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范校本《殿粵要纂》勘誤及地名考釋

2022-04-06 15:58:27黃文波
廣西地方志 2022年4期

黃文波,黃 明

(1.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2.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廣西 南寧 530022)

一、楊芳《殿粵要纂》及《范校本》

《殿粵要纂》是一部明代廣西兵防、邊防的書。它不僅在了解明代廣西的兵防體制方面極為珍貴,而且也是了解明代廣西民族狀況的重要參考書之一。《殿粵要纂》的題名理解,四個字的意思分別是:殿,鎮壓、安定;粵,廣西;要,要點;纂,編輯。連在一起的意思是:安定廣西要點編輯的書[1]。抑或可以將其概括為“鎮守廣西各要塞的資料匯總”,有助于我們理解這晦澀難懂的題名。

《殿粵要纂》編纂于明萬歷二十七年至萬歷三十年(1599—1602年),主要編纂者為時任廣西巡撫的楊芳。據民國二十一年(1933年)四川省《萬源縣志》“進士”載:楊芳,萬歷丁丑,舊通志作巴縣人,誤,今墓在舊院壩,手書遺囑留存;“仕宦”載:楊芳,進士,鄞縣知縣,官侍郎都御史[2]。也有說其為四川巴縣人,或四川巴郡人,但作者籍貫考查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故從略。楊芳的仕途中,曾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從浙江轉任廣西,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廣西,至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離桂回鄉,在桂主政九年。楊芳抵桂時,正值如火如荼的農民起義已消停、廣西政局安定平穩之際。因此,如何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奠粵西億萬年之安”,成為廣西執政者的重要任務。楊芳提出編纂“一冊在手,不越盈尺而內境向背虛實皆知”的“制馭之要”[3],得到左右和州縣的支持,《殿粵要纂》便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殿粵要纂》共四卷,卷一卷頭有楊芳序、沈修等人報告書、凡例(按圖說、置校、歲餉、戎器、地圖等),正文開端為廣西總圖,接著為桂林府、柳州府所轄各地;卷二為慶遠府、平樂府、梧州府所轄各地;卷三為潯州府、南寧府、太平府所轄各地;卷四為思恩軍民府、思明府、鎮安府所轄各地,卷末附后序。全書共計129幅地圖,涵蓋了當時廣西的11府48州53縣14司的城池村寨、交通驛站、兵力部署、哨堡關隘、民族聚落等方面的情況。莫金山教授曾撰文指出,《殿粵要纂》雖然是軍事秘籍,但至少在五個方面具有寶貴的史料價值:一是加深了明廷對廣西駐軍的了解,二是加深了對明廷“馭蠻”政策的了解,三是加深了對明廷與廣西土司關系的了解,四是加深了對明朝與安南關系的了解,五是加深了我們對廣西少數民族分布、遷徙、發展、融合等方面的認識[4]。

由于該書在當時屬于軍事機密,成書之后便被當事人雪藏,乃至世人知之不多,歷代書目也幾未提及,亦有學者認為該書已失傳或僅有書名。但日本東洋大學的學者谷口房男長期研究廣西少數民族歷史問題,幸運地在日本找到一個版本,并撰寫了《關于〈殿粵要纂〉》的學術論文。后來據他調查考證,《殿粵要纂》今天只有北京圖書館和日本的內閣文庫有藏本[5]。此后經過谷口房男和廣西民族大學范宏貴教授的收集、考訂、輯校,終于使分藏兩處的版本珠聯璧合。1993年10月,經范宏貴教授點校的《殿粵要纂》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以下稱“范校本《殿粵要纂》”,簡稱《范校本》)。范教授除了對古籍原文進行標點、校勘,還對部分內容進行了注釋,特別是確定書中地名今天的大致范圍。范校本《殿粵要纂》出版后,讓這部湮沒近四百年的古籍重新發揮了應有的學術價值。莫金山撰文評價道,《范校本》的出版是很有史學價值的,人們籍之可以詳盡了解明朝廣西的軍防……對研究明代廣西歷史將有補益作用,推動廣西史學研究向前發展[6]。通過學術史考察,范校本《殿粵要纂》出版后,在廣西學術界成為不少機構和學者的參考用書,如梁庭望的《壯族文化概論》、滕蘭花的《明清時期廣西區域開發不平衡研究》、吳小鳳的《明清廣西商品經濟史研究》、吳國富的《仫佬族研究文集》等專著中將其作為參考文獻均有所提及。

不可否認,前輩學人的辛勤耕耘,轉化為對學術界有益的成果,是一件幸事。但是,點校中出現失誤,或有可商榷之處,乃至出版未及發現,也是校勘學中常見的問題,點校本中再附勘誤表也是司空見慣。在使用古籍點校本時,后習者更應該抱著懷疑、謹慎的精神,考證其謬誤或不合理之處,使其表述更準確、注釋更詳盡,以達到精益求精的學術作風。從這個方面來說,范校本《殿粵要纂》同樣存在一些問題。自從《范校本》出版以來,對《殿粵要纂》(包括原本和《范校本》)進行關注和開展研究的文章不多,僅谷口房男、莫金山、謝崇安(譯)、覃義生(譯)、劉漢忠等寥寥數篇稍有涉及,且多描述其來龍去脈及史料價值,而從校勘學方法入手的文章,并未見之。為使《范校本》校記更精、紕漏更少,本文以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編輯組編、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41:史部·地理類》中的《殿粵要纂》(據明萬歷三十年楊芳刻本影印本)作為底本(以下簡稱《北圖影印本》),試對《范校本》的點校紕繆或技術編輯方面的錯誤進行考訂,并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對注釋中的州縣一級地名進行進一步修正或補充。

