培養學生即興語言思維能力方面,有較好的效果。其次就是讓學生為一節歌曲教唱課或樂曲欣賞課即興編創一個故事導入或者問答導入,這也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方法如下:讓學生隨機抽一首歌曲或者樂曲,給其兩分鐘的準備時間,然后以故事的方式為新課導入,或者以問答的方式導入(同班同學轉換角色,將自己轉換為小學或中學學生,與模擬授課者呼應配合)。這種方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還可以使學生對不同類型的導入方法有一定的掌握。
當然,在此過程中,也鍛煉了學生把握適當語速、提高語言感染力等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還鍛煉了學生的心理素質。
作為音樂師范生,語言表達能力是必備的基本素質,對于語言能力不足的學生,只有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和改善,才能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站穩講臺,成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當然,對于師范生而言,語言能力的培養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工程,方法也不一而足,這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多年的實踐探求與研究。■
引用
[1] A·A·斯托利亞爾.數學教育學[M].丁爾升,王慧芬,鐘善基,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