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珍
葉圣陶先生20世紀40年代就提出“高中階段兼采現代語的整本的書”的建議。余黨緒教師認為,“整”是貫穿于獨特的生命,獨立的精神文化、邏輯的一種精神產品,“書”既不是產品意義上的印刷品,也不是泛意上的文化產品,而是指具有精神產品的獨特性與生命性的書。[1]12著眼于思維品質的培養,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優勢顯而易見。“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也成為新修訂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任務群之一,“整本書閱讀”教學在新教材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越來越為我們熟悉。也向更多的一線教師提出了挑戰:教學準備從單調狹窄走向多樣寬大;課堂教學意識由單篇閱讀向精讀單篇、多篇聯讀、驗讀全書、拓展他書延伸,課堂突破僵死,走向新活;教學評價突破定向,走向多維。本文以《紅樓夢》整本書教學為例,談“整本書閱讀”教學實施的思考。
首先,立足學生,了解閱讀現狀,明確閱讀優勢及不足。
對學生而言,通過問卷星,我們了解到學生初中就接觸過《紅樓夢》相關選文,便于進入教學情境,以少男少女為主要人物的作品與現代的高中生心理情感產生共鳴。但同時,讀屏時代大大沖擊了讀書時代,他們的讀書也只是停留在《讀者》《格言》一類的輕文本或者心靈雞湯式的碎片化閱讀,面對整本書,缺乏執著堅毅的閱讀耐力。《紅樓夢》人物眾多,體量巨大,對學生閱讀的意志品質是考驗;筆法犀利,結構復雜,學生缺乏閱讀經驗,難以融會貫通;文化內涵豐富,詩詞曲賦有象征意義,挑戰鑒賞能力。
《紅樓夢》是典型的古典章回體小說,其精致嚴謹的敘事風格和“草蛇灰線”的寫法能幫助學生積累整本書閱讀的經驗,修正碎片化閱讀造成的不良閱讀的習慣。就知識能力而言,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有利于學生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構思行文,敘事寫人等小說技巧有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多元的人物形象、豐富的詩詞文賦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就精神成長而言,神話故事、儒家文化、民俗文化,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詩詞歌賦營造的詩化境界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品味;豐富的社會信息和廣泛的世態人情,對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有重要作用。
其次,立足原著,選擇教學方法,明確總體和具體目標
對教師而言,應當以一個研究者的角色去讀,挖掘文本隱含的內在精神價值,要有批判性閱讀和反思性閱讀。不僅要讀原著,還要讀文獻,閱讀曹雪芹生平以及學者大家對《紅樓夢》的研究成果。要激發閱讀思維,拓展閱讀感受,充實閱讀觀點。整本書閱讀應該是精讀和泛讀靈活轉換,課內與課外深度整合,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對接融通,既有一定的閱讀規定,又為學生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留足空間。足夠的閱讀量、寬廣的閱讀面、豐富的閱讀經驗、多樣的情境設置和任務驅動都將直接決定教學效果。
對學生而言,正確的閱讀準備和閱讀取向,才能更好地進行閱讀。因此,要明確學生閱讀的目標任務。《紅樓夢》的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是高一下學期的內容,高一寒假就前置閱讀任務,布置進行《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第一階段要求制定閱讀計劃表,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閱讀任務,整體感知文本。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不僅有暢快的“悅讀”,也要艱難地“啃書”。第二階段,交流閱讀心得,書寫讀書筆記,探索《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的路徑,形成和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五一放假期間時,借助學校研究性學習,布置學生閱讀了閻紅《誤讀紅樓》和張俊《清代小說史》第七章,并給學生列出十個研究性課題,讓學生再讀原著。第三階段,要求能對小說做進一步的探究與整合,選擇一個感興趣的主題深入研究。以“分組課題”的形式呈現閱讀成果。課堂教學的這些前期準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顯示出來,這樣的準備讓學生能夠在研讀文本的基礎上,生發問題、加強體悟,建構經驗,形成自己的學習體驗!