二、范校本《殿粵要纂》勘誤

(一)點校內容錯誤

主要為句讀錯誤、比照錯誤、釋義錯誤。

(《范校本》,下同)第16頁,谷口房男跋,提到“左布政使沈修、右布政使曲遷喬……向楊芳提交了圖及圖說九條”,其中“九條”應為“九本”,在隨后的沈修等人報告書中,即提及“計呈送桂柳等九府地圖貼說書冊九本”(參看《北圖影印本》,第726頁)。

谷口跋同頁提到“后序由沈修執筆”,經查,《北圖影印本》中收錄的“殿粵要纂后序”有二,一為沈修所撰,共4葉;二為曲遷喬所撰,共5葉(參看第890—894頁)。翻閱《范校本》第525—527頁“殿粵要纂后序”,內容較為混亂。經核,其第525頁“殿粵要纂后序”開端“嘗(漏“讀”)書至箕子……”至526頁“非欲足兵”,應為曲序之前2葉,署名應為“賜進士第通奉議大夫廣西布政司左布政使海岱曲遷喬謹序”。之后的“為動心……”至第527頁“是在我后事之人。”應為沈序之后2葉,署名應為“賜進士出身通奉大夫廣西布政司左布政使武林沈修謹序”。不僅遺漏了沈序前2葉346字、曲序后3葉454字,甚至張冠李戴。此為一大紕漏,應需重新整理。

上述之處又存在一個問題,即在沈修等人報告書中,署名“左布政使沈修、右布政使曲遷喬”(《北圖影印本》,第726頁)。然而書尾的兩處后序,沈修和曲遷喬均為“左布政使”。查《明史·職官志》四,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從二品”。又查《廣西通志》卷五十三,“左布政使”,沈修、曲遷喬二人姓名毗連,“右布政使”,有曲遷喬名,三處均作“萬歷間任”[7]。由此可知,兩人具體的任職時間已不可考。但沈修等人報告書撰寫在成書之前,后序撰寫可以認為是成書之后,亦有可能曲遷喬后來接替了沈修的職位。

第23頁,楊芳序,“而憂(憂)于永也”應為“而逸于永也”(參看《北圖影印本》,第724頁)。原文“吾獨嘉夫賢者……而逸于永也。而吾獨悲夫愚者……而憂于近也”,剛好對應得上。

第26頁,沈修等人報告書,“其尚熟講詳,研毋漫毋略……”標點不當,根據古文語法,應更為“其尚熟講詳研,毋漫毋略……”。

第48頁,臨桂縣圖說,“諸要與兩江各有守御御”,因“守御”已有守備防御之意,而非一官名,因此多一“御”字,應刪掉;置校“思莊、、冷峒”,多一頓號,應刪掉。

第60頁,陽朔縣圖說,“陽朔東制邕、容、交廣之沖”,交州、廣州之間應并列,更正為“陽朔東制邕、容、交、廣之沖”。

第64頁,永寧州圖說,“而禁俠客以安民,拓城治,以畜眾,疏鹽道以裕用”。標點不當,根據排比的文法,應更為“而禁俠客以安民,拓城治以畜眾,疏鹽道以裕用”。

第76頁,全州圖說,置校“蓮塘源口”標點不當,此二處為并列的村名,應更為“蓮塘、源口”。

第89頁,馬平縣圖說,“而舊稱良壯為梗,既經剿定”應更為“而舊稱良壯,為梗既經剿定”。“為梗”是為害、禍患的意思,屬貶義詞,而“良壯”為褒義詞,此處不當。“千蔓、長平、長安諸堡,既設四五都,遮恃以無警。”應更為“千蔓、長平、長安諸堡既設,四、五都庶恃以無警。”

第90頁,馬平縣圖說,“頭目小甲各一名”應更為“頭目、小甲各一名”。其后應增加一注釋“土舍:土司的屬官。”因該職務名稱在全書首次出現。

第94頁,洛容縣圖說,“然則石崖有堡,平頭有戌”應為“然則石崖有堡,平頭有戍”(《北圖影印本》,第750頁),“戌”和“戍”字形相近,但表意完全不一。

第100頁,注釋“把總:官名,位在總兵之下。”明清兵制中的地方武官,統之者為提督、總兵(鎮)、副將(協)、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等各級軍官[8]。把總或土把總是一種低級乃至不入流的軍官,因此“位在總兵之下”是不嚴謹的。

第148頁,宜山縣圖說,“勢分兵募,能無隱憂?”應為“勢分兵寡,能無隱憂?”勢對兵,分對寡,結合后句,方能通順。地名中,“洛攬”應為“洛欖”,“三僑”應為“三橋”,“大灘、巴香二堡,兵十五名”應為“兵各十五名”。歲餉,“并龍女堡,兵十名”共出現兩次,為重復(《北圖影印本》,第767頁)。

第157頁,河池州圖說,置校“東營哨,官一名……守城軍,二十名”,應更為“東營,哨官一名……守城,軍二十名”。土司制度中,轄一峒者為總管,轄一村或數村者為哨官[9]。而明朝的軍事制度中,軍與兵并存,但兩者有區別,軍屬衛所,為世襲,兵屬營,不世襲。同頁“哨守、三旺①今河池市金城江區九圩鎮三旺社區。武官一員”,以及歲餉“哨守、三旺武官,支行糧十二石”,句讀同樣為誤,應更為“哨守三旺武官”。文中的哨守即三旺武官,三旺武官是哨守的具體名稱,兩者并非并列,結合上下文亦可明晰。

