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行政訴訟“利害關系”的初步證明責任標準
——“寶雞市恒信永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訴寶雞市人民政府強制拆除案”評析

2022-04-08 04:11:09周澤中
關鍵詞:標準

周澤中,付 穎

(1.湖南師范大學 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6;2.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紀委監委,湖南 長沙 410005)

人民法院不是一個可以自由進出的公共場所[1],其中關于起訴主體部分的法定要件被稱為“原告資格”,關于起訴事項部分的法定要件被稱為“受案范圍”[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1款便是指明哪些主體主張自身訴求得以啟動行政訴訟程序的基礎性法律規范。借助于這一法律規范,判斷何為被訴行政行為的相對方并不是非常困難,困難的是“如何判斷行政相對人之外的其他主體與被訴行政行為具有利害關系”,以及“此種利害關系的程度如何、應當作何證明”。眾所周知,自我國于1989年施行《行政訴訟法》以來,前述問題便一直是我國行政訴訟學理研究和實務探討過程中難以把握、備受爭議的重要議題。

其實,關于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確定及“利害關系”的證明責任,我國學界和實務界皆是非常關注,為數不少的論文著作和裁判文書對此均已作出相應的界定結論和理解。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行政審判案例“寶雞市恒信永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訴寶雞市人民政府強制拆除案”(以下簡稱“恒信公司案”)給出了新的裁判思路。本研究以此作為分析對象,從基本案情和裁判要旨之中抽取切分相關問題,結合行政法的基礎學理加以評析,然后基于司法審查的視角觀察、描述法官心中關于“利害關系證明標準”的樣式。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一方面,從該案的裁判要旨整理出審查邏輯,為各級人民法院日后審理類似案件提供某種更為確定的法理引領;另一方面,從裁判文書中提煉出來支撐性理由,能夠為行政機關和行政相對人樹立一個“何為存在利害關系、利害關系作何證明”的行動指南。上述兩個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夯實我國行政法學知識框架中原告資格確定與審查的理論基礎。

一、案情概括與裁判理據

(一)基本案情

2001年4月29日,寶雞市恒信永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信永業公司”)以出讓方式取得面積2558.7m2的土地使用權,原陜西省寶雞市國土資源局依法向其頒發了寶市國用[2001]字第089號《國有土地使用證》(以下簡稱89號土地證)。2002年3月,恒信永業公司作為申請人遞交了寶雞市商品房屋注冊登記申請書,該申請書中交驗證件包括89號土地證。隨后,恒信永業公司在該土地上代為建設了三層樓房及地下車庫,并享有該建筑物權。同時,寶雞市人民政府寶市地復字[2004]16號審批土地件顯示,在89號土地證作為嘉園住宅樓商品房注冊登記交驗證件被提交后,寶雞市人民政府又于2004年9月6日批準同意恒信永業公司將該證項下363.6m2的土地使用權轉讓給寶雞市熱力有限責任公司。2012年3月9日,寶雞市人民政府授權寶雞市新東嶺城市綜合體拆遷改造指揮部公布《寶雞市新東嶺城市綜合體拆遷改造項目企事業單位土地、房屋征收與補償安置辦法》,該拆遷指揮部辦公室在未與恒信永業公司就涉案房屋及土地的補償問題協商一致的情況下,強制拆除涉案樓房、收回涉案土地。

該案中,起訴人恒信永業公司試圖通過舉證,證明其長期實際占有使用爭議房屋,且從無其他的權利人提出異議,因而其與強制拆除爭議房屋的行為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即具有原告主體資格,并且主張自己持有的89號土地證能夠證明其對于涉案土地享有合法權益,該土地處于行政機關劃定的拆遷改造范圍之內,現已被強制占用,故而請求法院確認行政機關的強制拆除及強占土地的行為違法。但是,作為被起訴人的寶雞市人民政府認為,涉案土地已經被開發并且出售,恒信永業公司作為原權利主體不再享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其所持有的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亦不具有法定效力,更不能對涉案土地上的三層建筑物主張享有所有權和使用權,并且被起訴人實施的全部征收行為均系合法,并無私自或者強行拆除他人建筑物的行為,因而請求法院駁回恒信永業公司的起訴。

