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絲綢之路上的陽關、玉門關研究文獻綜述

2022-04-08 04:11:09周夢夢
關鍵詞:敦煌研究

周夢夢

(河南工程學院 人文政法學院, 河南 鄭州 451191)

陽關、玉門關作為西漢武帝時期抵御匈奴過程中建置的重要關隘,不僅在軍事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成為中原與西域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商業貿易交通、使者通信往來的關隘要口,在絲綢之路上具有“咽喉”“門戶”之稱。陽關與玉門關歷史悠久,關隘本身由于各種原因湮沒了其原有雄偉的面貌,但它們通過各朝代詩家文人之手,于歷史長河中得以綿延,成為記錄漫長歷史、承載多樣情懷的文學景觀。本研究所著重研究的陽關、玉門關詩,作為兩關景觀文學最重要、最典型的載體,指抒寫陽關、玉門關及其周圍一帶邊塞地域風情、歷史事件及由此引發各類情思為主要內容的詩歌(包括詞、曲)。作為漢代以來人們鐘愛吟詠的邊塞之詩,兩關詩作數量、思想意蘊和藝術水平遠超其他關城。因此,無論是關城本身,抑或是相關詩歌研究,歷來備受研究者的關注。

20世紀以來學界的相關研究大致可歸納為三個方面。

一、古代關城綜合性研究

對古代關城的綜合性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國古代歷史上關隘之歷史地理、政治軍事、經濟交通、稅收制度及相關的名人風物、歷史傳說等。

有對甘肅關城的專論。2011年邊強編著的《甘肅關隘史》[1]從關隘的地位及歷史文化意義出發,分析了歷代關隘的防御設置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溝通作用,同時介紹甘肅近400多處關隘城堡軍鎮并輯錄了歷代甘肅關隘詩歌。

更多的是中國古代關城的整體介紹和研究。1988年曹云忠等編著的《中華名關》[2]收錄名關113個,遍布20個省,其中涉及甘肅的陽關、玉門關。該書簡要介紹了關址、其于歷代地理位置的變遷及政治、經濟、軍事、交通的重要作用。2008年安介生編著的《天下雄關——古代關隘釋讀》[3]在對關隘文化解讀的基礎上,以歷代的重要關隘為載體,介紹了先秦至清代軍事地理形勢、關隘格局演變、關隘詩歌及其意象,與關隘相關的歷史故事、人物傳說、文化淵源、地方風物等。2009年桑希臣的《雄關——歷史的證人》[4]介紹了分布于長城沿線的15個著名關隘,說明了嘉峪關的政治軍事地位、商貿交通作用及對于邊關文人將士詩歌創作的重要意義。2011年張玲的《秦漢關隘研究述評》[5]梳理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學界根據文獻史料、實地考察及漢簡材料對各關隘歷史地理、關隘制度、國家政策變化對關隘變遷的影響、關隘與稅收制度之關系等相關研究。2012年何力編著的《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道古關隘》[6]以恢宏的視野介紹了絲綢之路上的古關隘和古道,指明邊境線上的這些關隘對于國防、民族交融、邊疆將士的特殊意義。2015年李楠編著的《中國古代關隘》[7]介紹了中國古代關隘的興衰、變遷、特點、防御及配套設施,并分別列舉了長城上及華北、華中、西北、西南、華東、華南地區50多個重要關口。張學亮編著的《雄關漫道:北方的著名古代關隘》[8]介紹了甘肅陽關、玉門關,山西太行關、寧武關、大散關、偏頭關,以及陜西潼關之三省七關,闡釋了玉門關作為絲綢之路重要關口的歷史地位,古關留下的名篇佳話,陽關的地理位置、經濟、軍事、交通地位及詩人的英雄情懷。文杰林編著的《長城關隘:萬里長城的著名關卡》[9]介紹了山海關、居庸關、紫荊關、娘子關、雁門關、嘉峪關等8個著名關隘的關城建筑及重要地位。

古代關城相關的綜合性研究,對包括陽關、玉門關在內的中國古代關隘從歷史建置、興衰變遷、地理環境、關隘文化等各方面作了普遍觀照,有助于初步了解兩關區域的地理文化,并在與雁門關、潼關等著名關隘的對比中,進一步感知具有“哨兵”“門戶”之稱的陽關、玉門關歷史文化意蘊的悠久性、重要性與獨特性。

