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紅
(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聲樂表演的關鍵在于學生需要充分了解作曲家的心路歷程,能夠通過自身肢體語言以及對于語言的把控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情感。為了滿足新時代對于學生聲樂表演能力的要求,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綜合素養為學生提供多元化教學服務,不斷拓寬原有教學渠道,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加強實踐與理論教學融合力度,進而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聲樂是通過人聲來表達音樂,這種表演方式能夠清晰直觀地表達出人們細致的情感。聲樂需要學生正確認知如何藝術化處理噪音,如何對語言的旋律和聲腔的把握進行處理。之所以聲樂教學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是因為聲樂藝術需要通過振動共鳴以及語言三者融合的方式展示出來。從本質上來講,聲樂不同于唱歌,唱歌只是聲樂藝術的一種。聲樂藝術與唱歌最大的區別在,于聲樂藝術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有著非常嚴謹且深邃的理論,內含聲樂學科體系覆蓋多個種類。既有技能課程,又包括多種理論知識,學生只有經過系統嚴格的訓練,才能夠提高自身聲樂素養[1]。
聲樂藝術最顯著的特征是人聲能夠表達出最真摯的情感。例如一部作品在演員的二度創作下,能夠充分融合自身心路歷程,表達出具有極具感染力的聲樂作品。聲樂藝術還具有語言性。聲樂藝術不同于器樂藝術,器樂藝術主要依靠旋律音符來表達音樂,而聲樂藝術主要通過語言旋律融合的方式表達。聲樂藝術具有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科學性是指學生需要學會共鳴氣息等發聲技巧以及各種基礎樂理知識。藝術性是指學生需要充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聲樂演唱者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夠靈活使用鼻腔、口腔等發聲器官。教師也需要落實新型教學理念以及教學策略、引導學生調控好體內的發生器官,進而達到最佳唱歌水平。同時心理調節也是影響學生音樂演唱能力的關鍵因素,因此教師還需要懂得調節學生的心理狀態,以此達到內外平衡的效果[2]。
聲樂教學具有雙向性,從學生角度來看,教師所講內容需要學生進行深刻領悟,學生需要全身心投入到學習過程當中,充分學習教師提供的各種方法。從教師層面來看,隨著我國教育理念的不斷改革,聲樂表演教學策略以及教學理念的不斷優化,需要教師學習、掌握并應用到實際教學過程當中。無論是哪種教學策略,都需要學生能夠充分領悟聲樂藝術知識,并將各種技能轉化為自身的能力。倘若教師充分理解新型教育理念的內涵,就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即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多種問題,也能夠結合教學評價機制去優化調整。
此外,聲樂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聲樂教學中部分知識理念難以通過直觀的方式引導學生領悟,教師需要借助生動形象的比喻。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呼吸過程中腹腔要像氣球一樣飽滿。聲樂表演教學過程中,情感一直是教學重點方向之一。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聲樂作品的節奏,旋律等多個維度正確處理情感,能夠充分融合作者心路歷程并展示出來[3]。
聲樂課堂教學形式是確保各種教學方法落實的關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群體的實際學習需求,不斷調整原有教學方式以及課程設置。由于高校學生群體具有較強的個體差異性,因此教學方法需要因材制宜,為學生提供單人課、混合課等多種上課形式。以單人課為例,單人課重點在于1 對1 教學,教師需要結合班級每一位學生的思維認知以及聲樂知識掌握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科學的發聲方法,以及能夠清晰直觀地理解作者在聲樂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相比于大課,單人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能夠幫助學生解決自身存在的大多數問題。學生如若對于聲樂作品以及學習方式有任何見解,都可以與教師共同交流探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由于單人課具有較強的個體差異性,教師需要針對每一位學生的發音方式以及歌曲處理方式加以引導。近些年來,我國高校聲樂表演專業學生人數越來越多,教師難以在有限時間內對每一位學生加以指導。因此單人課教學形式只能適用于特定環境,通常與其他教學方式相結合,這樣才能夠達到教學資源的最大分配[4]。
以小組課為例,小組課相比于大課較為自由,通常由8人以內的學生同時上課,這些學生既可以學習聲樂理論知識,又可以一起練習發聲。教師既可以單獨指導,又可以引導學生構建學習小組進行合作探究,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會經歷思維碰撞,學習不同技巧,以此來拓寬自己的學習視野。由于聲樂小組課重點在于講解聲樂理論知識以及作品處理方面內容,這些知識都是大多數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因此小組課的落實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互相監督,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5]。
聲樂集體課較為常見,當前我國大多高校都以集體課為主。集體課最顯著的特征是一對多教學方式,例如教師會事先要求學生進行發聲練習,隨后為學生講解聲樂作品如何處理。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聲樂集體課教學方式較為單一、教學目標不清晰,由于集體課學生群體個體差異性過大,因此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只能夠解決學生群體的共性問題,但卻無法培養每一位學生的綜合素養[6]。
