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鐵燕
(貴州師范大學,貴陽 550001)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提出:“黨著眼于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1〕可見,構建完善的鄉村治理體系有助于更好地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實踐范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實現提供實踐路徑。在這個意義上,構建完善的鄉村治理體系的核心任務是確保城鄉居民共享國家和社會發展的福祉。鑒于此,本文對鄉村治理的歷史進程、基本經驗、實踐路徑展開了深入研究,以期為新時代鄉村治理提供有益的啟示。
縱觀中國共產黨的百年鄉村治理史,可以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等四個時期,把脈中國共產黨百年鄉村治理的歷史進程。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基于革命與戰爭的需要,鄉村治理與農民運動、大生產運動、減租減息運動等緊密相連。在這一階段,充分發揮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和農民協會的主體功能。農村基層黨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鄉村治理的基本單元,在組織農民與地主斗爭的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農民協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鄉村治理的群眾性自治組織,是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鄉村治理的重要依托,是鄉村社會革命的重要主體,是黨領導鄉村工作的群眾基礎,在減租減息運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主體作用。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農民在土地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領導農民開展減租減息、反對苛捐雜稅等斗爭,逐漸形成了以“減租減息、限租限田”為主要內容的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時期,我們黨主要采取“耕地農有”的土地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通過階級斗爭,沒收地主的土地,最終在革命根據地實現了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主要采取“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抗日斗爭,結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黨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這一時期通過開展反奸清算斗爭、減租減息斗爭,農民逐步擺脫封建剝削制度的束縛,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戰爭時期土改斗爭的順利推進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激勵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支援前線。
土地問題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鄉村治理的核心問題。中國共產黨在廣大農村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并開展土地革命。通過土地革命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獲得土地使用權,不再受地主的剝削和壓迫,實現了鄉村社會土地所有制的根本性變革,鞏固了黨在農村的群眾基礎。農村黨支部是土地革命的火車頭。廣大農村地區以鄉為基本單位建立農村黨支部。隨著黨員隊伍的不斷壯大,基本實現了以村為基本單位建立黨的基層組織,進一步強化了黨對鄉村工作的領導。此外,中國共產黨還大力發展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保障了農民的社會權益,彰顯了鄉村社會治理內容的豐富性和多元性。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基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鞏固,鄉村治理與土地改革運動、農業生產運動、基層民主選舉、“農村工作部”的建立、社會主義改造(“一化三改”)等頂層設計密切結合。在這期間,取得了一些鄉村治理的實踐成果,也有些鄉村治理的做法不妥,比如,社會主義改造中一些簡單粗暴的做法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滿;在人民公社時期,由于制定了一些超越現實發展階段的目標,實踐中也存在急于求成的現象。
1953年我國開始對農業實施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底建立了農業高級合作社,農業走上了合作化的發展道路。這一時期同樣非常重視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比如,建立起了較為系統的“三級”醫療預防網絡,逐步健全了公費醫療、勞保醫療、農村合作醫療等醫療制度。1958年到197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鄉村治理采取“政社合一”的鄉村治理模式。“政社合一”的鄉村治理模式是特定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鄉村治理的實踐模式,建立在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的經濟基礎之上。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鄉村治理主要以國家的政權建設為核心目標,廢除了人民公社制度,恢復了鄉鎮政權建制,并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進行了土地改革,并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形成了“鄉政村治”的科學治理格局。這一時期,國家進行農業生產等多種體制改革,實施農、林、牧、副、漁五業并舉,大大改善了鄉村經濟結構。此外,鄉鎮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解決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大力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在改善民生方面,國家逐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此外,還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使農民共享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展帶來的福利。通過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展農業生產多種經營、創辦鄉鎮企業、改革戶籍制度、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等有效措施,鄉村得到了快速發展。
2006年以來,國家對農業發展給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農業稅的廢除大大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農村基礎設施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鄉村土地管理得到了加強,鼓勵農民進行土地經營權流轉,促進了土地規模化經營和農民增收。2010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進一步明確了基層黨組織、基層政府、村民委員會的關系。具體表現為:農村基層黨組織起領導核心作用;基層政府要為村民委員會的相關工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經費支持;村民委員會必須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并全力支持基層政府的相關工作。