二、陽關、玉門關關城研究

(一)陽關關城研究

1.陽關設立時間

陽關設立于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時期,自其設立至唐建中二年(781年)沙州陷入吐蕃統治后被廢,其地理位置未曾遷移過,近百年來學者對其故址的考證方法及依據不一,但意見較為統一。

就陽關設立的時間而言,學界普遍將其大概定位于漢武帝時期,1995年李并成的《河西走廊歷史地理》[10]將設立年代具體為漢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左右,2007年閆婷婷的《陽關相關問題質疑》[11]進一步證實了此觀點。

2.陽關故址及其歷史沿革

就地理位置而言,勞干在1943年的《兩關遺址考》[12]、1945年的《陽關遺址的過去和未來》[13]中指出,陽關從漢武帝時期設立后未曾遷移,至唐建中二年沙州被吐蕃占領之后被廢,根據《元和郡縣志》的相關記載(陽關距離壽昌城六里)及斯坦因測繪的地圖和實地考察,認為壽昌城西南六里的古董灘遺址為真正的陽關故址,并根據紅山口遺址規模和道路方向否定了清高宗所認為的位于敦煌西南壽昌故城(漢代龍勒縣)六里西北區域的紅山口一說。1957年向達的《兩關雜考——瓜沙談往之二》[14]認為陽關故城位于壽昌城縣之西六里(或十里)(1)向達先生認為,六里和十里之差異,蓋因測算起點不同,致結果略有出入。,即今名為“古董灘”之西壽昌城。1981年成大林的《陽關之謎》[15],根據《沙州圖經》《史記》《舊唐書》等相關記載及實地考察,認為陽關故址當在敦煌市西南一百四十里左右,南湖公社之西。1994年李正宇的《陽關區域古跡新探》[16]根據敦煌遺書P.5034《沙州圖經卷第五》對陽關關城的規模(面積為1353平方米)、地理位置(壽昌縣西十里)、關城存毀狀況(武周時陽關故城遭到破壞,僅留“基址”,至晚唐五代亦被毀)作一一說明,進一步推測陽關故址具體地理位置為壽昌城西南無鹵澗(今西土溝)源頭東北約300米的“石棺材”附近。1999年李并成的《古陽關下的又一處“古董灘”》[17]認同陽關遺址為今甘肅省敦煌市西南方向一百四十里南湖鄉之西被稱為“古董灘”之地,并通過實地考察進一步確定其位于古董灘西十四道沙梁后版筑墻基遺址。2009年潘發俊、潘竟虎的《玉門關和玉關道》[18]認為陽關關址位于敦煌市西南一百四十里區域,具體在南湖鄉北工村之西今被稱為“古董灘”的地方。

有關陽關歷史沿革的內容,在相關的圖經和地方志中亦有相關記載,2007年郝玉屏主編的《甘肅方志通覽》[19]對此有較為詳細的記錄。

此外,2007年閆婷婷的《陽關相關問題質疑》[11]亦對陽關出處、釋義與歷史沿革進行了分析,認為“陽關”一詞最早出于《左傳》,就關隘而言則最早出于漢代簡牘,且由于最早的玉門關并不在今“小方盤城”,因而“陽關”也并非因在玉門關之南而命名。

(二)玉門關關城研究

20世紀以來,有關玉門關設立時間、關址及遷移情況等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對象。至今以斯坦因、沙畹、王國維為代表的近50位學者根據史料典籍的考證、地下文物的發掘、野外實地的考察等提出了眾多觀點,并相繼發表了學術專著和論文。眾說紛紜,至今仍未有定論。根據學界研究成果,本研究將其分為五個方面予以梳理:漢代玉門關設立時間研究;漢代玉門關地理位置研究;漢代玉門關東遷時間研究;隋唐玉門關地理位置研究;五代宋初玉門關地理位置研究。

1.漢代玉門關設立時間研究

綜觀學界研究,學者一致認為西漢玉門關的設立時間當為漢武帝時期,但具體時間意見不一:最早為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最晚為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1941年張維華的《漢置邊塞考略》[20]考證為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或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1981年馬雍的《西漢時期的玉門關和敦煌郡的西境》[21]認為玉門關于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設立。2009年潘發俊、潘竟虎的著作《玉門關和玉關道》[18]考證應在西漢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前后,后于2012年《漢玉門關地理位置再考》[22]一文,考證玉門關于西漢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從西域歸還設置酒泉郡之時設立。2015年李并成的《玉門關歷史變遷考》[23]認為最早約設立于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2.漢代玉門關地理位置研究

