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暉 陳海濱
摘 要:本文對中職學校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現狀與對策進行分析研究,以期為提高中職學校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職教育? ? 校企合作? ? 現狀分析? ? 對策
中職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與教育事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基礎教育。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對于提高學校教學質量、推動學生就業、促進企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構建中職學校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意義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延伸,也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和方法之一。新時代職業教育的基本任務是為企業生產一線培養輸送高質量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新時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要以企業的需求為導向,而學校與企業的合作辦學可以快速度、大規模、高質量地培養一批能夠適應企業各類崗位需要的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已成為新時代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式中最合適的方式與途徑。
新時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與經濟以及社會發展相聯系。當前,社會的就業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職業院校的畢業生面對著日益加大的就業壓力,各類型的職業院校必須根據當前市場經濟的需求不斷嘗試深化體制改革,建立健全以全面素質水平為根本、以綜合職業能力為標準、以企業實踐為主線的工學結合培養模式。通過大力開展院校與企業合作辦學,共同培養社會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推動職業教育的新發展。這種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方式是職業教育成功發展的探索,也是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與趨勢。
二、中職學校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
校企合作這樣一種教育模式,最早出現于德國。19世紀末,德國首先實施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就是讓學生在企業和學校兩個場所參加培訓學習,以實現更有效率的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目的在于推動德國工業發展。至20世紀中期,美國、英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紛紛開始學習這種學校與企業合作辦學的模式,并且由政府出面,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來約束和推動校企合作,對學生的培養方式進行制度上的改革創新,鼓勵各級各類職業學校與國家的生產部門以及各地區的企業合作辦學,通過明確學校、政府、企業三方各自的權利、職責與義務,讓學校不再獨自承擔培養學生的責任,企業也一起參與進來。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陸續出現了“校辦廠” “委托培養” “產、學、研一體”“工學結合”“聯合教學”“校企一體”等一系列企業與學校合作辦學的模式,這些合作模式也慢慢涉及學校的課程建設、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習教學、教學管理等諸多方面。多種教學模式的出現,一方面是由于不同地區經濟水平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另一方面是由于各地區中職教育發展的水平與質量不同。各個學校在實際的合作教育模式探索中,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采用不同類型的合作模式,以提高合作水平。從目前來看,我國各級各類職業院校都在通過實施不同類型的校企合作模式,轉變原有的一味由學校主導的辦學理念,從而提高學生技術技能水平,豐富職業教育內涵。
三、中職學校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原則
當前,中職學校校企合作雖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校企合作不深入、效果不佳的問題仍然存在,學校、企業與學生之間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導致大多數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建立更多地依賴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筆者認為,要做好中職學校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工作,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職業院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是一種教育教學行為,除了需要為社會、企業培養相應的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外,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也是一種人力資源開發和人才培養的探索,它改變了固有的人才培養方法,這就要求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要根據企業面向社會招聘的工作崗位開展點對點的研究。校企合作辦學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不能顧此失彼。因此,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首先要符合職業教育的規律及根本原則。
第二,校企合作不僅僅是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更是一種社會中不同性質主體的合作交流,從本質上看,校企合作也可以看作學校、學生和企業的資源交換合作。因此,中職學校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建立,需要有社會公共政策進行引導,需要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規范與限制,需要政府宏觀調控以及公共財政支持。因此,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需要符合法律法規的價值取向,符合相關政策要求。
第三,校企合作模式的實施關乎學生、學校以及企業三方的利益,為確保校企合作的順利開展,以及校企合作中三方的權益,學生、學校、企業三方應簽訂相關協議,根據市場化的通用方式對校企合作進行前期的洽談,同時需要制定符合學校和企業發展愿景的規章與執行標準,明確學生、學校和企業三方之間的責任、義務與權利。從商業角度進行分析,中職學校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建立,需要符合基本的經濟規律,實現平等、互利、互惠。
第四,校企合作的主體為企業、學校以及學生,這三者是三種屬性完全不同的社會組織和成員,他們在組織結構這一層面上也存在著較大差異,在開展中職學校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構建工作時,必然會遇到管理問題。因此,中職學校在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時,要做到符合管理學的基本規律,以實現中職學校與企業的良好合作。
構建中職學校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是一種影響力極大的社會群體活動,正因為如此,校企合作的開展與推廣不能夠完全采用政府行政強制干預的方法,同時也不能完全托管,依照市場化進行自我調節。在實際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構建中,需要各個方面進行充分溝通,權衡多方利益,兼顧不同主體利益。
四、構建中職學校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對策
(一)完善保障機制
要不斷完善保障機制,維護校企雙方以及學生的合法權益,努力通過多種渠道的構建,實現中職學校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成本的降低。建立校企合作保障機制,需要從外部政策保障以及內部制度保障兩個方面入手。在外部政策保障方面,國家教育部門以及各地各級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需要制訂計劃,建立全面科學的合作教學管理機構委員會,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進行長期科學有效的監管與監督。與此同時,還需要制定相應政策措施,各地各級相關部門要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不斷進行修改完善,不斷規范、推動和調節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建設,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維護學生、學校和企業三方合法權益。在內部制度保障方面,校企雙方需要建立相應指導與管理協調機構,從而為校企合作制度的構建提供指導與幫助。除此之外,校企雙方需要制定相應的基礎制度,建立教學質量評價以及實習評價標準與監督管理體系,從而確保校企合作開展的質量水平,確保學生能夠在校企合作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當校企合作存在問題時,則需要依照評估與考核制度,對責任人進行相應的獎勵與懲處。
(二)充分考慮三方的利益
校企雙方在建立長期的高質量合作時,應當注意維護學生、學校和企業各自的利益以及三方的共同利益,不斷提高學校和企業之間信息的暢通性以及交流水平,探索學校和企業共同發展的路徑,讓校企雙方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具體而言,建立校企合作溝通機制,首先是要加大宣傳力度,對于在實施校企合作模式中創造出的先進經驗以及成功的案例及時進行推廣宣傳,對于取得良好收益的企業,進行深入的全程跟蹤、宣傳報道,從而營造積極的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氛圍,讓雙方都能主動參與到合作中來。其次是要由政府牽頭,發揮行業、企業工會的作用,由行業、企業工會出面,建立并完善學校與企業信息資訊溝通交流平臺,優化校企雙方溝通交流的方式,提高溝通交流效率。最后是要建立校企合作信息數據庫,并邀請相關專家學者進行調研,從而根據相關信息數據以及專家指導意見,針對性地制訂出校企合作學生培養的計劃,提升校企合作學生培養與雙方溝通的效率與水平。
(三)創新理念與思路
對于中職學校而言,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還需要創新理念與思路,研究市場、行業、企業、社會需求,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企業實習與技能培養中,并根據創新人才培養的方案、方法等,以教學質量、教學方法、課程建設、質量評價等環節為依托,不斷提升教學的水平與質量,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五、小結
在中職教育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中職學校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筆者對中職學校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現狀與對策進行分析研究,并加以闡述和總結,希望能夠以此促進我國職業教育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丁寧.中職示范校建設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研究[J].求知導刊,2019 (12).
[2]沈孟康,易雪玲,多淑杰,等.中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現狀的比較分析[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4).
[3]陸世皓,潘瑋.職業學校開展校企深度合作的思考[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 (3).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