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偉
(集美大學體育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從1983年原國家體委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體育強國”的目標,到當前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我國體育工作改革和發展的目標與任務,“體育強國”一直是學術界和政府層面關注的熱點問題。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發文從國家戰略高度再次強調了“體育強國”的戰略意義,從理論高度解讀了“體育強國”及其在實際操作層面出現的問題。“體育強國”理論的充實與完善的必然結果之一是體育發展戰略的構建與實施。本課題在對“十三五”廈門市體育發展戰略總體落實情況進行調研的基礎上,總結了先進的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之處,并對未來廈門市體育發展戰略進行構思與展望。
自從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建設體育強國一直是我國各項體育事業的重要目標和發展戰略。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家體委第一次提出建設“體育強國”,當時的目標主要是建設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競技體育強國,表明了一個崛起的東方大國奮力追趕世界的必勝信心和頑強意志。1984年,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發展體育運動的通知》中提出:“在體育戰線全體同志和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中華民族一定能躋身世界體育強國之林?!盵1]
進入新世紀,隨著世界各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體育強國”不僅豐富了其內涵,拓展了其外延,同時也成為一種不斷發展與完善的理論。2008年9月2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我國大踏步邁入世界體育大國行列”“我們要堅持以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全民族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為目標,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體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實現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協調發展,繼續發展群眾性體育事業,繼續提高體育運動技術水平,繼續推進體育改革創新,進一步推動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2]這為進入新階段的中國體育標定了歷史方位,明確了發展方向。2019年9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精準部署和有力推動了體育強國建設。2020年,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戰略高度再次強調了“體育強國”建設,提出到2035年建成“體育強國”的目標。至此,在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既有了清晰的“路線圖”,又有了明確的“時間表”。[3]
建設體育強國不僅要摘金奪銀、振奮精神,而且要強身健體、愉悅身心。建設體育強國,不能只關注金牌數量之多、競技比賽之強,更要關注群眾基礎之牢、體育產業之興、體育文化之盛。[4]對“體育強國”的審視和判斷,應從兩個特定的維度入手:第一,是從體育自身維度看,“體育強國”的體育基礎實力與體育核心表現在世界上應名列前茅,且有目共睹。其中,體育基礎實力包括體育基礎設施、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體育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體育教育科技和文化的發展水平、體育市場和體育消費的規模和水平等;體育核心表現則體現在國際重大綜合性和單項比賽中的競賽成績、具有國際聲譽的體育明星數量、品牌賽事和品牌俱樂部的數量、在國際體育組織中的影響力、具有話語權的體育媒體等。第二,是從體育發展的外部度看,“體育強國”的體育發展應能融入并全面促進本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人的發展,是一個能參與經濟生活并創造財富的體育,一個能溝通人際、親和社會、培育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體育,也是一個能塑造民族精神并給后人留下寶貴文化遺產的體育。[5]