聲樂教學是幫助學生學習聲樂知識的有效途徑,舞臺表演則為學生提供音樂技能展示的平臺。學生要想在舞臺表演過程中擁有良好的臺風,既需要做好舞臺表演的一招一式,又不能過于留下表演痕跡。學生的藝術修養和聲樂技能很大程度上與聲樂教學質量有關,由于聲樂教學需要培養學生表演手段以及聲音技能,因此教師需要加強學生發聲練習以及舞臺表演能力。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我國部分高校聲樂表演專業教師過于注重學生表演技巧的應用,沒有緊密聯系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導致大多數學生因自身理解能力有問題,而難以有效挖掘各種聲樂技巧的內涵,最終導致舞臺表演實踐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聲樂教學活動需要教師高度重視,通過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融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提高自身聲樂綜合素養[7]。
藝術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聲樂教學只是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發聲方法以及對于聲樂作品的處理。學生還需要在學習后通過實踐的方式演繹出來,以此幫助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感悟新知。舞臺表演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能夠實現理性與感性的統一。舞臺表演既能夠展示出學生群體當前的學習能力,又能夠從側面凸顯出教師的教學質量[8]。
聲樂藝術的教學本質在于聲樂教學與舞臺表演相結合,聲樂教學是培養學生正確發聲技巧以及歌唱能力的關鍵,學生需要在掌握基礎知識后,通過舞臺表演的方式展示出來,舞臺表演還包括學生姿勢體態以及肢體表現能力的培養。總體來講,學生不僅需要掌握理論知識,還需要在不斷實踐過程中提高自身實踐技能,以此獲得聲樂演唱能力和整體組織能力。因此教師需要結合這一教學特性,不斷優化原有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快速成長[9]。
本文結合我國某地區高校聲樂表演教學情況進行數據調查,發現當前學生舞臺表演實踐機會以及實踐課程開設較少,學生難以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形成積極互動。部分高校只是偶爾講授舞臺表演的相關知識,沒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機會,最終導致學生實踐鍛煉較少。發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師為了進一步推動教學進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講解了大量理論基礎知識,而舞臺表演教學環節又需要較長的教學時間,最終導致教師不愿意為學生開設多種實踐活動。此外,學生聲樂演奏整體實力的表現不僅僅取決于理論基礎知識,還與舞臺表演實踐有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加強二者之間的有機融合,倘若對舞臺表演實踐環節重視程度不夠,將不利于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10]。
當前我國部分高校從事聲樂表演專業教師數量較多,但教師自身質量參差不齊,例如部分教師過于注重培養學生的聲樂技能,而忽略學生舞臺表演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即便懂得大量演奏技巧,也難以應用到實踐過程中。甚至部分教師依舊沿用傳統教學方法,難以結合學生群體的個體差異性落實新型教學理念以及教學策略,學生與教師之間如若沒有構建溝通橋梁,將會導致二者之間的合作力度較低,最終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教師也難以從多個維度分析學生群體當前存在的學習問題。發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部分高校針對聲樂表演教師設立的入職門檻以及教學考核標準存在問題。例如大多數高校只關注教師是否具備聲樂表演相關知識的理論基礎講解,即便教師入職后,學校管理者也沒有通過加大資金投入的方式為教師提供多元化培訓活動,最終導致教師的教學思維只能局限于某個區域[11]。
舞臺表演是學生聲樂技巧的直觀體現,但我國部分高校并沒有為學生搭建舞臺表演平臺。例如部分高校雖然能夠為學生提供音樂會沙龍以及講座等多種實踐形式,但由于舞臺表演次數以及時間地點都不確定,學生難以通過實踐的方式提高自身技能。此外,針對不同實踐活動教師還需融入多種教學方法,例如講座需要教師通過文字語言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聲樂技巧,但由于聲樂表演本身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教師不僅需要理論講解,還需要通過親身示范的方式幫助學生獲得知識。而大多數高校表演實踐機會較少,通常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學生個人難以通過單人表演的方式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教師也無法關注到每一位學生,最終導致學生自身成長收獲較低[12]。
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聲樂表演專業學生的綜合素養,部分高校同企業構建合作平臺,但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部分高校與企業合作過程中,由于實踐基地基礎設施不完善,學生參與校外實踐次數較少,大多數學校都是與培訓班進行合作,學生要想獲得充足的實踐機會,需要花費額外金錢。部分高校與其他高校共建合作基地,這種教學方式過于單一,無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身能力的機會[13]。