第194頁,平樂府圖說,置校“頭、二、三、四、新、舊、六班”,應更為“頭、二、三、四、新、舊六班”,與歲餉處所載一致。

第198頁,平樂縣圖說,“足備一方緩急,無虞矣,”該句已將前事描述完畢,應用句號結束,更為“足備一方緩急,無虞矣。”

第214頁,富川縣圖說,“雇所稱獷悍者”應為“顧所稱獷悍者”(《北圖影印本》,第788頁)。

第219頁,賀縣圖說,“東則大寧土司內有南鄉②今賀州市八步區大寧鎮、南鄉鎮。”應更為“東則大寧土司,內有南鄉”。

第224頁,修仁縣圖說,置校“把總哨、哨官各一名”應為“把總、哨官各一名”(《北圖影印本》,第791頁)。

第234頁,昭平縣圖說,“曰黃村地,既平衍”應更為“曰黃村,地既平衍”。

第245頁,蒼梧縣圖說,“先是設大塘、獨松等營以防,于山設簕竹、兒寨、古欖、漢埇等哨以防,于江自北陀大創瑤壯,稍寧。”斷句錯誤。應更為“先是設大塘、獨松等營以防于山,設簕竹、兒寨、古欖、漢埇等哨以防于江,自北陀大創,瑤壯稍寧。”

第255頁,岑溪縣圖說,歲餉“參將旗牌官、親兵”應更為“參將、旗牌官、親兵”。旗牌為上面寫有令字的藍旗和圓牌,用以代表王命。明、清時掌王命旗牌的官,稱為旗牌官,也簡稱為旗牌[10]。

第258頁,容縣圖說,“蓋向背時不可測。云水自北流經城下,……”經查《容縣志》,容縣并無名稱為“云水”之河流,而云作為語氣助詞,可置于文頭文尾。因此更為“蓋向背時不可測云。水自北流經城下,……”

第262頁,懷集縣圖說,“故自設古城……等十九營,分布彈壓,民賴以安。而外如安靖,如黃姜,則勢與諸營隔,……增兵協戍,尤所急云。”句讀有誤,應更為“故自設古城……等十九營,分布彈壓,民賴以安而外,如安靖,如黃姜,則勢與諸營隔,……增兵協戍,尤所急云。”

第285頁,興業縣圖說,“分布屯練,捍衛以周。所有貴縣木子、平月一派賊巢,……”應更為“分布屯練,捍衛以周所。有貴縣木子、平月一派賊巢,……”。原文意為增兵分散保衛周邊的衛所。

第289頁,潯州府圖說,置校“西北營千長、隊長七十六名。”《北圖影印本》(第813頁)原文如此,結合上下文,“隊長”疑為“隊兵”之誤。歲餉“東、西、北、耀武等營堡”,應更為“東、西北、耀武等營堡”,(府治)桂平縣圖中西北營為一營,上文亦提及“西北營”,故此處標點錯誤。

第305頁,武靖州圖說,置校“紫荊營,議撥吉大,羅零、蒙化、三里目兵四十名”,應更為“紫荊營,議撥吉大、羅零、蒙化三里目兵四十名”。吉大里、羅零里、蒙化里均為里甲制度下的地名,屬今桂平市、平南縣轄境。

第318頁,隆安縣圖說,“隆安為郎寧極西之區”應為“隆安為朗寧極西之區”(《北圖影印本》,第821頁),“郎”“朗”字形相近之誤。

第334頁,新寧州圖說,“南通太平路,曠邈”應更為“南通太平,路曠邈”。路為宋元時代行政區域名,廣西的太平路為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所置,治所今崇左市太平鎮,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太平府。因此,此時已無太平路之稱呼。“路曠邈”意即路斷人稀、大片荒蕪。

第354頁,崇善縣圖說,“有守御,千戶所官軍”,應更為“有守御千戶所官軍”。千戶所官軍是守御部隊的解釋,不宜斷開。

第381頁,安平州圖,圖版邊界說明左側“西至思城州界”。據核,原文如此,但應有誤。《北圖影印本》中,安平州界:東至龍州界,南至太平州界,西至思城州界,北至交阯界(第843頁);恩城州界:東至崇善縣界,南至羅陽縣界,西至安平州界,北至太平州界(第840頁);思城州界:東至南丹州界,南至思恩府界,西至鎮安府界,北至泗城州界(第884頁)。由此可知,至少在同一個時代,安平州與思城州的地理位置并不接壤,且有一定的空間距離。而據安平州與恩城州的描述,可能兩者處于一種犬牙交錯的接壤狀態。因此,西至“西至思城州界”應為“西至恩城州界”。

第422—423頁,置校和歲餉中,均出現“北蒼堡”,而前圖為“北倉堡”,查《北圖影印本》,原文亦如此(第855—856頁)。古代有使用同音字習慣,確切的字今已不可考,但宜統一。

第427頁,興隆司圖說,“亦無營堡。屯兵有大廂、瑤村,其民馴習,力耕火種。”應更為“亦無營堡屯兵,有大廂瑤村,其民馴習,刀耕火種。”前句講屯兵情況,后句講瑤村情況。大廂和瑤村并非并列的村名,“力”和“刀”字為字形相近錯誤。