(二)裁判理由

對于該案的審理,陜西省咸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四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起訴時,應當提供其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材料。本案系行政侵權案件,恒信永業公司應當對行政機關實施了侵權行為且該行為侵犯其相關權益提供證據加以證明,現恒信永業公司無法提供有效證據證明寶雞市政府對其實施了相應侵權行為,其對該案的起訴缺乏事實根據。恒信永業公司起訴寶雞市政府強占土地卻不能明確寶雞市政府強占土地的具體形式,故其起訴寶雞市政府強占土地的行為亦無相關事實依據。據此裁定駁回恒信永業公司的起訴?!?1)參見陜西省咸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咸中行初字第00084號行政裁定書。

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認為:“本案系恒信永業公司訴寶雞市政府強制拆除房屋及強占土地提起的行政訴訟。恒信永業公司提起本案訴訟的前提是其對涉案房屋及土地享有所有權、使用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四十七條‘建筑物、構筑物及其附屬設施轉讓、互換、出資或者贈與的,該建筑物、構筑物及其附屬設施占用范圍內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一并處分’之規定,89號土地證項下的土地使用權已隨嘉園住宅樓一并處分。恒信永業公司稱其對涉案的2間房屋及2個車庫享有所有權,但提交的證據不能證明上述主張。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第一項及第四十九條第一項之規定,恒信永業公司的起訴不符合法定條件,其與被訴行政行為不具有利害關系。一審裁定駁回起訴的理由雖不妥,但處理結果正確,應予維持。”(2)參見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2016)陜行終184號行政裁定書。

最高人民法院再審認為:“恒信永業公司起訴時提供了其與原陜西省寶雞市城鄉建設規劃局于2006年7月7日簽訂的‘東新社區辦公用房代建協議’,該協議對涉案三層樓房的一層、三層房屋的產權歸屬并未涉及。恒信永業公司已經舉證證明其長期實際占有使用爭議房屋,且從無權利人提出異議,因此其與強制拆除爭議房屋的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也即具有原告主體資格。二審法院在未對嘉園住宅樓所占用的土地權屬及恒信永業公司2004 年土地轉讓行為進行全面分析和認定的情況下,即認定恒信永業公司對89號土地證項下的土地不享有使用權,主要證據不足。一審、二審法院在恒信永業公司已經舉證證明其與強制拆除房屋行為有利害關系的情況下,分別裁定駁回恒信永業公司的起訴和上訴,應予糾正。”(3)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9)行再104號行政裁定書。

(三)爭議切分

第一,對于涉案房屋及土地,恒信永業公司主張其享有所有權、使用權,對于人民法院判斷其是否具備法定的原告資格能夠產生何種影響?

第二,如若恒信永業公司主張自身具備原告資格,那么其應當承擔何種程度的證明責任?在行政訴訟程序中如何認定原告確已盡到了初步的、表面成立的證明責任?

第三,人民法院對于原告資格問題的程序判斷節點與實體審查結論應當如何準確把握?該案一審、二審法院作出駁回起訴和上訴的裁定結論,是否符合權利保障和程序正當的目的要求?

二、案件評析

(一)作為行政訴訟啟動要件的“利害關系”

我國《行政訴訟法》自1989年頒布實施以來,經歷了2014年、2017年兩次修訂,原告資格和受案范圍作為行政訴訟的兩大啟動要件,一直受到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共同關注和深入討論。但是,隨著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相關的司法解釋及發布一些典型個案,法院系統對于受案范圍的整體認知已經逐漸突破了既有的列舉主義規范限定,轉而開始接受和邁向概括主義的發展思路[3],從而在主、客觀因素方面均已將受案范圍排除在行政訴訟啟動要件的核心議題之外。相比而言,原告資格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則顯得更為突出。