教學意識由單篇閱讀向精讀單篇、多篇聯讀、驗讀全書、拓展他書的整合延伸。教學過程從問題導向變為“情境-任務-活動”驅動。
第一課段,貼合學生生活實際和關注熱點,在任務指導下進行導讀激趣和通讀指導。
任務1.選出自己近期最喜歡的三部電影,挑選經典臺詞并總結電影關鍵詞,做一份“電影關鍵詞清單”。
示例:

?
任務2.借助圖書館中的資料和網絡,查找古今名家評價《紅樓夢》時所用的關鍵詞,做一份“《紅樓夢》關鍵詞清單”。
示例:

?
合肥一中儲召連老師在進行導讀時,用“一塊頑石、兩位異人、三處空間、十二女子、四大家族、五代而衰”將《紅樓夢》“講什么”清晰地呈現給同學。
第二課段,圍繞“紅樓校園文化節”“黛玉人物紀念館”“紅樓服飾品鑒會”“紅樓夢詩詞大會”“紅樓人物小傳集”“紅樓論壇線上峰會”六情境開展各種活動。例如,“紅樓校園文化節”,可以設置如下情境:為迎接我校校園藝術文化節,話劇社依據《紅樓夢》原著,從中挑選“寶玉摔玉”、“黛玉葬花”等經典情節,排練一系列“紅樓話劇”,現邀請大家共同參與系列話劇的編寫和排練,集思廣益,為全校師生獻出上一場文化盛宴。這個情境通過紅樓話劇節的任務情境,吸引學生的興趣,指導學生閱讀前五回,梳理小說主要的人物關系,通過話劇劇本編寫的方式,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比較鑒賞、質疑思辨,體會人物關系的復雜性和深刻性,深入探究人物關系背后反映的社會現實。例如,“紅樓論壇線上峰會”,筆者設置情境:新浪微博大V博主舉辦了紅樓主題研讀峰會,一時間網絡上掀起了紅樓夢主題探討的熱潮,投票選擇你最認同的紅樓主題,并留言互動。這個情境以辯論開啟,抓住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以剖析社會為點,引導深入探究文本,以點帶面,為多元主題的深入探討鋪墊;以撰寫文獻綜述為落腳,站在前人的肩膀深入探究,亦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三課段,線上線下觀紅樓,眾人齊品其中味。由校團委引領,高一年級統籌,各社團協調配合,舉辦校園紅樓文化節。結合過程性學習的成果,進行海報、紅樓習作的展覽,紅樓人物書簽等文創產品的義賣,紅樓話劇的演出,最后以藝術節閉幕式的形式為此次活動劃上句號。
另外,教學方式從“講授-靜聽”式走向“活動體驗”式。整本書閱讀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講授永遠無法代替學生自主閱讀。整本書閱讀的深度學習更需要教師設計課堂,設計活動。學生對于有創意且富有挑戰性、趣味性的活動總是特別歡迎并積極參與。傳統活動方式如評點批注、讀書筆記固然有助于整本書閱讀的深度學習,但是,以“活動”為基本的學習方式,能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學習知識,生成性更強。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承擔的是語言建構與運用、多層次發展邏輯與形象思維、提升審美鑒賞創造能力、增加見識實現文化上的傳承與理解這四大核心素養。對于“整本書閱讀”而言,“考核”是難點。過于瑣碎會令操作性大打折扣,過偏過難又會挫傷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紀秋香在《高考整本書閱讀評價發展趨勢》中通過分析2017至2019年北京高考語文試卷中對整本書閱讀內容的考察,指出高考整本書閱讀評價的發展趨勢之一是要關注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深度和思維品質,在整體感知、理解分析和感悟評價這三個角度關注學生對整本書的深度理解,而要做到提升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能力,最終還是要依賴于整本書閱讀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2]70
