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寅
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電視專題片已經成為人民群眾關注的重點節目。為保證電視專題片的長遠發展,就要做好策劃、拍攝和推廣工作。
電視專題片具有明確主題,按拍攝題材不同,可分為人物報道類、社會事件調查類、警務紀實類、歷史文獻類、美食類、地理風光類等多種類型。因為內容符合真實情況,可以最大限度還原事實,展示不為人知的內容,所以深受觀眾喜愛。其涉及范圍廣、囊括內容多,同時擁有紀實性、藝術性等特色。其與紀錄片較為相似。但專題片和紀錄片在選材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專題片靈活性較強,選材更為廣泛。專題片表達方式不一定華麗,但題材內容更具真實性,觀點和事實相結合,敘事相對完整,能引起觀眾思考。
人物報道類專題片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作為表現的客體和對象。除了具有電視專題片的一切特性,人物報道類專題片更注重對人物性格、情緒、神態等的細致表現。它運用紀實手法,通過一些具體的事件、細節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精神風貌,從而達到電視節目弘揚人物精神,引導、啟迪受眾思想的最終目的。
一個好的人物報道類專題片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示一個有趣的靈魂,故事要講得有感染力,人物才更有個性。所以如何講好故事,開篇怎么抓人眼球,中間怎么設懸念,這些事關專題片的成敗。要想使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得到觀眾的認可,不能單靠灌輸觀念,要通過故事讓觀眾了解他、喜歡他、接受他。故事要想講得精彩,就要開篇能吸引人,中間懸念迭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結尾又能結合時代背景升華主題,發人深省,引人深思。
海南廣播電視總臺公共頻道《奮斗點亮幸福》欄目曾制作播出一系列專題片,包括《劉國道:荒漠變綠洲的夢想》《李斌:打造海南神話藝術IP》《陳石泉:在大海里種草》《畢焜:乘風破浪的帆板夢》等。《奮斗點亮幸福》選取的是在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的時代背景下涌現出來的一批優秀人物,選題突出人物主人公與時代的關聯,主題鮮明;節奏有張有弛,寫意鏡頭適時出現,在必要的地方渲染情緒,引發種種聯想,給人思想的啟迪和人生的感悟。
社會事件調查類專題片以記者調查采訪的形式探尋事實真相,紀實性強,具有一定深度。比如,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曾播出名為《偷拍》的專題紀錄片,時長約40分鐘,講述記者暗訪販腎團伙的經過。
顧名思義,警務紀實類專題片拍攝對象為警務人員和相關出警案例,一般來說,節奏性強,情節驚心動魄。比如,由東方衛視出品的全景式警務紀實片《巡邏現場實錄2018》以“巡邏現場”為窗口,直擊城市管理最前沿,實錄人民警察風采。拍攝歷時4 個多月,攝制組晝夜蹲點在上海36 個基層派出所,和巡邏民警一起早中晚三班倒,拍攝了748個巡邏案例,跟拍了近200位一線巡邏民警,用鏡頭真實記錄了上海基層民警忙碌、瑣碎而又辛苦的巡邏工作。12期節目分別根據警務工作特點或接處警類型,設置分集主題。每集主題下涵蓋7至10 個故事,輻射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同時,通過治安“小貼士”的形式,教觀眾日常實用的安全防范小常識,提高老百姓防范意識。
歷史文獻類專題片一般以歷史話題為主線,以真實的史料為依據,采用現場拍攝與場景再現等電視表現手法,層層遞進,揭秘眾說紛紜而又鮮為人知的歷史史實。在創作中講究真實性,有極高的文化品位,引領觀眾探索歷史文化之旅。比如2012年中共中央黨校求索音像出版社出版的10集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走向輝煌》,以時間為線索,以黨的歷史上重要的代表大會為節點,展現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富強所作出的貢獻,謳歌中國共產黨為民族的偉大復興所締造的豐功偉業。該片遵循歷史事實,反映時代精神,文獻翔實豐富,敘述生動活潑。