漢代玉門關具體的地理位置是近百年來學界研究和爭論的重點。

觀點一:玉門關位于敦煌西北的小方盤城或其西側。

1912年斯坦因著、2004年巫新華和伏霄漢譯的《斯坦因中國探險手記》[24]根據對古城遺址、發掘于王莽時期之木簡及周圍自然地理環境的考察,認為玉門關位于敦煌西北的小方盤城。李巖云、傅立誠的《漢代玉門關址考》[25]根據敦煌小方盤城出土的部分簡牘及實地考證,認為小方盤城為玉門都尉府而非學界認為的漢玉門關址,真正的關址應在敦煌小方盤城西側150米處的南北長城線上。夏作銘(夏鼐)的《太初二年以前的玉門關位置考》[26]和《新獲敦煌之漢簡》[27]指出,玉門關在敦煌設郡之前就已經存在于敦煌西北的小方盤城,有漢以來未曾發生遷移。1951年閻文儒的《敦煌史地雜考》[28]認為漢玉門關位于敦煌西北方向哈拉淖爾西邊的小方盤城。1965年陳夢家的《玉門關與玉門縣》[29]認為西漢時期的玉門關并非在玉門縣,玉門關位于敦煌以西,玉門縣在敦煌以東,二者位置相異,可以同時存在,并且指出玉門關于漢代始終未發生遷移。1957年向達的《兩關雜考——瓜沙談往之二》[14]認為漢代玉門關在敦煌郡西北龍勒縣(于唐代名為壽昌縣)小方盤城,且于漢代始終未發生遷移。后賀昌群受向達影響,將1935年的《〈流沙墜簡〉校補》[30]一文進行修改,認為《史記·大宛列傳》中的“使使遮玉門”之“玉門”為玉門縣而非玉門關,太初之前的玉門關并非在敦煌之東,且于西晉末年進行東移。

觀點二:敦煌西北的小方盤城由西漢舊玉門關西遷而來。

雖然同樣認為最早的玉門關位于敦煌以東,而后西遷至敦煌西北的小方盤城,但學者關于漢代最早玉門關具體的地理位置及遷移狀況有不同見解。

最早玉門關位于敦煌以東。沙畹根據《史記·大宛列傳》中的相關記載,認為漢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之前玉門關在敦煌以東,之后才向西北遷移,同時推測94°以西的廢址可能為太初以前的玉門關[31]3-12。1993年王國維在《流沙墜簡》序[31]3-12、跋[31]249-250、附錄[31]283-294,《流沙墜簡后序》[32]中根據《漢志》《十三州志》等史料,推測太初以前玉門關可能位于酒泉出敦煌的孔道上,94°稍往西的廢址應為太初以后的玉門關,關址為《漢志》中的龍勒縣玉門。1941年張維華的《漢置邊塞考略》[20]認為漢玉門關原在敦煌之東,隨著國防線的伸展有所移動,曾遷移至喀喇淖爾西池沼區域。1947年方詩銘的《玉門關位置辯》[33]認同王國維和沙畹的觀點,即太初之前玉門關位于敦煌之東,同時對向達先生認為的《史記·大宛列傳》中所載“使使遮玉門”之“玉門”并非玉門關而當指酒泉郡之玉門縣提出質疑,認為其“玉門”確為“玉門關”,指出敦煌郡建于玉門西遷之后。1982年趙永復的《漢代敦煌郡西境與玉門關考》[34]對馬雍、向達、夏鼐先生之玉門關位于敦煌西北且始終未曾遷移的觀點提出質疑,認為對玉門關在太初年間曾有過遷移還不能完全否定,其時間亦未必為太初二年,對于這些問題的進一步確定,需要對地下文物繼續發掘。2002年侯曉星的《西漢玉門關遺址質疑》[35]認為根據《漢書》對李廣利駐留敦煌的相關記載,小方盤城的地理條件、規模,西漢末年王莽攝政期間發生的“二王”逃奔事件及懸泉遺址的新發現等六個方面,考證西漢玉門關在敦煌之東。

