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美 鄧倩
摘 要:問題是教育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和載體,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學生通過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不僅獲得未知知識,而且提升了求知能力。以問題為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明顯特征,因此問題意識也成為思想政治理論的應有之義。然受許多因素的共同制約,問題意識在大學生的世界中卻被遮蔽和消解。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之責。因此,本文以黔東少數民族地區為例,立足于思政課,著眼于問題意識,提出從學生出發,培養勇于懷疑、批判的精神;從教師入手,發揮思政課老師的主導作用;從家庭入手,與家庭相配合,學校、社會、家庭協同育人,共筑學生思政課學習的問題意識。
關鍵詞:黔東地區;思政課;問題意識;路徑;
一、問題意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
在人們日常生活學習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自己沒有見過或者與認知存在差異的事物,從而產生一定的困惑、懷疑的心理狀態,會促使人們去探索其中的奧妙,這就是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普遍存在的,并伴隨著日常生活,被看視為一種洞察古今的批判精神和憂患意識[1]。在思政視域下,問題意識可以理解為學生通過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不斷獲得知識,提升求知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全面發展。
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明顯特征。馬克思說:“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代表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2]?!瘪R克思主義從誕生之日開始就以問題為導向,結合國際現實,開創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用先進的理論指導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同時也為近代中國帶來全新理論。中國經過幾十年年發展取得了很多令人矚目的成就,而這些顯目的成績都是居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所以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堅持問題導向是新時代上好思政課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育人的重要作用,緊跟國家最新發展思想,為國家培養一代又一代優秀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政課教師對學生們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教育,結合歷史發展和時代特點,提高其思想和行為,思政課是幫助學生們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渠道和主陣地[3]。同時也是學生接觸和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最直接的途徑,思政課教學過程中也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
21世紀國際環境錯綜復雜,國內主流思想雖占主導位置,但仍存在一些錯誤思想的威脅,不利于當代青年人建立正確的三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更加要堅定好走社會主義道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特點相結合,根據具體情況培養青年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明確思想政治立場。在復雜的外部環境中明辨大是大非、敢于亮劍、堅定立場、樹立為新時代的繁榮和發展貢獻自己力量。從而凸顯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的重要性,同時也為思政理論課教師提出了巨大挑戰,如何上好思政課的問題在新時代越來越突出,思政課教學是否具有良好教學效果,把思想政治理論入腦入心,是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也是更好建設美麗中國的人才保障。
二、思政課教學中黔東地區大學生缺乏問題意識的原因分析
貴州省是我國西南地區的門戶,十八大以來貴州經濟、政治、生態等取得最快最好的發展,并被譽為取貴州發展“黃金十年”?!包S金十年”中,貴州省GDP排名更是由十八大前的全國倒數第三名上升為全國第二十名,并與全國其他地區實現同步小康。但與此同時,發展質量不高、發展動力不足已然成為影響未來十年貴州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方面。因此,科教興省、人才強省也成為化解貴州未來發展中主要矛盾的必然選擇。實踐調研發現,當前貴州省教育教學中普遍存在以下的問題:學前教育資源還不夠滿足總量,班級人數仍存在超額現象;素質教育理論還沒有深度滲透,應試教育普遍存在;師資資源不足,優秀教師缺乏等。
相對而言,黔東地區其所在的銅仁市,2021省內GDP排名第七,經濟發展質量相對落后。且該地居住著苗、侗、瑤、水、壯等20多個少數民族,是全國苗族、侗族最集中的聚居地,故而少數民族文化氣息濃厚。在大環境上存在多種民族文化的傳播和融合,與主流思想有著不少摩擦,民族文化在長期繼承和發展過程中仍存在帶有一定封建、迷信等色彩的落后民族思想,不利于少數民族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再加上整體教育水平相對落后。這無疑讓黔東少數民族問題意識的培養成為本文章重中之重。
黔東少數民族獨特的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導致了學生缺乏問題意識,大學生生活相對于高初中是比較自由和散漫,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是偏純理論、純文字講解起來不免存在枯燥成分,客觀環境和課程因素為如何上好思政課提出了挑戰,也為如何在思政課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出了莫大的挑戰。思政課教學中大學生缺乏問題意識原因分析如下:
1、受國家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教學教師以教為主,對學生問題意識培養關注度不足,過于注重自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造性。教學過程中實行班級授課制,大規模為國家培養需要人才,也可以照顧大部分的學生,但課堂短暫的四十五分鐘不足以兼顧到全體學生。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具有差異性,需要教師“因材施教”,在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花更多時間去關注學生后期發展和變化。