新時代十年,我國形成了鄉村治理的基本框架,構建了“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位一體的鄉村治理模式。“新時代鄉村治理的目標是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斗。”〔2〕
2018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把村民委員會每屆任期由三年改為五年,村民委員會的任期與村和社區黨的委員會、總支部委員會、支部委員會的任期保持一致。從黨的領導力維度看,延長任期有利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完善黨領導下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和工作機制,有利于保持基層群眾自治性組織負責人隊伍相對穩定。從農村社會發展維度看,延長任期有利于農村長遠規劃和有序發展,讓工作具有連續性、穩定性,有利于農村的和諧穩定。從農村基層組織干部隊伍建設維度看,延長任期有利于村干部思想穩定、集中精力干好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鄉村振興取得了重要進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鄉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預計到2035年,鄉村振興將會取得決定性的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將基本實現;預計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將會全面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強國目標將會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構建了比較完善的鄉村治理體系,形成了鄉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法治鄉村建設得到了有序推進,鄉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正在建構之中。多元主體的積極參與和多重資源的合理利用,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卓越的鄉村治理智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中國共產黨百年鄉村治理積累了豐富的基本經驗,具體可以從治理的主體目標、內容、手段、模式、體制、機制等方面加以闡釋。
鄉村治理的主體從一元走向多元,構建了基層黨組織、基層政府、村委會、農村居民等主體廣泛參與的多元治理共同體。鄉村治理中形成的“楓橋經驗”推動形成了以鄉鎮、村黨組織為領導核心、自治組織為執行主體、村民為參與力量的基層治理架構,為新時代鄉村治理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方案。
第一,中國共產黨在鄉村治理中起著領導作用。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在鄉村治理中一以貫之。中國共產黨嚴密的組織體系在鄉村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后,開始把黨支部建立在村上。改革開放之后,隨著互聯網在鄉村的普及,針對在外務工人員頻繁流動的社會現實,創造性地把黨支部建立在網上。
第二,基層政府在鄉村治理中發揮主導作用,尤其是基層政府的管理、服務理念對鄉村治理產生重要影響。基層政府逐步實現了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大力發揮組織、引導、協調、服務等主導作用。
第三,發揮多元主體的合力作用。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鄉村治理主體不斷增多,呈現主體多元化趨勢。同時,在鄉村治理中,越發凸顯農村居民的主體性治理效能,注重發揮農村居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鄉村治理必須始終堅持與時俱進,把握時代的基本特征。每個歷史階段鄉村經濟社會發展都有不同的發展主題,產生不同的治理目標和治理內容。治理目標與治理內容應保持高度一致性。有什么樣的治理目標,就有什么樣的治理內容。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特定歷史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開展鄉村治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鄉村治理目標是解決土地的所有權問題,主要治理內容是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通過土地革命、武裝斗爭等手段推翻“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鄉村治理目標是解決農業發展落后的問題,主要治理內容是通過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走農業合作化發展道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鄉村治理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通過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鄉村治理目標是解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問題(即新時代的共同富裕問題),主要治理內容是通過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通過鄉村治理現代化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奠定基礎,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
縱觀百年鄉村治理歷史,治理模式經歷了“政社合一”模式、“鄉政村治”模式、“多元共治”模式,逐步確立了農村居民的主體性地位。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鄉村治理主要采取“政權下鄉”的模式。“政權下鄉”為實現“工農武裝割據”奠定了社會基礎。這一時期通過在鄉村開展農民運動、土地革命、生產運動等,逐步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對廣大鄉村的全面領導,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鄉村治理主要采取“政社合一”的模式。這一時期主要通過人民公社化運動,構建了“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的三級治理模式。“政社合一”的基層政權組織模式構筑了這一歷史階段鄉村治理的圖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改善了農村社會的生產生活條件,極大程度地緩解了農村社會矛盾。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鄉村治理主要采取“鄉政村治”的模式。這一時期,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問題突出,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城鄉,一方面,為城市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另一方面,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后于城市,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出現“空心化”現象。農村公共服務不完善,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稅費高等成為制約鄉村發展的主要瓶頸。針對這些問題,通過新農村建設,逐步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同時,取消了農業稅,大大減輕了農民負擔。通過土地流轉,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鄉村治理主要采取“多元共治”的模式,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在脫貧攻堅中“第一書記”的設置對基層黨組織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農村居民、企業、社會團體等公益性組織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
