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方平 黃德強
摘要:圖示化高中生物建模教學是以模型為核心的建構模型、解析模型和應用模型的課堂師生互動過程.從學生的學、教師的教、課程實施、課堂文化等四個維度進行課堂教學評價,即“四維評價法”,能較好觀察“模型與建模”科學思維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四維評價法;圖法化;建模教學;高中生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2)09-0139-03
收稿日期:2021-12-25
作者簡介:蔡方平(1965.9-),重慶市大足人,本科,中小學高級教師,從事中學生物教學研究.
黃德強(1981.7-),四川省宜賓人,本科,中小學高級教師,從事中學生物教學研究.
基金項目:四川省成都市 2018 年度教育科研課題“基于思維圖示化的高中生物建模教學策略研究”(CY2018M40)
對圖示化高中生物建模教學課堂的評價需要從學生的學、教師的教、課程實施、課堂文化等四個維度進行.
1 學生的學
1.1 建模意識
目的:是否明確建模的目的.包括是否明確建構模型的類型,是否明確建構什么模型;
問題:是否關注與模型有關的問題.包括是否關注建模的背景,是否關注模型的要素;
興趣:是否對模型要素及其梳理感興趣.包括是否有探究模型要素內涵及其關系的愿望;
交流:是否積極參與討論交流建模問題.包括是否積極思考并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
態度:是否主動積極動手建模.包括是否主動積極提取素材中模型的要素并進行梳理.
1.2 建模參與
動口:是否積極參與思考問題、討論問題、解答問題以及提出新問題;
動手:是否直接動手操作,動手梳理模型要素、準備素材、建構模型;
狀態:在建構模型過程中,是否興奮、專注,是否易受其他因素干擾;
展示:是否主動積極展示自己的作品,是否樂意欣賞其他同學的作品;
評價:是否認真參與或傾聽評價作品,是否客觀評價作品、學人長處.
1.3 模型質量
目標:作品是否與建模的目的相符合,其符合程度怎樣;
組分:模型結構組分是否相對完整,與目標是否相統一;
內涵:模型要素是否正確,模型要素之間關系是否科學;
整體:模型結構比例是否協調、色彩搭配是否合理醒目;
美化:從整體上看,模型是否美觀而有良好的視覺效果.
1.4 模型應用
答疑:是否依據模型解答疑難問題,是否從模型要素及其聯系來獲得答案;
解題:是否在解題時能夠從模型中尋找解題的方法、思路,進而獲得答案;
聯系:是否將該模型與其他模型相關聯,產生聯想、拓展思維,解題答問;
發展:是否通過改進、完善和發展模型,來豐富知識網絡、優化知識體系;
感悟:是否有體驗、啟示和收獲的表現,并從中獲得模型應用的優化思維.
2 教師的教
2.1 引導啟發
情景:是否有真實的、并且是合理的情景設置;
設問:是否有否恰當的、描述準確的問題設置;
激趣:是否有能夠激發建模興趣的言行;
目標:教師的引導是否直接指向析模(或建模或用模)目標;
思路:目標指向是否明確、清晰而有利于建模.
2.2 互動交流
動口:互動交流的重要途徑是語言交流,語言是否準確、恰當有效;
動手:是否有指導析模、建模或用模等活動的示范,以及互動交流;
體態:是否有眼神手勢等自然恰當的體態語言,增進互動交流效果;
深度:交流過程是否有建模方法、建模思路、建模本質的重要體現;
廣度:互動交流是否面向全體學生,以促進全體學生一起進步發展.
2.3 點評反饋
展示:是否具有恰當的析模、建模、用模等成果展示;
自評:作品展示時是否包含展示者的作品介紹和評價;
互評:是否有相互評價、激活思維、相互幫助的體現;
師評:是否有教師客觀的、積極的、準確的總結評價;
和諧:是否有積極的師生互動評價,以及和諧的氛圍.