回溯中國四十余年來的行政法發展史,原告資格問題的理論探討基本沿循著兩個基本方向:一個是從既有法律規范的基礎性概念出發,剖析和厘定原告資格的一般性標準,準確確定“合法權益”“法律上利害關系”或者是“利害關系”等關鍵詞的內涵邊界;另一個是從某些或者某類典型個案的裁判主旨出發,討論這些具體案件中的原告資格問題,其中最為典型的案件類型諸如信息公開訴訟、行政公益訴訟等[4]。值得關注的是,如何有機地結合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一般性界定標準與特殊個案中的原告資格確定標準展開綜合分析,二者之間到底存在何種關系?前者是否能夠順利地指導法官在審理特殊個案的過程中進行判定?如若不能,那么一般性標準與特殊個案標準能否進行體系化構建,從而為司法適用提供一個相對完善可行的工具框架?[5]當然,既有的學術討論在不同程度上已經努力嘗試闡明原告資格的前述理論問題,但是綜觀我國行政法學界的研究成果不難發現,對于原告資格問題的討論尚未形成共識(4)夏錦文、高新華等將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發展過程描述為從“無標準時期”到“法律規定標準時期”,再到“合法權益標準時期”,進而發展到“利害關系人標準時期”。也有學者認為,行政訴訟原告資格是從行政相對人階段到法律上利害關系人階段,再到利害關系人階段。[6-9],甚至出現各說各話的憂人局面,尤其是在引入域外保護規范理論等學說之后,學術界和實務界愈發注重運用法律釋義學等技術手段,最具代表性的司法案例是“劉廣明訴張家港市人民政府行政復議案”(以下簡稱“劉廣明案”),最高人民法院在再審裁判文書中沒有使用1989年《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規范表達,亦沒有援引2000年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指明的“具體行政行為對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產生實際影響”的內容表述,而是直接引入保護規范理論的“當事人是否具有法律保護的權益,實體法規范是否要求行政機關考慮、尊重和保護原告訴請保護的權利或法律上的利益”等觀點闡述,從而確定了原告資格問題的現實判斷標準——當事人對于訴請的權益必須具備“利害關系”(5)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7)行申169號行政裁定書。。

由此可見,我國行政訴訟啟動要件之一原告資格問題的判斷標準從最初的“直接聯系”發展到“實際影響”,再演變至目前較為普遍使用的“利害關系”。從本質上而言,是從前一個不確定法律概念遞進為后一個不確定法律概念[10],仍舊需要司法者充分且恰當地運用法律解釋技術予以破解,誠如德國學者胡芬所言:“各種決定所具有的‘周邊效力’,使得原告范圍的那些可界定性之標準,變得再也沒有可操作性,而審判活動也逐漸地轉向強調對公眾的與個人的權利之區分——后者往往有可能是一個龐大的而且首先是不可預見的有利害關系的人群。于是,對保護規范理論的查漏補缺工作,也就越來越多地成為法官范圍內的事了?!盵11]毋庸置疑的是,“利害關系”作為當前實定法確定的判斷標準,能夠在規范適用層面盡可能地增強司法實踐操作的客觀性和可行性,減少不必要的主觀恣意,同時將應受司法保護的“合法權益”轉換為行政機關作出被訴行政行為必須依據的實體法規范,能夠在認識論層面徹底打破傳統行政審判關于“當事人訴請保護的合法權益必須由法律載明列舉”的藩籬[12],使得“被訴行政行為——實際影響”這一事實判斷,與“被訴行政行為——合法權益”這一價值判斷進行有效區分且加以統合,終而促成行政訴訟所牽涉的原告資格判定不再局限于實定法的明確列舉。

盡管“利害關系”漸成當前我國行政審判工作中用以判定原告資格的法定標準,但是其背后所依靠的保護規范理論在內容體系上并未形成一個已然確定的通用版本,導致原告資格問題始終無法獲得實定法規范結構的統一判斷標準。畢竟,保護規范理論所倚重的行政實體法本身具有不能克服的“滯后性”,而這些先天不足往往會導致法律規范無法滿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保護其合法權益的正當訴求。加之,我國學術界和實務界對于“利害關系”判斷標準普遍寄予過高期待,導致這一實定法標準開始呈現泛化理解的傾向,而這一不利情勢在某些特殊個案中尤為突出,例如,受害人訴訟案件[13-14]、訴訟資格轉移案件[15-17]及公平競爭權人案件[18-20]等。

