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汝
(杭州市富陽學院,浙江 杭州 311400)
長期以來,作為語文學習中最能體現學生社會交際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的題型——語言理解和運用題,一直是中職語文教學的一項重點,因其涉及書面語體與口語交際、應用文體,具有綜合性特征,故形式多樣駁雜,而傳統高考中呈現單一考點形式固化、不同考點逐年輪替的特點。
隨著教學領域“新課標”的頒布、社會領域“融媒體”時代的到來,高考命題也開始嘗試走一條“內容為王”的道路,對語用題的命題采用任務群的設計思路,即以某項大任務帶動若干小任務并融合多種考查形式。而高考內容的改革必然倒逼更多師生投身于這場變革,做一名躬身入局者,以期推動教與學的新發展。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下文簡稱“新課標”)不僅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設置了‘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讀’‘職場應用寫作與交流’專題,增強針對性,滿足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的要求,更在參照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厘清并規范了“中職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定義與內涵。
通過對比,不難發現中職與普高新課標對核心素養四維度的闡釋,除了基礎性共識不變之外,還存在較大的變化和差異:語言的“理解”比“建構”更尊重中職生相對薄弱的學養基礎;審美的“發現”相對于“創造”,對中職生來說更易操作與實現;文化的“參與”相較“理解”,則更能彰顯中職教育重在實踐的價值取向。新課標的這些“變”與“不變”,既肯定了語文學科的共性特點,又一再賦予中職語文以職業教育特色,更有利于廣大中職師生在教與學中積極探索一條適合的、務實的、創新的道路。
對大局中的“變”與“不變”洞悉深刻、反應及時的,還有作為“局中人”的高考命題者。以《2021年浙江省單獨考試招生文化考試(語文)》為例。
在第三大題文字表述題中,以“迎接建黨百年”為契機,以“學校從5月份開始組織了一系列主題活動”為任務群,設計了經典詩歌的默寫、革命基地活動項目的設計、基地電子屏感言的組織、主題菜品設計的推介詞等題目,各題型統一于同一主題麾下,整散協調,有機結合;在第四大題媒體文閱讀中,選用了以“‘新職業’與青年”為主題的非連續性文本,且在主觀題中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假設你有一位名叫“大瑜”的學長,去年7月中職畢業后去某二手車市場做經紀人,現在覺得這份工作沒前途,想辭職不干,請你以他好友“小亮”的名義給他寫一封簡短的信,表達你對他的問候、建議(簡述理由)、鼓勵以及祝福之意。(要求:格式完整,字數 160字左右);在第五大題文學作品閱讀《柰李飄香》中則設計了根據文本為微店取名并闡述理由、用至少一種修辭為柰李果酒寫一則廣告語的兩道主觀題。
以上顛覆傳統命題的變化綜合來看,無疑是語用題的“任務群”特點和閱讀題的“語用化”特點。從課堂教學的“三教”改革,到應試體制的試題改革,都是對新課標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回響”;而高考命題的變化趨向,又給課堂教學傳遞了這樣的信號:文本與文體固然值得重視,但命題的常規思路未嘗不可打破,文本與文體的限制未嘗不可突破,一切都應以培養學生四大核心素養為旨歸。
作為一名一線中職教師,苦語文“人文性”還是“工具性”的屬性之辯、中職語文“獨立”還是“從屬”的地位之辯久矣,而新課標、新高考的別開生面,讓筆者感到唯有放棄無謂的辯爭,積極適應時代的變革,才能無畏于變局,無愧于學生。以下從教師與學生的兩種立場來談談中職任務群語用題的命題設計與思考實踐。
主動擁抱前述變革,教師應率先躬身入局。因專業背景的加持、對核心素養和課程改革的理解,教師在命題設計中應扮演好“主導者”的角色,具備一種“程序員”意識,了解自己的“用戶”(即學生),把握“行業趨勢”(即“新課標”),在各種語料間實現信息的“編碼”(即“命題設計”)與“解碼”(即“解題思路”)的轉換。
在中職任務群語用題的設計中,應堅持“整合性”原則和“合宜性”原則[1]。
1.1 堅持“整合性”原則
1.1.1 統整性原則
統整性原則集中體現在任務群的主題上,這一主題可以從意義出發,如圍繞“詩歌頌青春”主題,開展系列詩歌學習活動,以此設題;也可以從中心事件出發,如2021年浙江省高職考圍繞“迎接建黨百年”這一核心事件,在實地游學中開展系列子活動,并以此設題;此外,也可以從典型人物出發,如圍繞“蘇軾”這一形象,創設“東坡穿越”之虛擬情境,以此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并設題。
統整可以避免傳統語用題的孤立、瑣碎,使各種類型的語言運用題因某一項任務而聚合。
1.1.2 組合性原則
組合性原則最能體現語言運用類題型的豐富性、綜合性、靈活性和真實情境中的應用性。但“組合,并不是簡單的任務或活動疊加”,而是在各種題型之間,“通過一系列有內在邏輯關系的分化和融通”,設置某種關聯,從而“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2]。
根據“整合性”二原則,筆者嘗試設計了以下任務群語用題。
語言運用題(本題共3小題,共13分)
2021年,國家從推行“雙減”、規范校外教培機構,再到整治“學區房”,連出重手,以改變教育“內卷”現象,推動實現教育公平。這一系列舉措也使中職學校得到了來自社會大眾前所未有的關注。中考填報志愿前夕,樹人職業高級中學(以下簡稱“樹職”)決定舉辦面向初三學生和家長的校園開放日,意在講好職校和職校生自己的故事,改變公眾對職校的刻板印象。
(1)為打造典雅、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環境,樹職向全體師生征集了各幢大樓的樓名,以下是成功入圍的命名,請你將其出處補寫完整。( 任選2句,共2分)
思學樓(教學樓):_______①______,思而不學則殆。
善工樓(實訓樓):工欲善其事,_______②______。
無涯樓(圖書館):________③________,而知也無涯。
飯否居(餐廳):_______④______,尚能飯否?
