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軍
[關鍵詞]? 鄉村振興;農村技術;人才培養
[作者單位]?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人才交流服務中心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鄉村建設、鄉村產業發展離不開農村新型技術人才,必須深化實施人才培養戰略,不斷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為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充足人才支撐。
——人才結構不夠合理。農村地區現有的技術人才大多集中在管理(村、組干部)、建筑業、種植業、養殖業等傳統行業內,而懂管理、會經營的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嚴重缺乏。例如:技術信息咨詢、花木培育、環境保護等新興產業的技術人才嚴重不足,掌握現代農業新技術的高層次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同時,現有農村實用型技術人才隊伍整體文化程度偏低、年齡偏大,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偏弱。特別是隨著城鄉差距日益加大,外出務工的青壯年人才不斷增多,農村青年技術型人才流失嚴重。此外,因為收入、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城市中的技術型人才不愿下鄉,而外出的農民工不愿返鄉,以致農村技術型人才越來越少。
——人才培養模式落后。近年來,農村地區意識到技術型人才的重要性,基層政府大力推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鄉村產業發展方式,并大力培養“一品一業”技術型人才。但是由于政府投入有限,培訓經費不足,導致農村地區的人才培養依然以農民自發為主,收效甚微。加之個別地區認為人才培養耗時費力,成績不能立竿見影,不愿意支持配合人才培養。
——缺乏健全的激勵機制。受傳統育人觀念影響,農村地區對新型技術人才隊伍建設與培養工作還缺乏全面的認知,以致制定的人才政策、運行機制嚴重滯后,難以適應日新月異的鄉村發展需求。同時,缺乏農村新型技術人才的引進激勵機制,不能吸引外來人才以及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地區工作,導致農村技術人才隊伍發展遲緩。
——堅持人才引進與培養相結合。實施更加寬松、更加優惠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政策,建立以創新能力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教育結構和人才培養資源,推進企業人才培養資源的有機融合,加快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創新人才、管理人才和基礎人才隊伍建設。基層政府應鼓勵農業企業采取崗位聘用、項目聘用、短期聘用、項目和技術咨詢等方式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優先安排科技項目,對有重大價值的科研項目,及時給予科技啟動經費支持。
——積極推行農業創新創業激勵政策。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到農村創業創新,政府制定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的具體實施辦法,完善技術作價入股、科技成果參與分配等產權激勵制度,建立向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傾斜的分配機制,以及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和社會獎勵為主體的人才獎勵體系,吸引農業科技人員參與現代農業開發,從而優化農業產業人才隊伍結構。
——加快農業新技術的普及和應用。構建覆蓋鄉村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以村為單位普遍設立農業技術服務站點,定期組織農業生產技術培訓、農業機械推廣、農業生產安全教育、農田管理技術培訓等,進一步提高農業技術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同時整合職業學校、培訓中心、推廣服務機構、企業等培訓資源開展培訓,爭取到2025年,農民職業化率達30%以上。縣(市、區)、鄉(鎮)兩級常態化開展以主導產業、規模經營、“一鄉一業”和“一村一品”等集成成果形成為方向和重點的“科地共建”活動,積累經驗、總結得失,探索新路徑,為發展農村產業提供科學指導。
——結合培訓需求,優化培訓內容。要綜合考慮被培訓對象的接受能力、個性特征以及實際需求,充分利用當代職業培訓學校對新型技術人才隊伍開展培訓。培訓內容應當盡可能地滿足農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實際期望,以有效調動農民群體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在進行培訓之前,要加強宣傳動員,讓社會各界認識到新型技術人才隊伍培訓的重要性。同時還要通過實地調研、訪談,根據不同人員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設立培訓課程。在培訓時教師要將專業知識進行系統講授,在夯實農民理論基礎的同時提升農民群體對新型農業生產技術的了解與掌握。培訓的形式以及時間要按照實際情況來靈活調整,例如可以選擇農閑時節對農民群體集中培訓,讓其能夠有充裕的時間參加學習;針對種養業較為發達的區域,教師可以采取現場演示的方式,加深農民對農業知識與技能的理解;針對部分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民,可以選擇假期、晚上等業余時間進行培訓與指導。同時培訓學校可以引入“送教上門”這一全新的培訓模式,主要是以服務農民群眾為根本原則,組織相關教師到農民家中進行培訓,有效緩解部分農民因各種原因無法參與集中培訓的矛盾,從而提升培訓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