第437頁,定羅司圖說,“惟將軍山、隴大、隴鸞、攏朋、隴曾、涼懷、涼開、凌譚、凌休、八隴雖向化”,應更為“惟將軍山隴大、隴鸞、隴朋、隴曾、涼懷、涼開、凌譚、凌休八隴雖向化”。八隴指的是將軍山①《方輿紀要》卷110太平府崇善縣:將軍山“在府城東。山勢聳立,如武士然。或謂之衣甲山。今名文奎山。”的八個聚落。

第440頁,舊城司圖說,“內雖有一二瑤壯皆力事耕種”應斷句,更為“內雖有一二瑤壯,皆力事耕種”。

第449頁,都陽司圖說,“瑤皆力耕火種”應更為“瑤皆刀耕火種”。

第497頁,程縣圖說,“乃征印貯公帑其地,加延四甲”,應更為“乃征印貯公帑,其地加延四甲”。

第512頁,奉議州圖說,“奉議蕞爾之地,界田州鎮安間”,應更為“奉議蕞爾之地,界田州、鎮安間”。

(二)技術編輯錯誤

主要為排版錯誤、繁簡字轉換錄入錯誤。

第7頁,目次,卷二應以梧州府興業縣結束,卷三應從潯州府開始。但由于排版錯誤,遺落了本屬卷二梧州府的興業縣至卷三開端,造成了卷二梧州府所屬不全,卷三開端令人匪夷所思,不符合分卷規范。同樣,內文在排版上沿襲了目錄的錯誤。

第22頁,楊芳序,“知讓(讓)外之所以安內”應為“知攘外之所以安內”;第25頁,沈修等人報告書,“彼此接壞(壞)”應為“彼此接壤”,均為繁體字字形相近,轉化過程中辨別錯誤所致。

660 MW超臨界“W”火焰爐機組磨煤機臺數匹配研究 段玉燕,李偉科,樊曉茹,吳阿峰,霍沛強(127)

第26頁,沈修等人報告書,最后落款第一位為“日左布政使沈修”,其中的“日”字應接上方“初二”,而不應該接官職人名,否則會被誤為日本人。

第35頁,九府總圖,慶遠府、思恩府、太平府、柳城縣、羅城縣、忻城縣、崇善縣、田州、都結州、左州、永康州、上思州、憑祥州等13處地名,有長圓形的圈,而《北圖影印本》原圖無圈(第729頁)),且其圖例言,“其方而立者為官署……其方而臥者為隘……其圓者為堡……其圓且長者為村……”(參看《北圖影印本》,第727頁)因此擅自加圈實屬不應該。

第36頁,廣西總圖說,“特設重巨開府”,應為“重臣”;第43頁,桂林府圖說,“為豕以礪牙”,首字應為“而”。《北圖影印本》(第729頁,第732頁)字形無誤,這些明顯的錯誤不應該為謄抄錯誤,大可能為漢字錄入錯誤。

第43—45頁,桂林府圖說,“王”字應于板框內置頂,高出正文一格。這是一種古人為文與古籍寫刻格式,稱為“抬頭字樣”[11],如“天子”“皇帝”“王”“欽差”以及“賜”“敕”“簡”“故”“國”等字眼,均作此排版格式,以示尊敬。

第80頁,灌陽縣圖說,“多厚集于縣之西鄙,,”有兩處逗號,編校時沒有認真核校,應刪掉一處。

第98頁,柳城縣圖說,“轉花 沙塘二堡”,中間已有空格,但沒有顯示標點,應為技術之誤。

第132頁,象州圖說,“諸瑤往往越界標(標)擄”應為“諸瑤往往越界摽擄”(《北圖影印本》,第762頁),亦為字形相近,識別不清所致。

第181頁,永順長官司圖,圖版四周邊界說明的下方,“南全思恩府界”,應為“南至思恩府界”(《北圖影印本》,第777頁)。

第235頁,昭平縣圖說,“須搶(搶)選土著沉雄端重之人”應為“須掄(掄)選土著沉雄端重之人”(《北圖影印本》,第794頁)。掄選一詞有選拔、挑選之意,而搶選意義不明,此處當為繁簡字錄入錯誤。

第261頁,懷集縣圖,圖版四周邊界說明的左側,漏掉邊界說明。經查《北圖影印本》(第804頁),原圖亦無說明,不知何故,但其不符合圖例,若補充,應為“西至賀縣界”。

第299頁,貴縣圖,城池西部有兩處民村,且下處民村字體不一致,疑為現代技術后加。查《北圖影印本》(第816頁)只有一處民村,而其下處留白。故此處為出版時擅自增加之。

第321頁,橫州圖,圖版四周邊界說明的下方,“南至廣東山縣界”,應更為“南至廣東靈山縣界”,因《范校本》該圖跨版面印制,出現漏字之誤。

第337頁,歸德州圖,左下角的“泉化州界”應為“果化州界”。排版時沒有仔細辨別核校所致。

第389頁,茗盈州圖,“城隍廟”右側漏一民村(《北圖影印本》,第846頁)。

第487頁,上映峒圖,圖版四周邊界說明的下方,右頁“北至向”,左頁無字,核《北圖影印本》(第877頁),應為“北至向武州界”,為跨頁排版之誤。

第519頁,向武州圖,圖版四周邊界說明的上方,“此至州至界”。查嘉靖《廣西通志》卷二,“向武州圖經”曰:“東至田州上林縣界五十里,西至鎮安府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太平府鎮遠州界七十里,北至田州界一百二十里”。因此,此處應更為“此至田州界”。

