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廣福
在現代科技手段發展的帶動下,美術設計在紀錄片拍攝中的應用越發成熟與自如,可充分表達紀錄片的主題,生動完美地刻畫人物的形象及性格等,體現人物的思想,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美術設計也有側面突出人文地理和背景環境等特點的作用,還需加強對慢鏡頭與顏色等美術設計元素的把控,契合觀眾的審美和心理需求,充分發揮美術設計的錦上添花等作用。
紀錄片是指真實地專門報道某一問題或事物的影片,也是指拍攝帶有詩意的寫實電影,或對有新聞價值的事件的記載。紀錄片以展現真實為原則,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對其進行藝術加工與展現,是一種用真實引發觀眾思考的影視藝術形式。紀錄片分為電影紀錄片與電視紀錄片,又細分為詩意型、闡釋型、觀察型、參與型、反射型、表述行為型等幾類紀錄片,不同類型紀錄片的呈現風格也不同,如反射型紀錄片主要呈現人類對社會發展的反思,其對現實世界的表達更加抽象,觀眾通常難以理解。依照題材與表現方法的不同,也可分為政論紀錄片、時事報道片、歷史紀錄片、人文地理片、專題紀錄片等。任何影視藝術形式的拍攝工作,都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體。因此,需加強對紀錄片拍攝技術和藝術處理手段的合理把控。
美術設計是否得到了運用,對紀錄片藝術水準的影響較大。紀錄片拍攝工作中的美術師需依據導演的總體構思,協同演員與攝影等拍攝主體,共同完成紀錄片的造型表現,設計制作出具有性格特征、時代氣息、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的人、景、物,充分體現出紀錄片獨特的意境與氛圍。
紀錄片的拍攝工作復雜煩瑣,對美術設計的應用不能一蹴而就。其對場景的構圖與人文人物的表現等方面極為考究,以呈現出理想的視覺結構和影視效果。紀錄片拍攝中的美術設計元素主要包括人物設計、視覺結構及場景構圖等。紀錄片的場景設計受到舞臺布景的啟發,但紀錄片的題材和內容不同,其布景設計的手法及效果等也存在明顯差異。
如紀實性電影紀錄片的場景布置,借鑒舞臺劇中場景布置設計經驗的同時,需深入理解劇本主題和要呈現出的意境要求,再按照真實呈現內容的原則,借鑒電影中的美術設計手法進行藝術創造。
再如對紀錄片中的人物進行美術設計時,要在尊重紀實和人文歷史的基礎上,綜合運用顏色等美術設計元素,塑造出不同風格的人物,人物的服飾可利用顏色的情感象征進行合理的搭配,發揮顏色輔助突出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通過視覺沖擊表達紀錄片深刻的內涵和人物獨特的思想情感。
紀錄片的環境場景設計,需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上展開,遵循真實性的原則,不改變場景和環境的真實性,這也給美術師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如今,大眾的審美和欣賞水平不斷提升,影視作品作為一門視聽藝術,要想突出感染力,不僅要具備優質的內容,還需利用美術設計等手法,滿足觀眾對影視作品的多元化審美要求。為迎合大眾的審美品位,對紀錄片場景與環境的設計和拍攝,可采取多種場景再現的方式,通過客觀與主觀內容的整合,按照當時事件的具體狀況,利用藝術的手段表現出紀錄片中非現實性的場景或人物。紀錄片尤其是歷史類紀錄片涉及大量重要的歷史事實,借助現代科技手段還原和呈現歷史演進中某些瞬間和片段,不改變情節的同時,使環境和場景的鏈接更加恰當,這也對紀錄片攝影師的美術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其具備較強的美術設計功底和人文素養,從而完美拍攝出富有美感與真實感的畫面。攝像師、美術師對美術設計的思路,應當與導演想要達到的目標高度契合,共同考量畫面的拍攝角度與風格顏色,以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具備較強藝術感染力的紀錄片畫面,更有利于調動觀眾的情緒變化,由此產生情感共鳴,這就需要攝影師和美術師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表現出導演想要呈現的畫面意境。