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滿足新時代對于高校聲樂表演專業的教學需求,教師需要為學生創建互動式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模式能夠引導教師與學生之間構建平等的溝通橋梁,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以此提高教學質量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不僅能夠增強同學之間的友誼,還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分析當前學生群體存在的學習問題。互動式教學策略融入聲樂表演教學活動中需要教師優化原有上課形式。例如聲樂表演課程可以采取兩位教師對標幾名學生的形式,例如一位教師負責鋼琴伴奏,另一位教師需要幫助學生解決在聲樂表演過程中存在的多種學習問題。互動式教學模式主要采取課前課中以及課后三個維度進行實施。以課前為例,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開始前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幫助學生熟悉課堂教學內容,以此為學生營造一個舒適溫馨的課堂氛圍,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為學生播放本次課涉及的聲樂作品,學生需要學習這些聲樂作品作者的人物生平以及表達的情感內涵。教師還可通過隨機提問的方式與學生共同溝通探討,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4]。
課中,學生需要認真傾聽教師課堂所講內容,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多種聲樂表演技巧,倘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問題,教師則需要以積極正向的激勵措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即便學生存在多種問題,教師也需要從多個維度分析學生當前綜合能力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對于教師的抵觸心理。
課后教學環節主要體現互動交流,學生需要結合教學過程中的各項學習方法以及表演技巧與教師進行溝通探討。由于部分學生性格內向,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后利用手機以及電腦等各種智能終端設備向教師進行提問,提高學生的時間利用率。根據互動式教學理念,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群體的實際學情,將學生劃分成多個學習小組,同時也可以將聲樂表演專業相同年級的學生進行分組,并對學生進行差異化分配,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更好的幫助教師落實不同難易程度的聲樂作品,并結合學生存在問題設定教學目標。
聲樂表演本質在于培養理論知識以及舞臺表演能力共存的應用型人才,因此高校教師需要融合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例如理論學科主要包括學生音樂素養、樂理知識以及音樂史等學科。教師需要加強學生舞臺實踐教學,以及舞臺實踐和樂理知識融合教學力度,實現一體化教學模式,改變傳統教學過程單一枯燥的問題。一體化教學模式可以從課堂教學和舞臺實踐兩個維度開展。
以課堂教學為例,聲樂表演本身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因此教師需要結合中西方音樂史以及音樂素養,為學生提供多種理論基礎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引導學生定期上臺講課,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隨后教師需要將聲樂技巧、聲樂表演訓練課融入課程中。由于這類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學生需要學完理論基礎知識后,需要通過學習這些課程引導自身對于實踐表演教學活動產生認知。
舞臺實踐教學主要包括排練表演以及形體等相關課程。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充分融入到課堂中來,教師可以在舞臺實踐過程中加入理論基礎知識的教學,例如教師要求學生針對某一歌曲進行排練時,可以對歌劇理論知識進行普及,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心理學以及從音樂理學角度探究如何通過多種實踐方式進一步培養自己的綜合技能。聲樂教師也可與學校管理者溝通,定期舉辦音樂周、音樂會等多種形式豐富學生的實踐渠道。
由于高校學生群體存在較強的個體差異性,倘若只用一種教學方式,將難以得到預期教學效果,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教學情景,例如教師應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結合學生群體感興趣的事物,以熟悉聲樂作品為導向,為學生創設教學情景,結合學生熟悉的作品,要求學生演繹作品中不同角色,以此獲得更好的藝術體驗。
以紅豆詞為例,在聲樂小組課中教師需要為學生講解紅豆詞作品。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可以事先利用互聯網平臺播放一段《紅樓夢》相關視頻,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對紅豆詞作品進行遐想,從而能夠更好地演繹出該作品風格。
此外,情景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處理歌曲情感,以《請不要再去做情郎》這部作品為例,教師應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男主角,去深刻領悟作品表達的含義以及主人公的心路歷程,從而能夠設身處地地體驗作品表達的情感。
總的來講,情景互動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群體的個體差異,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應關注每一位學生并利用啟發的教學方式,將問題拋出,要求學生通過角色代入的方式進行學習體驗。在教學環境構建過程中,教師應根據不同作品創設不同教學情景。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只有不斷拓寬教學思維,理清聲樂教學與舞臺表演實踐教學的融合關系,才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作為聲樂教學的延伸,舞臺表演一直是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關鍵。教師需要注重舞臺表演形式并為學生構建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而將新型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理念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