百年鄉村治理中,鄉村治理體制經歷了從建立鄉村政權、政社合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三治融合”治理體制的轉變,逐步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道德約束、科技支撐的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形成了以“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有效治理機制。“行政村”的設置有利于基層政府與村委會之間進行有效的工作對接,而“自然村”的自治有利于村委會與廣大農村居民的有效溝通,激發農村居民的參與積極性,將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走鄉村善治之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鄉村治理經歷了“政社合一”“鄉政村治”“‘三治’融合”(“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治理機制轉化。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政社合一”有效實現了政權建設、經濟發展和基層治理三者的深度融合,鞏固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村基層政權,為農村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的統籌安排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這種治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農民的主體性,不利于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
在改革開放時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了生產效率。村民委員會的設立標志著“鄉政村治”模式的正式實施,農民作為鄉村治理的主體參與農村各項公共事務的管理。1998年11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正式實施后,我們黨對村民自治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村民自治的運行機制呈現出強制機制與內生機制的融合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的全面鋪開,村民的政治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增強。2006年,在全國范圍內取消農業稅的政策實施后,大大減輕了農村居民的經濟負擔,對鄉村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新時代十年,鄉村治理的基本單元實現了由“行政村”到“自然村”的轉移。各個鄉鎮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形式,創造性地建立以村民小組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的體制機制。自治重心的下移是新時代鄉村治理的新突破,極大地調動了農村居民的參與積極性,開辟了自治有效的新渠道、新路徑。
鄉村治理是社會治理的最基本單位,需要進一步探索鄉村治理推進方式方法,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堅實的實踐基礎,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科學的實踐指南。
公共參與對社會治理至關重要,必須構建基層政府、基層黨組織、村民委員會、企業、社會團體、社會組織、農村居民等多元主體參與的共同體,實現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的協同化合作。
第一,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數字鄉村治理模式。建立鄉村電子政務服務平臺,助力農村居民不斷“增權賦能”,正確處理基層政府和農村居民的關系,真正實現鄉村共治共管、共建共享。農村居民作為鄉村治理的主體,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科學文化素養,成為新時代的新型農民。
第二,實現多主體對話,促進農村居民、企業、社會團體與基層政府之間的互動交流。通過建立網絡對話平臺、鄉村服務工作站等,充分了解農村居民的利益訴求,不斷增進農村居民的生活服務水平,實現各個利益相關者之間信息交流,建立利益相關者之間平等性、友好性、協商性和持續性的對話機制。
第三,選派得力的黨員干部駐村擔任第一書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鄉村治理必須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做好農村居民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時為農村居民指引致富的方向,搞好黨政班子建設。
第四,發揮村民委員會在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開展鄉村居民喜聞樂見的主題活動,豐富鄉村居民的精神生活。村民委員會作為基層自治組織,在鄉村治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村民委員會應經常組織文明村鎮創建活動,廣泛開展農村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第五,設立慈善組織參與鄉村治理的領導小組和常駐機構。農村慈善組織是鄉村治理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發揮其在鄉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賦權模式是慈善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高級形態,賦予村民以公民權和自治權,引導村民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增強村民的權利意識,不斷提升村民的鄉村自治能力。
鄉村治理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構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位一體的綜合治理模式。
第一,打造堅強有力的農村基層黨組織。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黨在基層的戰斗堡壘,要充分發揮政治引領作用,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鄉村治理的各個領域,完善組織領導、工作網絡和督導考評,完善鄉鎮黨委領導的農村基層社會治理體系,選優配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持續推進軟弱渙散黨組織的整頓轉化,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戰斗力和凝聚力。
第二,要不斷完善鄉村社會組織自治制度體系。一方面,鄉村自治應以村委會為重要依托,持續完善村級議事會、村民理事會等村民自治組織體系,廣泛聽取和收集民意,通過召集村民集體協商議事、決事、辦事,引導鄉村居民廣泛參與農村項目建設、環境整治、公益事業,調動鄉村居民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要加強村務監督制度建設,制定村務公開工作制度,充分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的監督職能,加大村務公開的工作力度,真正實現依法治村,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