玉門關位于敦煌之東的嘉峪關或赤金一帶。1943年勞干的《兩關遺址考》[12]推測漢武帝太初之前的舊玉門關在敦煌之東的嘉峪關或赤金峽,漢代玉門關于李廣利伐大宛后往西遷移至敦煌西北的小方盤城。1994年趙評春的《西漢玉門關、縣及其長城建置時序考》[36]質疑夏鼐、陳夢家、向達先生之玉門關始終位于敦煌之西說,考證其應位于敦煌之東的赤金堡一帶,后于太初三年才移至敦煌之西北小方盤城,而原敦煌之東玉門關城地區被改置為玉門縣。李并成在1995年的《河西走廊歷史地理》[10]和2001年的《漢代玉門關新考》[37]中對勞干等人認為的玉門關最早建置于酒泉郡之西的赤金提出質疑,指出此地的“玉門”為縣而非關,考證玉門關最初設置于敦煌之東今嘉峪關西北黑山之南的石關峽,并于漢武帝太初三年、四年(公元前102年—公元前101年)向西遷移至敦煌郡西北區域。2010年李正宇在《雙塔堡絕非唐玉門關》[38]一文中對這一觀點予以否定,認為唐玉門關位于瓜州城至常樂的大道上。李并成在2015年的《玉門關歷史變遷考》[23]一文中仍堅持原有觀點,進一步補充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左右再次往東遷移到安西縣(今瓜州縣)雙塔堡一帶。潘發俊、潘竟虎于2006、2009、2012年先后發表了《西漢玉門關地理位置考》[39]、《玉門關和玉關道》[18]和《漢玉門關地理位置再考》[22],逐一解讀《史記》和《漢書》中對玉門關的數十條記載,認為西漢時期的玉門關設立在嘉峪關西北黑山之南石關峽東口的石關,關址在酒泉郡嘉峪山,西漢玉門關遷至赤金,至東漢永平十八年(75年)又西遷至敦煌小方盤城。

觀點三:敦煌西北的小方盤城由西漢舊玉門關東遷移而來。

吳礽驤在1981年的《玉門關與玉門關候》[40]和1987年的《漢代玉門關及其入西域路線之變遷》[41]中,根據1979年于小方盤城以西二十二里馬圈灣出土的漢簡,推證西漢玉門關遺址當位于小方盤城之西二十三里的羊圈灣,東漢時期的玉門關口向東移到小方盤城西側的塞墻上。

3.漢代玉門關東遷時間研究

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是東漢時期。李正宇分別于1997年和2010年發表了《新玉門關考》[42]和《雙塔堡絕非唐玉門關》[38],認為具體遷移時間為東漢永平十七年(74年)。

另一種觀點是隋大業六年(610年)。1996年紀宗安的《絲綢之路新北道考實——兼談玉門關址的東遷》[43],潘發俊、潘竟虎2009年發表的《玉門關和玉關道》[18]與2013年發表的《漢代以后玉門關位置及絲路古道變遷考》[44]均認為玉門關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而于隋大業六年往東遷移。

此外,1981年馬雍的《西漢時期的玉門關和敦煌郡的西境》[21]雖未明確考證玉門關東遷時間,但亦說明其在唐代之前即已經發生遷移。

4.隋唐玉門關地理位置研究

1943年勞干的《兩關遺址考》[12]認為玉門關在唐初就已經東遷,且位置為瓜州之北五十里區域,后于唐代中期(天寶之后)繼續向東遷移。

1957年向達的《兩關雜考——瓜沙談往之二》[14]認為,隋唐時期,由于伊吾路的開通,玉門關遷移至敦煌之東的瓜州晉昌縣內。1981年馬雍的《西漢時期的玉門關和敦煌郡的西境》[21]指出玉門關于唐前即已遷徙至安西縣雙塔堡附近。李并成相繼在1992年的《五代宋初的玉門關及其相關問題考》[45]、2001年的《唐玉門關究竟在哪里》[46]、2008年的《新玉門關位置再考》[47]和2015年的《玉門關歷史變遷考》[23]中根據玉門關置關條件、地理位置、史料記載等認為隋唐玉門關在安西雙塔堡附近,否定了李正宇先生所認為的在晉昌縣“東二十步”[47],同時指出馬圈城的地理自然環境不適合建立關城,常樂到瓜州的大道上并沒有玉門關。潘發俊、潘竟虎在《玉門關和玉關道》[18]《漢代以后玉門關位置及絲路古道變遷考》[44]中認為隋唐時期,由于自然環境惡化與絲綢之路北移,歷經534年的敦煌玉門關于隋大業六年東遷至瓜州晉昌縣雙塔堡附近,是為隋唐玉門關,后因安史之亂,絲綢之路被吐蕃占領而一度中斷,玉門關于瓜州歷經146年而消亡。王乃昂于2020年發表的《唐玉門關地望新探——基于歷史文獻與考古遺存互證》[48]中采用實地調研、史料典籍、考古發現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認為唐玉門關應位于常樂故城,即今瓜州縣的“六工古城”遺址。