在紀錄片制作中運用發達的數字技術,更利于拓展美術設計的模塊功能,利用三維虛擬的方式呈現場景,提升紀錄片的層次和畫面的欣賞性、趣味性。
如《故宮》紀錄片制作中,三維虛擬場景與拉伸鏡頭及慢鏡頭等拍攝手段的結合,使畫面的觀賞性和藝術感染力更強。
再如BBC 的紀錄片拍攝,題材廣泛,包括人文地理、歷史文化等,畫面極具科技感,每一幀的停頓都是一張完美的藝術攝影作品。
可見,在紀錄片中應用美術設計數字技術,以鮮明的畫面色彩和獨特的拍攝角度,能呈現出極具觀賞價值的紀錄片,讓人感嘆世界之奇妙。
紀錄片的拍攝,需選擇合適的攝像機光圈,控制鏡頭的進光量,讓圖像清晰、層次豐富;根據不同性質的光源與不同的場景環境,選擇適當的色溫濾光片,補償色溫的變化;調整鏡頭焦點,明確光圈與焦距及拍攝距離和景深等的關系,以畫面中央景物為對象進行調焦,確保不在畫面中央的主景物也能夠圖像清晰;通過變焦控制,強化畫面的逼真感,拉近遠處的物體,凸顯物體的魅力,增強圖像變化的豐富性;景物的反光率對場景中彩色的色調等方面的影響較大,所以要合理控制景物的亮度,確保背景顏色與膚色的協調性;選擇合適的照明光源,營造理想的畫面藝術效果,減少曝光不足或過度對灰度、色彩及亮度等方面正常還原的影響;選擇適當的光比,逆光利于勾勒物體的輪廓,并參與畫面的布局,逆光拍攝人物時,正面需有足夠的輔助光,避免陽光直射引起的灰霧等效果;色彩還原對紀錄片質量的影響較大,不建議白平衡貫徹始終,需隨時調整攝像機的濾色鏡與白平衡,燈光濾色片適用于近景、特寫和以燈光為主光源的拍攝,鏡頭直對被拍攝體時,需調整白平衡;要選擇適當的拍攝角度,拍攝角度分為高方位與水平方位及低方位,根據拍攝物體方位合理調整拍攝角度,以表現出其獨特的動作與表情;合理使用特技,避免出現適得其反和本末倒置等問題,能夠采用其他手段說明時,堅決不用特技,需用特技說明時,要盡量不選擇復雜的特技;根據推動情節的需要,依據黃金分割的比例,合理布置畫面的構圖,充分考慮到主體與客體間的關系,留有足夠的空間。
色彩直接影響影視畫面的效果和觀眾的審美體驗。攝影師和美術師要合理設計畫面中的各種色彩,使其做到協調統一,為營造紀錄片作品的氣氛與情調服務。尤其是拍攝歷史題材或人文地理內容的紀錄片,建議選擇有歷史文化沉淀意味的黃褐色調等明度色調,進一步突出紀錄片畫面的年代感。
從色彩的情感象征入手分析,明度色調能夠給人凝重、華麗、深沉、濃郁之感。如獨舞的畫面可運用暗淡色調,營造出孤獨感、深沉感;小兒戲耍的畫面可運用高亮調的明度色調,營造歡快感。紀錄片在拍攝中,需根據場景的轉換,做好色調的過渡,營造不同的情感氛圍,帶動觀眾情緒的變化。云景與水面等環境景色的美術設計,可利用黃褐色調等顏色,呈現出別致的審美情趣與細膩的質感。對彩色的紀錄片畫面做物質抽象及藝術夸張的處理,可呈現出久遠的復古感,突出紀錄片獨特的風格,更有利于觀眾透過色彩看到畫面潛藏的精神內涵。黃褐色的明亮色調更利于體現出深沉的態度和哲學的境界,讓觀眾置身于寧靜的心靈港灣,契合大眾極簡主義等審美品位,營造出形而上的單純、簡約及寧靜。由此可見,簡化后的色彩更能突出強勁的精神力量。如《最后的山神》紀錄片記錄了大興安嶺的夏天與冬天,采用色彩簡化原則,冬天以白色為主,呈現出純凈與蒼涼;夏季以綠色為主,呈現出生機盎然。白色和綠色占據整個畫面,減少雜色,突出簡單的原生態生活,帶給觀眾純凈的審美感受。如《英和白》紀錄片中,主人公著裝以藏藍色和鮮紅色的兩件衣服為主,利用暖色與冷色突出人物內心的復雜情感,分別寓意著封閉和熱情,將人物的情緒和心理外化,展現其豐富的內心世界。
慢鏡頭能夠構建緩慢舒適的畫面節奏,更有利于營造理想的意境,讓觀眾在緩慢的節奏中體會圖像的造型和動態變化之美。慢鏡頭有特寫功效,可使觀眾產生詩意般的聯想,使其有意猶未盡的觀看體驗。慢鏡頭配合獨特的構圖設計,借助鏡頭視角的高低變化,彰顯出作品動人的魅力及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構圖是色調、形體、線條等基本要素在畫面中形成的形式美,各要素協調搭配,配合鏡頭高低變化的視角,更利于表達出某種特定的思想情感。如采取仰拍的慢鏡頭拍攝手法拍攝廟宇,有利于營造出莊嚴寧靜的氛圍;船在平視構圖中緩慢漂流,能夠讓人感受河流的寬廣。
