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怡雯
◆摘? 要:有些幼兒園會進行混齡化運動,班級中二胎幼兒已不占少數,據統計在,1925年至1986年,美國學術雜志上有將近200篇是對獨生子女進行的研究,截止2000年,國內關于獨生子女的學術研究也有將近150篇,無論國外還是國內的學者,他們對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社會性交往差異的研究無外乎于三種結果:獨生優于非獨生,獨生與非獨生無區別,獨生劣于非獨生,但在社會交往能力上,根據近期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獨生子女優于非獨生子女,是什么因素才使獨生與非獨生在社會交往方面產生差異性的。
本研究以此為起點,利用經驗以及各種數據來回答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社會性交往發展的差異性。通過每日對金橋幼兒園小班幼兒的日常行為的觀察和對問卷調查報告的分析以及對幼兒園園長及在編教師的訪問,了解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社會交往能力的差異,從而提高老師以及家長與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交流交往的有效性,同時掌握交流的不同的方式方法適當平衡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差異。本文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和觀察的形式,向幼兒園園長及在編教師分別詢問小班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獨立意識以及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小班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人際交往能力這兩個方面并結合相關幼小銜接社會適應性的文獻資料,將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這三種能力比較差異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或建議。結論: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社會性交往發展上仍存在差異,需要幼兒園平衡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社會性交往發展差異上做出相應努力和提出有效建議。反觀幼兒園在培養這方面的不足,我們可以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對平衡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社會性交往發展差異方面做出以相應有效的幫助措施。
◆關鍵詞:小班幼兒;獨生子女;非獨生子女;社會性交往;差異
一、問題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政策開放,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生養二胎,無論國內外,對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社會性交往的差異認同比比皆是,這樣的認同無非是三種結果:1、獨生子女劣于非獨生子女;2、獨生子女優于非獨生子女;3、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并無差異,但是對于兩類人群為何相異,卻有千萬種解釋。不過以上解釋大多也都只是學者們的大膽猜測,因此希望通過課題的研究,能夠發現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社會性交往方面的差異性,從而提高老師以及家長與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交流交往的有效性,同時掌握交流的不同的方式方法適當平衡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差異。
(二)研究過程
1.選取問卷對象,擬定問卷提綱
2.選取金橋幼兒園小班大部分獨生與非獨生子女家長進行問卷調查。
3.記錄,整理并分析問卷結果
4.選取金橋幼兒園小班1、3、5、7四個班中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進行觀察
5.具體觀察幼兒在角色游戲,運動游戲中的社會性交往方面的情況
6.整理并分析觀察內容
7.選取訪談對象,擬定訪談提綱
8.選取金橋幼兒園小班2、4、6三個班級老師及幼兒進行訪談
9.記錄,整理并分析訪談內容
10.以上述結論為依據,就如何提高老師以及家長與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交流交往的有效性,同時掌握交流的不同的方式方法適當平衡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差異這兩個方面提出有針對性的教育建議。
二、小班幼兒社會生活的能力
(一)獨生子女的社會生活能力
1.獨立穿衣褲及使用勺子進餐方面
小班獨生子女在獨立穿衣褲及自己用勺子進餐方面大部分的幼兒是能但不熟練,我研究的群體是新小班,所以很多都是不太熟練,特別是在穿衣褲方面,幼兒大部分會穿,但不能分清楚正反面,但是不會的幼兒只是占有少數部分,這與家庭家長教育也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還有一部分時可以做到的。
2.遇到困難采取的解決方式
大部分獨生子女都采取求助他人幫助,這與小班幼兒具有依賴性也有關系,選擇放棄的也占有一定比例,對于小班幼兒而言,他們的認知水平能力有限,已有知識較少,所以對于困難的事情大多是無能為力去解決的,因此選擇自己解決的幼兒占有較小比例。
3.父母不在身邊時的表現
獨生子女小班幼兒,在一開始來園時的表現就能看出,他們的分離焦慮是十分嚴重的,對于父母他們是十分依賴的,因此大部分的幼兒表現的是在意,這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二)非獨生子女的社會生活能力