對此,章志遠等曾尖銳地指出:“學者們樂此不疲地投入建構理想的原告資格認定標準的研究浪潮之中,企圖尋找一個普遍適用于各種行為、事件和因果關系的法律概念,當遇到新案件顯得力不從心時又賦予概念新的解釋,這種無限回溯的艱苦歷程面對復雜嶄新的案件時又必然遇到新的困境?!盵21]將這一所謂“新的困境”置于“恒信公司案”的現實情境中,恰恰引發了本研究深入思考當事人主張與被訴行政行為存在“利害關系”的證明責任標準問題。

(二)主張“利害關系”的證明責任標準

前文已述,原告資格作為我國行政訴訟的啟動要件,其判斷標準和層次構造一直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之中,但是在2014年修訂《行政訴訟法》并且經由最高人民法院在“劉廣明案”的裁判文書中援引保護規范理論的觀點闡述之后,“利害關系”儼然成為當前我國行政訴訟判定哪些權利主體具備原告資格的法定標準。通過考察原告資格判斷標準的學說演變和實踐推進不難發現,我國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主體范圍呈現積極拓寬的整體趨勢,與21世紀以來世界上大多數法治國家愈發注重權利保障的政策需求基本保持一致[22]。此外,原告資格判斷標準所歷經的從合法權益到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再到利害關系的漸變譜系,揭示出這一實踐問題的解決逐漸從主觀價值評判轉為客觀事實認定,并且努力地嘗試結合域外先進理論進行闡釋,在某種意義上反映出原告資格不僅是國內行政法學界所密切關注的理論實踐難題,而且是一個具有全球性的重要理論議題,并且能夠從域外獲取較為明確的基礎理論予以借鑒適用[23-24]。從結果來看,雖然“利害關系”的判斷標準在理論上依舊存在爭議,但是保護規范理論作為一項重要的法治資源,已經逐漸被我國司法機關普遍接受。

“利害關系”的判斷標準直接適用于“恒信公司案”,又給理論界和實務界提出了一個新的研究議題:恒信永業公司針對涉案行政行為,主張與其存在“利害關系”,究竟需要承擔何種程度的證明責任?即在行政審判實踐中,“利害關系”的證明責任標準應當如何準確劃定,顯然又成為原告資格范圍邊界的重要影響因素。根據前文仔細梳理“恒信公司案”一審、二審及再審的裁判文書,可以看出一審、二審法院對于該案原告資格問題的“利害關系”判斷,從形式上而言僅僅是圍繞恒信永業公司提供的證據材料進行認定,同時在裁判文書的說理部分亦是比較模糊、片面的。相較而言,最高人民法院對于恒信永業公司主張存在“利害關系”的判斷結論則是非常明確的,并且結合其他權利主體是否針對訴爭權益事項存在異議進行考察。至此,最高人民法院對于該案的再審意見確立了行政訴訟中當事人主張存在“利害關系”的證明責任標準:初步的、表面成立的且無須提供確切證據證明合法權益的客觀存在,以及法院不能以當事人的權益主張可能違法等實體理由否定訴訟權利。那么,再審意見所闡述的“利害關系”證明責任標準之法理基礎究竟為何?保護規范理論能否為此提供相應的觀點支撐?