再如,2018年,為隆重慶祝改革開放40 周年,全方位展示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偉大歷程,由中央宣傳部、中央改革辦、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聯合拍攝了8集大型政論專題片《必由之路》。以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為主題,全景式回顧改革開放40年歷程,以風云激蕩的感人故事,鋪陳出一部國家民族砥礪奮進的壯麗史詩,深刻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建立在我們黨長期奮斗基礎上,是由我們黨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接力探索取得的。還有,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是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由中央宣傳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等共同攝制,全景式展現中華人民共和國風雨兼程、砥礪前行的偉大歷程,講述了中國人民篳路藍縷、砥礪奮進、一路走來的感人故事,展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其采用大量歷史文獻影視資料呈現了7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的不平凡歷程,許多資料首次公布,僅檢索資料總時長達2萬分鐘以上。外拍攝制組前往全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拍攝采訪,累計行程約3.7萬公里。制作團隊也用了近100分鐘視覺動畫的制作。在新媒體傳播方面,針對互聯網用戶的收看特點,全方位、多角度進行碎片化視頻生產,既有4分鐘精編版短視頻,還有伴隨每集播出的預告等短視頻。
美食類專題片已經成了熱門的電視節目之一。《舌尖上的中國》《宵夜江湖》《人生一串》等美食類專題片可謂深入人心。比如,《舌尖上的中國》既注重“吃”,也注重在“吃”背后的人與事上面做文章。它對美食的呈現是全景式的,大江南北、山河湖海,應有盡有的美食和口味;它對美食文化的呈現也是全景式的,背后立住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與人情——經由食物這個窗口看到中國人和食物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
地理風光類專題片是指以展現地理自然風光為主要內容的電視片,不僅要體現自然風光的客觀屬性,還要表達出身在其中的人的心情,展現良好的人文氛圍與生態自然的和諧之美。比如,《航拍中國》以航拍為特色,以空中視角俯瞰中國,全方位、立體化展示中國歷史人文景觀、自然地理風貌及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展示美麗中國、文明中國和生態中國。
要想使電視專題片對受眾有較強吸引力,就必須重視策劃階段,確保選題新穎,內容能吸引受眾的目光。
策劃創作團隊要定期召開選題研討會,對選題展開討論,研究制作方向與切入角度,確保選題內容緊扣時代發展脈絡。也可利用網絡技術手段開展調研,了解社會熱議的熱點話題,分析受眾的喜好,實現有針對性的內容創作。要做好素材搜集、整理工作,為選題奠定良好基礎。策劃團隊一定要認識到自己制作的專題片是面向哪些受眾人群的,對自身節目進行精準定位,以增強受眾人群和專題片的適配性。在掌握受眾需求后,在內容制作上做到“投其所好”。市場調研工作中,要想盡辦法讓更多受眾參與調研、給出反饋意見,決不能在調研中弄虛作假,要提高數據的準確性。設計問題要有針對性。比如,在調查問卷中設計問題:“您更關注民生話題還是經濟話題?”“您最希望在什么時間段觀看電視專題片?”這樣獲得的分析結果也會更有指導意義。
只有明確選題方向與內容定位,專題片的制作才更符合受眾需求,將來投入市場也會更受歡迎。做好選題策劃,會避免制作團隊在拍攝專題片時偏離主題內容,影響最后的成片品質。例如,在創作大型專題片《永遠的冀魯豫》時,考慮到菏澤地處魯西南,是革命老區之一,當地人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作出了巨大貢獻。為了讓受眾對這段歷史有深入的了解,在創作時就確立專題片的核心內容,通過150多位講述者的回憶還原歷史,并加入大量影像資料。該專題片生動展現了冀魯豫老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和良好風貌,而且內容真實。在播映后獲得一致好評,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并在較長時間成為當地的熱點話題。