2.4 發展提升
修正:是否關注生生互評、教師點評,以及反思評價、修正作品;
改善:模型是否帶有特定目的性,是否在聯系實際時有模型改善;
聯想:是否善于聯想解決問題,提出新問題,進而促進思維發展;
發現:在總結互動過程中,是否有方法、思路上的有關規律發現;
啟示:在歸納總結過程中,是否經歷體驗,并獲得了感悟和啟示.
3.課程實施
3.1 建構模型
定主題:關注主題的確定,是否確定了科學合理的模型建構主題;
明目的:關注建模的目的,是否明確了模型的類型、模型的內容;
厘思路:建構模型需要厘清思路,是否明確了建模的方法和思路;
探組分:建模必有組分的梳理,是否探明了模型的組分及其關系;
建模型:是否建構起了符合要求、結構清晰而又相對完整的模型.
3.2 解析模型
定主題:任何已建構的模型都有一定的主題,解析模型首先看是否明確了模型的主題;
有目的:解析模型總有一定目的,目的不同解析結果不同,是否有明確的解析模型目的;
設問題:解析模型過程也是一個探究過程,看是否設計投放了具有系列的邏輯性問題;
析組分:模型是由特定組分構成,看是否對模型組分進行了一定方法思路的梳理解析;
理邏輯:明確模型組分,梳理組分間的邏輯關系,看是否對模型組分進行了邏輯梳理.
3.3 應用模型
明問題:是否具有、或是否提出了可以用模型來解決的問題;
尋模型:是否明確了需要解決的問題,并找到了相關的模型;
理關系:若找到問題對應的模型,是否梳理出各要素的關系;
有發展:是否在解決問題時對原模型內涵進行了拓展或延伸;
獲結果:是否從拓展或延伸的模型中獲得了解決問題的答案.
3.4 落實素養
生命觀念:在建模教學過程中是否有生命觀念的體現或活動體驗;
科學思維:在建模教學過程中是否有科學思維的展示或解題訓練;
科學探究:在建模教學過程中是否有科學探究方法的本質或思路體現;
社會責任:在建模教學過程中是否聯系生產、生活與社會而解決問題;
健康發展:在建模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否有積極、樂觀和進取的表現.
4 課堂文化
4.1 民主和諧
信任:信任是發自內心的真誠,建模教學活動應關注師生之間的交流,看是否表現彼此信任;
尊重:尊重是合作成功的前提、交流順利潤滑劑,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是否相互尊重;
安全:安全是所有活動的首要任務和提高活動實效的條件,看師生合作、交流是否有安全感;
鼓勵:鼓勵是人生的無窮財富,是教學的密碼,關注教師的交流與評價,看是否以鼓勵為主;
愛心:愛心是彼此融洽的動力,教師是否對學生充滿愛心,是否關愛學生、關注學生的發展.
4.2 哲思啟智
提問:師生互動中,是否善于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具有挑戰性、啟發性;
邏輯:重視語言和活動是否有邏輯性并關注表述的準確性和行為的合理性;
觀念:是否有理性思考,能上升到生物學科的高度,內容落腳于生命觀念;
探究:生物學科是實驗性學科,其精髓是科學探究,是否關注探究的實質;
哲理:總結是否立意高遠,并能站在哲學的高度看待問題和關注事物發展.
4.3 規范正能
語言:語言是否規范,表達是否科學、準確,運用書面語;
文字:文字是否使用正確、規范,文字書寫是否清晰美觀;
姿態:行為端莊舉止優雅,師生是否彰顯君子、淑女風度;
積極:師生狀態是否良好,完成任務、處理問題是否積極;
追求:言談舉止是否表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
4.4 美觀藝術
整體:整體大于局部之和,模型的整體是否協調美觀;
比例:模型各組分的是否科學、協調和合理;
文字:模型文字是否大小適度、位置合理、和字形美觀;
色彩:模型各組分顏色是否搭配科學、協調和醒目;
美觀:模型是否體現出知識性、科學性和觀賞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 居曄.建模思想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成才之路,2020(31):117-118.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