巧妙運用不同視角的構圖,更利于突顯紀錄片的主題。紀錄片的情感表達與主題呈現,直接受色調、人物及線條等元素的影響。靈活調整與搭配畫面構圖中的藝術要素,更有利于突出紀錄片中隱藏的情感。
紀錄片的畫面構圖設計,需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明確把握畫面構圖的規則,在動態中尋找均衡、對稱及呼應等關系。構圖需具備視覺中心,并傳達特定的信息。二是相對于封閉式的構圖,開放式的構圖更能確保畫面的整體美感,尤其是破壞美學采取不完整和不規則的構圖方式,更有利于呈現紀錄片導演的拍攝意圖。用開放性的思路與多角度的構圖拍攝的物體,能全面呈現拍攝對象的形象。三是對與主題無關的局部,不建議過度進行美化。需合理設計畫面構圖,與主題無關的局部過于完美與精致,會破壞整部影片的藝術性。因此,在構圖時需密切關注鏡頭間的內在聯系,去除與整體及主題無關的漂亮局部。如《帝企鵝日記》紀錄片中,公企鵝排隊前行覓食的場景,采取了縱深運動的構圖方式,突出了前行覓食的未知感,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如《遷徙的鳥》紀錄片運用了主觀視角,全方位展示鳥的飛行。由此可見,紀錄片畫面是綜合運用各種視角、景別和動態運動的連續性構圖,構圖設計能夠使景別具體化,尤其是運用景深較大的廣角鏡頭,更有利于拓展空間,拉開各景物間的距離,產生強烈的縱深效果。攝影師需具備豐富的拍攝技巧和構圖方法,才能拍出更加精彩的紀錄片。
光影是紀錄片藝術表現手段的基本構成要素,對畫面風格與場景氣氛等效果的塑造影響較大,同時具備暗示劇情發展和刻畫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尤其對黑白效果的加強,更有利于突出紀錄片的主題性和戲劇性。光影是構成紀錄片風格與情質感的關鍵要素。光對物體的塑造是有規律可循的。從光線的方向進行分類,可分為逆光、頂光、側面光和正面光等,頂光可烘托神圣的氣氛,強化紀錄片的戲劇性效果;正面光能夠增加畫面的平面感與線條感;逆光能夠勾勒出人物與場景的輪廓、強化紀錄片的透視感等。在紀錄片的拍攝中,可基于光影進行創作,變化光的色彩飽和度、顏色及強弱等條件,營造出不同的情感及畫面風格。光影設計能夠增強畫面的動態感,映射人物的內心世界。飽和度較高的色調,有利于表現出人物的歡快心情,給人一種溫暖舒適的感覺。灰暗和低飽和度的光影設計,有利于表現出人物低落的心情,給人一種濃厚的憂傷感。從黑白灰藝術表現入手分析,黑色通常代表著詭異、悲哀、恐懼與壓抑等;白色可讓人聯想到歡樂與陽光,代表著純潔、明快等;灰色可讓人聯想到灰塵、煙霧、陰天和烏云等,能夠與其他顏色良好配合。不同亮度的光影,所蘊涵的情感內涵及象征意義也多有不同,如塑造飽含希望的人物形象,可利用黑白與明暗強烈對比的光影設計手法。紀錄片拍攝中的光影設計,應遵循對立統一的原則,借助不同亮度的襯托與明度對比產生的調性,產生極具張力的視覺表現力,渲染紀錄片的主題,將觀眾帶入畫面,深入感受畫面獨特的藝術魅力。如紀錄片《重生》利用柔光鏡營造出色彩偏暖、人物輪廓略帶光暈及光源、陰影明暗對比強烈的效果。用煙霧與燈光的配合,帶來柔和細膩與浪漫夢幻的光影質感。利用旗板和反光布的反光設計手段,讓演員自帶光環,營造出驚艷的視覺效果。攝影師與燈光師可以協商調整主鏡頭和主光源,與演員密切配合,合理把握室內的光感與角度,巧妙利用光影布景和各種拍攝手法,營造出讓人舒適的視覺藝術效果。
紀錄片的拍攝過程復雜煩瑣,靈活利用美術設計元素和各種拍攝手法,創意化表現真實的人物或事件,以制作出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精品。各種鏡頭語言是紀錄片制作者文化積淀、生活經驗及人生閱歷等方面的直觀呈現,制作者應有獨立思考能力,融入更真摯的情感,通過美術設計再現真實場景,使人物形象更加豐富飽滿,讓觀看者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