李正宇相繼于1997年和2010年發表的《新玉門關考》[42]《雙塔堡絕非唐玉門關》[38]認為唐代玉門關地理位置為雙塔堡西北部的瓜州城至常樂城之間,且早在東漢永平十七年(74年)已經遷移至此地。

5.五代宋初玉門關地理位置研究

關于五代宋初之玉門關的研究主要有存在與不存在兩種觀點。

李并成在《五代宋初的玉門關及其相關問題考》[45]《東漢中期至宋初新舊玉門關并用考》[49]《石關峽:最早的玉門關與最晚的玉門關》[50]和《玉門關歷史變遷考》[23]中認為,五代宋初的玉門關由安西縣雙塔堡附近往東遷移約四百里至嘉峪關市之石關峽,成為敦煌歸義軍和甘州回鶻政權之間重要的關口,且敦煌西北的關址始終沒有被廢棄,新舊玉門關并用。

潘發俊、潘竟虎在《玉門關和玉關道》[18]和《漢代以后玉門關位置及絲路古道變遷考》[44]中認為,由于安史之亂,絲綢之路因吐蕃的占領而一度中斷,玉關道逐漸沒落,隋唐玉門關也逐漸被廢棄,玉門關于瓜州歷經146年而消亡。而五代宋初時期玉門關故址僅作為地理名詞出現在一些文獻之中,至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再未出現于史料典籍之中。

此外,還有玉門關自然、人文環境的其他相關研究。2001年敦煌市博物館編的《敦煌漢代玉門關》[51]介紹了敦煌市區西北一百八十里玉門關的設立時間、地理位置、具體形制、玉門關道及其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作用,玉門關的興起和衰落,玉門關境內的“魔鬼城”,出土的漢簡及其他文物。2009年潘發俊、潘竟虎的《玉門關和玉關道》[18]對玉關道的線路、盛衰及周圍的自然地理環境做了簡要介紹。2015年李并成的《玉門關歷史變遷考》[23]通過對玉門關從其設立至歷代地理位置變遷及遷移時間的梳理與考證,闡明玉門關從其設立至最終被廢棄歷時1140年,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與阻滯而起落,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13年潘竟虎、潘發俊的《漢代以后玉門關位置及絲路古道變遷考》[44]認為,玉門關隨著絲綢之路的興起、發展和阻隔而誕生、遷移和消亡,歷經三次遷移而不易其名,魏晉南北朝玉門關關址沿襲東漢,仍在敦煌,發揮著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通作用。

三、陽關、玉門關文學研究

(一)《陽關曲》與陽關詩研究

1.《陽關曲》研究

這一部分主要集中于《送元二使安西》的解讀及由詩入曲之《陽關曲》的曲學與音韻學分析。

對《送元二使安西》思想內涵與藝術手法的分析。2007年豐家驊的《陽關·陽關曲·陽關三疊》[52]從陽關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作用談起,闡釋了《陽關曲》的產生及其思想內涵,《陽關三疊》之“三疊”之法及其流傳。2011年王兆鵬的《千年一曲唱〈陽關〉——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的傳唱史考述》[53]對《渭城曲》的傳唱史(詩-歌-曲)進行了探索,自盛唐開始入樂歌唱,中晚唐時期被各階層歌手和民眾傳唱并被眾多詩人引入詩歌,宋代成為人們最喜愛的離歌以抒發離別餞行不舍之情,歌妓與流浪歌者紛紛吟唱,文人詩作大量引入《陽關》意象,金元時期仍舊有人傳唱,至明清已變為經典的琴曲。2011年花明的《一曲“陽關”疊至今——中國文化意象之陽關研究》[54]通過對《陽關曲》的解析,分析其文化意蘊。