(2)開放日當天,學校將在無涯樓二樓報告廳舉行“說出我的故事”宣講會,會場布置中需要一對紅色橫幅來烘托主題,同學們合力想了幾個詞:“青春”“創造”“拼”“搏”“職”“技”,請你選詞入聯,字數不限,可增可刪,切合主題,擬寫一副對聯。(3分)




(3)你在校門口做導覽服務時,需告知前來參觀的家長宣講會地址與行走路線,請參照下圖,進行準確、清晰、得體的介紹,不超過150字。(4分)學生和家長的校園開放日”開展系列活動;組合性原則體現于詩詞與樓名的結合、對聯與宣講會的結合、口語介紹與導覽圖的結合、演講稿與仿寫的結合,這系列組合并非生搬硬套的捆綁,而是考量到各題型之間的有機融合,隨機卻不隨便。
1.2 堅持“合宜性”原則
1.2.1 合宜的時機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廣闊的社會生活為語文教學帶來源源不斷的素材,教師既要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視野,又要有善于發現時機的敏感與智慧。時機可能是宏大的社會敘事,也可能是切近身旁的某件小事,無關乎大小,能夠讓老師擇機而用、相機而教的時機就是最好的教育契機。
如:2021年浙江省高職考試題抓住了“建黨100周年”的時機,筆者的前述命題則抓住了“雙減”政策落地的時機。前者切合當年的國家政治生活熱點,后者切合職業教育因“雙減”備受各界關注這一社會生活熱點,這樣的時機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寶貴而合宜。
1.2.2 合宜的對象
任務群語用題的設計對象不應凌空蹈虛,而應切近現實與當下。最合宜的對象就是答題者本人,即學生。新課標中這樣闡述:“語言理解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思維、審美、文化方面的發展都建立在語言理解與運用的基礎之上,并在學生個體言語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它充分肯定并強調了個體思考與個體表達的價值。
仍以前述命題為例,無論是在家長開放日當天“說出我的故事”宣講會上用幾個主題詞擬寫一副對聯,還是把宣講會演講稿補寫完整,都以中職生為命題對象,寄望其借此增強自我身份認同、專業認同。
1.2.3 合宜的形式
任務群語用題的形式往往豐富而多變,仿寫、修辭、圖文(表文)轉換、對聯、書信、廣告詞、宣傳語、演講、辯論、點評……不一而足,可供設計者選擇的余地很大。但形式首先要服務于內容,依據前述整合性原則,以此為基礎,采英擷華,可選擇最能多元化考查學生書面表達、口語交際、真實情境下復雜問題解決能力的題型。
任務群語用題的命題設計即使以老師為“主導”,其設計的對象“主體”也始終為學生;但即便如此,學生并未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為其主動學習和深度學習的動機和熱情并未被真正激發出來。“師傅”把徒弟“領進門”后的第一要義應是幫助學生親歷知識的發現和建構,使其成為語文學習的真正主體。
2.1 砥礪思維,學習破“局”
在任務群語用題的教學實踐中,首先,應在學生解題過程中發現其審題的謬誤、漏洞,側重過程性評價;其次,引導學生在把握新高考對任務群語用題的要求后,學會自主歸納自身輸出方式、輸出內容的錯誤類型,把握答題規律,規范答題方式,砥礪思維品質,從而提升自己在高考中破局競爭的能力。
2.2 換位思考,主動做“局”
創新往往源自模仿,游戲規則制定者常常是資深的游戲玩家,“做題者→命題者”的角色轉變不僅是“被動→主動”的觀念轉換,更是“消極接受→積極參與”的行為模式轉換。
主動做“局”,可采用小組合作、編輯共享文檔的形式,可鼓勵原創編創、共建師生題庫的形式,可采用頭腦風暴、召開選題大會的形式。學生在謬誤中學會成長,在做“局”中享受“沉浸式”學習的快樂。如2021年我班學生自主設計了以“舉國歡慶,尋根之旅,我們在路上”為主題的任務群語用題,將文博展館實地走訪與詩歌賞析、仿寫、書信、邀請函、解說詞進行巧妙的嫁接,讓源于生活的語文回饋于生活,從而使自己體味到生活之美、語文之味。
通過對核心素養視域下中職任務群語用題的命題設計實踐,師生共同經歷了“輸入→輸出”“思維的發散→表達的整合”的改變,隨之帶來的改變是教師的教學能力、命題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學業成績也有了相應的提升。更直觀的變化是,任務群語用題不但可以呈現在高考命題中,更可以出現在語文課堂里、廣闊天地中,任務群語用題突破常規設計,盤活語文試卷和作業,讓題目妙趣橫生,也讓課堂擲地有聲。
跳出局外進行反思,任務群語用題在實踐過程中仍避免不了踩的“坑”是為形式而形式,即片面追求形式多元化而偏離了核心素養這一整體方向,是為本末倒置,當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