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新課程標準對教學活動、學生培養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至此,我國英語教學的發展逐漸從語言教育轉向學科素養教育,以適應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是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基礎和保障。
課外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一環。課堂是教師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陣地,優化作業設計是重要支撐之一。有效的作業設計能讓學生及時、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習興趣,樹立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朱浦 2008)。越來越多的教師研究小學英語課外作業,為實踐起到引領與指導作用。
核心素養中的人文底蘊主要指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人文領域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顯然,學生形成人文底蘊的基礎是學習、理解和運用各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明確重點、難點,抓好基礎部分,確保學生能夠學有所得,對課堂教學效果起到檢驗與促進作用。朱浦(2008)提出要突出重點教學內容的作業設計,保證通過作業使學生掌握好重點內容。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其思維發展,提升其文化意識等。
對英語學科基本知識和成果的積累是學生英語學科人文積淀的基礎。這些基本知識分布于語音、詞匯、詞法、句法和語篇中。怎樣幫助學生掌握好這些基礎知識,體現在作業設計中,需要教師把握好教學重點。作業設計要結合每個課時的重點部分,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掌握最核心的知識。同時,作業設計要體現重點內容的梯度性與連貫性,加強作業操練的針對性,從而幫助學生扎實基礎。
傳統作業以詞匯和語法練習為主,考什么、練什么,且訓練比較盲目,缺乏針對性與系統性。教師要在單元統整的基礎上,將作業與每一課時的重難點有機結合,保證在作業中對課堂重難點進行復現與鞏固,從而提升作業的有效性。
以牛津上海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Module 1 Unit 2 Watch it grow!為例,本單元的重點與難點知識是核心詞匯 egg、cocoon、caterpillar、chicken 等,句型是be動詞的過去時與一般現在時的對比使用,語音是[I?]和[e?]。對這些重點知識,教師須布置不同形式的作業,讓學生反復鞏固,直到他們全部掌握。
下面以核心詞匯為例,第一課時以“How do animals grow?”為話題,初步學習核心詞匯,難度較小,以理解記憶為主,作業設置如下:
作業1:看圖片(見圖1)寫單詞,并用it was、now it is...說一說動物的變化。

圖1
第二課時以“How does a butterfly grow?”為話題,學習蝴蝶的生長變化,運用新的文本復現核心詞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作業難度稍有增加,除明確發音與單詞書寫外,還要注意單復數的變化,使作業具有連續性與遞進性。作業設計見圖2:
第三課時,詞匯練習換成讀句子、填入適當單詞,不僅考查學生對新學詞匯的掌握情況,還考查他們對語句的理解,以及時態和語態等的運用。第四課時,設計相關閱讀和寫作等綜合性較強的作業。通過基礎性作業使學生把英語學習看作一個連續的語言實踐過程,重點突出,由淺入深,及時鞏固重點內容,為發展核心素養打好語言基礎。
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朗讀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自明。朗讀有助于提高口語,形成正確的語音語調,培養語感,為口語交流打好基礎(施嘉平 2010)。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單靠課堂朗讀訓練是遠遠不夠的。以往布置的課外聽說作業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監控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怎樣讓學生保質、保量地完成聽讀作業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學生以往多是聽錄音做練習,現在可以自己錄音并朗讀,積極性很高。利用課余時間,教師分析學生存在的問題,并指導他們正確朗讀,給予及時、有效的反饋。這樣,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可以通過課下聽錄音進行二次學習,跟上教學進度。
良好的習慣養成至少需要21天,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讓學生更準確地讀課文,還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牛津上海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Module 1 Unit 1的Look and say部分時,教師設計以下聽讀作業:
聽課本第2頁課文并跟讀,然后發送錄音到班級QQ群。
要求1:聽錄音時注意不熟悉的單詞與短語,邊聽邊練,反復鞏固;
要求2:先跟讀再自己朗讀,注意語音語調的變化。
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較高,不僅注重發音標準,還注意語音語調的變化。更可貴的是,部分學生已經將朗讀課文的積極性遷移到主動查找生詞并學習一些課外英語短文中。
關穎睿(2007)在《開放式英語作業的特點和類型》一文中提出合作型作業——表演型作業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學會用英語表達思想進行交際。學生根據教材和所學知識設計、排練一些課本劇,不僅能夠熟悉課文,而且能夠在特定的情境中親身體驗角色,培養創造力,同時激發英語學習興趣。牛津上海版小學《英語》中有許多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教師可以以演話劇的形式布置作業,鍛煉學生的同伴協作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例如,牛津上海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Module 4 Unit 3教學模塊Listen and enjoy部分Three Little Pigs(《三只小豬》)的作業設計如下:
請將Three Little Pigs編排成課本劇。
要求1:自行分組,合作表演;
要求2:以課文內容為主,角色必須包含三只小豬、豬媽媽、大灰狼和旁白;
要求3:有能力的小組可以在課本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改編,自行添加角色或內容,使故事情節更豐富。
Three Little Pigs是學生很喜愛的故事之一。由于課本中故事內容較少,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幫助下豐富故事情節,增加肢體語言,讓表演更生動。學生自己分配角色、制作道具可以鍛煉協作能力與動手能力,對故事的印象更深刻。
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其中涵蓋辨析語言文化中的各種現象,如分類概括信息,建構新概念,分析、推斷信息的邏輯關系,正確評判各種思想和觀點,用英語理性表達。
牛津上海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Module 4 Unit 3中Say and act部分The Yangtze River介紹了長江的發源、走向及流經的地方等信息。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給他們提供知識遷移與運用的機會,教師布置探究性作業,讓他們利用書籍、網絡等資源了解我國另一條重要河流——黃河,找出兩條河流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并分別加以介紹。一方面,學生鞏固了本課時的語言知識;另一方面,學生開闊了視野,發展了概括與分析信息的能力。作業設計如下:
查閱書籍、請教家長或利用網絡資源找出the Yangtze River與the Yellow River的三個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填寫表1、表2,并說明喜歡哪條河流及原因。