根據上述標準和維度進行審視和評判,當前中國確實算不上“體育強國”,至于對“中國是體育大國”的理解中也更多地隱含著“中國是競技體育大國”的成分。因為大國更多指的是規模與數量,而強國則更多指的是層次與質量。
無論是“體育大國”還是“體育強國”,都是相對的、動態的、綜合的概念,其意義不僅是對一個國家體育自身發展的歷史縱向比較,更重要的是國際間體育發展的橫向比較。就我國而言,“體育大國”和“體育強國”是對我國體育國家形象的階段性指稱,都是基于對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認識,對當前我國體育發展模式和進程的宏觀描述。[6]
體育與城市發展的相互促進關系,在以往中國學術界和體育界并未引起廣泛的關注和深入的探討,因為無論是學術界還是體育界,主流趨勢都傾向于將體育理解為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然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市場經濟的繁榮,體育的發展軌跡和規模在城市經濟發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各國都逐漸將體育視為城市發展的催化劑,這就是所謂的城市體育戰略。[7]具體而言,城市體育發展戰略是指以加強城市濃厚的體育氛圍為目標,統籌規劃城市體育經營的長期發展方向,即城市在規劃建設時,將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全民健身活動普及、青少年體育發展促進、國家體育訓練體系構建、體育產業升級、體育文化建設、體育志愿服務與體育社會組織建設等列為城市經營的重要課題。
當前,體育在國家和社會發展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多元化發展需要包括體育在內的多重因素的推動。一方面,與體育有關的城市定位與發展戰略,可以推動城市體育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可以提升城市競爭力與知名度;另一方面,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體育的發展水平與定位,為體育的發展提供雄厚的經濟支持。一個城市可以通過發展體育事業促進市民就業,增強城市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也為體育相關產業提供了生存與發展的土壤??梢哉f,體育已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個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標志和特定的窗口領域。[8]體育自身具有推動城市發展的戰略價值,因此深受城市執政者的關注。
當前,隨著“全民健身”“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等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廈門市民的體育意識大大增強,主動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熱情日趨高漲,群眾體育活動網點已遍布廈門市各行政區域和村鎮,并以其開放便利、形式多樣、健康科學的特點,成為全民健康活動的理想場所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隨著2020年8月廈門市被列入首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廈門市各項體育產業的發展迎來了全新的契機,這意味著未來市民將擁有更多的體育場地、更豐富的賽事活動、更多元的體育消費模式、更多的體育行業就業機會。
作為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海峽西岸的核心城市之一,廈門每年舉辦全國級以上賽事超過30項,廈門馬拉松賽、廈金海峽橫渡活動、海峽杯帆船賽等自主賽事高度品牌化;F1摩托艇世錦賽、攀巖世界杯、世界鐵人三項賽、世界沙灘排球巡回賽、國際女子高爾夫球公開賽等越來越多的高端品牌體育大賽也日益走向成熟;此外,廈門市還積極申辦國際高水平單項賽事,目前已成功獲得2023年亞洲杯足球賽承辦權等。高度市場化的體育賽事成為廈門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特別是廈門馬拉松賽自2003年創辦以來,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了19屆。2021年廈門馬拉松賽獲得了“國際田聯精英白金標賽事”認證,成為全國第2個、全球第13個獲此殊榮的賽事。由馬拉松帶動的包括“衣、食、住、行、游、購、娛”在內的衍生產品所形成的馬拉松產業鏈應運而生,對廈門整座城市和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明顯效益。
第一,以“三高”安全履責。首先,是高位推動。市政當局高度重視,全過程統籌協調、檢查和監督賽事的籌備和舉辦過程,為賽事的安全舉辦提供了強有力支撐。其次,是高標要求。廈門馬拉松賽引入ISO9001質量體系,建立培訓、監督檢查和驗收機制,賽事始終堅持標準化、模塊化、流程化管理。再次,是高效響應。廈門馬拉松賽構建了一套指揮統一、職責明確、反應迅速、處置有力的應急反應機制,確保選手安全參賽、文明參賽、愉快參賽。