在整本書閱讀教學評價中,對教師的教學實施過程,要關注教師教學理念的革新,教學策略的優化,教學效果的達成;對學生的學習體驗過程,要關注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情感思想和價值觀的深度思考,多元共生文化的創新傳承;對教學內容的實施過程,要關注是否凸顯了以文本為載體的語文課程特色,是否傳承了富有意味、有溫度的文化內容,是否有與核心素養相關的非知識性內容的學習研討。[3]8
以《紅樓夢》為例,“評價任務設計”環節,從四個梯度進行評價任務的設計。
第一梯度評價任務:篩選信息,梳理情節。
這一梯度主要立足于學生的自主閱讀,是課堂教學實施的基礎。可以通過閱讀檢測、問題搶答、口頭概括等評價方式,促使學生研讀全文、篩選信息,梳理小說敘事結構,概括主要情節,評價落點在學生主動積累、梳理和整合信息能力。例如,用“一塊頑石、兩位異人、三處空間、十二女子、四大家族、五代而衰”清晰地梳理出《紅樓夢》“講什么”。
第二梯度評價任務:分析性格,概括形象。
這一梯度旨在通過評價促使學生分析情節,探究人物性格成因,鑒賞人物形象,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文學形象的獨特認識,評價落點在發展形象思維,豐富學生對文學形象的感受和理解。評價的方式為交流分享和撰寫讀書心得。例如,一方面著眼于讀,推薦閱讀李劼《論紅樓夢--歷史文化的全息圖像》和梅新林《紅樓夢哲學精神目錄》;另一方面著眼于寫,鼓勵學生去發現有沒有對書中人物的漏讀、誤讀,進而引導對黛玉、寶釵的辯證性發現閱讀,對次要人物的關注。
第三梯度評價任務:評價主題,探究意圖。
這一梯度旨在通過賞析小說語言、歸納人物命運成因,品鑒小說主題,評價作品的文化內涵,深化價值認知。評價落點在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念,強化邏輯思維,訓練讀寫能力。通過學生互評,教師評閱讀書筆記,小組分享讀書心得,從自我、同伴和教師三個維度展開評價。學生本人根據閱讀計劃和個人感受進行自我評價,同伴根據評價對象的閱讀程度和合作情況進行客觀評價,教師根據閱讀筆記或研究性課題進行綜合評價。
第四梯度評價任務:探究困惑,創新方法。
這一梯度旨在通過評價確定自己能否鑒賞小說語言,敘事技巧、情節設置、形象塑造等各方面的特色,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激發進一步閱讀的興趣。評價落點在于培養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探究意識,問題意識、自我評價意識,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例如可以設置三個問題來評價教學。分別是:1.請列舉幾處紅樓夢中與“玉”有關的人、物、現象。(篩選信息在線記憶)2.請圍繞紅樓夢中你最感興趣的一處與“玉”相關的人、物或現象,分析其所蘊含的深層意義。(對問題一的深化分析,綜合開放)3.《紅樓夢》第94回“失寶玉”之后,通靈知奇禍,有人認為這是封建迷信,對此,你怎么看?請表明你的觀點,并說明依據。(問題二的特例,指向理解深究)。
整本書閱讀教學評價,尊重學生閱讀經驗,尊重學生閱讀能動性,在文本、學生和現實之間尋求契合點,既注重過程性和結果性評價又兼顧學習態度和學業質量,以激發興趣、啟迪智慧、增長才干、提升自信為內在要求,深化對學科核心素養內涵及水平層次的理解,提升學科素養導向的評價能力,協同推進相關改革,提升教師專業能力,促進學生發展,提升教育質量。
總體看,整本書的內容與題旨更加豐富與復雜,也更加隱晦與多元,結構的維度與層次更加反復,隱蔽性也更強,因而對讀師生的閱讀方式與思維品質有著更高的要求。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打破語文課堂篇章教學的藩籬,是我們語文教師共同的期盼。“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如果真正擺脫“雨過地皮濕”的窘境,不僅能增加學生高中語文學習的“厚度”,開闊語文學習視野的“廣度”,有利于學生深度思維的形成,而且能粗略構架起一個新的語文知識體系,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深度”,增加學生未來的人生“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