也有從音韻學角度對《陽關曲》(《渭城曲》)進行研究,包括《陽關三疊》版本、疊法、曲調、結構、韻律、歌詞等方面。如1995年張天健的《〈渭城曲〉“陽關三疊”新解》[55]對“陽關三疊”疊法進行解析。2005年趙春婷的《多段體琴歌〈陽關三疊〉研究》[56]對多段體琴歌《陽關三疊》的版本、曲調、結構進行分析,指出音樂風尚影響了多段體與三段體琴歌《陽關三疊》的消長與更替。2011年王兆鵬的《論〈陽關三疊〉的N種疊法》[57]對唐宋以來《陽關三疊》的二十多種疊法進行了分類解析。

更多的是從音樂角度分析《陽關三疊》的音樂性、演唱、風格、價值等。如2012年劉雙的《歌曲〈陽關三疊〉藝術分析》[58]分析了《陽關三疊》的音樂結構、調式、韻律、歌詞等。相關論文還有2007年仇海平的《琴心琴韻 古色古香——姜嘉鏘演唱的古代歌曲〈陽關三疊〉評析》[59],2010年劉剛的《關于〈陽關三疊〉的“三疊”演唱形式》[60],2010年朱旋的《清代古譜〈弦索備考〉中箏曲〈陽關三疊〉之研究》[61],2012年常麗文的《〈陽關三疊〉在古琴藝術與鋼琴藝術中對美的詮釋》[62]、周文靜的《古詩與音樂的巧妙融合——試論歌曲〈陽關三疊〉的藝術特色》[63],2016年王琳的《〈陽關三疊〉琴曲和歌曲的交融與借鑒》[64]、冉平的《淺談琴歌〈陽關三疊〉》[65]、梅朧文的《中國古詩詞歌曲〈陽關三疊〉的藝術創作特征探析》[66],2017年吳一平的《淺析歌曲〈陽關三疊〉的風格及演唱》[67]、2018年麥喜曉的《古曲〈陽關三疊〉的風格及演唱探析》[68],2019年張佩婷與趙倩的《藝術歌曲〈陽關三疊〉的演唱分析》[69]、葉丹妮的《琴歌〈陽關三疊〉的演唱分析》[70]、徐志華的《古典藝術歌曲〈陽關三疊〉的作品詮釋》[71]、賀婧的《論揚琴曲〈陽關三疊〉的音樂結構與演奏技巧》[72]、劉祖林的《古曲〈陽關三疊〉音樂分析及其演唱研究》[73]等。

2.陽關詩研究

對陽關詩思想內涵的分析和主題分類。2011年花明的《一曲“陽關”疊至今——中國文化意象之陽關研究》[54]從陽關的地理位置、文化意蘊出發,以時間發展為序,分析了唐代、宋代、清代陽關意象的文化內涵,表明于今日重提陽關的文化意義。2014年龐娟、李斌的《唐詩中的陽關、玉門關》[74]分析了陽關、玉門關所包含的濃重漢家情結與陽關送別之意,以及報國之志、邊戰之苦和思鄉、閨怨之情,還有對邊地風光的展現。2017年石云濤的《唐詩中的陽關意象》[75]介紹了陽關的地理位置及陽關道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作用。對安史之亂前后詩人筆下玉門關意象的分析對比,說明安史之亂之前詩人筆下的陽關意象蘊含了詩人建功立業、報效祖國的昂揚精神,雖然有思念家鄉、懷念親友的無奈,但不減立功異域的豪情壯志。安史之亂后,由于戰亂不斷、國勢衰微,詩歌中的陽關意象蘊含了詩人的悲苦、無奈和對戰爭的厭惡與批判。

對陽關至唐代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的研究。2007年史國強的《陽關與陽關詩》[76]認為,陽關于漢代設立,至唐代已經被廢棄,其軍事和交通方面的重要作用亦隨之一去不返。從南北朝時期庾信對陽關的吟詠到唐代陽關詩歌對其思想意蘊和語言詞匯的繼承與發展,至《渭城曲》的流行,陽關已經作為離愁別怨和代表思念之情的文化符號。

(二)玉門關詩歌研究

1.玉門關詩歌的搜集與整理

敦煌市博物館編的《敦煌漢代玉門關》[51]搜集、整理了玉門關相關的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及相關詩詞。劉常生的《歷代詠玉門詩詞選》[77]收集了歷代有關玉門關、祁連山、疏勒河的詩歌。兩本著作對玉門關詩歌的搜集于玉門關文學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但總體而言還是較少且均未指明具體出處,個別作家和作品亦有訛誤,有待進一步考證和搜集整理。

