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美 晏斯宇
◆摘? 要:眾所周知,西方的現代主義設計思潮源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經濟以及歐洲各國工業的發展,人們的社會結構及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現代主義設計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近年來,“文化自信”的口號越來越得到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的重視,而中華民族復興大任也需要我們每個中華兒女在民族自信的高度認識中努力為此奮斗。作為設計師的我們也應當在“文化自信”的社會熱潮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便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旨在探討新時代下現代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
人類關于“設計”的基礎認識實際上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圖騰文化當中,不論中國文化還是西方文化,在原始時期都有過圖騰的崇拜歷史。這也算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標志設計雛形,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平面設計也已經從這個時期開始起源。當歷史發展到現代,設計已經逐漸深入到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隨著封建王朝的坍塌,中國美術與設計也進入了一個向西方學習與中西藝術交融的新時期。和中國傳統藝術與文化相比,由于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和不同的時代背景,中國近代藝術的創作觀念與設計思路都發生了深刻而復雜的變化。作為擁有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中國,滲透到每個人心中的中華傳統文化深深影響了我們方方面面,在美術與設計藝術上也是如此,如今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美術、現代設計巧妙結合后進行延伸的作品,不論是繪畫還是設計,往往都更能吸引打動每個中華兒女的內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而在現代中國的設計行業中,我們可以發現,對于傳統文化的運用開始變得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多的設計師立足“文化自信”的新時代主題創作大量優秀的設計作品,在如今越來越快節奏的生活之中也不失為一劑很好的“調味品”。
那么究竟是傳統文化的哪些特點使它那么具有吸引力呢?筆者認為第一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大家都知道在傳統文化中,玉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從儒家早期思想的“禮樂合一”到“比德”思想在文人繪畫語境中的運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中都擅長運用“物”來寄托君子的高貴氣節。因而在傳統文化語境中,人們心中“玉”象征著幸福美滿,象征著品性高潔,也象征著財富和權威。人們也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
中國華夏銀行標志設計的外形是以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為基本原形,在玉龍的基礎上加入了中國傳統毛筆書寫的韻味,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師還運用了了圖形化的處理方式,整體標志的文化識別性因此變得十分強烈,“紅山文化玉龍”作為點睛之筆的元素深刻昭示華了夏銀行豐富的文化底蘊。標識的內形則采用銀行卡與電腦芯片的造型作為設計主要元素,與現代銀行元素巧妙結合,展示了華夏銀行的服務項目與業務類型。標識的內外形由此充分融合,整體呈古代錢幣形態,整個設計多次利用了傳統文化元素,將傳統錢幣和現代電子商務巧妙結合。
第二點是中國傳統文化鮮明的區域性使其更具地區代表性。中華傳統文化是由無數的區域文化組成的,而不同的區域文化往往是一個地方或者一座城市的名片。著名的成都電視臺標志便是一個很好的典范。它是以在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為主要涉及的參考元素,標志整體呈現出接近橢圓的形態,其負形是光芒四射的太陽,正形則是一只圍繞太陽飛舞的神鳥元素,設計師通過巧妙的元素同構將成都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現代蓉城精神進行了巧妙結合。在臺標的設計上,巧妙融入地區傳統文化是成都電視臺的一重要成功之處。當人們看到這個標志時,可能不用詢問也可以很快反應出這是成都電視臺,因此對這種地區名片式的傳統文化的運用有時甚至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點是中國傳統文化能作為中華兒女的身份標識。中國傳統美術元素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鮮明的印記,中國傳統美術元素在現代設計中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每一個傳統文化圖案與圖形都蘊含著一個“故事”,都能勾起每個中華兒女的民族情結。因此當我們的設計作品需要表現自身的民俗文化與民族精神時,采用傳統美術元素便是很不錯的表現方法,因為這樣能將自己的民族身份恰當并直觀地表達出來。而將自身文化展示出來也更能在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激發起中國人內心的自豪感,也更能打動觀眾的內心。例如在北京奧運會的相關設計作品中,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民族名片已經運用得淋漓盡致,奧運會徽的一個精巧篆書“京”字圖案、奧運火炬中的祥云圖案、奧運獎牌中鑲嵌的玉片等等都是在用中國傳統文化向世界各國游客展示著中國的名片。
第四點是中國傳統文化本身所蘊含的哲學思辨和思維方法符合現代的設計理論。中國傳統哲學源遠流長,比如儒家講究的中庸思想“中不偏,庸不易”,這恰恰和對稱均衡的設計原則相似,對稱造型的設計語言所追求的正是莊重、安詳、完美之感。再如,道家的老莊哲學講究事物都有相對統一的兩面性,而且兩面都可以互相轉化。比如“長與短”、“大與小”、“虛與實”等等,這種強調變化與對比的哲學思考方式與現代設計理論也是相呼應的。對比和變化使設計造型更加生動活潑、新穎別致,視覺沖擊力由此得以增強。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現代設計藝術影響巨大,傳統文化之中有很多營養元素需要我們去挖掘。并且傳統文化亦能促進現代設計的快速發展,而現代設計也會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做出巨大貢獻。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力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慢慢淡化,相反,在生活越來越快節奏的今天,傳統文化是很好的“調劑品”。筆者堅信,中國傳統文化會越來越受到國內國外更多人的認可,在新時代的今天,我們更應該面向世界,用璀璨的中國傳統文化推動現代設計的發展!
作者簡介
馬佳美(1999.11.13—);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江西撫州;學歷:本科;職稱:無;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晏斯宇(1996.09.18—);性別:男;民族:漢;籍貫:四川成都;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助教;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工作單位:四川電影電視學院。