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潔/文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這兩個“大局”的嚴峻復雜局勢中,中國要增強國際影響力,提升國際傳播能力,打破西方的話語霸權,徹底改變導致輿論性話語權頹勢的外部因素,必須創(chuàng)新話語敘事方式,以增強話語表達的有效性。我們可以無國界、容易產(chǎn)生共鳴的音樂音符作為交流的姿態(tài)來傳遞中國聲音。以不同時期、具有主題性的紅色歌謠作為敘事視角塑造真實中國形象,借助一切積極的海內外力量與媒體資源準確表達中國意思,以“走進來”尋訪的姿態(tài)了解中國古今的歷史邏輯,從而牢牢掌握輿論性話語權,塑造真實的中國形象。
教育現(xiàn)代化的鮮明特征和重要推動力是教育的對外開放,它對豐富中外人文交流、促進中外民心相容相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今復雜動蕩的國際局勢下,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教育政策不動搖,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合作,主動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鑒、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寬領域、更多層次、更加主動的教育對外開放局面[1]。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zhàn)略傳播體系,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
歌謠是以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呈現(xiàn)出的文化內容,傳承著人類的精神文明,展現(xiàn)著時代風貌。紅色歌謠是從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開始,在百年波瀾壯闊的歷程中衍生出來的時代精華。它記載著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堅守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仰、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革命斗爭與改革建設歷程。紅色歌謠用革命精神譜曲,用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黨史來敘事,凝聚了集體的智慧,敘述了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主題內容,彰顯著愛國主義情懷和中國人民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高尚品格。
第一,中國共產(chǎn)黨和廣大的人民群眾是紅色歌謠的主要創(chuàng)作者和傳播主體。紅色歌謠真實反映著人民群眾的心聲,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文化體現(xiàn),反映了社會文化方向。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的《映山紅》:“夜半三更呦,盼天明;寒冬臘月呦,盼春風;若要盼得呦,紅軍來……”唱出了根據(jù)地軍民的魚水情深;“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洋溢著不畏艱難險阻的革命樂觀主義情懷;《紅星歌》唱道:“紅星是咱工農的心,黨的光輝照萬代”,歌曲讓人們感受到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溫暖懷抱,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愛戀之情,對中國共產(chǎn)黨和祖國的感激之意;《學習雷鋒好榜樣》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雷鋒為代表,謳歌集體主義與中國共產(chǎn)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大溫暖的形象,是雷鋒精神的真實寫照。
第二,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奮斗歷程與偉大成就的波瀾壯闊場景是紅色歌謠的主要內容。紅色歌謠通過描繪中國共產(chǎn)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對革命必勝的信心,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傳頌中國共產(chǎn)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革命精神與人民的熱情擁護。它借助藝術的形式給予人們奮進的力量,是具象化、時代化、感性化的藝術黨史,符合時代特征、順應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是具有激勵作用的文藝符號與特殊的敘事形式。歌劇《江姐》里面的《紅梅贊》《繡紅旗》謳歌了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為迎接新中國的到來自制五星國旗,表達革命必勝的信心與視死如歸迎接革命勝利的激動心情。《春天的故事》寫出了改革開放時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大膽探索,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的崇敬,反映人民深切的擁護。
第三,紅色歌謠富有故事情節(jié),歌詞簡明扼要、朗朗上口,傳唱度高、傳播性廣。雖有明顯政治與階級立場,但在海外華文教育中容易以歌曲的形式打破對政治的反感。中國的敘事習慣一般是將官方權威話語作為對外闡述事件合法性的重要論證形式,往往這種宣傳表達方式會讓國外民眾認為官方宣傳帶有極強政治色彩,對其闡述的結果真實性與廣泛性會產(chǎn)生質疑與抵觸。而這種跨越國界,反映官方和人民心聲的藝術黨史,頌唱敘述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時,讓人感覺更親切,會自覺伴隨歌曲去了解中國歷史與中國發(fā)生的故事,自然加深了對中國的正確認識。
海外華僑華人是教育對外開放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的重要媒介和橋梁,是天然的文化溝通、文化融合的紐帶。中國文化、中國話語的國際傳播,中華文化力量的體現(xiàn),很大程度上依賴外海華僑華人向世界講好中國歷史與當代中國故事,共同參與“中國夢”的建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廣大海外僑胞有著赤忱的愛國情懷、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豐富的智力資源、廣泛的商業(yè)人脈,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重要力量。只要海內外中華兒女緊密團結起來,有力出力,有智出智,團結一心奮斗,就一定能夠匯聚起實現(xiàn)夢想的強大力量[3]。”