2.玉門關詩歌相關研究

1986年歐陽德威的《“孤城”不是“玉門關”》[78]和1999年周建成的《同寫“玉門關”筆趣各相異——三首唐人邊塞詩較讀》[79],分別對唐代詩歌王之渙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從軍行》、戴叔倫的《塞上曲》進行比較分析。2013年趙炎的碩士學位論文《唐代玉門關詩研究》[80]以全唐詩為主要材料來源,結合唐代政治及從軍、游邊等時代背景,對唐代玉門關詩情感意蘊進行解讀。2016年張曉燕、李中耀的《從“玉門關”意象看清代文人的西域情懷》[81]結合清代國家一統、邊疆安定的時代背景,從建功立業、思家戀闕、西域昌平繁榮三個方面分析其思想意蘊。2018年高建新的《“絲綢之路”上聳立的雄關——唐代玉門關詩意蘊再探析》[82]從詩歌的分析入手,說明玉門關寄托著文人將士建功立業的豪情與對家鄉濃濃的思念,是與英雄相關、風景壯美、對外開放、讓人產生豪邁之情的邊塞之地。陳習剛的《〈全唐詩〉所見玉門關》[83]統計了唐代玉門關詩的數量及詩歌中“玉門關”別稱的分布情況,同時對玉門關詩歌于地理位置、邊塞邊關的泛指性,地理分界的標志性及情感意蘊的廣泛性等進行簡要解析。王志鵬的《玉門關在唐詩中的歌唱及其文學意義》[84]在對“玉門”之名的來源和地理位置探討的基礎上,以唐代一百多首玉門關詩歌為研究對象,探究唐代詩人對玉門關從軍征戰、思親念遠和邊地環境的歌詠,表明其對唐代邊塞詩的重要意義和對后代詩歌的深遠影響。石云濤的《唐詩中的玉門關意象》[85]從一百多首玉門關詩歌中的玉門關意象內涵著手,分析其作為絲綢之路和邊塞意象的象征,有著內地和異域限隔之意,寄寓著和平安定的愿望和功業理想,同時詩人也著眼于安史之亂的史實,認為玉門關意象同樣是唐后期失地的象征。

綜上所述,對于陽關、玉門關的研究多集中于從歷史學角度考察關城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政治作用、經濟地位等,對于陽關、玉門關詩的相關研究不多。有關玉門關詩歌的研究,僅著眼于唐代或清代的詩歌思想內涵分析,且未對玉門關詩進行較為全面的搜集和整理,對其思想意蘊理解有待進一步發掘。對于陽關詩歌的研究雖多于玉門關詩歌,但多集中于《渭城曲》(又名《陽關曲》)音韻學和音樂相關研究,而對于陽關詩歌整體思想意蘊的分析還有較大的拓展空間。事實上,陽關、玉門關詩歌數量眾多,思想意蘊極其豐富,且其本身亦具有典型的地域性、民族性與文化性等特征。因此,從文學地理學角度探究兩關文學得以產生、發展、繁榮并綿延久遠、意義深遠的根本原因,在文獻整理基礎上考察兩關豐富多樣而獨特的思想內涵及其發展與演變,從民族區域文化的角度探尋兩關詩歌所體現的民族交流及其中隱含的民族融合進程,從詩性空間的角度整體觀照兩關從地理到文學、從具體到抽象、從實寫到虛寫、從意象到符號的發展規律,從而探尋其廣闊的意蘊空間、豐富獨特的美學特質及深厚獨特、綿延不絕的古關文化,或可推進陽關、玉門關詩歌及其相關研究。

猜你喜歡
敦煌研究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敦煌之行
學生天地(2020年35期)2020-06-09 03:01:06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亮麗的敦煌
當代陜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2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22
絕世敦煌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亚洲h视频在线|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亚洲女人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超碰91免费人妻| 亚洲精品片911|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福利在线不卡|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97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a级毛片免费看|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欧美在线三级| 在线观看av永久| 色综合日本|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波多野一区|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国产91色在线| 国产精品第页|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久久婷婷六月|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日本不卡在线|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黄色网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一级| 一级在线毛片|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免费a级片|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中国精品久久|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99在线小视频| a亚洲天堂| 欧美怡红院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在线国产欧美|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国产日本视频91|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黄色成人| 久久国语对白|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