第三,加強農村居民的法治教育。通過廣播、電臺、電影、講座等方式,對農村居民進行法律普及和法律宣傳教育,引導農村居民樹立法律意識,用法律解決現實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政府兜底購買法律服務,確保鄉村治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走法治化發展道路。同時,要建立健全鄉村法律服務體系。鼓勵律師事務所為農村居民提供免費法律服務和免費法律援助。
第四,加強村民思想道德教育。重構家庭倫理,用家庭倫理帶動鄉村德治建設,用道德規范塑造德治潤化的美麗鄉村。鄉村治理中要建立健全道德指數考核評價體系,把農村居民的拾金不昧、見義勇為、鄰里和睦等道德行為納入道德指數考核評價體系中。
第五,大力推進數字鄉村治理模式。鄉村社會要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積極探索“互聯網+社會服務”的管理創新機制,努力打造鄉村社會治理智能化平臺,持續推進鄉村社會數字治理,實現鄉村居民“辦事零跑腿”,充分利用小程序、客戶端等為鄉村居民提供精準的農村公共服務。同時,要積極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利用互聯網技術為鄉村平安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加強鄉村文化治理,需要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將鄉村文化建設融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塑農村居民的文化價值觀,培育農村居民的文化主體意識,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建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第一,建立基層鄉村文化服務站,構建鄉村居民文化共同體。鄉村文化服務站要特別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和指引作用,把農村居民的思想引領擺在第一位。一是任用有文化功底的專業人士擔任工作站站長,組織村民學習、傳承和發展優秀民間文化,把優秀民間文化元素融入美麗鄉村建設,引導廣大農村走特色化的鄉村發展道路。二是充分挖掘本地區的鄉土文化資源,豐富農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如充分開發和利用鄉村文化館、村史村志館、村落文化遺址等鄉土文化資源,彰顯農村居民的集體智慧和創造能力。
第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重構農村公共服務的物理空間、活動空間和制度空間,用農家書屋、文化禮堂等延展農村居民的文化活動空間,通過法律援助活動、法律知識競賽、法律宣傳活動等拓展農村公共服務的制度空間,推動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
第三,通過新農村建設、村莊整體規劃等,將鄉風鄉韻以物化形態展示出來。大力挖掘鄉村特有文化,促進鄉村文化產業、鄉村文化旅游業內涵式發展,建立鄉村紅色文化展覽廣角,不斷整合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并實現三種文化的深度融合與創新發展。
第四,引入鄉村文化的市場競爭機制,建立鄉村文化社會服務組織,鼓勵民間團體、企業等主體積極參與鄉村文化治理,發揮市場在鄉村文化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此彌補基層政府對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的不足,實現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渠道多樣化,從而保障供給的種類、數量和質量。
第五,建立鄉村文化共建共治共享的自治組織。農村居民作為個體難以有效參與鄉村文化治理,鄉村文化共建共治共享的自治組織能夠充分有效地表達農村居民的共同利益訴求,延展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渠道,實現農村居民之間、農村居民與其他社會供給組織之間、農村居民與基層政府之間的平等對話和訴求表達,提升鄉村社會的凝聚力,培養農村居民的參與合作精神。
第六,拓展鄉村文化的生存空間。通過構建鄉村網絡文化綜合治理體系,健全鄉村網絡文化的生產、傳播機制,并利用互聯網讓更多的農村居民參與鄉村文化生產、傳播和治理之中,打造鄉村網絡文化平臺、積極開發具有中國鄉村元素的網絡文化產品。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村社內置金融是村社內部的一種合作金融,為實現農民財產權提供經濟支撐,為村集體財產變現且收益歸村集體所有提供了現實可能性。加強農村金融管理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內置金融村社新型組織體系采取內置金融模式,目的是把農民靜態的“生產要素”變成動態的“金融資產”。
第一,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構建農村金融數字化服務體系。不斷探索金融服務嵌入智慧政務系統的新手段、新方法,建立健全“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的體制機制,構建基層政府、社會組織、企業、農村居民等多主體參與的農村大數據金融服務平臺。
第二,構建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的考核評估指標體系。要建立農村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的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激勵金融機構進一步優化農村金融資源配置,建構多樣化的農村金融資源供給體系。同時,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構建農村金融數字化評價體系,并建立農村金融數字化原則、方法和過程的具體評價指標,建立數字化評價長效機制。
第三,構建內置金融村社聯合社體系。以農戶土地承包權或集體成員權作為抵押貸款,構建內置金融村社聯合社體系(村社信用合作體系),增強村民的主體性。內置金融村社通過村莊對外合作、內部資金互助、統購統銷、資產盤活等組織形式,實現農村居民與集體之間的穩定利益聯結。
鄉村治理的關鍵在于制度創新,核心是人才。鄉村治理需要培養和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工作隊伍。
第一,構建鄉村人才培育體系。一是加快鄉村振興課程體系建設,構建鄉村治理人才培養的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二是加強對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高校可以開設鄉村治理方向的公共管理專業,并培養該方向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構建鄉村治理梯級人才培育體系。同時,對扎根農村的知識青年、在家務農人員、村干部等人員,可以委托高校對其進行專業培訓。三是提升農民綜合素質。經常組織農民利用網絡平臺學習國家農業政策和農作物種植技術,并學會使用無人機進行植保作業,利用互聯網拓展農產品的銷售市場。四是加快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構建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治理的人才培養體系,不斷提升鄉村服務人員的網絡素養和科技素養,為鄉村治理的技術賦能提供人才保障。
第二,建立健全鄉村治理人才選拔制度,擴寬鄉村治理人才的晉升渠道。鄉村治理必須發揮人才的作用,為鄉村治理注入新鮮血液。應充分發揮鄉村治理人才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其打造個人發展的平臺,建立鄉村治理人才晉升的體制機制,提升鄉村治理人才的待遇,讓其在鄉村建設及治理中獲得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第三,構建鄉村人才考核評價體系。首先,完善法治保障。黨和國家必須高度重視鄉村人才考核體系的法治化建設,保證鄉村人才考核有法可依。其次,突出需求導向。要立足鄉村振興需求,優化完善鄉村人才評價體系,積極探索新型職業農民、鄉土人才評價體系。最后,用好評價信息。要進一步促進鄉村人才交流與共享,暢通鄉村人才評價信息服務渠道,實現鄉村人才跨部門、跨地區的合理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