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欽 米春橋 鄧青友
摘要:為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在個性化教學服務信息系統建設中的作用,真正實現有效的個性化教育,對當前教學服務信息系統建設中存在的典型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有針對性的相關建設方案與建議,并基于大數據分析設計了個性化教學服務系統具體實施路線流程,對智慧教育發展進程中進一步提升個性化教學服務信息系統建設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大數據;個性化;教學服務;系統建設;方案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2)06-0136-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教育在最根本的意義上必然是個別指向的,因為人是個別化的,對獨特的人之塑造一直是教育的終極追求[1]。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民眾的教育需求正在從“追求成績、追求統一、強調苦學、強調服從”向“追求質量、追求個性、強調幸福、強調尊重”轉型升級[2],當前大眾對個性化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但目前已有的教學服務信息系統針對學習者個性化的支持仍還比較缺乏[3],存在重教務管理輕教學服務、重結果評價輕過程監測、重群體管理輕個性指導等問題,尤其對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大都只停留在相關結果記錄的層面,缺乏有針對性的問題反饋及個性化的改進措施建議,難以實現真正的個性化教育。2019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4]。大數據是思維、數據、技術和應用的統一體,基于大數據的個性化教學,可以實時洞悉學習者的學習狀態[5],及時有效地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策略、創新個性化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因此,在大數據背景下對當前教學服務信息系統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與建設方案,對促進個性化教學服務系統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1? 現狀與問題分析
1.1? 各類子系統散亂,集成度不高
目前各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大都采用了分批建設、分層使用的戰略方案,由于缺乏頂層設計與統一規劃,存在嚴重的集成度不高問題。例如,基礎學籍系統、教務系統、在線教學平臺、學工系統等相互之間沒有關聯,導致難以對學生進行各年級學習情況全過程縱向及德智體美勞各學科全要素橫向的全面充分認知,因此也就難以建立對教學及學習的針對性反饋機制及多維度的個性化評價機制,導致個性化教育與學習在實踐中難以真正實施。
1.2? 數據存儲孤島多,共享度不夠
目前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中大多存在共享壁壘,無法共享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易造成高校網絡教學資源孤島化的局面,導致教育資源難以流通、共享。主要體現在統一的元數據及數據資源描述規范與標準缺乏,不同領域不同系統之間的資源相對封閉、描述標準不一致、共享不暢通;另外,有些高校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立足于滿足各部門自給自足的需要,具有“閉關鎖校”的性質,在進行教育資源共享建設的時候往往存在較大的難度[6]。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個性化教育的發展。
1.3? 業務管理行政化,學習關注少
由于我國高校管理中,長期存在著泛行政化的傾向[7],導致現有的信息系統建設也大都是以便利教育教學業務的行政化管理為目標,而非深入結合個性化教學和個性化學習過程的信息化服務需求而進行,使得很多信息化建設難以與學生學習需求及個性化發展需要相適應,最終使得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設普遍只是為了便于管理學生及相關事務,而非真正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另外,信息系統的開發者大多為學校外部人員,他們普遍存在經濟效益優先社會效益置后的傾向,所提供的系統存在個性化服務最后一公里難以真正落地實用的問題。
1.4? 靜態結果評價多,過程監測少
現有的教學服務類系統,在對學生的管理與評價方面,仍然大多以靜態結果數據為依據,難以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過程狀態,無法做出有利于學生學業改進的診斷性評判。以大多數高校的成績預警系統為例,往往要到課程結束后才對學生進行學業預警,并未做到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提前綜合學生的個人基本信息(性別、年齡等)、歷史基礎信息(高考成績等)等學生全方位及學習行為信息(考勤、作業等)、互動參與信息(提問、答疑等)等課程全過程的大數據進行提前挖掘與關聯分析,因此在課程結束之前無法給予學生多方面警示與改進建議提示,難以滿足受教育者的個性化發展需求。
1.5? 用戶受眾單一化,改進反饋缺乏
學業質量的改善是學生、教師、學校管理者及家長等多方共同努力的結果,然而實踐中的教學系統的用戶大都只有教師和學生兩類,單一化的用戶群體使得系統開發者無法獲取更加全面的系統使用反饋信息,系統功能缺少改進往往造成學校的信息系統功能單一化、同質化,難以滿足個性化教學的需要。另外一方面,學生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反饋途徑也較少,相關教學的教師組收到的意見反饋不足,教學缺少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整體教學質量不斷下降[8],難以促進個性化教學的發展。
2? 建設方案建議
2.1? 加強頂層設計,做好統一規劃
大數據之道在于關聯思維,頂層設計強調系統內部要素之間圍繞頂層目標所形成的關聯銜接[9],有利于解決各類子系統散亂、集成度不高等問題。只有以服務學生學習為中心,以系統間的關聯為基礎,結合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做好各類教學服務系統的頂層設計與統一規劃,才能避免各個系統之間的孤立及重復建設問題,從而實現一數一源及個性化教學各階段服務需求的全覆蓋。
2.2? 借助新技術,提高數據采集自動化與存儲共享化