1.行政訴訟中原告資格問題的證明責任標準

一般而言,行政訴訟的證明責任由被告行政機關承擔(6)我國《行政訴訟法》第34條第1款規定:“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這一條款是我國行政訴訟客觀證明責任分配的原則性規定。,但是根據我國現行《行政訴訟法》第49條的相關規定,起訴人必須對自身具有法定原告資格提供相應的證據材料,這也被稱為行政訴訟的原告證明責任(7)除法律明確規定由行政相對人承擔客觀證明責任外,行政訴訟中其他待證事實均由行政機關承擔客觀證明責任:“原告主張,被告舉證,是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分配的規律性原則?!盵25]。其實,我國行政法學界對于行政訴訟的證明責任研究通常偏向于被告行政機關一方,而對于原告行政相對人證明責任或稱舉證責任的研究相對較少。根據目前通行的民事、刑事及行政訴訟程序的證明標準“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來看,各方當事人皆應當對處于真偽不明狀態的案件爭議事實承擔對應的舉證責任,在行政訴訟程序中原告需要對案件客觀真實存在、自身確系利害關系人等事實要件進行證明,而原告資格問題便是其中最為核心且基礎性的組成部分[26]。對原告資格的證明標準應當作何界定?按照高秦偉[27]對于行政訴訟證明標準的學理闡述,從證明主體確定性的角度而言,對于被告(行政機關)的要求一般要高于原告(行政相對人)。行政訴訟的證明標準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延展度,被告承擔的舉證責任是需要說服司法者確信其所作出的被訴行政行為具備合法性,其證明標準一般應當達到明顯優勢證明標準甚至排除合理懷疑標準。原告承擔的舉證責任則主要是證明行政訴訟的程序事實或者推進行政訴訟程序的責任,一般要達到優勢證明標準[28]。

“恒信公司案”中最高人民法院對于原告資格問題的證明責任標準顯然是根據前述這一思路進行裁決,當事人主張與被訴行政行為存在“利害關系”的證明標準,僅僅需要達到“初步、表面成立”的證明程度即可。從理論上意味著原告承擔證明責任,只需要提供相應的證據材料使法官相信案件事實的存在比不存在更具可能性, 根據此種所謂之“優勢證明標準”所作出的司法裁判只是一種相對正確的結論, 一般適用于民事訴訟案件[29]。該案的再審結論對于原告資格問題確定而言,無疑是確立了一種更為寬松、更具包容性的認定思路,能夠進一步有效地拓寬原告資格的認定條件,從而為“利害關系”證明標準的司法適用劃定全新的認知邊界。

2.保護規范理論與“利害關系”初步證明標準的邏輯關聯

“恒信公司案”確實為原告資格問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認定思路和審查立場,原告證明其與被訴行政行為存在“利害關系”,僅僅需要按照“初步、表面成立”的標準提供相應的證據材料。前文已述,“利害關系”作為當前我國司法機關判定原告資格問題的內核意蘊,是借鑒域外保護規范理論和運用法律解釋技術發展而來的。最高人民法院通過“恒信公司案”的再審裁判意見,再次為原告資格問題的判斷標準提出了新的內涵要求,那么此種“利害關系”的初步證明標準與保護規范理論之間是否存在某些確定的意義關聯,又或者說后者作為一種基礎理論,能否為前者提供充足的意義闡釋?答案是肯定的。究其本質,保護規范理論的核心要義是引入傳統民法理論體系中的請求權基礎,與行政實體法所欲保護的權益進行有機結合。換言之,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行為時必須依據和適用的行政實體法規范體系,如若要求行政機關必須考慮、尊重和保護原告訴請保護的權利或法律上的利益,此時原告與被訴行政行為便存在公法上的“利害關系”。反之則不存在。

“恒信公司案”的原告在起訴時提交了一份“東新社區辦公用房代建協議”,這份協議并未對涉案三層樓房中的一層、三層房屋的產權歸屬進行劃分,原告已經舉證證明其長期實際占有使用該涉案房屋,且其他權利主體從未提出異議。由此可知,原告對于該涉案房屋享有相應的請求權基礎?;诒Wo規范理論的角度,原告有權以其實際占有使用的涉案房屋可能受到利益侵害為由,向作出行政強制拆除行為的行政機關提出異議。最高人民法院也曾經針對“利害關系”作出釋義:“‘法律上利害關系’是被訴行為對自然人和組織的權利義務已經或將會產生實際影響,這種利害關系,包括不利的關系和有利的關系,但必須是一種已經或者必將形成的關系。”[30]被告寶雞市人民政府授權拆遷指揮部辦公室對涉案房屋進行強制拆除,明顯會對原告實際享有的權益產生影響。根據我國現行《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和《行政強制法》等行政實體法規范,行政機關作出強制拆除決定必須恪守保障權利和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則,既然原告對涉案房屋享有實際的請求權基礎,故而其與前述行政實體法所欲保護的權益事項存在公法上的“利害關系”[31]。