第525—526頁,殿粵要纂后序,開端“嘗書至箕子……”,漏字,應為“嘗讀書至箕子……”,“不得以而議鹽榷,榷其子母”應為“不得以而議鹽榷,權其子母”(《北圖影印本》,第892頁),因“權”繁體字與“榷”字形相近而誤。

通過以上梳理,本文認為:在古籍整理(特別是像《殿粵要纂》這類圖譜)中,《范校本》大膽嘗試改用重新繪圖的現代技術方法,然而其效果似乎不太理想。首先,讓讀者失去了認識《殿粵要纂》原書面貌的機會;其次,《范校本》的技術編輯處理并沒有嚴格忠實于《殿粵要纂》的規定,出現了任意改換圖形標識和格式;再者,《范校本》在轉換中出現了不應有的較多失誤。故而這一做法,在古籍整理上不宜效仿。

三、范校本《殿粵要纂》地名注釋考訂

《范校本》對地名的注釋,全部為現今廣西行政區劃中已經廢置、合并或改稱的市縣名,對這些舊有地名進行注釋非常有必要,對讀者的理解也大有裨益。但其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對舊有地名的地理范圍描述過于籠統,如幾乎所有的解釋均為“今某縣境內”。廣西各州縣的區劃版圖,特別是交界地帶,自古以來就具有動態調整的屬性,要對所有的州縣轄境范圍進行詳致的考查,需要從時間、空間等維度,基于史料、人物等基礎入手,難度很大,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因此“境內”這種表述不太清晰,也缺乏嚴謹,而治所由于其核心性,以及歷史遺存和文獻資料的相互佐證,則相對明確。本文將以其治所為對象,考訂至鄉鎮乃至精準至村莊一級。二是確實存在一些偏差,特別是對于土州、長官司的地理范圍考查,仍做“今某縣境內”的注釋,有些是不符合現今的行政區劃的,因此是不太確切的,有些則是遺漏了注釋,本文將詳細引證。本文考訂的治所所在地,全部以當前的行政區劃為準,而當中出現的一些具有分合歷史的地名,或縣改區(市)等情況則不算謬誤,本文僅作更新,以為后來再版時作參考。

(一)治所詳釋

第65頁,永寧州圖說,(《范校本》注釋,下同)“永寧州:今永福縣境內。”考為:州治今永福縣百壽鎮。

第69頁,義寧縣圖說,“義寧縣:今靈川縣和龍勝各族自治縣各一部分地方。”考為:縣治今桂林市臨桂區五通鎮①義寧縣1951年撤銷,分別劃歸臨桂、靈川、龍勝三縣。2015年,臨桂縣改為臨桂區。。

第91頁,馬平縣圖說,“馬平縣:今柳州市境內。”考為:縣治今柳州市城中區。

第95頁,洛容縣圖說,“洛容縣:今鹿寨縣境內。”考為:縣治今鹿寨縣雒容鎮。

第104頁,融縣圖說,“融縣:今融水苗族自治縣境內。”考為:縣治今融水苗族自治縣融水鎮②融縣于1951年一分為二,轄境為今融水苗族自治縣、融安縣。。

第108頁,懷遠縣圖說,“懷遠縣:今三江侗族自治縣境內。”考為:縣治今三江侗族自治縣丹洲鎮丹洲村。

第121頁,賓州圖說,“賓州:今賓陽縣境內。”考為:州治今賓陽縣賓州鎮。

第154頁,天河縣圖說,“天河縣: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境內。”考為:縣治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天河鎮。

第163頁,思恩縣圖說,“思恩縣:今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境內。”考為:縣治今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恩鎮。