表1

表2
要求1:分別找出有關長江和黃河的信息,匯總信息后加以分類比較;
要求2:盡可能多地找出兩者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文化意識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指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他們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知識素質、人文修養和行為取向。在此背景下,英語的重要性更突出。作為世界性的通用語言之一,英語不僅是一種語言,還包含人們的情感、文化、價值觀等。因此,作業設計要考慮語言背后的因素,如正確的價值觀、生活方式、道德素養等,讓學生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在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同時,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文化內涵,達成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在教授牛津上海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Module 4 Unit 2 Western holidays后,教師布置拓展性作業——制作英語小報。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了四個西方節日的一些基本信息。布置拓展性作業,讓學生利用課外書籍、網絡資源等渠道,收集所需要的信息,使已學知識更飽滿,增進對西方節日的認識,加深對西方節日文化的了解。在制作海報的過程中,學生再次鞏固語言知識,通過畫圖畫、找資料等方式體驗節日活動與文化,同時鍛煉收集信息、篩選信息的能力,激活創造力。在班級內分享制作的海報,讓學生進行知識互補。作業設計如下:
選一個西方節日,制作一張英語小報。
要求1:按座位分組,抽簽選擇節日;
要求2:英語小報分為三個板塊,第一板塊為節日常識,介紹節日時間、由來及習俗;第二板塊為活動板塊,介紹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第三板塊為自定義板塊,可以選取最喜歡的一個方面詳細介紹,也可以是某一個活動、某一種美食等;
要求3:選用A4紙張手寫或打印,生詞部分需要進行注解;
要求4:上交時間為下周一。
(注:對制作精美的作品,教師會在黑板報上予以展示,并選出最優秀的三張小報予以獎勵。)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確立六大學生核心素養,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學習、理解、運用教材知識是培養核心素養的基礎。英語課堂及課后作業一方面能幫助學生學習這些基本知識;另一方面能促進學生的文化底蘊、自主學習、思維品質、合作精神等得到全面發展。在設計作業時,教師一方面要把握好重點內容,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另一方面要設計豐富多樣的作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拓展其文化內涵等,加快其由語言學習向學科素養發展轉變,使其英語學習由單一轉向多元,從而促進其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