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針對原告對于涉案房屋享有實際權益的認定結論,主要是基于原告起訴時提交的證據材料及其他權利主體對此無異議等案件事實,此種裁判思路儼然是借助立法所欲保護或者調整的利益范圍進行推演得出當事人的請求權基礎,并且以法律解釋的方式劃定原告享有合法權益的邊界。

(三)原告資格問題的程序判斷與實體審查

最高人民法院在對“恒信公司案”的利害關系證明標準進行“初步、表面成立”的性質限定之后,在再審裁判文書中進一步明確了法院對于原告資格確定的程序判斷節點和實體審查結論,這便是本研究需要進行評析的重點內容。根據前文所提及的行政訴訟證明責任,原告對于自身與被訴行政行為存在“利害關系”的具體事項承擔相應的必要舉證責任,是一種程序性的推進責任。然而,原告資格本身就是一項與當事人實體權益密切相關的司法裁量問題。如此看來,人民法院在具體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判斷是否存在“利害關系”時,必然會牽涉兩個不同方面的問題:司法權何時能夠介入審查原告資格,以及對此進行審查之后應當以何理由作出最終的裁判結論。

最高人民法院在“恒信公司案”的再審裁判意見明確指出,不能在起訴階段以起訴人的權益可能不合法為由否定其訴權,起訴人與被訴行政行為是否存在利害關系在立案階段難以判斷的,可以先行登記立案,待審理階段再作判斷,不得直接作出不予立案或者駁回起訴的裁定結論。這段裁判要旨的信息量無疑是非常巨大的,涉及原告資格確定的程序節點安排和實體判斷結論等關鍵細節,亦提及2014年修訂《行政訴訟法》后新增的立案登記制度[32]。

1.立案登記制度與原告資格審查的程序銜接

《行政訴訟法》第51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對于符合法定起訴條件的行政訴訟案件,應當登記立案。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法定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狀,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書面憑證,并在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昂阈殴景浮钡囊粚?、二審法院在訴訟程序上確實是按照訴訟法的相關規定接收該案,并且也是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之中對原告資格問題進行判斷,這點無疑是值得認可的。但是,最高人民法院仍舊在裁判文書中重申一項原告資格的程序判斷標準:首先,原告在起訴階段只需要提供“初步、表面成立”的證據材料,以證明自己與被訴行政行為存在公法上的利害關系,而不需要提供確切的證據證明權益存在及權益被侵犯。既然恒信永業公司已經提供一份雙方當事人簽訂的代建協議,證明自己對涉案房屋存在實際占有使用的權益,且無其他權利主體提出異議,那么法院便可以此認定起訴人享有法定的原告資格。其次,無論起訴人恒信永業公司對其主張的權益是否合法,法院均不得以此否定其訴權的客觀存在,這也是最高人民法院在積極回應原告資格與行政訴訟目的之間的意義關聯。雖然我國行政訴訟的制度目的具有多元內涵,但是其中一項目的——實質性地解決行政爭議,便需要法院在個案審查時針對原告資格問題進行放寬處理、針對起訴門檻進行適度降低,否則當事人連訴訟程序都無法順利進入,那么行政訴訟作為解決行政爭議的管道功能及維護客觀法秩序的制度定位便無從談起[33]。