第167頁,荔波縣圖說,“荔波縣:今貴州省荔波縣境內。”考為:縣治今貴州省荔波縣玉屏街道時來村[12]。

第176頁,那地州圖說,“那地州:今南丹縣境內。”考為:州治今南丹縣吾隘鎮那地村。

第186頁,永順副長官司圖說,“永順副長官司:今宜山縣境內。”考為:司治今宜州區劉三姐鎮三合社區。

第207頁,永安州圖說,“永安州:今蒙山縣境內。”考為:州治今蒙山縣蒙山鎮。

第226頁,修仁縣圖說,“修仁縣:今荔浦縣境內。”考為:縣治今荔浦市修仁鎮①修仁縣于1951年撤銷,分別劃歸荔浦、鹿寨、金秀三縣。。

第264頁,懷集縣圖說,“懷集縣:今廣東省懷集縣境內。”考為:縣治今廣東省懷集縣懷城鎮龍灣村。

第306頁,武靖州圖說,“武靖州:今桂平縣境內。”考為:州治今桂平市金田鎮武靖村。

第315頁,宣化縣圖說,“宣化縣:今南寧市境內。”考為:縣治今南寧市興寧區。

第324頁,橫州圖說,“橫州:今橫縣境內。”考為:州治今橫州市橫州鎮。

第328頁,永淳縣圖說,“永淳縣:今橫縣境內。”考為:縣治今橫州市巒城鎮②永淳縣于1952年撤銷,分別劃歸橫縣(今橫州)、賓陽、邕寧三縣(區)。。

第331頁,上思州圖說,“上思州:今上思縣境內。”考為:州治今上思縣思陽鎮。

第335頁,新寧州圖說,“新寧州:今扶綏縣境內。”考為:州治今扶綏縣新寧鎮。

第338頁,歸德州圖說,“歸德州:今平果縣境內。”考為:州治今平果市坡造鎮。

第341頁,果化州圖說,“果化州:今平果縣境內。”考為:州治今平果市果化鎮。

第344頁,忠州圖說,“忠州:今扶綏縣境內。”考為:州治今扶綏縣東門鎮舊城村。

第347頁,下雷州圖說,“下雷州:今大新縣境內。”考為:州治今大新縣下雷鎮。

第354頁,崇善縣圖說,“崇善縣:今崇左縣境內。”考為:縣治今崇左市江州區。

第357頁,左州圖說,“左州:今崇左縣境內。”考為:州治今崇左市江州區左州鎮。

第361頁,養利州圖說,“養利州:今大新縣境內。”考為:州治今大新縣桃城鎮。

第364頁,永康州圖說,“永康州:今扶綏縣境內。”考為:州治今扶綏縣中東鎮舊縣村。

第370頁,龍英州圖說,“龍英州:今天等縣境內。”考為:州治今天等縣龍茗鎮龍英村。

第376頁,萬承州圖說,“萬承州:今大新縣境內。”考為:州治今大新縣龍門鄉。

第382頁,安平州圖說,“安平州:今大新縣境內。”考為:州治今大新縣雷平鎮安平村。

第385頁,思同州圖說,“思同州:今扶綏縣境內。”考為:州治今扶綏縣中東鎮思同村。

第388頁,上下凍州圖說,“上下凍州:今龍州縣境內。”考為:州治今龍州縣下凍鎮。

第394頁,全茗州圖說,“全茗州:今大新縣境內。”考為:州治今大新縣全茗鎮。

第397頁,結安州圖說,“結安州:今天等縣境內。”考為:州治今天等縣進結鎮結安村。

第403頁,鎮遠州圖說,“鎮遠州:今天等縣境內。”考為:州治今天等縣進遠鄉。

第406頁,思明州圖說,“思明州:今寧明縣境內。”考為:州治今寧明縣城中鎮。

第409頁,羅陽縣圖說,“羅陽縣:今扶綏縣境內。”考為:縣治今扶綏縣中東鎮羅陽村。

第424頁,武緣縣圖說,“武緣縣:今武鳴縣。”考為:縣治今南寧市武鳴區城廂鎮。

第431頁,那馬司圖說,“那馬司:今馬山縣境內。”考為:司治今馬山縣周鹿鎮。

第437頁,定羅司圖說,“定羅司:今馬山縣境內。”考為:司治今馬山縣永州鎮州圩村。

第443頁,下旺司圖說,“下旺司:今平果縣境內。”考為:司治今平果市海城鄉那海村。

第446頁,安定司圖說,“安定司:今都安瑤族自治縣境內。”考為:司治今都安瑤族自治縣安陽鎮。

第452頁,古零司圖說,“古零司:今馬山縣境內。”考為:司治今馬山縣古零鎮。

第458頁,上石西州圖說,“上石西州:今憑祥市境內。”考為:州治今憑祥市上石鎮。

第460頁,下石西州圖說,“下石西州:今憑祥市境內。”考為:州治今憑祥市夏石鎮。

第464頁,遷隆峒圖說,“遷隆峒:今寧明縣境內。”考為:治所今寧明縣那堪鄉遷龍村。

第473頁,思陵州圖說,“思陵州:今寧明縣境內。”考為:州治今寧明縣峙浪鄉思陵村。

第476頁,江州圖說,“江州:今崇左縣境內。”考為:州治今崇左市江州區江州鎮。

第479頁,羅白縣圖說,“羅白縣:今崇左縣境內。”考為:縣治今崇左市江州區羅白鄉。

第485頁,湖潤寨圖說,“湖潤寨:今靖西縣境內。”考為:治所今靖西市湖潤鎮。

第488頁,上映峒圖說,“上映峒:今天等縣境內。”考為:治所今天等縣上映鄉上美村。

第491頁,泗城州圖說,“泗城州:治所在今凌云縣境內。”考為:州治今凌云縣泗城鎮。

第515頁,歸順州圖說,“歸順州:今靖西縣境內。”考為:州治今靖西市新靖鎮舊州村。

第518頁,都康州圖說,“都康州:今天等縣境內。”考為:州治今天等縣都康鄉。

(二)治所考訂

第125頁,遷江縣圖說,無注釋,考為:縣治今來賓市興賓區遷江鎮。據《來賓縣志》載,遷江縣北鄉,轄河里、忠信、懷集等16村團,今為合山市境[13]。因此遷江縣轄境為今興賓區、合山市各一部分。

第150頁,宜山縣圖說,無注釋,考為:縣治今河池市宜州區。1993年9月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宜山縣,設立宜州市。2017年,宜州市改為宜州區。考慮到《范校本》成書時間為1993年,該條無注釋可以理解,當作更新。

第159頁,河池州圖說,無注釋,考為:州治今河池市金城江區。據《都安瑤族自治縣志》載,今之下坳鄉全部地域,均屬河池土州地[14]。因此河池州轄境含今都安瑤族自治縣一部分。

第170頁,東蘭州圖說,“東蘭州:今東蘭縣境內。”考為:州治今東蘭縣東蘭鎮。據《都安瑤族自治縣志》載,今之板升鄉全部地域,昔屬東蘭土州地[15]。因此東蘭州轄境為今東蘭縣、都安瑤族自治縣一部分。

