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藝
王薔、陳則航(2016)在《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中提出的中國中小學生英語閱讀素養的概念取代了傳統的閱讀能力概念。然而,要實現基于閱讀素養的閱讀教育改進,勢必需要打破現有的閱讀課程形態,引入更有活力的課程資源,即整本書閱讀教學(張金秀 2018)。目前,在英語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方面取得了諸多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以下不良現象:教學目標表層化,教學設計形式化,教學評價機械化等。在整本書教學過程中,教師直接從閱讀材料和常見的課堂活動入手,忽視教學目標,花費大量精力設計花里胡哨的教學活動,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教學評價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劉丹2012)。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基于逆向設計的初中英語整本書閱讀教學,以終為始,重視評價,確保教學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維京和麥克泰(Wiggins&McTighe 1999)提出了逆向教學設計理論,也有人稱其為“通過設計促進理解模式”。有別于傳統教學設計,逆向設計要求教師根據學習目標,帶著問題思考教學活動,確定如何證明學生實現了目標的手段與措施,增強教學活動的針對性,使得預期學習結果、學習成績、教學與學習行為之間實現有機聯系。教師在教學活動前要清楚地認識到學生應該知道什么、能做什么,達成學習目標需要怎樣的行為表現(魏惠 2013)。
逆向教學設計的三個步驟為:明確預期教學目標、確定達成預期目標的證據、圍繞目標安排學習和教學活動。
1.明確預期教學目標
逆向教學設計的第一步是“明確預期教學目標”,首先要回答在英語整本書閱讀中“學生應該知道什么?應該理解或能夠做什么?什么樣的內容值得去理解?”等問題。在這一步中,教師需要全面、充分地考慮英語課程標準要求,結合《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王薔、陳則航 2016)中對于每個階段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和閱讀品格各要素所需達到的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整本書閱讀目標。目標的制訂應考慮知識獲得、意義構建、知識遷移三個維度。
2.確定達成預期目標的證據
即要求教師考慮如何收集證據,確認整本書閱讀目標是否順利達成。在這個階段,教師需要考慮評價方法。對于學生熟悉即可的知識,可以采用教師提問、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等相對簡單的方式開展評價;對于學生需要學會并運用的知識,常用的評價方法包括測試、復述、演講、表演和學生自評等。
3.圍繞目標安排學習和教學活動
在這個階段,教師要通過不同的方式預先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技能水平及可能出現的認知誤區,然后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設計中,教師要時刻關注通過什么教學活動達到什么教學目標,以及如何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此外,逆向教學設計提倡按照WHERE的思路進行課堂教學,即明確教學目標(Where)、激發學習意愿(Hook)、逐步探究主題(Explore)、反思學習過程(Rethink)和展評學習所得(Evaluate)。
教師利用每周一節的選修課開展初中英語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嘗試了逆向設計,下面以Charlotte’s Web導讀課為例,探索逆向設計在初中英語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導讀課最重要的目的是激活學生的閱讀欲望,使其形成閱讀期待。教師如果能夠在導讀課中適當帶領學生感悟純正地道的語言,滲透閱讀策略,掃除詞匯障礙,建立閱讀自信,那么整本書閱讀對學生來說就不再是一件難事。由此可見,導讀課對學生能夠有效完成整本書閱讀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本堂課后,學生能夠:
1.根據標題、封面預測故事內容,同時根據封底驗證預測信息,初步理清整本書大意;
2.初步感知基本的閱讀策略,如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意思;
3.根據 when、where、who、what提取事實性信息,總結梳理故事大意;
4.鑒賞感悟 sobbed、screamed、moaned 等幾種“哭”的生動描述,在角色扮演中通過肢體動作、語言等再現故事情節。
