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連葉
(鶴壁市成人職業技術教研室,河南 鶴壁 458030)
教育部2019年提出“總結現代學徒制試點經驗,全面推廣現代學徒制”后,全國各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現代學徒制實踐探索陸續全面鋪開。2021年全國職業教育大會召開,更加明確提出職業教育的類型教育特征,意味著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既是職業教育進入新時代提質增效的內在規律,也是“技能型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職業教育如何突破傳統的“封閉辦學”老路,主動與產業實現深度融合、校企協同培養,是當前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亟待研究解決的時代課題[1]。
我國的現代學徒制與德國的“雙元”制育人模式最為接近,體現了學校與企業、教育與產業深度合作特色。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十年規劃綱要出臺,提出要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2014年教育部提出現代學徒制,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教育部印發《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正式啟動全國范圍的現代學徒制試點。明確提出“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發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完善政策支持,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鼓勵行業和企業參與舉辦職業教育。2019年,國務院出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成為指導新時期職業教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明確提出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共同研制人才培養方案,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內容,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在國家重大戰略和支柱產業等相關專業全面推廣政府引導、行業參與、社會支持、企業和職業學校雙主體育人的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2020年,中共中央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提到要深化職教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明確要強化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機制[2]。2021年,全國職業教育大會召開,教育部提出要面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要領域,探索高層次、高質量的中國特色的現代學徒制。中辦、國辦聯合出臺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把協同推進產教融合、育訓結合,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從體制機制層面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3]。
從2010年至2021年12年間,黨和國家制定出臺了一系列規劃、方案、計劃、意見等,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合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進行頂層設計,為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確定了目標和實施路徑,提供了工作方案和政策支持。實施現代學徒制成為培育大國工匠的搖籃、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平臺。因此,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鏈接,成為職業教育發展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4]。
現以鶴壁市中職學校有關數據為例進行調研和數據分析。
鶴壁市是河南省北部的省轄市,2020年人口為156.6萬人。全市現有中等職業學校5所,技工學校1所。2020年全市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24204人(含技工學校),中職招生10137人(含技工學校),比2019年增加1689人,增長19.99%,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數占高中階段教育44.27%;職普比4.4∶5.6,高于全省平均數,較2019年有增長,招生形勢較為理想。
2020年,全市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4024人,就業人數3925人,總體就業率為97.51%,比上年下降0.90%,中職學生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95%以上;對口就業率為86.45%。學生初次就業平均月收入2443元(見表1)。

表1 全市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分析表
從統計資料情況分析,鶴壁市中職學生就業率較高,對口就業率維持在86%以上,學生初次就業平均收入受特殊因素影響有所下降,比2019年下降275元,下降率10.11%。從就業去向上看,就業學生中,到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就業1732人,達就業總人數的43.55%,占比最高;從事個體經營54人,占1.35%;以其他方式就業187人,占4.70%,就業結構優化,質量穩步提升。
2020年全市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4025人,升入高一級學校就讀1852人,占畢業生總數的46.01%,比2019年提升3.82個百分點。隨著中專、大專、本科升學通道的暢通,中職學校畢業生開始更多地選擇升學深造,學生和家長渴望學歷層次和就業能力提升的愿望正逐漸成為現實。中職教育成為基礎性教育,實現上下貫通、左右融通向前邁出一大步,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將會持續增強。
課題組專門調研了全市7所職業院校和16家用工企業數據,對2019—2021年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數據分析(見表2)。