大數據基于數據融合,即數據來源跨領域、數據采集覆蓋全樣本,大數據時代信息化服務的質量取決于基礎數據的質量,數據的及時性與全面性是數據質量的重要特征,在大數據背景下,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狀態、學習過程及結果等各類基礎數據已成為可捕捉、可量化、可傳遞的數字存在[10],隨著移動學習設備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成熟,借助可穿戴式傳感器等新的數據采集技術可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行為及狀態數據采集的自動化程度,采用數據池、數據湖等數據存儲技術可對數字化資源進行統一的共享化存儲,這有利于提高基礎數據的及時性、全面性與共享率,進而在數據層面消除各類系統的物理邊界。
2.3? 基于大數據分析,提高教與學全過程個性化服務水平
大數據之術在于深度認知,要實現學生個體學習效益和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必須借助大數據的深度分析技術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和按個體需要的學,基于大數據的深度認知技術,可實現對學生學習行為和表現的透視,有助于發掘學生個性化的學習特征與認知傾向[4]。因此,在建設個性化教學服務信息系統時,可在充分采集學生學習過程數據的基礎上,全面結合學籍、學工等其他系統已收集的學生個體特征數據,對學生的個性特征進行大數據分析與深度認知,從而挖掘出學生的行為偏好與強弱項,進而為教師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提供依據,最終實現教與學的全過程個性化服務與全周期閉環迭代優化,具體實施路線流程可參見圖1所示。
2.4? 借助信息技術注重過程監測與形成性評價,實現個性化教學服務實時化
大數據之法在于效率優先,個性化教學服務的根本價值在于降低學習成本提高學習質量,為此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停留在傳統的靜態結果評價層面,否則學生對自己學習狀況的了解就會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難以給學生預留出進一步改進的時間窗口。2020年《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11],因此在大數據時代,應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注重學習過程監測、實現形成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學業危機問題并提供改進措施建議,這有利于教師隨時調整教學計劃、改進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及時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行為、獲得學習成就感,最終實現個性化教學服務實時化、達到以評促改提升學習質量的目的。
2.5? 吸納不同人群參與系統共同建設與使用,促進系統的閉環反饋與持續改進
大數據之終在于閉環改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才培養,而人的成長成才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在建設個性化教學服務系統的過程中,應該盡量吸納教師、學生、教務管理人員、家長、用人單位等多方利益共同體人群參與建設與使用。尤其是學生應該成為個性化教學資源及知識建構的群智眾創者而不能只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這就要求個性化教學服務信息系統不能只是信息的發布平臺,而應成為知識、素養、價值等的眾創與共享空間。只有各方人群都成為系統的切實受惠者,才能聚合群智對系統進行完整全面的閉環反饋,進而促進系統的持續改進,真正煥發出個性化教學服務系統的生命力。
3? 結束語
通過本研究發現傳統的教學管理信息系統由于存在重教務管理輕教學服務、重結果評價輕過程監測、重群體管理輕個性指導等問題,已不能滿足現代個性化教育的需求。同時,本研究提出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建設個性化教學服務系統,應做好系統頂層設計、強化數據共享、提高全過程服務、注重形成性評價、吸納全員參與建設等工作,以解決傳統教學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集成度不高、共享度不夠、學習關注少、過程監測少、改進反饋缺乏等問題,只有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與挖掘技術,才能及時準確地發現學生個體的學習行為偏差與知識掌握的薄弱項,實現真正的個性化教與學,進而推動個性化智慧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呂林海.建構真正的“自我”:個性化教育的深層品質[J].江蘇教育,2021(2):61-62.
[2] 余勝泉,汪曉鳳.“互聯網+”時代的教育供給轉型與變革[J].開放教育研究,2017,23(1):29-36.
[3] 劉一虹.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智能教學系統[J].現代電子技術,2021,44(7):178-182.
[4] 李冀紅,萬青青,陸曉靜,等.面向現代化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方向與建議——《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引發的政策思考[J].中國遠程教育,2021(4):21-30.
[5] 劉清堂,何皓怡,吳林靜,等.基于人工智能的課堂教學行為分析方法及其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9(9):13-21.
[6] 李盼盼,趙浩,李芳.大數據環境下教育資源共享門戶的研究[J].計算機時代,2021(3):23-25,29.
[7] 王宏宇.高校管理中的泛行政化及其對策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14(14):58-59.
[8] 劉奕伶.基于過程管理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信息化建設研究與實踐[J].大眾文藝,2020(15):204-205.
[9] 周興社,韓兆軒,王毅.分布式計算機控制系統頂層設計方法論[J].微電子學與計算機,1992,9(10):12-15.
[10] 付達杰,唐琳.基于大數據的精準教學模式探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7):12-18.
[11] 朱立明,宋乃慶,羅琳,等.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思考[J].中國考試,2020(9):15-19.
【通聯編輯: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