教師針對不同層次的知識制訂有針對性的評價方法,見下表:

教學目標 評估證據根據標題、封面預測故事內容。觀察學生是否能夠回答問題,如“What do you find on the cover?Who is Charlotte?”在學生發現封面上的重要信息后,教師追問:“What is the book probably about?”這個問題給學生充分的空間預測故事,同時激活了他們的閱讀欲望。根據封底驗證預測信息,初步理清整本書大意。根據封底提供的重要臺詞及本書的大意總結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初步感知基本的閱讀策略,如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意思。教師通過演示如何通過上下文得知runt的含義,在后面的閱讀中通過提問detested、loathed的意思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了此項閱讀策略。此步驟是對本活動的即時評價。根據 when、where、who、what提取事實性信息,總結梳理故事大意。學生能夠完成表格中相應的問題。鑒賞感悟sobbed、screamed、moaned等幾種“哭”的生動描述,在角色扮演中能通過肢體動作、語言等再現故事情節。讓學生根據威爾伯(Wilbur)的話語猜測sobbed、screamed、moaned的情感色彩,同時輔以英文解釋;最后的輸出環節即角色扮演,教師通過觀察學生能否使用本節課學習的目標語言及肢體動作、神態從側面描述幾種不同的“哭”實施評價,即表演是不是從最開始的啜泣、大聲喊叫、嘆氣到最后的哭泣。
1.讀前:激活閱讀欲望,形成閱讀期待
第一個活動引導學生觀察封面,包括書名、封面人物,并回答問題:“What do you find on the cover?Who is Charlotte?”在學生發現封面上的重要信息后,教師追問:“What is the book probably about?”激發學生對本書內容進行預測。此環節教師順便向學生介紹作者和插畫者,通過作者寫給讀者的信,進一步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
在第一輪預測結束后,第二個活動引導學生在看書之前,除了觀察封面,還要觀察封底。學生閱讀封底上的重要人物臺詞及大意驗證猜測。在此過程中,教師一方面抓住大意中的單詞runt,滲透上下文猜測生詞意思的閱讀策略,即鼓勵學生根據上文中的熟詞small和weak猜測前文runt的詞義。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明白即便不能準確猜出該詞的詞義,也不影響對所讀內容的理解,不要因此而焦慮。另一方面,教師提問學生:“What’s the usual fate of pig?How could Charlotte save him?”
以上兩個活動,不僅靈活地培養了學生“看”(Viewing)的技能,而且有效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2.讀中:驗證閱讀猜想,感悟地道語言
第一個活動,學生快速閱讀第七章bad news,完成表格 4W(when、where、who、what),并借助4W總結本章故事大意。通過本活動讓學生對材料內容有初步印象和大致了解。
第二個活動,細讀文章,感悟純正地道的語言。鑒賞文中不同的“哭”,學生需要在文中迅速定位,勾出威爾伯說的話,圈出對應的動作,并通過威爾伯的話語猜測sobbed、screamed、moaned帶有的情感色彩,同時輔以英文解釋。在學生感悟作者用詞變化的基礎上,教師追問威爾伯情緒發生變化的原因。
第三個活動,小組活動,角色扮演。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再次運用本堂課所學的目標語言并輔以肢體動作、神態再現本章重要的故事情節。
3.讀后:小組“頭腦風暴”,進行思維碰撞
教師提出問題:“If you are Charlotte,what will you do to save Wilbur?”小組“頭腦風暴”提出本組的拯救方法。
至此,學生在導讀課上讀了本書第七章,對故事閱讀有了較清晰的思路。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What will Charlotte do to save Wilbur?Will Wilbur be saved finally?”讓他們大膽猜測,激發對故事結局強烈的好奇心,使其以積極主動的心態開啟整本書閱讀。
回顧上述整個教學設計,教師始終遵循逆向設計教學理念,首先確定整節導讀課的教學目標,然后選擇恰當的評價方法,最后根據預設的目標和評價方法,確定材料處理的順序,采用多樣化的導讀活動,引導學生與文本、作者、他人進行對話,讓他們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感知文本的整體性、內容的豐富性及語言的地道性。這一過程使得目標、教學、學習和評價融為一體,體現了以終為始的順序性,重視評價的保障性,確保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