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凡,王德賀,郝二英,石 雷,馬瑞娜,陳曉勇,安勝英,黃仁錄,陳 輝
(河北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071000)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深入領悟和貫徹落實這一文件精神是各高校的一項任務,呼吁創建二十一世紀現代化教學模式,全面推進專政融合建設[1]。教師作為這項任務的執行者,教書育人,立德樹人,深度挖掘和全面梳理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2],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堅持理論知識與情感價值相統一,隱形教育為主,顯性教育為輔,使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地有機融合[3,4]。
無聲融合,達到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三位一體”教學目標[7]。本文筆者將《動物安全生產》是農業推廣專業碩士(養殖領域)研究生主要的專業主干課程,主要內容和方向是動物性食品安全和畜禽生產體系的可持續發展,使學生把握畜禽安全生產方向,了解生產動態,樹立畜禽安全生產意識和理念,提高我國畜禽產品安全生產的質量與水平,使畜牧業發展從“量變”走向“質變”[5,6]。教育工作要堅持“育人”先“育德”,注重傳道授業解惑和育人育才的緊密針對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設計和課程考核進行建設,深度挖掘和全面梳理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學過程,將專業知識和思政育人相互協同,構建思政育人體系,為課程育人提供新思路。
《動物安全生產》課程內容是綠色生態養殖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1)緒論;(2)安全畜禽產品的質量標準;(3)影響畜禽產品安全的因素;(4)畜禽安全生產的營養與飼料保障體系;(5)畜禽安全生產的品種與飼養管理保障體系;(6)畜禽安全生產的檢驗檢疫與產品安全評價體系;(7)畜禽產品生產安全控制體系與法規體系;(8)畜禽安全產品生產的獸醫防控體系。
將綠色生態養殖理論與習近平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理念有機結合,賦予本門課程價值引領的重任,建立“綠色育人模式”的動物科學專業教育教學理念,形成綠色生態教育環境。在傳授《動物安全生產》理論知識的同時,深入挖掘學科中蘊含的思政育人資源,充分體現課程的育人育德功能,通過引導式教學為學生樹立長遠目標,助力學生成長為參天大樹,培養學生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授鉆研創新、求真務實、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具有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業的“三農”情懷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力爭達到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三位一體”教學目標,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知識目標:認知畜禽安全生產方向和動態,描述畜禽安全生產的基本原理和技術。
技能目標:學生能夠運用基本原理和技術分析和解決畜禽安全生產問題。
價值目標:學生樹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擁有鉆研創新、求真務實、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和“三農”情懷。
專業課程不僅擔任傳授專業理論、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重擔,而且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專政就是如何秉承課程思政“隱形教育為主,顯性教育為輔”的原則,將專業知識和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自然融合[4]。在《動物安全生產》教學過程中,全面梳理真善美思政教育元素,深度挖掘生動有效的育人資源,引入知識整合問題、結合新時代背景下養殖業變革事件、科學熱點問題、時事熱點問題和學科應用實例等多種經典育人案例,樹立專業育人與思政育人緊密結合意識,構建思政育人體系,在課程內容和知識結構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增強課程的思想性和深省性,提升培根鑄魂能力。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法。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小伙伴,通過案例教學法、問題教學法、討論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結合翻轉課堂,主要是以專題為單位,學生分組查閱資料討論并演示,教師點評,答疑解難,構建“生-師”共同體。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發展(關注個體差異,關注群體差異)、關注學生學習(基于問題自主學習)、關注學習效果(轉變評價方式,實現低階向高階教學目標)[8,9]。提升課程創新性、高階性和挑戰度。讓學生的身體動起來,大腦轉起來,心靈活起來,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提高學生主動性,提升教學質量。專政相對應的教學內容設計如表1所示:

表1 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融合教學設計
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考核:參考APT教學模型中的教學評價,課前、課中、課后三方面同時進行,結果性考核以結課論文和反思日志為主。具體評判參考標準分五大部分,課前簽到10%,課程參與度占20%,課程小測10%。反思日志20%,結課論文40%。
將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政元素浸潤有機融合,實現專業課程教學“處處有知識,時時有思政”的狀態,使專業技能入手入體,思政理念入腦入心,實現專業知識啟智增慧,思政資源培根鑄魂,力爭達到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三位一體”教學目標。通過本門課程,學生能夠明晰畜禽安全生產的基本原理和技術,能夠綜合分析和解決畜禽安全生產的問題。同時,通過引導式教學,培養學生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鉆研創新、求真務實、團結協作的匠人精神和“三農”情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