第二,以“三全”妥善管理。首先,是調動全市力量保障賽事安全。以2020年為例,全市54個相關職能部門齊心協力,共投入數以千計的公安人員、保安、醫療專業人員、醫療志愿者共同構建廈馬安全防護網。其次,是安全領域實現全面覆蓋。賽事的安全管理統籌考慮全市的社會安全穩定,做到每個環節都有責任單位、有安全預案、有操作流程、有執行團隊、有檢查監督、有實施驗收、有總結提升,形成全方位立體防控體系。再次,是安全管控貫穿全過程。從選手摁下“報名”鍵那一刻,到踏上回家旅程,全過程每個環節都納入安全管控范圍,確保賽事全過程安全。
第三,以“三新”力求突破。首先,是安全措施開拓創新。將安防技術、人臉識別、大數據等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創新運用于馬拉松賽事安全管理領域。其次,是安全服務推陳出新。在國內率先投放賽道騎行AED醫療組;設置雙側創新補給服務;設置行人過街安全島等,讓跑者賓至如歸。再次,是安全理念及時更新。從關注跑者成績和完賽率轉變為倡導科學運動、安全參賽,并采取賽前健康評估、跑馬知識普及推廣、賽程關鍵點溫馨提醒等措施,有效降低發生安全事故的風險。
全民健身,是實現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也是“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笆濉逼陂g,廈門市城鄉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
第一,社會體育場地設施不斷完善,市、區、鎮街、村居等四級公共體育設施體系基本建成。市、區兩級分別建有大、中型規模的全民健身中心和15分鐘體育健身圈,80%街道及鄉鎮建有小型全民健身中心或廣場;公園、廣場、綠地等均按照標準配置公共體育設施。所有對外開放的校園體育場地設施,全部支持臺灣居民憑臺胞證注冊后,人臉識別入校健身,大大提高現有校園體育設施利用率,形成了系統性開放的“廈門經驗”。
第二,科學健身水平不斷提高。一是定期組織開展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工作,廈門每年培訓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近千人,大大緩解了廈門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緊缺的問題。二是利用全媒體進行科學健身的指導和宣傳,通過市體育局官方網站及“廈門體育”“廈門i健康”等微信公眾號,定期向社會發布健身活動賽事信息、科學健身知識,發揮主流媒體在科學健身普及和推廣中的積極作用。三是積極開展“體醫融合”試點和科學健身大講堂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活動,建立全省首個“體醫融合示范社區”,探索慢性病干預治療新模式,從慢性病防治向亞健康管理、運動咨詢指導等領域拓展,形成了更加科學的體醫融合新模式。
第三,群眾性體育活動持續開展。幾年來,廈門市政府、市體育局從多方位、多角度、多元素出發,為市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賽事活動。一是堅持賽事活動多元發展,傳統賽事活動不斷鞏固增強;二是堅持賽事活動形成品牌,各區形成了全民健身“一區一品牌、一街一特色”的格局,品牌賽事活動精彩紛呈;三是注重創新發展賽事活動,將賽事主體從政府部門拓展到社會體育組織、企事業單位,形成了“政府搭臺、部門協同、社會辦賽”的新格局。
第一,不斷夯實競技體育基礎。一是不斷擴大業余訓練規模,市、區兩級加大對體育運動學校業余訓練的投入力度,在全市創建40所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基地校,擴大基層業余訓練網點的規模。二是不斷加大后備人才培養和輸送力度,市體育局出臺了多個政策文件,進一步調動基層培養和輸送運動員的積極性,鼓勵社會力量與政府共辦競技體育,培養和輸送更多優秀后備苗子,推進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可持續發展。三是不斷完善競賽體系,近年來,廈門市體育局、教育局聯合舉辦包括15個競技體育項目在內的廈門市中小學生錦標賽,參加人數逐年上升,規模、競技水平不斷提升。
第二,屢創優異競賽成績?!笆濉逼陂g,廈門市運動員在奧運會、全運會、省運會等綜合性運動會上均取得了優異成績。2016年里約奧運會,廈門市共有5個項目7名運動員進入中國代表團名單,共取得了2枚金牌、1枚銀牌、1枚銅牌和1個第四名,并打破2項世界紀錄,創造了廈門運動員參加奧運會的歷史最好成績。2017年第十三屆全運會,廈門市共獲得6.5枚金牌、5.5枚銀牌、4枚銅牌共16枚獎牌,金牌數在全省各地市中位居第一,獎牌數位列第二。2018年第十六屆省運會,廈門市共獲得123枚金牌、108枚銀牌、99枚銅牌,獎牌總數330枚,總分3 476分,金牌數、獎牌數和團體總分均穩居全省第二。2019年廈門市運動員代表福建省參加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取得12金、20銀、21銅的優異成績,被福建省體育局授予“參加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貢獻獎”的榮譽稱號。