2.不予立案或者駁回起訴裁定的實體法效果

《行政訴訟法》第51條規定,對于不符合法定起訴條件的行政訴訟案件,法院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書應當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墒?,“恒信公司案”的一審、二審法院均作出駁回起訴和駁回上訴的裁定結論,而非不予立案的裁定。這兩種裁定意見看似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表達,實際上在實體法效果層面并無二致。不予立案裁定指法院作出拒絕接受起訴人提請行政訴訟的裁定,其實體法效果是法院對起訴人直接關上大門,拒絕提供行政救濟;駁回起訴裁定則是法院依法受理起訴案件之后,經審查認為該案不符合起訴要件所作出的裁定,其實體法效果是把已經進入法院大門的行政訴訟案件再次推出門外[34]。由此可知,駁回起訴裁定的程序要求須以受理案件為前提,而不予受理裁定則無須以受理案件為前提,但是對于案件的原告而言,二者完全可以等同視之。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全面審查該案中的涉案房屋權屬關系之后,認定原告與被訴強制拆除行為確實存在利害關系,直接指出一審、二審的裁判錯誤之處:在未對全部案件事實進行審查認定之前,不得徑行裁定駁回起訴。對此,本研究不揣冒昧地提出一點個人意見以供參考:該案的再審裁判雖然在內容上已經明確了該案原告資格認定與其后續裁判意見之間的邏輯關聯,可是如若以后出現同類或者相似案件,人民法院在對原告資格問題進行實體審查之后,認為當事人主張與被訴行政行為存在利害關系的證據材料確實存在欠缺或者有其他錯誤的,是否可以相應地借鑒《行政訴訟法》關于立案階段的指導釋明制度?即在依法作出駁回起訴裁定的同時,向起訴人進行必要的說明以充分保障其訴權得以實現,而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當事人提起上訴的程序負累和成本,最終促成行政爭議得到實質性化解。

三、結語

行政訴權作為現代社會公民權利的重要子項內容,是行政訴訟的制度根基,原告資格問題的確定顯然屬于最為核心的研究議題[35]。通過仔細梳理和對比考察行政訴訟原告資格證明標準的歷史演變,不難發現其歷經了實定法的多重變遷,直至目前被我國行政法學界所普遍接受的“利害關系”證明標準,這既生動地反映出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作為國家權力主體對原告資格法律地位的觀念轉變,亦多維地體現出理論界與實務界對于域外保護規范理論、法律釋義學等觀點技術的學理借鑒?!昂阈殴景浮钡脑賹彶门形臅鵀樵尜Y格問題中的“利害關系”意涵確立了“初步、表面成立”的證明標準,能夠有效地降低原告需要證明其與被訴行政行為存在“利害關系”的難度,為拓寬原告資格的條件范圍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并且通過有效統合原告資格問題的程序判斷節點和實體審查結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證行政爭議案件的順利及時解決,盡可能地減少“案結事未了”的不利局面。畢竟“正確的判決——爭議的平息”不僅僅是一個理想的法治愿景和訴訟目標,更是我國行政訴訟制度功能得以切實落地的規范要求和實踐呼聲。

當然,原告資格問題的妥善解決甚至是行政訴訟制度的法治化絕非朝夕之功可致,僅僅依靠“劉廣明案”“恒信公司案”斷然不可輕易達成,畢竟其中所涉及的復雜理論推演和豐富實踐完善正方興未艾于一個正在建設中的法治國家,司法者裁判技術的不成熟、既有指導案例制度的不完善決定了原告資格確定的不統一性很難避免,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克服[36]。唯有逐步形成共識,對其中存在的核心問題有更多清醒且一致的認知,進而對違反權利保障和程序法治的裁判文書采取嚴格審查的策略或使其形式或實質皆合法化、正當化的策略,方可真正做到有效發揮“利害關系”證明標準的適度功效。

猜你喜歡
標準
2022 年3 月實施的工程建設標準
忠誠的標準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48
標準匯編
上海建材(2019年1期)2019-04-25 06:30:48
美還是丑?
你可能還在被不靠譜的對比度標準忽悠
一家之言:新標準將解決快遞業“成長中的煩惱”
專用汽車(2016年4期)2016-03-01 04:13:43
2015年9月新到標準清單
標準觀察
標準觀察
標準觀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国产精品青青|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少妇精品在线|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亚洲第一区在线|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 国产乱视频网站| 亚洲欧洲日产无码AV|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JIZZ亚洲国产|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国产香蕉在线| 麻豆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毛片在线看|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亚洲成年人片| 欧美成人第一页|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欧美天堂久久|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亚洲二三区|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欧美伦理一区| 亚洲伊人天堂| 国语少妇高潮|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无码'专区第一页| 色综合日本| 国产黄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久久不卡精品| 中国丰满人妻无码束缚啪啪| 精品国产毛片| 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激情| 国产91导航| 久久国产香蕉|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午夜伦|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 一级毛片免费的| 四虎AV麻豆| 免费在线观看av| 秋霞国产在线| 欧美精品1区|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国产欧美网站|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a视频|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国产白丝av|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