第180頁,永定長官司圖說,“永定長官司,今宜山縣境內。”考為:司治今宜州區石別鎮三寨村。據《都安瑤族自治縣志》載,今之福龍鄉之同意,宜州等村,昔為永定長官司地[16]。因此永定長官司轄境為今宜州區、都安瑤族自治縣各一部分。

第183頁,永順長官司圖說,“永順長官司:今宜山縣境內。”考為:司治今都安瑤族自治縣板嶺鄉永順村。據《都安瑤族自治縣志》載,今之三只羊鄉、板嶺鄉、永安鄉、拉仁鄉、九渡鄉全部地域,加貴鄉一部分地域,均屬永順正長官司轄地[17]。

第286頁,興業縣圖說,“興業縣:今玉林市境內。”考為:縣治今興業縣石南鎮。興業縣于1952年與玉林縣合并,1997年復置。考慮到《范校本》成書時間為1993年,因此該處注釋在當時無誤,僅做更新。

第367頁,太平州圖說,無注釋。考為:州治今大新縣雷平鎮。據《大新縣志》載,太平土州包括今雷平鎮及振興鄉、欖圩鄉的一部[18]。

第373頁,恩城州圖說,“恩城州:今平果縣境內。”考為:州治今大新恩城鄉恩城街。恩城州因前后出現相同名稱,并在文獻中與思城州較易混淆。平果地之恩城州,宋因之,治所在今榜圩鎮西南……明弘治五年(1492年),廢恩城州[19]。大新地之恩城土州,據《崇左縣志》載,明洪武元年(1368年)土官趙雄杰歸附授世襲知州,二年,改稱恩城土州,隸屬太平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省州改流,為恩城分縣[20]。《大新縣志》載,(恩城土州)明屬太平府,清改恩城州,仍屬太平府[21]。圖說原文“恩城治以土官”,說明此處恩城州為土州,而平果地恩城州早已廢置,故《范校本》注釋有誤。

第379頁,都結州圖說,“都結州:今隆安縣境內。”考為:州治今隆安縣都結鄉。據《天等縣志》載,都結土州,管轄地域為今隆安縣都結鄉、平果縣新安鄉和天等縣進結鎮愛樂村等[22]。

第391頁,茗盈州圖說,“茗盈州:今天等縣境內。”考為:州治今大新縣全茗鎮茗盈村。據《天等縣志》載,茗盈土州管轄2街47村(今大部分屬于大新縣)[23]。

第400頁,佶倫州圖說,“佶倫州:今天等縣境內。”考為:州治今天等縣進結鎮。據《天等縣志》載,佶倫土州,管轄六坡、五嶺、四行、十二弄、錄那(今部分歸平果縣)、四喜,共67村[24]。因此,佶倫州轄境為今天等縣、平果市各一部分。

第412頁,陀陵縣圖說,“陀陵縣,今扶綏縣境內。”考為:縣治今崇左市江州區馱盧鎮。《中國歷史地名辭典》載,陀陵縣,北宋置,治所即今廣西崇左縣東北馱蘆,清康熙中廢[25]。

第428頁,興隆司圖說,“興隆司:今馬山縣境內。”考為:司治今馬山縣林圩鎮興隆村。據《都安瑤族自治縣志》載,今之六也鄉、七百弄鄉大部地域,以及古河、棉山、山腳等地域。清以前分屬興隆土巡檢司各城頭地。今之大化一帶地域,昔名“烏龍峒”,清以前屬興隆土巡檢司地[26]。因此,興隆司轄境為今馬山縣、大化瑤族自治縣各一部分。

第434頁,白山司圖說,“白山司:今馬山縣境內。”考為:司治今馬山縣白山鎮。據《都安瑤族自治縣志》載,今之龍灣鄉右岸全部地域,菁盛鄉右岸地域,昔屬白山土巡檢司之城頭地[27]。因此,白山司轄境為今馬山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各一部分。

第440頁,舊城司圖說,“舊城司,今平果縣境內。”考為:司治今平果市馬頭鎮。據《都安瑤族自治縣志》載,今之百馬鄉、江南鄉地域,昔屬舊城土巡檢司轄地[28]。因此,舊城司轄境為今平果市、都安瑤族自治縣各一部分。

第449頁,都陽司圖說,“都陽司:今都安瑤族自治縣境內。”考為:司治今大化瑤族自治縣都陽鎮。據資料載:明嘉靖七年(1528年),置都陽巡檢司,治今都陽鎮,屬思恩府轄。清因之。1915年8月,都陽、安定兩土司改流合置都安縣。……1988年,劃歸大化瑤族自治縣轄[29]。

第494頁,利州圖說,“利州:今凌云縣境內。”考為:州治今田林縣利周瑤族鄉。據《凌云縣志》載,明洪武六年(1373年)建州署,泗城州移治古磡峒(今凌云縣泗城鎮),下轄利州、程縣、唐興州[30]。又據《田林縣志》載,利周,古時叫阪麗莊,宋時設利州,明嘉靖二年歸并泗城州,清康熙時改“州”為“周”,置利周亭,解放前屬凌云縣,解放后于1951年劃入田林縣[31]。