第三,多元發展青少年體育。“十三五”期間,廈門市建立57所市級體育傳統學校,青少年體育活動供給的多元主體得到了培育,社會力量在青少年體育培訓、體育賽事活動等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加強。體育單項協會等社會組織、體育運營機構充分發揮人才優勢和項目資源優勢,舉辦或參與舉辦了廈門青少年冰球聯賽、海峽杯青少年棒球邀請賽、全國青少年帆船聯賽等多項青少年體育賽事活動。同時,還以政府引導、社會舉辦、多元投入為原則,積極開展全國青少年體育冬、夏令營活動,有力推動了青少年體育運動的發展。
第一,體育產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發展實力不斷提升。大力引進“高技術、高成長、高附加值”的體育企業。廈門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運動健身器材和按摩器具生產和出口基地,同時也是中國運動鞋服裝、運動眼鏡、戶外用品的主要出口基地。全球10臺家用跑步機中就有6臺是廈門制造。康樂佳、蒙發利、群鑫等企業均擁有超百項專利,并參與國標、行標的起草制定,研發核心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
第二,體育休閑服務業發展迅猛。廈門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環島道路、沙灘、海域等天然場地資源,合理布局山地和水上運動區域,在環島路、環東海域浪漫線形成了以馬拉松、自行車、鐵人三項、輪滑等綜合健身休閑運動項目為主的體育運動休閑帶,形成了以帆船、賽艇、游泳等水上健身休閑運動為主的運動休閑區,推動了廈門體育休閑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第三,體育消費市場快速復蘇。其一,打造廈門智慧體育服務平臺Ai運動,進一步盤活公共體育資源,提升體育服務的智能化、信息化和便利化水平。其二,精心策劃并組織了“線上體育”系列活動,有效釋放體育消費需求。2020年8月,廈門市成功入選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這意味著未來廈門將有更多的體育場地、更豐富的賽事活動、更多元的體育消費模式、更多的體育行業就業機會。
第四,招商引資項目穩步推進。近年來,市政府及體育主管部門多措并舉:大力推動市區聯動、政企互動招商機制的建立和項目落地;積極促使世界休閑體育協會中國福建代表處落戶廈門;積極策劃海峽兩岸(廈門)體育產業創新創業園項目,并促成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辦公室和國家隊訓練基地落戶環東海域;積極拓展“賽事+度假”的體旅融合新模式,推出一系列具有海島風情的體旅融合產品,帶動景區、旅游、餐飲、休閑、住宿等關聯產業發展,實現體旅大融合、共發展。
廈門市體育發展戰略作為國家體育發展戰略的子戰略,是以“體育強國” 理論為指導,以建設“體育強市”為目標,與國家體育發展戰略相適應的廈門特色體育發展戰略。五年來,廈門市體育系統取得了重大項目和基礎設施“齊發展”,體育品牌和體育形象 “雙提升”,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共繁榮”的可喜成績。但在某些方面還有提升與改進的空間:體育場館設施供給與均衡分布以及學校體育設施對社會開放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體育社會組織發展與“造血”功能需進一步加強;競技體育優勢項目和后備人才需大力培育;體育產業政策體系還需不斷完善,體育市場監管需進一步加強。
作為“體育強國”發展戰略的具體化和主要實現形式,“市域體育發展戰略”的構建有利于合理配置體育資源,促進市域各項體育事業的協調發展。因此,廈門體育發展應突出地域特色,圍繞并服務于廈門市城市發展戰略,把全民健身、健康廈門、體育強市、體育消費城市的決策思想融入體育事業的各個環節。
第一,建議根據廈門市城市發展特點與戰略,科學制定城市體育管理體制,確保體育與城市融合后的制度體系和運作體系協調發展,實現體育與城市發展的高度契合。
第二,廈門市競技體育應根據自身的市域傳統特點,重點發展小球隔網對抗和水上運動項目,并以奪取奧運會金牌為最高奮斗目標。同時,要面向全國大力度、高層次地引進高水平的教練人才、運動員、科研人員,擴大優秀人才的選擇范圍,構筑人才高地。
第三,建議改變以往偏倚于“頂層設計”的目標定位而忽視政策實施的“底層回應”的做法,從生命、生存和生活“三個”層面對全民健身的內涵、業態發展進行定位認知,在健身管理方式、服務模式、健身空間結構、資源供給兩端、社會力量等方面著力解決廈門市各社區體育資源配置問題。
第四,建議加大體育旅游業的發展力度,尤其要重視由廈門國際馬拉松賽、海峽杯帆船賽和廈金海峽橫渡等較成熟的體育品牌賽事所帶動的產業規模,將體育賽事打造成廈門文化特色名片。
第五,加大國內外有實力的體育推廣公司來廈門開展業務的吸引力度,形成政府支持、市場主導、專業機構運作、企業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辦賽機制。同時,也可委托國內、省內有資質、有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培養體育產業人才,保障新鮮血液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精尖產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