在專題片策劃階段就要思考其播出后是否有社會價值,是否吸引人,是否能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要保證主題明確,內容豐富,具有層次感,風格獨特。策劃人員要敢于創新,結合自身節目特點,嘗試不同的風格。策劃創作團隊的所有成員需要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將更多新奇想法融入創作中。
通過宣傳推廣,可以讓人們知曉專題片的大概內容,讓喜歡這種題材的受眾提前了解專題片,進而主動觀看。創作團隊要重視宣傳推廣工作,讓專題片在播出前就在社會上產生話題效應,具有一定影響力。宣傳時,要專注專題片的亮點,調動受眾的好奇心,提升其對專題片的期待。推廣活動也不是盲目和隨意進行的,而要做好策劃安排,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在推廣進行中,創作團隊也要關注受眾的反饋,積極聽取受眾的合理化建議,在下一步推廣中做好調整工作。
拍攝工作是制作電視專題片最重要的環節,一定要引起制作團隊的足夠重視。內容策劃僅僅是第一步,宣傳推廣也只是擴大影響力的一種手段。拍攝是將頭腦中和策劃案中的想法落實的重要步驟。要借助拍攝手段,表達制作團隊對于社會話題的思考,要展現富有震撼力、沖擊力的畫面,讓觀眾在觀看專題片時產生共鳴。
而在拍攝開始前,要制定詳細的拍攝計劃,與策劃方向保持一致,選擇適合表達主題內容的拍攝地點或人物,做好拍攝的前期準備。針對拍攝內容不同,要提前準備好器材,例如收音設備、鏡頭等。保證在拍攝之前做好所有前期工作,包括給機器充電、聯系好拍攝場地、確定機位等,避免在拍攝時手忙腳亂,浪費時間,影響效率。
如果攝影師在拍攝之前有新想法,也要及時和團隊其他成員溝通,討論新想法是否和策劃案明確的主題相符,是否有實現的條件等。
專題片對社會事件的真實反映,是通過記錄真實的人、物、事引起受眾共鳴的藝術形式。在拍攝過程中做到實事求是,避免虛構情節,影響專題片內容的客觀性。以真實的畫面打動人、感染人,才能確保專題片的健康長久發展。所以,要真實記錄人物與事件,最大限度為觀眾還原真實場景。如果刻意擺拍,就會失去專題片制作的意義,對大眾的認知造成誤導,影響其對社會事件的正確判斷。所以,攝影師一定要了解專題片導演的意圖,完整展現真實故事。
細節對專題片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要讓細節成為專題片亮點,從而引起觀眾共鳴。當前社會正保持高速發展狀態,每天都會產生大量信息,粗制濫造的專題片在市場上屢見不鮮,人們對專題片的要求愈加嚴苛。想增強專題片的傳播力,就要從細節內容入手,保持嚴謹的創作態度,為人們提供高品質的專題片。拍攝哪些細節,需要創作團隊反復推敲。通常情況下,要捕捉那些對事件發展、人物命運有顯著推動作用的細節鏡頭,讓畫面更細膩,更富有沖擊力。在確定拍攝主題后,就要圍繞主題內容尋找拍攝對象,觀察拍攝對象的特點,從其身上尋找亮點。用亮點和細節展現創作團隊的用心程度,提升專題片整體質量。
策劃想得再周全,拍攝中也可能會遇到突發狀況,嚴重的可能會導致拍攝中斷。所以攝影師要提高隨機應變能力,處事不驚,根據拍攝現場的變化及時調整拍攝思路,轉換機位,進行補救。
專題片是創作團隊以專業視角重新解構事實,并從多個角度為觀眾還原事實真相。但是,許多事實在專題片拍攝之前可能已經被大眾所知曉,人們或多或少了解了事件的基本情況,專題片就要重點展示其不為人知的那部分事實。
這就要求創作團隊一方面完整敘述事實,展現全貌,一方面精選素材,突出重點,讓人們看完感覺眼前一亮,有茅塞頓開的感覺。創作團隊要在已掌握的現有資料的基礎上,拍攝新鮮的素材畫面,對它們進行有機編排,確保各個鏡頭的有效銜接。避免出現描述素材偏離主題的情況。要讓觀眾在觀看專題片后獲得有價值的信息,明晰創作團隊的想法。如果只注重畫面的美感,內容卻十分空洞,那就會影響觀眾的觀看體驗。
在互聯網技術沖擊下,電視行業正在經歷重大變革。電視專題片作為電視節目的一種重要類型,其發展也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想要提升電視專題片質量,就要做好策劃工作,提升拍攝水平,重視宣傳推廣,創作團隊人員要積極拓展思維,找準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