2、“唯分數論”現象仍普遍存在。在我國傳統教育中是以學生成績為標準衡量一切和考察教師的教學水平,導致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差異性。因此應試教育中以講授基本知識為主,缺乏對智育、德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全面培養從而導致學生片面甚至畸形發展,不利于學生樹立良好的問題意識,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重點關注。
3、升學壓力普遍存在。學生從上學就面臨中考、高考的巨大壓力,為了上重點初高中,不得不犧牲學生休息時間去參加各種補習班,不斷為學生添磚加瓦,只為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和環境,缺乏對問題意識培養的客觀條件。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國出臺了“雙減政策”,減少學生壓力,增加學生休息時間,一定程度上創造了培養問題意識的客觀條件,但離目標還相差甚遠,需要更多條件、政策支持改變現狀。
4、從小較為缺乏問題意識。我國傳統應試教育具有深遠持久的影響,課堂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講課速度和完成教學任務,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唯分數論”和升學業力普遍存在。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學生從小就比較聽從教師和家長的話,按照他們的想法去行動,使學生缺乏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未能建立獨立人格,面對疑惑的問題不敢提出懷疑和批判,長此以往學生便失去了提出問題的能力,所以就難以形成問題意識。
學生問題意識是一環扣一環的,在學生沒有問題意識的基礎上,提出培養大學生的問題意識,這需要我們大學生教師花費大力氣去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運用日常生活中的焦點,設置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解決問題,從而一步一步重新建立學生的問題意識。
三、解決思政課教學中大學生缺乏問題意識的具體措施
問題是學生學習的出發點,是教師教學的基本起點,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問題為開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教與學”相結合,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學校與家長建立密切聯系,聯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培養學生逆向批判性思維,在生活學習中善于運用問題意識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自身全面發展。
第一,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教與學”相結合,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加強思政課教師對大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培訓力度,在日常教學中實施多運用提問、設置懸念等方法,啟發學生思考,但問題提出要符合學生思考思路,他們能回答上來的基礎上再提出難點和焦點問題,更加深層次的開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大學生問題意識。
第二,建立家校聯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家長轉變傳統思維,不在為學生包辦一切,多放手讓學生去體驗其他活動,不斷在試錯中成長,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讓他們勇于提出、分析問題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也增加他們對自身發展、未來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學校里面學生積極參與和策劃校園活動,積累自己經驗和增加勇氣,面對疑惑時敢于提出問題、獨立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
第三,培養學生逆向批判性思維。在思政課里面有著許多富有辨證關系的素材,教師要利用好教學資源,在思政教學中不斷誘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運用唯物辯證法看清事物之間存在的聯系,既要思考積極方面,也要考慮消極方面。運用思政中知識去激勵學生自身不斷發展和完善,積極進行自我反思,提升思維和批判能力,促進學生成為新時期社會主義所需的人才。
四、總結與反思
當前中華民族正朝著實現現代化國家和建設現代化強國邁進,亟需培養具有強烈問題意識的卓越人才。問題意識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守正創新,堅持以學生為核心,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與學生共鳴,因此更加能夠走近、吸引、帶動學生,將思政課的獨特魅力得以充分展現。同時,思政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守好課堂陣地,將“教知識”與“育人才”真正徹底地向結合,直面當前歷史虛無主義之觀點,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正面回擊、批判歷史虛無主義,在課程中不給歷史虛無主義觀點任何可乘之機,不僅培養了完成了理論的傳播,也提升了學生的應用能力,更幫助學生鑄牢主流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郝明君,王光明.人文社科專業研究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09):37-40.DOI:10.16750/j.adge.2007.09.010.
[2]劉建軍,梁禎婕.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問題意識[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1,7(01):104-112.
[3]任大奎.思政課教學要有問題意識,正確解疑釋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07):91-94.DOI:10.16580/j.sxlljydk.2020.07.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