表2 2019—2021年畢業生就業情況數據分析表
全市當前勞動年齡人口85萬人,從業人員82.41萬人,其中企業用工約70萬人,2021年全市企業用工需求4.68萬人,全市每年新增勞動年齡人口約2.5萬人,勞動力缺口約2.5萬人。據統計,2021年全市138家重點監測用工企業累計新招員工2.87萬人,用工缺口4300人。
一是制造企業用工需求總量大。按正三角形結構用工需求,位于三角形底部的一線制造業技術人才需求最多才能保持底座的相對穩定,但現實來看中職教育招生人數與普高比仍顯數量不足。二是傳統擇業觀影響。據部分職業院校學生招生就業情況調查,六成以上學生及家長更愿意走“普通高中-大學-考編制或當企業白領”的職業路徑,不愿意到基層一線或進工廠當藍領,有的中職學校畢業生選擇繼續升學的比例占到60%以上。三是市場供需結構性不平衡,職業學校招生與市場用工需求存在矛盾。以鶴壁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專業情況為例,目前護理人員就業趨于飽和,然而該校護理專業2019—2021年招生人數分別是1735人、1544人、1447人,招生數量龐大并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再如,當地一家服裝公司負責人說:“我市的職業院校雖然開設了服裝專業,但基本都是以服裝設計為主,而我們企業缺少的是服裝制作尤其是樣衣制作的專業人才。”市場需要與學校培養的人才不匹配,信息資源不對稱,學生就業和企業招工進入兩難境地。此外教育主管部門與全市產業發展未能有機銜接,在對口就業企業的生產經營、職業前景、薪資待遇等軟硬環境方面不足以對職業院校畢業生進行充分有效的就業指導,也對企業用人供需平衡帶來一定影響[5]。
一是中職學校實訓設備更新慢。職業教育比普通教育投入大,實訓設備價值高,尤其是貴重的硬件設備,如一臺工業機器人設備動輒80多萬,甚至100多萬,一個實訓室僅設備就300—400萬元的情況也常見。投入資金大,更新一次難度大、周期長,教學技術跟不上市場發展速度,導致行業企業新標準、新技術不能在學校得到快速應用。二是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專業知識更新慢。受限于教師學習觀念、學校經費、流程安排等因素,專業課教師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提升速度較慢,到企業實地跟班、頂崗學習或受聘企業技師的人數占比偏少,與行業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要求同頻教學適應性低,無法滿足育人需要[6]。
一是企業發揮主體育人作用不夠。部分企業對人才培養的價值不夠重視,只著眼于成本控制,對周期較長、不能短期產生利潤呈回避態度。企業整體缺乏對技能型人才的戰略價值認知,鼓勵企業積極參與育人工程也缺乏創新激勵機制。二是企業薪酬管理存在偏差,薪酬待遇缺乏吸引力。據調查,全市本地企業一般待遇較低,初入職本地企業的學生薪酬一般在2000~3000元,入職效益較好的企業可達3000~5000元,與外地企業相比低了2000元以上,人才流失現象明顯。三是育人與用人的銜接不確定性影響了企業的參與熱情。企業參與學徒人才培養后,引導學生從校園走向職場轉型,認同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內部多元參與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銜接疏漏,未能使畢業生樹立客觀合理的工作觀,當其遇到環境、觀念或薪資等新誘惑,哪怕明顯不符合個人發展實際,也容易產生跳槽棄約的沖動,學生畢業后真正成為企業員工的比例不高。
各級政府在推動現代學徒制方面出臺了不少政策措施,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搭建了平臺并積極引導推動,推動了合作的深度開展。但因實施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是一個綜合性強的系統工程,涉及多部門、多方利益,推動起來并不容易。對合作各方責權利及制度層面仍有不夠清晰具體之處。如在地方財政無法拿出更多資金解決培訓經費的前提下,對于籌措經費、推動改革任務落實等規定不夠明確;對企業辦學中企業投入資金不到位,教師無法參加到企業跟崗培訓,或企業派不出更多技師到學校兼職授課等導致工作推動緩慢的問題,文件涉及得不多,缺少實際操作具體辦法。
政府及時出臺校企合作相關政策。引導企業發揮重要育人主體作用。規模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國有企業要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參加現代學徒制實踐項目,與學校共同簽訂人才培養計劃。發揮政府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在金融貸款方面銀行提供優先放貸等。增加學徒學生的責任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產品,對現代學徒制保險專門確定費率等,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到人才培養中來。
一是企業要積極履行參與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體責任,主動承擔技能人才培養實踐場地或在中職學校投資建設實訓室,選拔既有技能又有良好職業道德和一定溝通能力的技術骨干或工匠模范擔任學徒學生師傅,并進行上崗前培訓。二是企業師傅與中職學校老師主動對接溝通,共同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評價標準等。
一是學校要與企業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制定課程標準,研討評價辦法,調整學校的課堂教學內容等,與企業實際生產實現無縫對接,增強現代學徒制理論與實踐技能的“含金量”。二是對參加學徒制的學生要多關心、多愛護,明確專職教師提供長期跟蹤服務,從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給予學生關心交流。三是專業課教師要每年抽出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到企業頂崗學習新技能,滿足教師個人對知識技能更新的需要。
學徒學生在企業學習,要像尊重老師一樣尊重企業師傅,態度端正,謙虛好學,多觀察善思考,多動手多動腦,多向師傅學習,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精神,持之以恒,精益求精。遇到困難和問題要主動尋求老師、師傅的幫助,要盡快適應環境,融入企業,苦練技能,練好基本功,增強工作本領。
總之,中職學校現代學徒制是實現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最有效育人模式之一,需要相關利益各方共同努力,攜手共進。探索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學生等多方合作的協同育人共同體,搭建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平臺是推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