隨著教育對外開放不斷加強,海外華文教育發(fā)展勢頭強勁。但在當前新的國際形勢下,不論從宏觀還是微觀諸多層面仍存在以下的現(xiàn)實瓶頸。
第一,多語教育體制下華語教育受影響。海外華文社會,尤其是老一代僑領仍然堅守華語教育,不論在華文學校、華人社團社區(qū)還是家庭教育層面,都固守華語教育,傳承好中華傳統(tǒng)文化,甚至東南亞有的國家已將華語作為官方的語言。但隨著教育國際化的推進,中英文雙語教學已成為主要教育媒介語的趨勢嚴重影響了華語在華人社區(qū)及華文學校的發(fā)展。海外新生代華裔青年,對于華人身份會產(chǎn)生困惑與焦慮,因為這種身份造成他們在當?shù)貒鐣谌霑r的障礙,在融入主流社會中不占優(yōu)勢。同等條件下,他們寧愿優(yōu)先選擇更具世界性的英語。
第二,孔子學院多少存在著官方背景,受意識形態(tài)及“中國威脅論”影響,部分國家政府和民眾產(chǎn)生了一定的反感,認為孔子學院是中國政府對外政治宣傳的渠道,增加了當?shù)貒藢鬃訉W院的政治偏見,使得各類華文教育機構也遭遇到一定的抵制和排斥。同時,孔子學院是非營利性機構,因為不需要支付任課教師的費用,與當?shù)馗黝惾A文教育機構相比,收費極其低,這就遭到文化保護主義者的抵觸。
第三,海外華文教育的教材缺乏統(tǒng)一性,也沒有統(tǒng)編的教學大綱,教材的研發(fā)、編寫注重語言文字和歷史內容,種類單一,教材形式缺乏創(chuàng)新[4]。華文教育復雜多變,不同國家、不同社區(qū)都具有各不相同的特殊性。中國政府進行教材的統(tǒng)編難以實現(xiàn),教材既要擴大國際影響力,又要結合“本土化”的需求,結合當?shù)睾M馊A僑華人的實際,教材仍需具有本地化的特色自己進行編寫。
(1)海外華僑華人傳唱紅色歌謠,做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先驅和先鋒。推進海外華文教育,推廣中華文化,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必須發(fā)揮海外華僑華人在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先驅和先鋒作用。因為他們更懂得以當?shù)貒幕芙邮芎屠斫獾姆绞饺ブv述中國歷史和中國故事,促使中外文化相容相通時更順暢,使華語與中華文化在國際傳播道路上更暢通無阻。紅色歌謠以獨特的主題敘事風格講述中國的近代、當代故事,通過海外華僑華人的傳唱和傳播,使新生代華裔青年和外國民眾更了解中國的歷史和中國的發(fā)展。視聽沖擊勝于說理雄辯,以特殊的藝術形式與音符文字表達,通俗化地將“被表層大眾傳播符號包裝起來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推廣傳送出去,起到“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效果,是政治話語傳播通俗化的關鍵要素。
(2)研發(fā)紅色歌謠音像教材,以歌敘事、以歌傳播,在紅色歌謠的旋律中學習中華歷史與中華優(yōu)秀文化。海外華文教育遍布世界各地,涉及不同族群,我們應從戰(zhàn)略層面探索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對策,梳理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成功歷史經(jīng)驗,為中華文化國際化政策的制訂提供理論依據(jù)。音樂無國界,音樂更容易打破隔閡引起共情共鳴。聽唱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更好地學習了漢語和中國歷史。我們應充分利用當代教育現(xiàn)代化技術,研發(fā)各種實用性較強的信息化華文文化產(chǎn)品,整理編寫一套集音像賞析、歷史背景介紹和伴奏跟唱為一體的紅色歌謠電子教程。這類紅色歌謠電子教程可實現(xiàn)統(tǒng)編、普遍推廣,郎朗上口的節(jié)奏歌詞更入心,助推華文教育更廣泛地傳播,同時打破意識形態(tài)及輿論上的封鎖。
(3)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喚醒民族基因活動,紅歌開啟“中國尋根之旅”。華文教育的目的是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華語凝聚僑心、匯聚僑智、發(fā)揮僑力,調動一切海外華僑華人的積極性,做好中外文化交流的紐帶。僑胞僑眷是華文教育的主要對象和未來,是中華文化之根在海外扎深和延伸的載體和主體。受當?shù)貒哂绊懠拔鞣捷浾撛捳Z霸權的影響,新一代華裔對中華文化的基因記憶已然悠遠。可通過各類文化親情活動,激活華裔子弟的民族基因,使其發(fā)自內心認同血緣文化,加深對中華民族的血脈意識,增強民族的自豪感。例如在當?shù)貒e辦儀式感強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體驗活動、舉辦紅歌會,或者根據(jù)紅色歌謠來一場“紅色之旅”,走訪紅色歌謠講述的各大景點和城市,舉辦紅歌尋根之旅夏(冬)令營。實踐研修走訪讓中國故事更具真實性,展現(xiàn)最真實、最親切的中國形象。通過口口相傳和華裔子弟的親身記錄、網(wǎng)絡傳播,進而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與國際傳播。
(4)利用海外華文媒體作為華文教育的后盾,成為紅色歌謠傳播宣傳的渠道。海外華文媒體是華僑華人為維系中華文化血脈,在華人社區(qū)內創(chuàng)辦的媒體,包括報刊、電視臺及廣播,用以記錄華僑華人在當?shù)貒鴴暝⒍窢幣c奮斗的歷史生活,是華人精神和心靈凝聚的橋梁和載體,是中華文化展播、傳承的平臺,起到維護華僑華人權益、表達心聲的作用,在提升國際傳播與話語權上也發(fā)揮了極其重要作用。借助海外華文媒體傳播紅色歌謠,講述中國革命斗爭、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開放以來的故事,展現(xiàn)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治理體系的優(yōu)越性。讓海外華人能同呼吸、共命運,感受祖國強大后的榮光,有身為華人的自豪感。■
引用
[1] 洪雪輝.后疫情時代教育對外開放與華文教育發(fā)展路徑[J].繼續(xù)教育研究,2021(4):135-138.
[2] 龍鈺.敘事·制度·學術——中國國際話語權提升理路[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8(6):140-153.
[3] 習近平.海外僑胞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重要力量[J].中國人才,2014(15):2+1.
[4] 孫宜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華文教育: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J].海外華文教育,2017(7):89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