1.獨立穿衣褲及使用勺子進餐方面
小班的非獨生子女在這一方面不會的比重有所上升,會的比重有所下降。
2.遇到困難采取的解決方式
極大部分的幼兒選擇了尋求幫助和選擇放棄
3.父母不在身邊時的表現
極大部分十分在意,少數不在意。
(三)兩者差異
在這三個方面可以看出,小班這個年齡段在第一和第三個方面,不論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他們的表現差異都不大,非獨生子女在獨自吃飯和穿衣方面不會的比例要比獨生子女稍微多一點,這個與家長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家庭的關系,教養的方式,都會對幼兒產生一定的影響,現在二胎政策開放,我們幼兒園小班非獨生子女普遍都是家中年紀較小的第二胎,所以父母長輩大部分都對其特別寵愛,因此可以看出第二個方面的數據,非獨生子女在解決問題方面,只有6%的幼兒選擇的是獨自解決,大部分幼兒都是尋求幫助或者直接放棄,不可否認的是這個結果與他們的年齡特點也會有著一定的關系,但是從圖表可以看出,非獨生子女比獨生子女在尋求幫助和選擇放棄方面比例有所提高,或許非獨生子女家中遇到問題總會有哥哥姐姐或者寵愛他們的家長去幫助他們,所以這可能也是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之一。
三、小班幼兒人際交往能力
(一)小班獨生子女人際交往能力
1.見到陌生人會不會主動打招呼
從調查表中可以看出,小班獨生子女會主動和別人打招呼的還是只有少數,大部分幼兒都是要家長的提醒才能做到和別人打招呼,就像我們小三班的小朋友一樣,剛來幼兒園時,都要家長提醒才會和老師打招呼。
2.與伙伴玩時發生爭吵時的做法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小班獨生子女在爭吵時都傾向于兩種做法,那就是大哭吵鬧和不予理睬,少數的幼兒會去主動溝通。
3.在與伙伴玩耍時,是擔任指揮者還是聽取他人意見者
可以看出,小班獨生子女在與同伴玩耍時,大部分是一個指揮者,而聽的占有相對較少數。
(二)小班非獨生子女人際交往能力
1.見到陌生人會不會主動打招呼
從數據可以看出,小班非獨生子女中大部分是要家長提醒才能與別人打招呼,但是會的比例相對比不會的比例要稍微高一點。
2.與伙伴玩時發生爭吵時的做法
從數據可以看出,小班非獨生子女中在爭吵時,大部分幼兒還是能做到主動去溝通。
3.在與伙伴玩耍時,是擔任指揮者還是聽取他人意見者
四、影響小班幼兒社會性交往發展的差異的因素
(一)影響獨生子女社會性交往發展的差異的因素
從數據表格可以看出,小班獨生子女在人際交往方面是稍微劣于非獨生子女的,其中的影響因素總結概括為:
1.家長過于偏愛驕縱,家教過于順從放任他們
家教對于幼兒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正在發展黃金階段的幼兒,而獨生子女的家庭,由于家中只有一個幼兒,所以對其及其的寶貝與溺愛,所以會造成獨生子女在人際交往中過度地自我中心性和利己傾向。
2.家長對于獨生子女的期望更高
家中只有一個幼兒,于是家長對這一個幼兒抱有很大的期望,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于是從幼兒剛剛牙牙學語開始就為他們報有許多的興趣班,學前班,這也對幼兒的社會性交往造成了影響。
3.與父親關系的好壞
對調查報告的整理可以看出,幼兒與父親關系較好的交往能力比那些與父親關系不太好的幼兒的交往能力要好一點。
4.家庭環境
家中只有一個幼兒,因此獨生子女無法感受和體驗到兄弟姐妹之間的交流交往。
(二)影響非獨生子女社會性交往發展的差異的因素
1.家庭因素
家中有兄弟姐妹,因此,家長的注意力不可能全部給非獨生子女,因此有時會忽略對非獨生子女的某方面的教育。
2.與父親關系的好壞
對調查報告的整理可以看出,幼兒與父親關系較好的交往能力比那些與父親關系不太好的幼兒的交往能力要好一點。
五、教育建議
本文通過對小班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幼兒的調查研究數據的分析,了解到,就我園小班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社會交往發展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的,因此給出了個人一點建議。
1.灌輸正確思想 強化正確的交往方式
教師應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為幼兒灌輸正確的交往方式 提倡幼兒在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下共同游戲學習,讓幼兒感受團結協作的美好精神品質。
2.提倡合作 運用多種辦法引導幼兒合作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可以嘗試運用多種辦法引導幼兒合作,讓幼兒體驗合作的樂趣。角色加入法,教師可以以合作者,幫助者,支持者的身份加入幼兒的活動中,通過角色的加入法,引導幼兒共同游戲共同合作,體驗合作帶來的樂趣聯誼比賽法。教師可以用聯誼比賽的方式,將獨自游戲的幼兒聯系在一起,通過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模式,讓幼兒充分的體會多人游戲所帶來的氛圍和樂趣。合作分工法,教師通過引導幼兒合作分工,使幼兒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更快的完成活動內容,讓幼兒學會以合作分工的形式,共同游戲,在短時間內通過協作,完成相應的內容,使其通過與同伴交流,溝通感情,形成良好的友誼關系。
3.采用混齡游戲的模式
教師可以采用混齡游戲的模式,讓幼兒體驗照顧年紀較小的弟弟妹妹帶來的成就感,從而使其改變霸道,欺負弱小的性格,學會以一個大哥哥大姐姐的姿態幫助,照顧他人,激發幼兒合作,幫助、保護他人的友好能力。
4.家長多帶幼兒出去走動
通過多出去走動,來認識更多的人,鼓勵幼兒多去和小伙伴交流溝通。
參考文獻
[1]楊翠美.幼兒入學社會適應性教育的實踐探索[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2:185—188.
[2]鄭安云,同雪莉,田兵權.獨生子女人格特征與數字搜索能力對照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1):122—125
[3]風笑天.中國獨生子女問題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