第497頁,程縣圖說,“程縣:今天峨縣境內。”考為:縣治今天峨縣坡結鄉。據資料載:唐置峨羈縻州,治今坡結鄉內。元廢峨州,置程縣。明初程縣屬泗城府,尋改屬慶遠府。嘉靖元年(1522年),程縣廢,故今鄉域分屬凌云縣和南丹土州[32]。因此,程縣應為天峨縣、凌云縣、南丹縣各一部分。

第500頁,上林長官司圖說,“上林長官司:今西林縣境內。”考為:司治今田林縣八桂瑤族鄉。《中國歷史地名辭典》載,明初建,治所在今廣西田林縣西,明萬歷中并入泗城州[33]。又據《田林縣志》載,永樂七年(1409年),廢上林峒,置上林長官司,司署在今八桂瑤族鄉。故《范校本》注釋有誤。

第503頁,田州圖說,“田州:今田東縣境內。”考為:州治今百色市田陽區田州鎮(按:最后州治)。據《田陽縣志》載,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田州路為田州土府。洪武年間,田州知府岑伯顏將田州府治所(今田東縣境)遷至來安府(今田陽縣境)[34]。因此,田州轄境包括今田東縣、田陽區各一部分。

第506頁,上林縣圖說,無注釋。雖然與第131頁“上林縣圖說”詞條同名,但并不是同一所指,前者為柳州府所轄,該處為上林土縣。原文“上林轄于田州”,考為:縣治今田東縣思林鎮。《廣西建制沿革考》載,上林縣,宋置,治所在今田東縣治東南思林鎮右江西岸。明洪武二年(1369年)屬田州府,嘉靖七年(1528年)六月屬田州,七月屬思恩軍民府[35]。

第509頁,思城州圖說,“思城州,今大新縣境內。”在眾多現有文獻中,存在思城州和恩城州混淆的情形。參看原文“思城故屬田州,其土酋坐岑濬黨誅,印失停襲。”據谷口房男的考證,明初田州府曾有四個同屬州,其中上隆州(成化三年廢),思城州(弘治末年廢)改屬布政司,弘治十八年(1505年)歸德州、果化州改屬南寧府[36]。《殿粵要纂》成書于萬歷三十年(1602年),結合原文,可以推斷,雖然描繪了圖,但該城治極有可能已不存在。雖然思城州治所暫不可考,但應與大新縣前后出現的思城州(含上思城州、下思城州)、思誠州、恩城州等并無關系。

第512頁,奉議州圖說,“奉議州,今田陽縣境內。”考為:州治今百色市田陽區田州鎮興城村。據《田陽縣志》載,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來安路亦改為來安府,奉議土州并入來安府。七年復置奉議土州,同時將治所從那賴屯遷至發祥屯(今興城村)。十七年廢來安府,并入田州府。二十八年,奉議州改為衛。建文十二年(1400年),罷衛復置州。嘉靖六年(1527年),奉議州改隸思恩府[37]。因此,奉議州轄境包括今田東縣、田陽區各一部分。

第521頁,向武州圖說,“向武州,今天等縣境內。”考為:州治今天等縣向都鎮向都街(中和街)。據《天等縣志》載,向武土州,州圩在州署前(今中和街),東路領寧圩共106村,南路領把荷、洞平2圩共73村,西路領江城圩(今屬田東縣)共87村,北路領義圩(今屬田東縣)共84村[38]。因此,向武州轄境為今天等縣、田東縣各一部分。

第524頁,安隆長官司圖說,“安隆長官司:今隆林各族自治縣境內。”考為:司治今田林縣舊州鎮大興街。據《田林縣志》載,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泗城州土官管安隆峒,建文四年(1402年)請設治所。十二月,改稱安隆長官司,轄區12甲,隸屬泗城州。清康熙五年(1666年),撤安隆長官司,改稱西隆州,州治仍在龍圩(即今舊州鎮)[39]。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元月,割西隆縣的舊州、南角兩鄉,西林縣的潞城、八桂、供央三鄉以及央邊村,凌云縣的浪平、百平、樂里三鄉置田西縣[40],1951年改稱田林縣。因此,安隆長官司轄境為今田林縣、隆林各族自治縣各一部分。

四、結 語

鑒于《殿粵要纂》在明代廣西歷史中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軍事、民族、地理等方面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本文采用對校法,對范宏貴教授的點校本進行了勘誤和地名考釋。《范校本》成書迄今已近30年,由于資料局限、歷史變遷和技術手段等方面原因,不可避免出現一些紕漏和謬誤。本文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地勘核、校正其中的不當之處,目的在于確保古籍文獻的整理質量,使其發揮更大的參考價值。但由于對校法中采用的底本,抑或存在紕繆,如范教授也適當地對原書及謝啟昆的《廣西通志》進行了比較、勘誤。本文僅作《北圖影印本》與《范校本》之比較,從方法論和精確度來說,也存在一定的欠缺;地名考釋之處,因所涉地名涵蓋廣西全境,參考依據主要來自文獻,故可能不當。除此之外,抑或有其他紕繆未及發現,以上不足之處希冀方家指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国产一级小视频|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五月天久久婷婷| 一本综合久久| 精品国产自|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日本精品影院|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色综合国产|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夜夜操国产| 亚洲嫩模喷白浆| 久久精品91麻豆|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青草91视频免费观看| 很黄的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91国内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永久| 国产成人毛片|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a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va在线|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国产美女人喷水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亚洲a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婷婷亚洲最大|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91福利在线看|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精品91视频| 91亚洲精品第一|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av在线手机播放| 天天色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